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不如卖麻辣烫的赚得多,读书就无用了?
点击上方蓝色“决策”,选择成为更好的自己
知乎上近来热门话题之一是“研究生发现收入不如卖麻辣烫的,不知道活着的意义怎么办”,数百回答,几百万关注。
这其实是“读书有用/无用论”的讨论,延伸的热门话题是——是否上大学、选什么专业、从事何种职业才有高收入及相关的人生是否幸福。从八十年代初“做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的”开始,这一系列问题便成了不少国人选择的困惑。
恰好,多年前我从“卖麻辣烫”转行到“研究生”,对这个问题颇有些切身体验可以分享。
— 01 —
小生意赚的是血汗钱
大学毕业后,二十多岁时我开了五年店。当然,我并非真的去卖麻辣烫,我的店比街头摆摊的麻辣烫“高级”些,是在全国同业内数一数二的大批发市场内开的店。
说到“高级”,不是瞧不上卖麻辣烫,是客观描述。能开铺面的,无论从舒适度、资产、生意收入、社会地位都好过摆摊的。但是这样一家“高级”的店,在开了五年、生意最好的时候,我还是选择了关店。为什么呢?
非常辛苦,工作时间超长。第一年开店时,是马路市场,冬冷夏热,没有正式打烊时间。多少个晚上,市场的电闸拉了,我们都是开着汽车大灯为顾客配货、打包。忙完了店面的,还要去库房收拾货物。赶上大货车送货,为了让车在限行时间前出城,需要很早就要去市场接货。有一个早晨伙计没来,我一个人把一百多个麻包扛到店门口。那天穿了牛仔衣,肩膀还是磨破了。椎间盘就是开店的时候搬货伤着了,到现在都不能提重物。至于顶风冒雨地蹬三轮车,根本不算事儿。
压力很大。偌大一个店的房租、水电杂费、员工工资都要赚出来。真的是开门就欠着“份子钱”。市场的竞争压力更大,每天都经历着同样的货别人家的呼呼走,自己家的卖不动的煎熬。被杀价、欠账、赖账是必修课,被偷窃、辱骂不是一次两次,有一次还被人一口痰故意唾在鞋上。流氓找事儿,提着刀子堵在店门口骂架的经历过;诬陷伙计骑三轮车剐蹭了汽车的追到店里,开口就让赔一万也遇到过。中午的盒饭一般都在五分钟内解决,忙的时候一天喝不了一杯水——喝水多了也没时间上洗手间。驻市场的执法大队隔三差五地检查是噩梦之一(详情就不说了)。
收入虽不错,可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也没时间花钱。一周七天工作,唯一休息的是市场在春节时关门那几天。晚上回家累得根本不想说话,脾气、心情都不好。人像蒙了眼睛推磨的驴子,只会日复一日地为了进货、出货忙碌。除了每天的流水、收入的积累,看不到个人提升的前景。幸好后来有一个偶然事件促动我下决心关了店。尽管那时店的生意做到了市场前三甲,很多人不理解,但我感觉是从沼泽中挣脱出来。并且立誓再不开店。
— 02 —
读书是开启上行通道最便捷的方式
三十几岁时,我重新进入大学,跨专业读了硕士、又读完博士。最初决定去读硕士时只是想充充电,为工作发展找寻契机。但是入读之后,体会到认知的突变,眼界、思维不同了,而且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于是决定继续读博。
从学习本身来说,大学、硕士、博士学习的深度依次进阶。大学是专业课入门,硕博是专业领域研究能力的加强,是对知识的深挖、理论的构建。博士毕业时,交出来的学位论文必须是在某个问题上前所未有的突破。
这样说有些枯燥,打个比方:本科学习如饱览山川,老师带着各地都走走看看,但不做停留。看得热闹,知道大概,可不一定能自己讲明白。硕士学习集中在某个省深度游,对一定范围内的景物较为仔细地观赏,对该省的历史、地理、人文等要做个大致了解。这时可以当导游,但禁不起游客刨根问底。博士学习时,就是定点游览了,扎在一个小地方三五年,对某一处的风景做出多层次、多方位的深度解读,还要从中找出必然关联,写一本至少十万字的书来介绍。要像在这里住了八百年似的,说起什么都头头是道。
论文的完成是对思维的训练。经过这样的训练,我写完博士论文后的感觉是自己的大脑被拎出来、重新折叠后再放回去。遇到问题时,思维的角度、深度、广度、宽度、高度都和之前不同。因为当我们对某一个问题做过三生三世的深入研究后,认知能力、视界也随之发生变化。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对外部世界不是被动承受,而有了更强的主观能动性。
北大毕业的陆步轩作屠夫杀猪卖肉,成绩好过没有读大学的普通屠夫们。别人一天卖2口猪,他一天卖12口。销售差异的原因是他动脑筋琢磨了,“除了买卖,关于养殖、猪肉宰杀、防疫我都研究过,在这行比较擅长”,“我戴个眼镜表明是个文化人,容易吸引顾客,因为文化人不欺客”,“猪肉分五等,我拿最好的一等肉跟人家的三等肉价格差不多,顾客就多”,“顾客要一斤肉,我下刀就是一斤半,要两斤,下刀就是两斤半。多了半斤,顾客也就都要了,这样能多卖一些。”这些明暗相间的窍门都是他思考的结果。
陆步轩
陆步轩和同样毕业北大、辞职下海的陈生合作开办“屠夫学校”、著书立说,公司于前两年已经上市。有人借用雷军的“站在台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调侃他们,陈生说,“时代或者是某个节点的机遇是风口,但是你自己得是那头飞得起来并且持续飞的猪才行。” 其实雷军自己也解释过,“风口上的猪都是练过功的”。读书深造就是一种练功。本领不够强,怎么能跻身一直就狭窄的上行通道?
以柴米油盐的现实生活来说,读书能改变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比如,农村学子读大学后,包分配时肯定会有城市户口;现在不包分配,留在城镇也能找个工作,不必去做“农民工”。大多数人读了硕博之后,“社会阶层”的飞跃基本没有问题。这方面的例证不胜枚举,看看招聘广告就知道。且很多单位给的待遇都是博士优于硕士、海归优于本土。
从隋朝开始,平民的社会进阶的唯一方式就是参加科考。现在的中国社会,尽管考试竞争激励、各种选拔制度方面的不尽人意,但读大学、继续深造仍然是大多数人最直接、易行的上升通道。
— 03 —
凭什么赚钱和人生的意义是两个问题
商品社会,赚钱的先决条件是提供的产品/服务有市场价值。有些东西可能很优秀,但无人问津也无法赚钱。卖麻辣烫的收入高,肯定是他的食物受欢迎。市场是无法强迫的,不能从别人口袋里抢钱。想要客户埋单,只能从自身下功夫。此外,风险越大、投入越大,相应的利润也会越高。看到他人赚钱的同时,分析他们背后的付出未必是我们能承受的。
工作没有贵贱,通过个人的付出,诚实赚钱都是高贵的。可惜总有些人缺乏这样的认识。前几天,兰州铁道某职工坐火车占餐车座位,餐车服务员劝阻时,该职工竟然狂扇女服务员耳光。我开店时,曾被一名顾客破口大骂,因为他要我拿货时,我正在低头算账,没有立即起身。等级观念让有些随时准备在权要面前作奴才的人,在另一些人面前自封为上帝。这几天流行的关于外卖小哥被写字楼拒之门外、只能在烈日下苦等客户下来取件的文章,揭示的也正是这种薄凉。
白领、金领们相对于卖麻辣烫的确实有毋庸置疑的优势——他们在事业发展方面已经占领了一定的高度,有更大的空间、更多的选择权。就像知乎回答中有的答主所说,研究生可以改行卖麻小,卖麻小的不能改行做研究生。卖麻辣烫的生意很容易发展到极限,因为门槛低的行业,天花板也容易太低。如果扩大经营,扩大到一定程度时,多半要去再上学。就算MBA镀个金,也要有点理论概念。
上学深造的另一个隐形优势是有机会接触到专业中的顶尖人物,获得有力的人脉。人脉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是事业发展的必须。对我自己而言,读了博士后才有机会与一些大学者近距离接触,亲耳聆听他们的指导。但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最震撼我的还不是他们的学识,而是他们的修养。人生头二十年表现出来的是教养(父母教给的行为规范),以后显示得就是修养了(自我修行而来的行为规范)。
人生是一场修行,是各方面的修行,从思想意识、行为举止到人性的增进。“生命的意义在创造宇宙继起的生命,生活的目的在增进人类全体的生活”。顾随先生说,人生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的事业。以悲观的心情,过乐观的生活。”石声汉先生说,“生命是根据过去,利用现在,创造未来,是一串连续和谐的变化。”叶嘉莹先生说,“一个人对于生的执着,对于生的追求,对于生的延续,在自己整个的、一个群体之中做出什么样的奉献,是生命的意义。”
“读书无用论”自古有之,在当代中国掀起数次讨论,认知层面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答案。人生在于选择,是否上大学、继续深造、选何种专业、从事什么职业都有很多可选项,相应的会有不同的收入。幸福的感受也是一种个人感知、认识的选择,与学历、职业、收入有一定关联,但不是必然关联。
由于工作后收入不如卖麻辣烫的就发感慨的,是眼界的局限性所致。而由此直接引发对活着的意义的怀疑,是内心构建不完善。将赚钱多少和人生意义想联系,引用答主白诗诗的话来说,“这定义太狭隘,难免结局不痛快”。
长文看完了,别忘了点赞及转发分享啊~~
【版权归作者所有,决策整理发布】
这是一个专门为上升中的你打造的经验分享类公号
所有文字都是真实案例、切身体会、理性分析
不灌水、不煽情、非鸡汤
认识我之后
你比从前更优秀
▼
决策(微信ID:juece2015)
选择正确,你的努力才有价值
长按二维码后识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