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走近《万古江河》作者许倬云:王力宏的舅公当年为何选择学历史?

乐学 2022-08-20



今年夏天,邱勇校长将《万古江河》送给了全体九字班新生。

 

这本内容充实的史家力作,对于困扰全人类的三个问题——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给出了一个「中国特色」的解答。《万古江河》所描绘的中国通史,关注的确实是「我们」,而不是「他们」。本书作者许倬云先生曾说:

 

「我写这本书就是要给大家一个可读的东西,我不要再去记录朝代、皇帝、祖国的光荣,我要摆开看,老百姓过日子怎么样,老百姓怎么想。」

 

许倬云先生为什么要从这样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国的历史?想要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更加了解许倬云先生,知晓他的经历,领会他的观点。

 


众星云集的家庭


许倬云先生的家庭,名人辈出。

 

许倬云的父亲许凤藻14岁入海军学堂,武昌起义期间护送过孙中山先生,并获其题字「海天一色」。大姐许留芬193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系,是「一二·九」运动的发起者和参与者之一,至今清华仍设有「许留芬奖学金」。而她的孙子,则是著名歌手王力宏。

 

许倬云先生和钱锺书先生也有亲眷关系。钱锺书的叔父钱基厚亲自挑选的乘龙快婿许景渊,便是许倬云的堂叔。而许倬云先生的姑母许毓瑾的丈夫高昌炜,是钱基厚的岳父。

 

许倬云与侄孙王力宏在一起

 

1930年,许倬云和孪生弟弟许翼云出生在厦门鼓浪屿。命运不公,许倬云出生时手脚便是弯的,成长后肌肉不发达,需要借助双拐行走。

 

许倬云的童年在烟火纷飞的抗战时期度过。由于身体问题,先生不能像正常孩童那样去上学,只能在家里跟着父亲母亲学习。许倬云童年时对弟弟羡慕不已,心中悄悄埋下了希望上学的种子。

 

在战争年代跟着母亲做农活,许倬云在门前的小树墩上,亲眼见证了死亡、战火硝烟、流离失所、饥饿、恐惧,这些黑色的记忆在他幼小的心灵上蒙上了阴翳,也埋下了对侵略者的仇恨,直到50多岁才释怀,「原谅了日本人,不能原谅日本军阀」。在抗战逃难的过程中,许倬云都是被背着走的,在背上或者背篓里,他看见了被侵略者杀害的同胞的惨状,这个小娃娃心中便有了悲苦之想,坚决反对战争。虽然出身于大户人家,但抗战时期在中国各地的行走,对于许倬云先生研究观点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我走我自己的路


少年时代的许倬云走过了大半个中国,看见了许多地方。抗战胜利后,回到了家乡无锡。虽然他手脚的情况不乐观,但是他的父母认为这种特殊情况并不能剥夺孩子读书的权利,仍然鼓励他去辅仁中学试试看。也就是说,许倬云没有读小学、初中,直接上了高中。

 

在读辅仁中学前,许倬云所受到的教育都是不系统的,抓到什么读什么。因此,先生认为辅仁中学对他帮助尤其大,使其所学变成一套系统。「语文和数学只要摸上路的话,很容易学,天下最容易学的就是数学。」

 

1948年底,许倬云随着二姐许婉清和二姐夫李模来到了台湾。在台南中学读了三个月,考入了台湾大学外文系。

 

在台湾大学,许倬云遇到了对他以后的人生影响颇大的人——傅斯年。许倬云一直认为他的老师都是聪明人,但傅老师「比所有聪明人还要高一截」。在许倬云眼里,傅斯年「能作研究,能讲演,能办行政,能跟人来往处理各种事件,真是全才」。后来许倬云转入历史系其中一个原因便是因为傅斯年先生。

 

1946年春,蒋介石与傅斯年同游文天祥祠

 

许倬云的入校国文、历史成绩优秀得引人注目,傅斯年校长看完之后说:「应当去历史系。」没有傅斯年的慧眼识珠,我们今天也就看不到《万古江河》这样的鸿篇巨著了。

 

回忆在台大的学习生活,许倬云说:「我一辈子感激的是不同风格、途径的老师,每个人都给我一些东西,每个人都给一个楷模让我去仰慕,我也没有走任何老师的路,我走我自己的路,但每个人对我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许倬云毕业后获得奖学金名额,前往芝加哥大学留学。在芝加哥大学,许倬云师从美国第一代汉学家顾立雅。在留学过程中,他获得了理解另一个世界、另一种文化的机会。许倬云细致地观察了美国的一般人的信仰、现代文化的基础,这加深了他对民族文化的理解。

 


拾珠



应当重视文化的迫切性


「文化应分两个层次;要创造一个新的文化活动应寻回过去的理念,再从过去的延续中,创造出新的东西;目前往往只是借用、重播,拿文化活动当文化重建,端出过去的东西,没有经过从集成到转化的过程,只是推翻陈旧,以为可以出新,但借用得来的是肤浅的、虚假的。」

 

「大陆还是有一些了不起的人才,无论是思想方面或文化活动,经得起风吹雨打,找出一条路来。例如大陆第五代导演,导演的成品也是很好的。」

 

中国人有理由感到乐观、自豪


「中国人的共同体,毋须由种族或民族引申,也毋须由宗教信仰引申。有了这样的中国文化认同,由于其包容性强大,中国人不难接纳外族人居,甚至也不难接纳外族统治中国,只要外族君主用夏变夷,也愿意同化于中国。中国历史不乏外族入主,其中清代竟统治数百年之久,凡此外族君主,除蒙古以外,最后都同化为中国的政权。」

 

「我说中国人乐观、自豪,这因为中国是太过的『同质』 (homogenized)和谐了。文化上十分的整合,所以每个人感到后面文化上的支持力很大,他不怕。每个中国人的表现是他不知道他一个人,因为他觉得在他后面有几个千年跟多少亿人,他因此一方面乐观,另一方面也很自豪。」

 

 

整理:陈南席、王若琪

责编:王仕韬

排版:王小宇



乐学

微信ID:lx62792453

清华大学

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

学生学业发展协会

官方微信平台

关心学习 更关心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