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叶明:学学新加坡,补一下短板如何?

李叶明 南洋时评 2020-09-18

我上一篇文章《来点实际的!我为什么对新加坡有信心?》主要谈了戴口罩的问题。我主张要科学理性应对。后来看到国内也在说“科学防控”,不再强调人人都得戴口罩出门了。看来两国的防疫思路正在靠拢。



上一篇文章我还谈到恐慌的问题,“大量病人同一时间涌入发热门诊,恐怕是武汉疫情恶化的另一重要原因”。反观新加坡,这里有大量私人诊所、全科医生,李总理说“在家治疗”,是真的会有治疗,不是“在家等死”!别的不说,这套医疗体系,至少在防止交叉感染方面是有效的。


所以我说,如果武汉能像新加坡,有大量的家庭医生,避免普通病人去医院交叉感染,疫情何至于如此严重?中国网民抨击新加坡的,恰是中国应该向新加坡学习的。


没想到这段话引来不满。有人留言说,“移民就移民了,但是不要吐槽中国!”他认为,“中国现在这种处理方式没有一个国家能做到”。



后面这句我同意。中国的抗疫方式,如封城、对几乎所有大城市进行封闭式管理,让所有人外出都戴上口罩;在武汉以最短时间建起火神山、雷神山和多个方舱医院。这样的力度在全世界绝无仅有,为此自豪是可以的。


至于这位网友说,移民了就不要吐槽中国,哈哈,我说中国有短板,网民不应该不知道,甚至对自己的短板产生莫名的自豪,这算吐槽吗?就算是,这吐槽有什么不对?谈问题应该就事论事,没必要扯什么身份吧。对中国,外国人能吐槽,中国人能吐槽,移民就不可以?这不是很奇怪吗?



言归正传,虽然整个“战疫”还没有结束,但总体来说,最凶险的阶段已过去,战局已经稳定,接下来应该是看中国如何走向胜利,彻底战胜病毒了。所以这个时候做个“战疫”复盘,检讨一下最初阶段的得失,我觉得正是时候。


以新加坡为例。这次新加坡应对疫情,不仅政府动作快,而且大家都有默契,一宣布应对级别为黄色,各部门包括医院、学校、公共图书馆等,马上就知道该干什么,私营机构也及时跟进,社会也没有出现大的恐慌。这与上次SARS之后制定的应对机制有关,在不同应对级别,都有相应的预案。


当年我在新加坡经历SARS时,可没觉得这么井井有条。当时的印象是,面对危机,政府也是雷厉风行、全力以赴,但少了一点从容不迫。事后,新加坡政府及时补上了应对机制的短板,我觉得这次就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比如政府把应对级别从黄色提升至橙色,各大医院除了常规测体温、登记身份,还开始限制探视、限制陪诊人数,减少进入出医院的人流。这如果没有预案,动作能这么整齐划一、自动落实吗?这显然是为了预防医院出现聚集性传染。而新加坡遍布邻里的私人诊所,在分散病患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实大疫之后的检讨,尤其应该针对制度上的短板。前几天我看新闻里有位领导已经开始在谈这方面的内容,他说的两点我印象深刻(没看全,可能不止两点):一、中国应该建立对新传染病的预警机制;二、应该加强全科家庭医生队伍的建设。对此我深以为然。



看过我之前文章,或在随笔南洋群里看过我发言的人都知道,我对中国“战疫”初期的表现,是持肯定态度的。世卫组织也一样啊。新加坡的部长也持相同观点,还对中国表示感谢。他们认为,中国及时通报,并用最短的时间测定病毒基因序列并分享给世界,采取封城等坚决措施为世界各国跑赢病毒争取了时间。


但还是有人指责中国瞒报,本地有时评家认为这是“马后炮”的自以为是。比如他们问为什么第一起病例是12月8日,到31日才公布?其实是他们不了解,12月8日是第一起病例,那是倒推出来的。后来这个结论不是被新的论文推翻了吗?


发在柳叶刀上的那篇论文,说第一起病例另有其人,是12月1日。文章是武汉金银潭医院的医生写的。该院是最早定点收治新冠肺炎病人的医院,那里的医生正在从早期病例中查找谁是0号病人,这是为了寻找传染源头(至今不明)。



这下网民炸了,柳叶刀揭露了真相——12月1日就有病例了,当局12月31日才对外公布。这不是铁板钉钉的瞒报吗?可这样的指控,显然是因为他们不懂医(我也不是学医的,但我从小在医院长大。这个故事以后再说。)


其实流行病学调查(查传染病),就是一种“马后炮”式的调查,必须先有病例,而且是一定数量的病例,才能下结论。所以结论必然是回朔性的。拿医生1月底做的结论(病例都在12月,他们在回朔调查哪个是首起),来质问你12月就知道了,为什么不早说?还真是让人无语。


大疫当前,岂能围殴科学家?

但你无语,人家却振振有词:你们这些医生、专家,必须对这件事负责,谁谁谁必须向人民交代。义正词严,但这不就是“医闹”吗?完全不懂医,但理由简单而“充分”,反正死人了,医生就得负责,就得交代,甚至还要“杀人偿命”。


大家现在都知道这是什么病毒了,这个病毒有潜伏期,初期症状轻微,甚至核酸检测都查不出。但不知道这些的时候,病人可能自己都不会去看病,看了也可能被误诊,武汉的医生能在27号意识到并迅速上报,科研人员能迅速测定病毒基因序列,连世卫组织都认为这是神速且过程透明,可还是挡不住各种“医闹”式的兴师问罪。对此我是不以为然的。


那问题是,为什么这么多人感染?当然,肯定是有问题的。这就是我认为要补短板的地方——预警机制。既然流行病学调查总是“马后炮”的,而且对新出现的传染病,医学界必然要花时间去认识,才能得出结论。那有关部门非要等专家有结论后才防控,那不是早晚了吗?


张继先医生


其实简单复盘一下就知道。武汉的张继先医生12月27日首先上报,就是因为怀疑这是一种新型传染病。不然,武汉疾控中心就不会展开流行病学调查了。而且他们30号上报,31号中央的专家组就到了,世卫也很快得到了通报。


其实这个时候(12月27日-31日)就应该启动预警机制(目前好像并没有这个机制),应该是边防控、边调查!否则万一最后查出是传染性强、致病性高的传染病,等有结论的时候(1月20日)才行动,大错早就铸成了。


除了这块短板,还有一块就是前面提到的家庭医生。当大家知道这种新型肺炎能人传人,初期症状跟感冒相似,后期或迅速恶化并造成死亡时,必然是得感冒的人也会担心,也会涌进各级医院的发热门诊,于是很多人在朋友圈抱怨发热门诊:人满为患,大排长龙,找不到医生……



我相信他们一定都戴了口罩!可是能避免被传染吗?连有经验、有医学知识和训练、有严密防护的医护人员都有上千人被感染!普通病人能有几人幸免呢?


一月份原本就是感冒高发季。武汉这样上千万人口的大城市,有几万人得普通感冒很正常。如果在恐慌情绪下都涌入发热门诊,这不是等于在搞“聚集性感染”吗?最后被查出染病,不意外吧?要是没查出,更糟糕!他们会不会把病毒带回家?会不会是刚染上,还在潜伏期?那最终被感染者更要翻番了。


如何避免这样的问题发生?一是避免恐慌,二是要有大量家庭医生,普通病人可以不必出门,或者在楼下、在邻里就能及时就医;看不好或被列为疑似后才送去医院。而这就是我说该向新加坡学习的地方。



私人诊所是新加坡医疗体系重要一环


疫情是越小越容易处理,反应越快代价越低。如果在省市一级解决不了,中国当然能以举国之力打赢这场武汉大会战。武汉胜则中国胜!但如果能补齐应对机制上的短板,武汉是不是有机会把这场大会战,打成小规模城市攻防战呢?同样是武汉胜,哪个代价更小一点呢?



★ 作者:李叶明 


随笔南洋网主编,专栏作家,联合早报特约撰稿人。新加坡作家协会理事,新加坡宗乡总会《源》杂志编委副主任。新加坡大专文学奖等多项本地赛事评委。


相关阅读:



- End -





南洋时评——南洋视角、深度观察、时政分析、财经盘点、历史回眸、环球热点评述。


【敬请关注:南洋时评】



点击阅读原文可参与随笔南洋论坛的相关讨论。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