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自编教学软件13年!清华「技术流」教师卓晴:以身作则,追寻意义

王仕韬 乐学 2022-08-20

 「我发现PowerPoint在教学中有一些局限性,所以我自己编了一套软件,就是现在的Teasoft。」


「我经常需要拍摄实验的动图,所以我的工作台上有9个摄像头,它们会用不同角度、不同的放大比例拍摄实验过程。」

 

「也许,我是全国唯一把我的公众号用于课堂互动的老师。」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副教授卓晴的《信号与系统分析》课程,总能为同学们带来新奇的体验:幻灯片无缝切换,操作演示全方位无死角;在老师的公众号后台发送信息,还能马上显示在大屏幕上……如此「技术流」的教学风格,也成为了众多自动化系同学们难忘的大学记忆。

 

本学期,清华「延期开学、如期开课」。没有了座无虚席的阶梯教室,没有了火热的现场互动,卓晴是如何将「技术流」进行到底的?

 


「造轮子」的乐趣


疫情防控期间,卓晴没有选择通过直播平台完成远程授课,而是选择提前录制授课视频,每周将视频发给同学们。同学们可以自主观看授课视频,完成学习任务。

 

相比于直播授课,提前录制意味着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来调试录制设备,录制完成后还需要整理视频素材,完成后期剪辑。一般而言,如果要制作一套高质量的教学视频,需要一整个团队,从策划到拍摄全程参与。

 

然而,卓晴却是一个人在战斗。如此高效的背后,是他13年来耕耘的成果。

 

《信号与系统分析》线上课程的制作现场

 

十多年前,教师授课大多以板书为主,配上幻灯片作为辅助。卓晴在使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的过程中,发现了它的局限性。

 

幻灯片是不连续的。每页幻灯片只能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展示,每翻一页,思路就会被打断一次。相比之下,板书的容量大得多,教师通过走动,还能自然而然地引导同学的视野,这是当时PowerPoint难以实现的。

 

「这时候你自然就会想,我们能不能找到一个表现形式,能像黑板那样足够大,又能移动、缩放视野呢?既然PowerPoint实现不了,那我可以自己编一个这样的软件啊!

 

2007年,卓晴为自己的教学软件写下了第一行代码。他将之取名为Teasoft,取teacher(教师)和software(软件)之意。

 

最初,Teasoft只是一个PowerPoint插件,为幻灯片制作提供一些辅助功能。经过卓晴13年来的改进,今天的Teasoft已经完全独立,成为了一个功能强大的教学资源制作平台。制作课件时,它能够通过流畅的动画效果,展现知识框架;录制视频时,它能一次性合成文字、音乐、镜头画面,无需后期剪辑;课堂上,它又能与公众号实时连接,展示同学们的评论。


在Teasoft的帮助下,卓晴得以在本学期为同学们高效地录制教学视频。

 

Teasoft软件操作界面

 


采访实录


 

乐学:您一直在改进Teasoft,是不是也在享受这种「自己造轮子」的过程?

 

卓晴:我觉得现在的PowerPoint,包括很多的教育软件都非常优秀,但需要取决于它是否符合你的课程特点,是否能传达你的内容。如果你认为它达不到你的标准,当然可以编一套比较适合的软件。

 

这个过程的确会令人享受,因为你发现自己做了一件与众不同的事情。你不一定做得非常先进,但你实现了思维的发散,这本身就是大学教育需要传达的一个理念。

  


「正反馈」的激励


花大量精力录视频、开发软件,卓晴最终想要实现的还是师生之间的良性交流。

 

《信号与系统分析》被称为「工科中的数学课」,讲好课程内容已不容易,想要让同学们乐意交流,更需要授课教师费一番苦功夫。

 

「老师毕竟是活生生站在同学面前。你不能只做知识的传递,同学们看到的可是一个真正的、3D立体的一个人物在面前讲课。」卓晴在授课过程中非常重视思想方法的培养,「你必须给他们一个感官的冲击,提出问题,然后再讲述探究的过程,逼迫同学们发展新的理论和方法。」

 

在以往的课堂上,

同学们可以实时提交思考题的答案

 

卓晴还记得中学时的班主任为他们上的科学启蒙课。班主任是英语老师,却依然注重培养同学们对于科学研究的兴趣。一个电池、一个电灯泡、几条电线玩出的各种花样,对于当时的孩子们而言已是最好的启蒙。

 

卓晴对此感触深刻。正是这样的感官冲击,才能将科学研究的种子种在学生的心里。

 

在课堂之外,卓晴也在做着类似的「播种」工作。他一直在负责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的组织工作,今年已是第15个年头。他的个人公众号「TsinghuaJoking」关注量近6万,已经成为了参加智能车竞赛的同学们与他交流参赛经验、分享参赛心得的平台。

 

在公众号上,来自不同学校的同学们都喜欢称呼卓晴为「卓大大」,显得亲切俏皮。卓晴很喜欢公众号上轻松的交流氛围,「我不必用非常严格正规的语气回复,写文章也好,回答问题也好,可以更加随意一些。我希望成为一个非常自由、真实的交流对象。

 

卓晴在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华北赛区开幕式上发言

 


采访实录


 

乐学:您也提到,和年轻的同学们交流是非常需要拿出一个好状态的。您为什么会始终坚持和这样的年轻同学保持深度沟通呢?

 

卓晴:做教师本身确实辛苦,但我认为做教师也是个讨巧的工作。我们在一年年地变老,但我们的学生始终是年轻的、好奇的。这就是作为教师的福利,你的心态可以和他们保持一致。

 

其实每当我和学生交流的时候,包括课后的辅导,包括每天在公众号回答问题,都是脱离平时的琐碎和烦恼的,都是面向未来发展的。你能体会到同学们孜孜不倦的求知欲,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正反馈。

 


「技术流」的真谛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1997年刚刚任教时,卓晴也曾遇到巨大的挑战。在个人公众号上,他还回忆过当时的经历:

 

「其实我博士毕业留校工作的时候,我的兴趣和能力,与做一名教师没有太大的联系。为了找到自己讲课时的缺陷,我还专门请爱人到我的课堂上听课,帮我分析自己的问题。

 

卓晴的爱人所做的听课记录

 

提升教学水平,卓晴靠的依然是师生间的「正反馈」。每节课后,卓晴都会主动向同学们征求意见,以求之后作出改进;每学期的期末考试,卓晴也会鼓励同学们在答题纸上写下自己本学期的感想。

 

同学们也十分理解卓晴对于教学的热忱。去年7月,一位由于考试时间原因没能写下课程意见的同学特意向卓晴发了一封近2000字的邮件,提出了她对于授课方式的建议。卓晴因此在秋季学期对授课方式进行了相应调整。

 

「我觉得有时候我用的还是笨办法,并不是很高效的。每次设计课程都需要一个仔细琢磨的过程,有时候甚至需要推倒重来,这确实是个笨办法。」

 

但卓晴并不在乎。他坚信这些「笨办法」背后,有着更重要的内涵:

 

「我们需要通过和同学们的交流,以身作则地传递自己的教育理念。而为了实现更好的传递,我们必须这样不停地训练自己。」

 

交流、传递——这便是卓晴二十多年来一直在追寻的意义。

 


采访实录


 

乐学:您在教学上投入这样多的精力,有时候会觉得很累吗?

 

卓晴:其实,做什么工作不累?你看你们来采访,搜集资料也好,翻看我的公众号也好,要做很多的背景调查。但我看你们那么高兴,我估计你们不仅把它当做一个普通的工作完成,你们可能还是觉得背后有你们追求的意义。

 

老师也是如此。如果仅仅是把教学当作完成工作量,只讲工资回报的话,那的确是很累,自己也会觉得得不偿失。但我们每个人还是要看到背后的意义。首先你喜欢这个事情,同时你又努力让自己喜欢的事情变得有意义,那这个问题就不一样了。

 

乐学:您觉得有必要用物质奖励来促进老师们投入教学工作吗?

 

卓晴:这是个非常诡异的问题。一切事情如果靠奖赏去引导,你注意啊,就和我刚说的意义引导之间有了一个偏差。我们每个人确实需要物质的激励,但是过度的奖赏也会侵蚀你做这件事情背后的意义。


这问题我也在思考,更高的奖赏,一定会带来更好的效果吗?未必。我也看到我们学校有很多兢兢业业的老教授,退休之后依然在做教学、科研、科普,他们不需要你报道,不需要你去奖赏,我就喜欢,他们认为这中间所传递的意义就在于此。

 



卓晴,博士,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副教授。199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主讲《信号与系统》、《人工神经网络》、《UNIX系统基础》等课程。2012年获清华大学研究生「良师益友」称号;2010年被评为清华大学第三届「清韵烛光」学生最喜爱教师;2008年获国家教学一等奖。

 

采访

王仕韬 晋美

撰稿

王仕韬

图片来源

TsinghuaJoking公众号

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官网

排版

王小宇



点击图片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