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从断代史看德国工业4.0
其实德国人对于工业4.0的理解也是在探索中,并没有一个真正的严格的定义。革命阶段性的定义,往往是一个后溯的视野。换言之,也许只有到工业5.0(如果还有的话)时,才能对工业4.0做出一个广泛认可的定义。
实际上,“工业4.0”提法,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其“工业断代史”的意义。这个意义不是靠具体的技术来表达,而是要将其放入更大的背景下来看待对人类发展的阶段。
与此同时,也造成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对社会而言,由于规模生产的出现,才能让社会财富集中到少部分企业主手里。后来,这部分人自然形成了阶层,再后来发生的各次革命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了现代化。
同样由于流水线,导致了系统工程、可靠性工程等等学科的发展是后话了。
因此,将流水线定义为工业2.0的标志,也是一个非常有启发的视角。
但是,这种爆发式的产量增加,马上就产生了一个后果,就是产能的严重过剩。许多产品,包括汽车,实际上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达到了产能的饱合。通过新兴国家市场的开发(包括中国等东亚国家),这些工业得以维持到现在。但是,大宗产品的过剩产能马上使得依赖于需求的资本主义运行方式难以继日。如果没有新的需求被开发出来,经济将无法继续增长,甚至产生严重的经济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细分被广泛运用,即通过对不同人群需求的调查,设计不同人群独特的产品以维持订单数量。在这一过程中,大量同质化的中小企业被兼并,生产能力不断地合并到超大型企业中。制造业开始出现了分工,有些只做设计,而有些只做生产。就象中国的代加工业一样,论产能谁也弄不过我们。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工业3.0确实是4.0的铺垫。在工业3.0下,生产大都是推式生产,企业虽然也要考虑用户的需求,但是是不会做定制化需求的。但是,当全球所有人口都被满足了之后,如何让用户继续产生消费需求,就只能从个性化入手。希望整个生产过程是由用户的个性需求发起,从而驱动整个生产过程。
顺着这个思路再做预测。当产能大量集中在一些制造企业后,巨量的个性化需求显然不可能由少数企业来实现,而只可能由分布在全球无数个具备需求捕获和产品设计的机构、工作室甚至个人来完成。这些全球分布的设计者为巨量用户设计产品。甚至品牌,不再属于制造业的,而是这些设计者的。
即使在制造业,即使在貌似保守的德国,这其实也不能算新鲜的事情。德国隐形冠军,欧洲市场照明技术的引领者Zumtobel公司,很早就开始跟国际设计师合作,产品推广上都会提到设计师的名字;甚至专门为设计师共同办展览。
进一步往前看,随着各种设计工具越来越简单,用户自己甚至可以开始设计过程。这些全数字化的设计,通过网络传输到云端制造企业进行生产。至于具体是哪一家,也许人们并不关心,就像我们并不特别关心我们的各种交易数据放在哪一台服务器上。
3.0时代引发的产能过剩,使得工业4.0的个性化生产的标签显得更加瞩目。
表1 从工业1.0到工业4.0
知识的数字化和传递,使得将来对用户需求具备理解能力的设计者获得竞争优势,在数字化的设计平台上保存自己的创意和知识。而数字工厂则会成为云制造里面的节点,源源不断地接受各种需求订单,将数字化想法变成物理实物。
从这个角度来看,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变得面相模糊了。共享经济变得开始重要起来,创意、想法可能会是未来人类追崇的东西。就像我们的先人对工业刚出现时的膜拜一样。
也许此时,人们会把工业生产看成了水、空气一样天经地义的资源,无视其存在。流动性的云制造,开始变得普及。一个安静的自我设计与消费者,在屋里悠闲地随手比划,却是直接触发着远处的某个地方轰鸣的机器为她而运转。
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这些都会是这个时代的属性。但是,真正断代的或许并不是具体的某项技术,而是人与万物、人与机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革,这当是更为本质的根本性问题。
作者简介张贝克:北京化工大学仿真中心主任“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秘书长交流个人微信号:bakerjam免责声明
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知识自动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