新型冠状病毒的肆虐改变了我院所有员工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居家办公不能阻止我们学习的要求与愿望。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企划部特组织2019年度THAD优秀方案创作奖一等奖获奖项目主设计师在企业微信平台云分享项目设计中的理念突破、技术难点。2020年4月8日,云分享的第四期继续展开。
上午10点准时分享开始,盛文革执行总建筑师首先介绍了第四期两个项目的基本情况。 随即项目分享精彩开始。 Central Axis of Beijing Urban Design Guidelines for Style Control第一个云分享的项目是北京中轴线风貌管控城市设计导则,由我院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规划主任工程师庞书经分享。庞书经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规划主任工程师
项目地点丨北京市
建筑类型丨城市设计
用地面积丨5,087ha
建筑面积丨/㎡
设计时间丨2018
北京中轴线风貌管控城市设计导则是北京中轴线申遗系列工作里的一个部分。本次申遗所讨论的北京中轴线,主要是指全长7.8公里的传统轴线,从轴线的发展历史上来看,它是在一个中轴秩序理念下,不断经历改造利用,不断适应、体现不同时期城市建设思想和社会价值观的一个活态的城市空间,与其变化相对应的是整个城市的格局变化和历史的层叠。申遗工作的出发点是把中轴线和老城的整体保护联系在一起进行思考的,是对中轴线空间和价值内涵的保护,它引领了整个北京老城的保护和利用工作。中轴线的申遗工作开始于2011年,当时市人代会上首次提出了应特别保护和规划好首都文化血脉的中轴线,并力争为它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当年我院和北规院合作编制了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本和中轴线保护规划。第二年北京中轴线成功的列入了中国世界遗产的预备名单。2014年,习总书记提出了要传承保护好北京古都文化遗产金名片的指示。2017年,中轴线申遗纳入了新总规,同年为推动全北京市的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北京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当年年底专门设立了中轴线申遗专项工作组,由北京市文物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牵头,这样申遗工作的重要性得到了不断的强调和提升。以申遗为手段,以保护为目的的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也成了推动老城整体保护提升和文化中心建设的一个最有力的抓手。从2017年开始到现在,市委市政府7次调研中轴线,这个过程中也逐步明确了以最小代价实现申遗成功,久久为功推进中轴线申遗,打造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的一系列工作要求。并且强调申遗筹备工作要以问题为导向,制定实施计划,要以目标为导向,制定城市设计导则。所以这两个规划配合我们的申遗文本、保护规划,同时也衔接核心区的控规,形成了中轴线相关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今天跟大家先简单的讲一下导则。首先中轴线申遗的核心内容,包括作为世界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遗产构成要素及相应的保护区划,导则也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架构的。
突出普遍价值(OUV),从中轴线的情况来概括,比较好的体现了标准1、标准3、标准4、标准6的阐述。中轴线可以说是中国现存的规模最大的古代都城这种严谨对称格局的核心所在,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长、保存最完整、而且历史悠久的这样的一条城市轴线,是中国都城规划的经典之作。它是借鉴了前朝历代城市实践经验的一个产物,蕴含了元明清的王朝都城和新中国首都在城市规划方面的独特匠心。一方面,中轴这种以中对称的设计方法,充分的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世界观和“择中而居”的理念,也融合了帝王的政治主张,儒家的伦理思想和传统的审美取向。另外一方面,中轴线特别的选址,和它与山川、地理,还有历史河湖水系的呼应关系,也体现出了因天材、就地利、象天法地的思想和规划原则。从而形成了梁先生所说的前后起伏、左右对称、南北引申、一贯到底的城市历史景观。中轴线作为一个整体,始终对北京的城市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力,也是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的一个重要依据和北京城市发展最为重要的轴线,在各个时代都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可以说它既是已经消失了的中国古代社会礼仪制度、皇家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历史见证,又是延续到今天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活的载体。所以中轴线也被称为北京城的灵魂和脊梁。基于这样的价值认识,现有的申遗的申报方案,拟定的核心构成要素包括以下几组:以钟鼓楼为核心的“后市”核心建筑,景山和故宫构成的朝堂宫院,太庙、社稷坛、天坛、先农坛形成的坛庙建筑群,天安门、正阳门及箭楼、永定门城楼一系列的城门建筑。还有侯仁之先生所说的北京中轴线变化的第二个里程碑的天安门广场以及历史建筑群,联系这些节点和这些场所的一系列在中轴线线位上的历史街道,这就是现在中轴线拟报的核心遗产构成要素。囊括这些遗产要素,初步划定了581公顷的遗产区,在外部划定了一个缓冲区,范围是北侧到安定门和德胜门一线,西边是西四、西单这一条线,东边是沿着东四东单到长安街,然后到二环向南到三环的一个区域。这个区域(包括遗产区)总面积是5087公顷,占到老城总面积的6成。这就是我们申遗工作目前暂定的区划边界,也是我们导则研究的规划对象。
中轴线风貌管控导则是从对城市设计的相关要求和对中轴线遗产保护两个层面出发进行编制的,也是在北京市现有的30多项各类风貌导则和管控导则的基础上,开展的一个整合调整校正的工作,这个过程其实是把现在老城工作中的各类各级导则一一打通的过程。具体的导则编制,一方面,是响应新总规对中轴线地区风貌整治和申遗目标提出的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也是针对中轴线风貌面临的一些客观的危机和问题,提供整治标准和解决方案,来建立一个老城遗产保护发展方面的高阶的引领性的导则体系,提供面向最高要求的工作标准。从结构特点上来看,导则它首先是一个分层分段的管控体系和执行标准。层次上从宏观的通则到具体的适宜方案,体现出内容逐层细化,标准逐级提高的递进特点。段落上的也充分考虑中轴线构成的丰富性,提供能够凸显各个段落文化特征的风貌指引。其次,它是一个涵盖了各类既有导则的全要素管控导则,会对核心遗产构成要素部分,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也更具体、更明了的城市设计方案。
在遗产区、缓冲区区划范围里,我们把导则的适用对象划成了四个层次,首先,是在遗产区和缓冲区整体范围内,通过全要素的通则来进行统一的管控。在重点地区,即遗产区的外围两到三百米的区域内,划定的需要重点控制的地区,是在通则的基础上结合更加严格和精细的导则进行管控。其次,在中轴线沿线的7个路段上,形成一套基于历史研究和现状问题评估的管控要求,提出参考性的城市设计方案。再次,在重要的6个需要整治提升的中轴线节点上,根据节点自身的问题,提供一些可参考的和讨论的城市设计方案,并进行管控策略的提炼。整本导则一共是5个章节。在这个基础上还有一个工作手册,方便工作和管理者进行查阅。
直观的说明一下导则使用方法:在缓冲区里的区域依据第2章的通则的标准;在遗产区周边的黄色的地区里,联合参考第2、第3章的要求;针对遗产区当中的中轴线沿线道路,不但要满足第2章、第3章的要求,还要遵循第4章具体整治方案的指引;最后,针对中轴线的遗产节点,参照第5章提供的整治设计方案的策略。通则部分结合目标,提出了格局的完整烘托、形态的平缓开阔、风貌的整体协调,这三大原则。首先,在格局方面,我们第一强调对宫城、皇城、内城、外城、四重城廓格局的完善和彰显。第二,要求梳理出由中轴线东西展开的层次分明的棋盘式街巷体系。第三,要求优化区域内的老城蓝绿系统,开辟公共空间,提升公共空间的质量。这样形成三类,16项要素的管控要求。形态方面,针对中轴线上的18条重要的景观视廊、多个主要眺望方向的老城天际线、区域整体的建筑高度提出了管控要求,高度的控制是基于文保单位,还有历史街区的监控要求等等一系列要求,结合视域景观分析和现状条件,进行拟定的高度控制,和现在核心区控规的相关的控制指标是相互交圈的,形成了规划的衔接。整体风貌协调方面,提出了建筑风貌、街道风貌、胡同风貌,以及夜景照明四个方面50个要素的管控要求。
以上就是通则的管控体系,这一部分的管控要求,主要是强调较高的覆盖性,并且有一定的弹性。既有定性的要求,也有定量的要求,同时也有相应的正向的和负向的案例。
在重点地区里面,提出强化特色风貌、净化协调整体形态以及空间精细管控三大管控原则。在风貌特色强化这块,分为地安门外大街、皇城、天安门广场、前门大街北段、珠市口至天桥,天桥至永定门两坛地区, 6个段落进行针对性的空间管控。目的是在中轴线的通则的管控下,进一步整合不同区段核心遗产要素以及历史街区的风貌管控要求,提出管控的重点和方向,体现这些区段自己的功能属性和空间形态的特色,反映出中轴线城市景观的丰富性。比如:地安门外大街地区,这个地区是以钟鼓楼、万宁桥、地安门外大街的商业空间为联系的市井片区,涉及到的有北锣鼓巷、南锣鼓巷、什刹海历史街区这样的老城精华区。其管控重点应该是:第一,凸显钟鼓楼的统帅地位,强化它们与周边连片合院之间的对比映衬关系。第二,结合中轴街道的精细刻画,保护和凸显地段的市井气息和历史的叠加。相应的管控的要素,是钟鼓楼周的民居的高度、合院机理、第五立面风貌要素、街巷胡同和轴线广场的网络格局、水系脉络和水岸的风貌,以及商业界面上不同时期的特色铺面和历史遗存。这样我们对每个区段,一共6个区段都进行了不同的管控重点和要素的提炼。在这个基础上,重点地区的建筑高度、街道风貌、胡同风貌、绿化景观和公共空间的管控要求,也体现出符合区段整体要求的更深入、明确的特点。比如建筑风貌,在通则部分,只是对建筑的高度、体量和格局样式提出了比较宽泛的引导要求。在重点地区这些要求有一系列的要求和图则:比如北段的钟鼓楼片区,在区域内严禁插建楼房,3层及以下的建筑全部进行平改坡,各类屋顶设施必须进行规范化的设计等等。针对街道风貌也有一些更量化、更具体的指标和标准:比如街道断面的要求,配套的交通设施设置的要求,对胡同风貌、绿化景观和公共空间风貌也制定了有严明条目、有量化指标、有形象案例的导则要求。在重点地区里,我们把轴线街道作为一个整体,对一些共性问题提了统一的管控要求。核心是强化街道和街道之间的整体联系,突出中轴线上街道的中正对称的空间特点,稳定中轴线全线传统风貌的一个基调。基于这一方面,对街道的U字形界面进行分项管控,对街道附属设施和建筑设施给予统一的规定,对沿线地铁站的出入口设置等特殊的情况,也提出针对性的要求。另一方面,在要素的组成上,扩充了对绿地、景观、文化展示场所和公共空间、市政设施、标识系统等专项。针对这一部分的管控,我们是希望把重点地区当做一个整体来进行景观塑造,能让他们呈现一个统一的识别性和文化氛围。所以在城市家具和公共服务设施方面,我们也提供了风格统一、而且能够体现各段特点和要求的参考性的方案,为下一层次的每条街道的针对性风貌管控打好基础。第三个层次就是对于中轴线沿线街道的城市设计引导。当然包含在遗产区内部的相关历史道路不止7条,导则针对的这7条街道基本上是中轴线历史线位的所在,也是各个遗产点间的重要空间联系,所以导则才更进一步进行逐条街道的研究和管控。基本路线是首先以历史价值挖掘和风貌问题诊断为基础,对于街道断面、街道附属设施、街道边界、建筑立面、沿街建筑单元的格局,提出整治提升的策略和管控的方案。希望实现对整个7条街道历史风貌特色的保护和展现,对街道空间品质的提升,并对沿街建筑存在的各种个性问题的改善。以地安门外大街为例,这条大街形成于元代,发展于明清,成熟于民国,全长将近800米,是中轴线,现在这7条街道里最连续,线位最稳定的街道之一,同时也是串联地安门和钟鼓楼遗产点的一个重要历史街道,还是遗产点之间直接互望的廊道。沿街可以向南眺望寿皇殿和景山的万春亭。在历史风貌特征总结的方面,我们从功能属性的变化,格局肌理的演变,还有建筑风貌的特征几个方面入手,明确了商业街阔以及相连胡同的历史线位和演变的过程,总结了连续铺面的整体尺度、比例和立面划分的特点,结合地外大街各个时期的历史遗存,多样并治的特点,提炼了两个方面16种样式的建筑范式,结合街道上商铺的发展历史,对牌匾、招幌的特点也做了总结和提炼。对照历史风貌研究的底子,导则对现有的街道在水平界面和垂直界面两部分存在的风貌问题做了一个评估,提出了相应的整治策略,并且把整治策略落到空间方案上,提供一个具象的愿景。街道水平界面这块,除了部署设施的整治以外,重点首先是清理不同时期低质量的加建,比如突出的台阶和各种臆造样式的门楼,也保护并恢复传统商铺构成的历史街廓;其次优化调整相对比较乱的道路断面,结合现在道路上的侧分带、行道树的重新的规划和布局,凸显街道对称的格局。在部分新建退让出来的人行空间上,比如地安门百货前部,会在这些空间地面加上一些历史街阔位置的标识,展示出历史演变的信息。同时对地铁建设后的后退地段,腾退待建的段落,提出织补方案编制的要求,并且提供参考性的方案。目标还是保持街阔的连续性和街道建筑风貌的整体协调,控制后来的织补建设在高度、强度、肌理上对历史街道的影响。
垂直界面除了建筑附属设施的点对点要求外,主要是对建筑立面进行保护和整治。我们把之前历史研究部分提炼的建筑范式作为参考,各类现状建筑构筑物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弹性的选择,找到合适的整治参考的样式。同时导则也对业态比较明确的段落进行了1对1的方案编制,作为实施的参考。其他的6段街道因为历史风貌特征各自不同,现状的问题不同,在风貌整治的策略上也都各有重点,而且管控指引也是在动态调整当中,比如说现在天桥大街南段的永定门大街,从前门大街南段到天桥南大街,一直到永定门内大街这一段的中轴御路展示工程已经结束了,我们也会依据现状把它纳入到导则里边来。最后一个层次是为遗产区的核心节点和这些节点所在的历史环境提供整治的标准和要求。以凸显中轴统领地位,更好的保护和展现遗产构成要素作为大目标,在梳理各个节点的历史沿革和空间特色的基础上,结合现状问题,编制具体的城市设计方案。以钟鼓楼节点做例子,这个节点主要研究的是遗产周边的界面,临近的周边片区的历史信息怎么去展示,价值和风貌怎么彰显的问题。目的是在于强化钟鼓楼和周边连片四合院儿的空间对比映衬关系,凸显钟鼓楼的中心地位,同时也促进“后市”片区整个的综合更新。所以我们分了遗产区和重点区两个圈层进行方案的研究和管控。在节点的基础上又扩展了一个区域,跟前面的通则和重点地区的导则形成重叠和覆盖。第一个层次从钟鼓楼文物的本体入手,结合钟鼓楼现在正在做的内部展陈提升,清理钟鼓楼院落内的违建和院落环境,推进院落的开放,实现楼上、楼下、楼内、楼外的一体化整体保护和展示利用。把两个楼之间的广场,还有钟楼以北的广场,都纳入到展示系统里边,进行景观的提升和功能的适当植入。钟鼓楼以及钟鼓楼广场两侧的现状,现在是用来遮挡之前没有完成的整个工作的围墙。导则也是考虑需要依据历史研究进行织补,恢复到有院落、房屋构成的更有真实性的广场边界,同时对钟鼓楼所在的四角空间,把他们清理出来,变成简洁的休闲场地。此外,在现在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完善整个区域的游览指示,加强中轴线向北进入钟鼓楼区域的标识引导,提高遗产周边的游赏体验。针对第二个圈层区域,进行针对连片社区的综合整治,结合在地的政策和实施中的工作,比如现在正在做的申请式腾退和街区更新试点的工作,让更新整治工作从街巷入院到户,一方面有效的清除违建,改善风貌,另外一方面补充设施,改善民生,同时也对一些重要的胡同街巷进行精细化的风貌提升,比如能看到钟楼西侧面的铃铛胡同。另外也利用分布在社区内的各类文化资源,比如洪恩观,结合保护利用,为社区提供文化或生活服务,促进片区的社区的治理和遗产的可持续发展,这都是导则里提出来的一些引导要求。 这些节点中,还有一类就是历史要素已经灭失了,但仍然具有比较重要的空间价值和历史地位。比如像地安门、神武门北侧的北上门、正阳门前面的护城河和正阳桥。针对这种情况,导则从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角度出发,还是希望能够更系统的展示中轴核心的空间序列和这些点上的魅力。所以结合导则提供多种可能性的方案,通过多方案的比较,研究这种节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信息的呈现的手段,对各种方案的实施条件和代价以及影响做好评估,为之后的专项工作提供一些具体的参考。例如:北上门所在的节点,还有正阳门墙内的空间序列,未来如何恢复。还有一类是像永定门南广场这种伴随城市建设,围绕文化地标形成的新的文化空间。在现状上存在遗产本体的相关历史信息已经灭失了的问题,存在后来的展示不完整,质量不高的问题,场地的可达性差,引导标识缺失,探访环境人性化设计不足的问题,功能不完善,各种服务不好的问题,导则针对这些问题也提供相应的提升方案和要求。比如永定门南广场首先就是提升永定门和永定门广场的展示水平,增加永定门外的石桥示意性标识,利用一些水文铺装,明确的提示出护城河的位置信息,增加瓮城内部的附属建筑的位置标识、信息标识等等,其次是对广场环境进行人性化的改造,提高南中轴探访的体验。对于跨过二环继续向南的中轴线的延伸端的燕墩遗址,通过结合永定门外大街的整治,开展燕墩遗址公园的改造和提升,加强南北的联系,把燕墩公园打造成一个中轴线南端的文化客厅等等一系列的措施和愿景。 以上就是导则四个管控层次的介绍,前面说过导则是和实施计划配套编制的,其实为的就是给实施工作提供具体的执行标准。但是由于中轴线申遗,它是一个涉及到物质和非物质综合性的一个工作,所以导则也被要求要突破之前单纯的空间管控和城市导则,要在历史研究和软性建设方面有所兼顾。所以这样来说,一方面是自己的综合性要提高,另外就是需要和其他的相关的规划和计划一起应用,效果会更好。所以在导则工作中,核心要做到三个方面,第一就是通过历史研究,更系统、精确的追溯中轴线的历史图景,把中轴线的物质空间演变的过程和背后的政治、文化、社会机制搞清楚。一方面能更清晰的掌握中轴线的宏观和微观的信息,另外一方面还能更好的去理解现状的问题。第二,在这个基础上更准确的把握中轴线上各要素的价值内涵和相互的关联,在导则层面总结各种价值展示的线索。在现阶段专家学者的研究框架内,做好充实和完善的工作,为未来保护和利用工作提供更详实的支撑。最后,是在理解中轴线发展机制和价值内涵的基础上,对怎么塑造未来的老城提供一个可见的规划发展愿景,制定一个有效的管控策略,并且进行实施路径的初步的构想,这就是我们导则的整体思路。
太子城国际冰雪小镇修建性详细规划及重点地段详细城市设计Prince City International Ice and Snow Town第二个云分享的项目是太子城国际冰雪小镇修建性详细规划及重点地段详细城市设计,由我院简盟工作室建筑师阎梓寒分享。阎梓寒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简盟工作室建筑师 注册规划师
项目地点丨河北省张家口市
建筑类型丨城市设计
用地面积丨2.89k㎡
建筑面积丨1,260,000㎡
设计时间丨2016-2018
项目背景
1、区位及背景
太子城冰雪小镇项目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的东南部。崇礼区地处北京市的西北部,距北京市区约150公里。崇礼地处中国内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过渡地带,因特殊的区域位置形成了独特的区域“小气候”和“小环境”:
① 冬季降雪早 存雪期长
② 积雪厚 降水量大
③ 温度风速适宜 山形地貌丰富
④ 生态坏境好 空气质量优良
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崇礼被誉为中国最理想的天然滑雪区域,是中国发展冰雪运动最理想的区域。也正因为如此,崇礼成为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张家口赛区的所在地,届时将会举办超过70%的雪上项目的比赛。其中冬奥会有2大项6分项51小项,冬残奥会有2大项3分项22个小项。2、交通
太子城冰雪项目的交通十分便捷,可由京张高速乘坐高铁或由延崇高速自驾到达。
① 京张高铁
于2019年底开通,从北京清河起点站到太子城高铁站用时约50分钟。这是冬奥历史上第一次把高铁通到山地赛区的核心区。
② 延崇高速
于2020年初开通,从北京到张家口158公里,行车时间约125分钟大大缩短了自驾所需的时间。
▲张家口赛区核心区总图
由北到南分为三个组团,第一个组团是位于北侧的云顶组团,用于举办北京2022年冬奥会单板滑雪和自由式滑雪比赛;第二个组团是位于东南侧的古杨树组团,将要举办冬季两项、越野、跳台,以及北欧两项等比赛。这两个组团承担了张家口赛区的竞赛任务。
而本项目——太子城冰雪小镇,将为到访张家口赛区的运动员及 贵宾提供餐饮、商业、会议、文化、住宿等全方位高品质配套服务。太子城冰雪小镇占地面积 2.89 平方公里,涵盖了太子城高铁站、张家口颁奖广场、张家口冬奥村与冬残奥村、景观湖、文创商街、会展酒店、国宾山庄、冰雪产业配套区、绿色农业生态示范区等开发建设内容。太子城冰雪小镇的详细规划方案呈明显的Y字型,蜿蜒在山谷中,具有显著的线性特征。
南北向的轴线称为产业发展轴,把两个竞赛组团串联起来,为小镇提供产业支持。从南到北依次为遗址公园、文创商街、高铁站及换乘中心、会展酒店、国宾山庄、医疗康养及滑雪学校。
最北侧的遗址公园是小镇的核心,是一座金代遗址,距今约800余年,该遗址于2017年底发现后,文保所与策划分院也加入了我们这个项目的团队中。遗址公园南侧是文创商街,包含了商业和民宿的功能,是小镇的商业中心。对面是高铁站,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有极大一部分都会从这个方向进入小镇,这个区域城市广场在冬奥时期将会建设为颁奖广场,成为游客进入小镇第一眼看到的景色。再往南是会展酒店,包括会议中心、会展中心,还有酒店建筑,后续会举办国际论坛。在西南侧的山谷中的为国宾山庄,位置比较隐蔽,是高度按酒店区域。最南侧配有冰雪学校,以及医疗康养的功能。
另外一条轴线是东西轴线,称为生态居住轴,以奥运村为中心的主要居住功能都集中在这条轴线上,简盟工作室与一分院、八分院密切合作,完成了奥运村的建筑设计。1、极全过程参与
该项目从2016年起,由简盟工作室、清华同衡、策划分院、文保所、朱育帆老师团队、一分院及八分院等团队协同作战,先后完成及参与了小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文物保护规划、城市设计、控制导则、景观设计、修建性详细规划、奥运村及国宾山庄11地块的建筑设计及奥运运行设计。作为建筑师,很少有机会参与如此全面的设计过程,从宏观尺度深入,对后续设计进行指导,对前期设计进行检验,是一个很难得的体验。
2、明确的时间分期——赛时与赛后
小镇项目的产生与奥运息息相关,在设计过程中具有明显的时间特性。
① 分期时间与奥运契合
一期考虑奥运前,即2022年之前的奥运时期需完成的建筑,最大限度的支持奥运。二期是2022年之后,何种建筑可以利用后奥运的资源,并逐渐成长为国际标准的冰雪小镇。
一期建设的内容,包括主要的框架性功能,比如交通方面的高铁站,是小镇最重要的中心功能,它为小镇和整个赛区提供交通保障。东北角的P+R停车场,是从崇延高速下来后,停车加换乘的地方,自驾到达此地后可换乘小镇内部的公共交通。另外和奥运相关的部分,比如冬奥的指挥中心、奥运村,均需在2022年之前完善。最后一部分是小镇的支柱产业,在运动员和游客来之后,保证他们的衣食住行,就需要商业街区、酒店等等,这三部分就构成了奥运前小镇的一期建设。
二期建设是衍生的功能,由于周边雪场比较多,奥运后会形成周期性居住的需求。也会产生康养的需求,就规划了运动康复基地,提供运动、康复和康养方面的服务。另外小镇会成为一个密度很大的高端酒店聚集区,需要各种专业人员,规划的学校可为酒店输送人才,成为小镇产业的一个自循环链。
② 建筑的时间特殊性
另一个特殊性是有一些规格很高的临时建筑专门服务奥运。具体到小镇,奥运村有运动员的服务区域,如临时的食堂。遗址公园的部分区域要作为奥运村的前院区,需要有一些相应的配套,如分注册中心。整个核心竞赛区需要有运动员的颁奖广场、注册中心、制服中心等,这些都需要在设计中提前考虑,例如有些功能要利用现有的建筑,就需要跟业主提前进行沟通,转播车对于承重和空间的需求,在设计中要提前留有余量。
另外一方面,要考虑后奥运遗产的应用,如竞赛区的跳台保留后,在夏季会考虑做滑草,顶部空间会考虑做高端的餐饮,雪场会开放给大众,推动全民的雪上娱乐。具体到小镇,奥运村在赛后可以作为酒店来使用,设施比较齐全和完备。遗址公园也可作为开放性的公园,做一些展示空间,开放给大众,这部分的规划目前也已经比较完善。
▲会展酒店效果图-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梅洪元团队令人欣慰的是,冰雪小镇这样一个大型的项目在奥运这样良好的契机之下飞速的实现了。从2016年团队接到控规的任务,到如今仅仅三年多的时间里,有很多地块已经按照规划开工。会展酒店、文创商街及部分国宾山庄组团将作为小镇一期有望于2020年底正式开放。
可以看到,在国家大型设计项目中,我院团队都有参与并奉献出设计人的微薄之力。参与综合性很强、全过程的设计使得设计人眼界放宽、成长迅速,多条件限制的设计条件和多方协调,锻炼了设计人的综合能力和交流能力。可以说,设计不单单考验的是设计能力,更考验了设计人管理管控综合协调的能力。期待下一期的优秀方案创作奖云分享,设计师们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成长故事。THAD优秀方案创作奖云分享往期详细内容请点击>>>>
THAD抗击疫情,万众一心 | THAD优秀方案创作奖云分享启动!
THAD抗击疫情,万众一心 | THAD优秀方案创作奖云分享第二期来了!
THAD抗击疫情,万众一心 | THAD优秀方案创作奖云分享第三期来了!
撰稿 | 企划部、高蕾
编辑 | 企划部
版权 | THAD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如需转载,请联系THAD企划部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
THAD项目丨榆林市高新区第三小学
THAD中标项目丨国家植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