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AD推介 | 江门市档案中心
PART Ⅰ
项目概况
1
项目位处江门市蓬江区,滨临珠江,是衔接珠三角城市带西扩的重要门户地区。位于江门市区20分钟通勤圈,1小时大湾区生活圈。项目原址为一个废弃水塘,周边建筑以居住建筑为主,当地政府为了提升城市活力,为民众提供文化活动场所,在此建造一个综合性文化建筑。项目为高层公共建筑综合体,采用四塔高位连体结构,连体部分高度74.90米,最高点90米,总建筑面积108076m²。包括多家档案馆、市方志馆展厅、市不动产登记大厅等功能用房,以及博物馆、图书馆、800人剧场等。
PART Ⅱ
设计思路和设计理念
2
空中与地面的双重聚落
开平碉楼是当地的特色建筑,建筑上部造型最具表现力,是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结果。建筑结合本身功能需求,建筑的档案库房和办公类建筑体量吸取开平碉楼的建筑地域元素,形成方正、敦实、稳重的体量,支撑起顶部的公共服务功能,将地面空间还给城市,尝试实现地面、顶层的双重开放性。
地面开放区域有一个800人剧场、图书馆、博物馆、200人报告厅,各使用功能之间以共享平台连接,提供灵活的共享空间。
建筑的高位连接体平面尺寸为99X111m,由4个高塔(平面尺寸为35.8X35.8m/30.7X46m/13.4X18.2m)支撑,用于实现建筑顶部开放、流动性的档案馆和美术馆公共服务功能。首层设置电梯可以直达空中连接体。连接体功能繁多,设置了内外环廊,提高了使用者的舒适性和流动性,并有助于民众在建筑内的寻路,共享环廊有序串联各个空间,实现融洽的聚落关系。
城市垂直栖息地
工程用地紧张,建筑密度较大,故室外空间景观设计重点打造近地面的架空平台及空中连接体上的空中花园。建筑每一个功都有自己的室外延伸空间,并且在屋顶设置四塔均可达的公共的屋顶花园,为高层建筑提供社会互动的公共区域,为建筑与使用者提供一个垂直城市栖息地。
虚与实的城市肌理
该建筑虚实相加的建筑立面,与周边高层建筑行成对比,形成方正严肃而又轻巧的城市建筑景观,丰富城市肌理,优化城市天际线。
低碳策略
四塔空中连体自然形成中部开敞通风的空间布局,令空气和光线流动在建筑的各个角落。错落有致的近地架空平台形成了冷巷,高处的连体造就了荫翳,都给亚热带气候的城市提供了一方遮阳蔽日的舒爽室外空间。
PART Ⅲ
建筑设计
3
场地分析
人行主入口主要设置在北侧华盛路一侧,在地块西侧和南侧分别设置车行出入口,实现人车分流。沿地块的周边设有环形机动车道。在建筑的南北两侧长边设置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
△总平面图©THAD
功能布置
本案将档案中心和公共文化场馆的功能进行优化整合:将公共性、服务性较强和使用率较高的图书馆、剧院、博物馆和档案馆的展厅部分放在建筑的下部近地位置,美术馆和档案馆对外服务功能放在放在建筑上部。下部的公共文化活动场馆和展厅通过连廊、平台、底层架空和屋顶花园形成一个文化综合体,上部展厅、对外服务视野较好,通过上下公共空间的有机组合,聚集人群,成为具有吸引力城市的文化核心区。
景观设计
流动、半围合的景观布局,内部景观平台错落有致,为建筑各功能提供了连续的空间,原本割裂的功能聚落得以重聚,建筑呼应了周边的环境。
结构设计
在受限的场地充分利用空间上的多层次布局,多功能复合型建筑空间造就了高塔连体的建筑空间结构形式,本项目为国内罕见的四塔高位连体复杂结构。塔体和上部结构采用强连接方式,而4个单体力学性能相差较大,造成连接体受力大且不均匀。结构设计团队对高位连体结构受力特性、连接体构件与单体相连部位的受力特性和内力传递消散途径进行针对性研究,并且充分考虑中、大震下连接体楼板损坏引起的内力重分配并对结构内力进行调整,并进行风洞试验、超限审查等多种论证方式,力求在结构性能和经济性上取得最佳平衡点。
连接体相连的框架采用型钢混凝土构件,横向延伸至抗震墙,高度方向上型钢构件向下延伸3层(连体范围2层+下沿2层+1层过渡)。
室内设计
室内设计秉持建筑室内外一体化原则,将“历史印记”的设计理念和江门文化美学延续到室内,致力用简洁大气的设计语言打造富有江门特色的城市窗口,为群众及办公人员带来便捷舒适的空间体验。
入口大厅材质上以米色洞石、灰色穿孔铝板、金属铝板的等不同材质的穿插组合,营造出沉稳大气的氛围。餐厅、不动产登记中心、空中阅览室、报告厅及多功能厅等相关功能空间采用木色与米色洞石为主的组合,保持色调统一,使空间更有温度,营造简洁、开放的空间体验。
PART Ⅳ
项目信息
4
THAD
关注THAD清华建筑设计院
了解更多信息
↓↓↓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