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腾讯修长城
在古老的东方大地上,有一道绵延21196.18千米的高墙。
它的名字叫“万里长城”。
它从2千多年的历史中走来,在中国高峻的版图上厚重地起伏着。
越过群山,途经峭壁深壑,横穿草原,跨过沙漠,屹立于崇山峻岭之巅。
这一路,贯穿了今天中国15个省份。
《长城绘·中国明长城示意图》
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与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提供
我们知道长城,赞美长城。
但很神奇的是,很多人都不了解长城。
长城在哪?长城怎么样了?为什么要保护长城?这些看似基本的问题,可能会让很多人无从回答。
为什么要保护长城?
长城,是一种我们勇敢无畏、保家卫国的民族气节象征。
从春秋战国开始,它便作为守卫家园的防御措施而存在。
从开始由黄土加入草木夯实的土墙,逐渐变成了一个集合边墙、烽燧、敌台、关隘、城堡的大型综合性防御系统。
防御系统强大而齐全。
连天险之处,也有长城的身影。
在宁夏甘肃交界处有九段疑似秦汉长城。
它身处黄河大峡谷间,两岸几乎是垂直的峭壁,极难行走。
为什么要在这修建长城?
原来这里的冬天非常寒冷,冷到黄河可以结冰。
在过去,对岸的游牧民族就可以骑着他们的马,横跨黄河冰面,“铁马冰河入梦来”,通过这些低洼之处闯进来。
所以,在这样几十公里的边界线上,便有了这么几段短小的长城,在荒野天险中抵御一阵阵狂风暴雨,却依然坚挺地守卫着这片土地,不可轻视,也不可征服。
长城不仅是最强的人造防御工事。
随着民族融合不断加深,不少长城所在地逐渐成为了重要的区域交流中心,极大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交流和各民族的发展繁荣。
现如今,还有很多人生活在长城周边。
它逐渐变成了一个在中华文明的血脉中流动的文化符号。
保护长城,对我们研究中华文明和建筑工艺、军事历史等有着重要意义。
长城“病” 了
这样固一方之雄的长城,久经寒霜剥蚀,却开始走向了无言的悲壮。
长城,每天都在消失。
这并非耸人听闻。
像距今最近的明长城,人工墙体长度约6259.6公里,目前保存较好的仅占8%,已消失的(指地面遗迹不存)占到31%。更不用提年代更久远的那些夯土城墙。
野草丛生,长期的侵蚀风化,加上人为活动的破坏,给长城尤其是没有得到系统保护的野长城,带来了双重的压力。
很多野长城的墙体、城砖松动,濒临垮塌。
如果不加以保护,或许在某个不经意的日子里,这些野长城会轰然倒塌,颓萎在荒山野草中,甚至会影响到村民的生活和生命安全。
(辽宁葫芦岛市小红螺山口敌楼,来自摄影师连达)
能留下来的一些野长城,大都伤痕累累。
它们有的已长满杂草,树木的根系生长使得墙体“骨质疏松”,容易开裂。
(北京旺泉峪明长城,来自摄影师董旭明)
有的早已成了断壁残垣,失去往日横贯天地的英姿。
(天津蓟县,来自摄影师尚珩)
有的无声地被大水淹没,没了曾经高矗云烟的伟岸。
有的成了羊圈,被“装修”成农家大院的围墙。
甚至被挖通,每天看着人来人往,羊来羊往。
还有的“隐姓埋名”于漫漫黄土中。
如果你问当地牧民“长城在哪儿”,得到的回答可能是:“我们这儿没有长城”。
因为明代曾将长城唤做“边墙”。
这个别称随着岁月流传于偏远地带。所以在一些牧民的认知里,长城只在遥远的八达岭、山海关,他们不知道原来祖祖辈辈每天路过的这个“平平无奇”的边墙,其实也是万里长城的一部分。
给长城治病
长城保护,迫在眉睫。
不过,它分布很广也很庞大,只能从最紧急、濒临坍塌的路段开始修缮。
怎么修?
几十年前,手段较为简单——照着原本的模样,翻新再做旧。
这样“仿古”的长城,失去了历史的积淀,还容易“弄巧成拙”。
有一段“最美的野长城”,深受登山爱好者们的喜爱,但经过岁月,它的城墙、垛口已经倒塌,只剩残败马道。
文物保护单位希望能及时排险,确保安全稳固,就按照最快最实用的方式进行修缮。
修缮后的长城,像一条从天而降的水泥滑板道。
野长城,失去了它独有的美,历史风貌产生了变化。
为了避免悲剧重演,在修缮之前,先进行考古清理,是最行之有效的路径。
考古清理
2016年,我们携手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与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天津大学长城研究团队合作,先后捐赠了2500万元,用于5年时间支持修缮箭扣及喜峰口长城。
今年还将再次追加款项,支持箭扣新一段长城修缮。
在箭扣、喜峰口项目里,考古人员会提前赶赴现场。
先把长城疯狂生长的杂草清理。
可能会有一些人不理解,以为是在破坏长城的“绿意盎然”,其实这些杂草和树木的根系会把城砖弄松,破坏它的结构稳定性。
将杂草清理,可以防止长城被进一步破坏,也能让长城露出“真面目”。
便于考古团队仔细研究这一砖一瓦是怎么建上去的,有了依据,才能针对性调整修缮方案。
最小干预
修长城,要在不损伤它原有的历史风貌基础上修,保留它独特的“野味”,做到文化保护的“最小干预”。
这相当于给长城做“微创手术”。
遵循“四原”和“五随”:修缮过程遵守原本形制、原来做法、原有材料、原用工艺,同时保证“随层、随坡、随弯、随旧、随残”。
比如,能继续使用的老砖全部“再就业”,尽量顺着原本的坡度、拐弯、纹理继续加固,实在不行,再启用新砖。
(喜峰口长城,新旧砖块同时出现在墙体上)
修补的手法遵照原有的传统老工艺。
比如,砌墙用的浆,可不是水泥砂浆,而是白灰加水制成的灰浆。
因为长城是用手工做的青砖修葺,和白灰混合,它后期的强度会增长,越来越坚固。
不过,这“手术”难度也很大。
因为长城常建在地势险峻的地方,像喜峰口西潘家口段长城,没有陆路相通,所有修缮材料只能走“水路”,再人工搬运上去。
搬砖,可没那么容易。
这些老砖,每一块重25斤,一次背2块,脚步快的老师傅一天也只能走12趟。
几个来回下来,背上磨出血泡是常有的事,衣服过不了几天就磨破了。
腾讯公益平台也发起了保护长城公益项目,有很多爱心网友参与,部分捐赠资金被运用于长城施工人员的生活保障。
让他们能更安心、踏实地守护长城。
喜峰口西潘家口这一段1005米的长城,整整修了4年,终于在这个月底完成了主体的修缮。
(修缮后的喜峰口长城)
腾讯公益“回响计划” ,也实地探访了这段长城,带你看看修缮工程的最新进展。
一代一代的普通人,就是这样上上下下,才有了这巍峨要塞。
可是,长城消失的速度,远比我们修缮它的脚步快。
数字化采集
要记录长城,趁它还没消失之前。
腾讯地图团队,在16年就开始了给长城拍360度全景“写真”的工作。
看到长城,照几张相,好像挺简单。
事实上,摄影师根本就不知道长城在哪。
许多野长城,分布中西部边远地区的荒野高山中,它们往往没有名字,更不用说能在地图上搜索到它。
只能通过史料和历史地图,根据那一句“分布于某省某市某县某村以北或以南的几公里处”,在那附近去寻找长城的踪迹。
长城的长度,也是国家文物局花了整整6年才统计出来的。
以往记录街景,开一辆车沿着路自动化采集,就能形成非常精美的360度全景影像。
但在长城,得靠人工徒步。
摄影师会扛着三脚架或背负摄影设备,先爬山拍摄,再下山整素材,第二天又爬山接着拍。
从早走到晚,可能一天都见不到一个人,每天只能拍摄一小部分,就这样一点一滴,一小段长城要花近1年时间才能拍摄完成,没有超强的体力、毅力和对长城的热爱很难坚持下来。
现在,我们也将这些数字化技术,应用在箭扣、喜峰口长城修缮项目中。
在修缮的各个阶段进行完整的数字化采集,可以制作出高精度三维模型。
便于研究团队进行历史数据比对,也让整个修缮工程有迹可循。
之前,天津大学长城研究团队就通过精准高清的模型,比对历史数据,发现了长城墙体里的100多个暗门。
在现场肉眼看,外面有一层墙体包裹着看不到,但实际里头是一个洞,必要时一捅就能实现“瞬移”。
历史上,这暗门可以用来运输物资,或打战时配合包围敌方,发现这些细节,对学者们研究长城有重要的考古价值。
总结出来的文保技术和经验,也可以被沿用到其他长城修缮保护工作中。
而且,这些360度全景“写真”和数据,也会放到腾讯云的服务器上,大家以后就能“云逛”长城。
看看周围的植被,再看看每一块城砖的破损修缮细节。
让长城走近你
怎么样让大家更愿意去了解长城呢?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和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合作,推出了科普绘本《长城绘》。
用生动有趣的情境图、小知识等方式,讲述繁杂的长城故事。
我们的多个业务产品,也在尝试用更多样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长城,爱上长城,一起保护长城。
比如,微信和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共同创作了小游戏《一起修长城》。
腾讯沙盒游戏《手工星球》,联合腾讯长城保护项目组,一起发起了以“长城正年轻”为主题的长城保护计划。
(《手工星球》里的长城图景)
王者荣耀从2017年开始陆续推出“长城守卫军”系列游戏英雄,QQ飞车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专家合作,推出“长城赛道”模式......
(QQ飞车里的长城赛道)
通过游戏,玩家可以看见古长城1:1的高像素复活,还可以线上学习烧长城砖、修长城的相关技艺,实现“云”修长城。
用这些新文创的形式,让长城,以最近的距离来到了更多人的日常生活中。
我们也希望继续通过我们的产品和技术能力,让更多人看到未曾见过的长城,一起保护长城,科学修缮长城,让这道拔地而起、惊艳世人的高墙能够延续更久远。
但愿再历经千百年岁月,长城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