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AD特辑 |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立足时代,创新发展
2016年,中国城市化率达到57.4%,城市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城市空间呈现出多元化的形态。大部分城市空间在不断更新和变化中,呈现出老旧的城区和新兴的城区相互交织的形态。面对日益增加的挑战,中国建筑师如何能妥善地解决问题、并创造性设计未来建筑,为人居环境做贡献,成为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从城市的肌理到地域文脉的传承、从建筑技术的创新到实现“双碳”的目标,从城市和乡村的建设到设计师的社会使命,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THAD)近几年以北京为中心,辐射至全中国,以多样的设计手法和革新的设计理念回应不同地区的历史文脉或区域发展需求,以高水准的设计技术、高品质的建筑作品,表达其对于时代和地域的创新实践,以及其对于人类社会的正面影响,从城市到乡村,紧跟当下人们对于空间的需要,在不同的挑战背景下,积极探索属于当下时代的空间范式。
PART Ⅰ
社会人文 城市更新
1
城市更新作为当代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议题,街巷和城市肌理的保护和塑造也愈加受到重视。城市肌理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街巷则是城市空间的重要场所。因此,在城市更新中,保护和塑造城市肌理、优化街巷空间,为城市更新注入新的生命力和活力,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质,是城市更新的目标。
以北京中轴线为例,《北京中轴线风貌管控设计导则》按照以问题为导向,将中轴线风貌管控范围划分为缓冲区、重点地区、中轴线沿线街道、重要中轴节点四个层次,将管控要素分为10种类型、70个要素项,通则、导则和设计引导三个层级,层层递进,逐级细化落地。这个“活态遗产”梳理着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尽显北京这座古都神韵。
北京在功能疏解、古建修缮、街巷治理等方面持续发力,“老城保护”替代“旧城改造”,南锣鼓巷四条胡同在“申请式腾退”后的难题与挑战,关注老城丰厚的文化积淀与复杂的现实民生,以期切实为有效制定政策与下一步实施方案提供坚实的民意基础与有力支撑,结合“共生院”的概念与“老胡同·现代生活”的原则,探索历史文化街区的实践方向。
除了古都风华,北京作为首都,将从总体格局、地标形象到场景体验,打造承载国际交往、展示首都形象、激活未来发展的新门户空间。
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会展中心作为首都南部门户,将以“无界展城·星耀东方”为主题,是连接世界与这座可持续绿洲城市的国际航空枢纽和桥梁;北京金盏国际合作服务区规划以CFZ(Central Fusion Zone)为整体理念,通过“圈层式布局”实现大国开放新示范,国际交往新集聚,多元产业新活力,未来发展新引领的四大发展目标,打造“世界的朋友圈”。从北到南,广州海珠创新湾门户枢纽将高架桥下的绿荫骑廊打造为广州的城市名片和社区交往的纽带,将以“双心双带”的空间结构雄踞广州新中轴线与珠江后航道滨水创新产业带的交汇点,成为珠江后航道的城市新地标。
△广州海珠创新湾门户枢纽©THAD
PART Ⅱ
责任担当 大国重器
2
城市和建筑设计是国家经济水平和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它不仅决定了城市和建筑的外在形态,还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在现代社会中,建筑空间的设计是展示一个国家文化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通过高质量的城市和建筑设计,可以为国家带来良好的形象和声誉,展现一个国家的文化和影响力,提升国家的软实力。
打造富有中国文化韵味、带有浓厚书卷气息的标志性文化建筑,代表着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位于首都正北方向平原与浅山区的结合处,2019年4月,在庄惟敏院士的带领下,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的融合创新,运用现代的材料和手法对废弃的采石场进行生态修复。“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空间以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藏书文化为主线,聚焦中华文化种子基因的主旨,将万年百世之事的山水、古今、自然与人文典藏之地融入到中国传统理想栖居的山水环境中,实现文化性、传承性、时代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统一。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香山脚下香山革命纪念馆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筑造型以传统的四坡顶形式,形成一主两副三个坡屋顶相互衬托,纪念馆总体布局采用十字轴线,陈列展示了香山革命历史,用建筑搭建一本寓意深远的立体党史教科书。
为了回应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全面可持续性的诉求,首钢滑雪大跳台及群明湖周边的规划设计以首钢工业遗产的适应性再利用为契机,重构北京西部天际线、延续首钢工业记忆,关注运动结合北京西部的经济发展以及工业园区的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实现工业区域的生态恢复。
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后将作为国家队的训练基地。从环境角度最重要的是最小化自然干预,公平角度则是提升残障人士的参赛和观赛体验,从经济角度来讲则着重强调节俭办奥思想和场馆赛后未来可持续运营。用可持续“3E”视角和全尺度空间干预来构建其可持续设计策略框架。
在国民教育和素质提升方面,除了地方性大学之外,教育资源集中国家级大学,作为中国国家级大学,坐落于苏州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融合园林精粹与医药文化,公共教学区以大气严整的现代中式风格为主,融合了江南风格的典雅含蓄,彰显国之底蕴。
深圳海洋大学设计强调山海环境、建筑与人文的和谐统一,教学、科研与生活的深度融合,力求打造一个具有“海洋”特色的新时代校园典范和全球海洋科学研究者向往的学术殿堂。
“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文化建筑方面,中国杂技艺术中心巧妙运用八边形几何形体,将300座多功能合成小剧场采用拼装舞台与活动座椅的组合形式,根据不同使用场景进行灵活切换,同时兼顾话剧、舞剧、杂技等演出需求;通过对外独立出入口,面向周边亦庄地区企业及社区居民提供多用途、全天的使用可能。
PART Ⅲ
地域文化 乡村振兴
3
当今社会,地域文化的传承和乡村振兴已经成为了重要的议题。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符号和历史文脉,地标、乡建、遗产等文化项目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在二三线城市和乡村振兴项目中,以多种手法与策略对这些文化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弘扬地域历史与地方文化。
巍巍宝塔山,铭刻着历史;滚滚延河水,叙述着故事。延安宝塔山游客中心以南北贯穿为主要轴线,依山就势,逐级而上,通过入口广场、开放空间、绿化庭院及景观水系的设置,营造具有纪念性、瞻仰性特征的空间格局和场所精神,突显宝塔山作为中国革命精神标识的崇高形象。作为山水缝合的媒介,完整地镶嵌于山水之间,与环境融为一体。
而延安大学则以长期以来最具标志性和延续性的建筑符号——退台窑洞,作为新校区建筑设计源泉,“我们希望和以往的新校园设计范式产生区别,回归初心,更深刻地挖掘这片土地的内涵,探寻出一条体现延安精神内涵及地域文化的大学之道。”作为延大新校区的标志性特色元素,窑洞符号塑造拱廊空间,贯穿于整个校园的设计之中。
玉树藏族自治州行政中心吸取了藏式“宗山”建筑的特点,从地域特征、民族历史文化中寻找建筑的原型。在整体造型上,藏地建筑讲求依山就势,所有的建筑都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有机生长,与高原环境融为一体,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设计通过内部功能组织和建筑联系,形成具有藏式特点的空间格局,使得尺度不大的建筑群颇具气势,承托出主体建筑的庄严,体现出“宗山”的意象。
从城市到乡村,在村落传统收到严重冲击的今天,竹蓬乡堂-尚村以六把竹伞,三组乌篷,从一座年久失修的老宅开始,建构出一处乡村的新“客厅”。从山顶看,竹蓬完全融入了民居的尺度里。由北向南逐渐升高的拱蓬既贴合了地形的变化,也提供了观赏南侧毗邻的徽派宅院的视角。新旧材料与工艺的碰撞,也是竹伞单元所代表的开放空间与墙体所围合的封闭空间的叠加,是易建易拆的单元式装配建造与扎根本土的民居废址的拼贴式更新的一次尝试。
而青海海晏县中藏医康复中心借鉴传统藏式建筑原型,建筑形体以一系列或有封闭屋顶或完全开敞的庭院,形成沿水平方向延展生长的建筑形式。以批判性地域主义的方式回应了海北藏族自治州当地气候和地方文化。
PART Ⅳ
科技创新 趋势引领
4
科技创新始终是引领建筑设计和建造领域发展的重要趋势。实验室、地标性单体建筑、办公、体育馆等建筑类型都在不断尝试新的创新技术,以满足不同的空间需求和功能要求。例如,新型建筑材料的应用、复杂结构的实施、智能化系统的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践等,都在不断推动建筑设计和建造的创新。因此,科技创新将继续引领建筑设计和建造的趋势,为未来建筑的发展提供新的可能性和方向,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更大的贡献。
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在北京和张家口成功举办,首钢滑雪大跳台和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受到全球瞩目。作为世界上首座永久性保留和使用的滑雪大跳台,首钢滑雪大跳台“雪飞天”首次实现“共享赛道”的形体设计概念,即单板滑雪大跳台(Big Air)项目与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Aerials)项目在首钢大跳台实现快速切换。而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的柄身是由两个跳台组成,标准台落差106米,大跳台落差140米。这两条S形曲线赛道依托山形并架在山上,保持了山体地表径流和将来赛后的生态恢复和动物迁徙的可能性。
中国科学院海南种子创新研究院科研楼以“都市田园科技景观”为概念,为建筑植入“绿色心脏”。建筑将试验大田引入城市核心区,围绕大田周边设置灌溉水系作为景观元素,既满足试验田需求,同时并兼顾海绵城市设计要求,集多功能于一身,成为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石家庄国际会展中心是目前建成的世界最大双向悬索结构展厅,展厅屋面连绵起伏、错落有致。建筑结构由中央枢纽区串联,呈鱼骨式展开。7个1.1万平方米的标准展厅全部采用全球罕见的双向悬索结构,较桁架结构约节约一半用钢量。主承重结构最大跨度105米,次承重结构最大跨度108米,悬索结构大屋面与传统建筑形成呼应。
PART Ⅴ
绿色低碳 双碳目标
5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绿色低碳已经成为了全球发展的重要趋势。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我国提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国家战略。建筑设计通过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可以减少碳排放和资源消耗,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对于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意义。
亚洲金融大厦整体建筑布局基于“九个庭院”的概念,九个庭院中的四个分别向外朝向城市空间,标志了四个对称的建筑入口,东侧主入口正对北京中轴线。建筑表皮由一系列集成了主动式技术、被动式技术的复合智能幕墙体系构成。办公空间对外部分采用双层呼吸式复合遮阳幕墙,是一个集合了围护、观景、遮阳、节能、智能的综合性表皮系统。在绿色建筑标准方面已获得绿建三星和LEED铂金认证。
北京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猿人洞)保护建筑是一处保存有古人类化石的历史遗迹。建筑整体起伏的造型参考了对坍塌形成洞穴之前原始山体形态的推导。为了减轻风化现象对洞穴造成的影响,在郁郁葱葱的自然环境,设计以波浪造型可以阻挡风雨进入洞内,同时减少温度和湿度波动,以及为科学工作和观察提供空间。
另一边,九寨沟景区游客中心与场地自然山水形态呼应,景区入口的“罩棚”承载了九寨本身的文化传承和积淀。建筑通过树状柱悬挑出来的结构造型和连续的地势引导,是一座功能集合的“环境建筑”。
哈尔滨中德生态科技小镇致力于实现严寒地区低能耗绿色建筑的建造。服务中心位于小镇的核心位置,建筑形体以一簇簇“自然能量的管道”,与小镇整体建筑环境相协调。建筑通过主动式感应和被动式调节方法,优化室内空间环境。
在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THAD)以其创新的设计理念和卓越的设计技术,在创新与传承之间找到了平衡。清华院秉持的是一种深入理解地域文脉,不断推动城市和乡村的发展。重视环境可持续性,应对了各种挑战。无论是大城市的高楼大厦,还是乡村的人文小品,清华院用设计表达出了对时代、地域和建造的深刻理解。
作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推动者,清华院以创新为动力,以人为本,致力于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空间,为人们每天居住和生活的环境带来正面的影响。
PART Ⅵ
其他项目
6
△首钢1号高炉超体空间©THAD
THAD
关注THAD清华建筑设计院
了解更多信息
↓↓↓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