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答家长问|怎样的阅读对孩子的初中语文学习有帮助?

2016-06-20 陈颖 陈颖语文

陈子

曰:

问这个问题的人太多,就再把这篇旧文找出来发一遍,当然,主要是因为我的观点并没有发生变化。



订阅我这个公众号的,有不少是六年级学生的家长。因为小升初已尘埃落定,孩子们的去向基本确定,家长们从先前焦灼不定的选择与被选择的状态中脱离出来后,注意力立刻转移到了应该怎样帮孩子做好升入初中的准备这一问题上来,于是,发消息到后台询问关于初中语文怎么学的问题的人一下多了起来,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诸多问题我会分类慢慢解答,不过这些看法仅为我一家之言,与自身的教学经验有关,可资参考,不必盲从。

  先说说关于阅读的问题:


  这位家长提出的问题颇有代表性:他问的是要不要补习,但实际上他隐隐意识到,这个问题的解决核心不在于是否补习,而在于怎样打好阅读的底子(“因为我孩子不爱看书”)。

1、阅读对初中语文有多重要?

  初一的孩子们至少要用半个学期来调整自己对语文这一学科的看法,他们发现:背诵的内容多了、要求严了,诸多文言文的相关内容要清清楚楚、完完整整地背下来;答题的要求严了,小学时阅读题的答案沾个边就能对,初中答得再多也不一定拿分,因为必须要答到“点子”上,但这个“点”就是抓不到;写作文的要求严了,600字这一底线虽然不难达到(许多小学都有对字数的要求),但就一个最基本的“详略得当”怎么写怎么不到位,更毋论各种写作技巧的使用……

  怎么办?不管是硬着头皮学,还是慢慢产生畏难情绪,初一上的半期考就会给不少孩子当头一棒,让他们困惑不已:小学时那么简单的,几乎不用特意去学的语文,怎么到了初中就像进了迷宫,根本不知道方向和出路在哪里!而差距也就此拉开。甚至残酷一点说,到了初一下,如果语文学习还是滞后的,初二、初三的提升就会十分缓慢且成效不佳。这也是为什么三牧在面谈中如此推重语文、国学的原因。当然,如果说大部分孩子在刚开始都会面对语文困局,为什么有些孩子能立刻占领制高点,有些能迅速调整状态找到出路掌握优势,而有些始终困在局里呢?根结就在阅读的底蕴!这是任何补习无法替代的!



  在中学里,你会发现,语文学习中上或优秀的学生都是爱看书的孩子,他们不视阅读为任务,主动积极地读书看报,即使时间并不充裕,也善于利用零碎时间进行阅读。这些孩子只要读书不偷懒,基础知识掌握扎实,加上老师给予的思维点拨,在未来中考取得120、130以上的分数绝非难事。而有些孩子,尽管聪明或是勤奋,语文成绩就是在中等或中下徘徊,时间一长,甚至其他学科也会被拖累。这种差距一部分是智商高低或所花的力气多少造成的,而更主要的原因,则是阅读底蕴的深浅和阅读习惯的好坏。

  一个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孩子,对文字的理解领悟能力较强,背诵记忆能力较强,对于初中语文繁多的背诵内容不会吃累,时间不会耗费太多,就能够有训练、拓宽思维的时间;而一个常读经典作品的孩子,有较高的文学赏鉴力,不会被一些庸俗而流行的作品所迷,且经典作品中蕴含的庸常书籍难及的文化底蕴、人生见地、道德情操、视野胸襟,更会令阅读者汲取到丰富的智慧营养。所以,语文学得好不好,和孩子会不会阅读,有莫大的关系。这种关系因为小学语文的简单和宽松,显得不那么紧密,而到了初中,其影响之大,就表露无遗了。


2、关于阅读的几种观点

  既然阅读这么重要,那应该读什么?又应该怎么读?如果说关于阅读的重要性教育界早已达成共识,并且都认为阅读影响的不仅是学习更是人生,那么关于阅读的对象和方式,还是各有看法的。下面是几种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

1
海纳百川式

  支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只要是正式出版的书籍,都坏不到哪儿去,只要孩子愿意看,多少都能学到点东西,“蚊子再小也是肉”啊!着重在于培养阅读兴趣,读的书多了,就慢慢会去选择好书来看了。

2
精挑细选式

  这一观点的支持者认为:书贵精不贵多。孩子的分辨能力差,吸收能力却不差,如果被一些品味低下、思想庸俗的书引上歧途,绝对后悔莫及。另外,与其花费大量时间去区分好书坏书,不如把这些时间用在读书上。所以要读就应该读公认的经典作品,要知道,仅仅是这些已经浩如烟海。 

3
反复咀嚼式

  这是比较流行的观点,建立在第二种观点的基础上:不仅要选择好书,而且要反复阅读,不断探索,咀嚼消化。这样,哪怕只读几本,已经胜过别人的几十、几百本!

  三种观点各自拥护者众,但我们仔细审视这些观点后会发现,它们其实代表着阅读的不同阶段,或适用于不同的阅读对象:



  一开始读书,不知道自己喜爱什么,于是不妨“海纳百川”,接触各种类型,在对比中发掘喜好、培养眼光,文字各有价值,不必偏颇,可以喜爱童话、武侠,也可以喜爱意识流、古典主义;接下来读,则善用时间、缩小范围,选择自己喜欢的类型中顶尖的文字来读;最后读,则重在揣摩,好文字的魅力沉淀于时间,需要静心去思考研读,才能读有所成!

  或者最初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时,不妨广泛阅读,有一定基础后,再读精读深,则能培养出良好的阅读习惯。

所以,日常的阅读可以读爱读的经典,反复地读,充分吸收营养,其余则可随意,不必局限,也不必抱着非得读出个名堂的功利想法去读。

  接着说说学校要求的阅读:


3、必须功利地阅读怎么办?

  先看看我们的初中必读书目:

(一)《繁星》、《春水》作者:冰心

(二)《伊索寓言.》

(三)《童年》.作者:前苏联 高尔基

(四)《昆虫记》作者:法国 法布尔

(五)《朝花夕拾》作者:鲁迅

(六)《骆驼祥子》作者:老舍

(七)《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前苏联 奥斯特洛夫斯基

(八)《海底两万里》法国 凡尔纳

(九)《名人传》作者:法国 罗曼·罗兰

(十)《水浒》作者:明   施耐庵

   《西游记》作者:明 吴承恩(初中名著导读中没有这一本,但包含在考试要求中) 

(十一)《傅雷家书》作者:傅雷

(十二)《培根随笔》作者:英 培根

(十三)《格列佛游记》作者:英国 斯威夫特

(十四)《简·爱》作者:英国 夏洛蒂·勃朗特

所谓必读,直截了当地说,就是中考要考,且考了8分。在中考这种对分数锱铢必较的考试里,这8分如果没有拿好,肯定影响大局。那么是这十五本书都要考吗?按照近年来福州市中考的要求,两本古典名著(《水浒》和《西游记》)必考,再从另外十三本中择取四本(每年都有变化),共考查六本名著。

怎么考?人物形象,情节内容,主题分析,细节梳理,文化常识……考法繁多,无从揣测,要想得分,最重要的是把这些书读熟读透。那么问题来了:我不喜欢这些书或其中部分书怎么办?



首先,进入初中,就要建立应试意识,要明白自己三年后面对的是淘汰性、选拔性的中考,而不是划片入学。什么是应试意识?就是必须去做的事恰好是我喜欢的那是幸运,若是我不喜欢的那是责任。这其中有不少无奈,但几乎是人生必经之路,不妨视作一种成长。

其次,善于寻找快乐,化被动为主动。各校都会对名著阅读进行指导,三牧的习惯是安排周期性的名著考查,比如每周布置一定的阅读内容,然后老师出一份卷子考查一下阅读情况。刚开始,很多孩子不适应,其中以抱着“读了有什么用”的想法的孩子最难调整自己。其实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这要中考啊。而至于其他的大道理,大家都明白,至少这些书都是好书,读了对你开拓视野、陶冶情操等都是有用的。那么哪些孩子调适得比较好呢?通常是有良好阅读习惯,有较好的文字感悟力,有主动的学习精神的孩子。他们不钻牛角尖,认清现实后马上投入到“怎么读”的问题中去,而不是在“为什么要读”的问题上拗着一根筋。他们迅速找到“学友”,互问互答,互相比较调侃,使自己找到学的快乐——对,是“学”!对于这些必考名著,不能抱着想读就读、不喜欢就不读的想法去读,而是要把它们当做学习的对象去读,这样,就能学到东西,变得主动起来。



再次,家长要进行正确引导。不管家长对这种名著考试有什么看法,千万不要把负面情绪传染给孩子,让他们觉得自己读不进去、考不出来能够得到支持。而是要鼓励孩子面对现实,转变心态,努力发掘不合意的现状中有益、有用的东西,获得成长。需知人的心灵是一片土地,你种下什么,便收获什么,若什么都不种,则杂草丛生。与其让孩子们把时间耗费在网游、qq、明星等等事物上,不如配合要求引导他们多读好书,至少不荒废时光又能换得分数。教育部对名著阅读方面的要求或许生硬,但从这个角度看,又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至少父母们可以名正言顺地要求孩子认真地去读这些公认的经典。


4、为什么读了很多还是考不好语文?

  这个问题很好回答。

  一般来说,只要你认真掌握基础知识,语文就不会差。而课外阅读多的人往往不是学不好语文,而是不一定能学到优秀的程度。



  首先你读的是不是经典。读了一堆网络小说和读了四大名著那可不同;其次你有没有反复揣摩、思考沉淀。我的一个科代表爱读《红楼梦》,读到能背出其中所有诗词的程度,她在2010年的中考中考出了语文140的成绩,是三牧当时唯一一个上140分的,全福州也没有几个(这个孩子各方面都极其优秀,学得很从容,游刃有余),这说明能力完全可以转化为分数;再次要注意,文本语文和应试语文是有区别的。目前的应试语文是标准化考试,除了必须记忆的基础知识以外,还要注重应试技巧的训练。要明白,与标准化考试配套的是标准化改卷,如果答不到点子上,言词再优美都没有用。


5、补习是否有帮助

  那要看补习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想要提高阅读鉴赏水平,那不要去补习,听听《百家讲坛》、各世界名校的公开课,逛逛书店,找找志同道合的书友……都比补习有用百倍。



  如果想要提高应试水平,那补习或许有一定帮助。语文考试中的阅读和作文并非一味练习就可以提高,尤其是孩子自己不善于研究总结的时候。如果没有有效、高明的指导,有可能会瓶颈许久,并最终失去学习自信。同时,阅读和作文的提高需要时间,而且是不短的时间。所以进入初中后,如果孩子的阅读底子不佳,首要的是多读多看,在发现孩子应试出现短板时,可以考虑及时补习。但如果孩子的阅读底子好,那就不一定要补习了,只要自己多练多思,应该会有所提升。

  要注意的是,小学阶段要以阅读为主,大量地读或者有兴趣地深入地读,不宜多进行应试性补习,以免太早进入应试框架,不能在未来思维较成熟的时候善于利用应试的规律,反而早早被应试的要求所限,难以有大的发展。

·END·

陈颖语文∣专业的初中语文教学公众号爱语文    爱学习    爱陈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