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金刚经(8)

2016-10-26 净空法师 净土释疑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x0336sv4p3a&width=500&height=375&auto=0

 

净空法师1995年   讲于 新加坡   第八集(共124集)


 

  请掀开经本,第二卷,第九面,最后一行,看经文。

  经【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实际上,须菩提尊者所提的三个问题,世尊在前面都已经答复尽了,也就是说,《金刚般若波罗蜜多》已经讲圆满了。后面,若不是尊者在此地为我们大家向佛提出请教的话,这个经就没有了。所以,他这一句含义就很深了。“唯然,世尊,愿乐欲闻”这四个字是代我们启请

  请翻过来看注解:

  【唯。】

  是很恭敬的答应。

  【是住降之理,彻底明了。】

  这就是前面曾经说过,尊者有高度的智慧,能够看出来,世尊所证得的无上菩提、究竟圆满的大法都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换句话说,日常生活点点滴滴都示现,不是部分的示现,而是圆满的示现,这就太难了。你要问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的道理、一切修行的方法,佛穿衣全部在里面,吃饭也全部在里面,走路也全部在里面,正是《华严经》上所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无量法门就是一个法门,一个法门展开就是无量法门,所以生活之中点点滴滴无一不是,这才妙!所以,尊者才赞叹“希有”。我们要从这些地方体会,要从这些地方去学习,这才叫真正的“学佛”。而不能拿经典去研究,跟自己的行持毫不相关,那就叫“佛学”,不是“学佛”了;同样是两个字,颠倒一下,意思都不一样。一个是把佛教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研究,一个是认真向释迦牟尼佛学习,向诸佛如来学习,这才得真正的受用

  “唯”是完全了解佛在前面这一开示,他都懂,彻底明了。

  “然如来护念付嘱,他尚未见,故代为启请。”尊者说:我明白了,可是还有许许多多在座听的人他们还没明白,我们也不能不理会这些人,那就没有慈悲心,所以代为启请,代大家启请。

  启请的话四个字:

  【愿、乐、欲、闻】

  这四个字是代表当年在法会当中全体大众的程度有浅深不相同,这四个字就是说明听众程度不齐。

后后深于前前,义甚深广。”这四个字,每一个字意思都很深很广,这是我们要晓得。

  愿”是愿意听听,这是程度浅的,般若法门很难听到,有人愿意听一听。

  有些程度比较深一点,“乐”,非常喜欢听。那倒不是随便听听,很欢喜听,这个“乐”是爱好。

  程度更深一点,“欲”。欲”就是我非听不可。把这个当作欲望,很想得到,不得到不甘心。它有这个味道在里面。他晓得般若法门对他很重要,他非听不可、非学不可。

  “闻”是最高级的。“闻”是什么?“闻”到开悟了“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世尊详细一讲他就开悟、他就证果,这是听众里面程度最高的。

  这四个字,是一切大众当中程度不齐,虽然程度不齐,各个人都得利益,程度浅的得浅的利益,程度深的得深的利益,没有不得利益的。

  《金刚经》上,字字句句的确都很有味道,意义都无量的深广,不能含糊笼统念过去,那当然就没有味道了。你要是明了,读起来真是有味!尊者代我们请法,意思我们明白了。

  【人人本具如如不动之自性。】

  这是讲“真如本性”,一切众生本来都有的,不要从外面学习的。

  【无明为障。】

  我们凡夫的麻烦,不但是凡夫,九界众生,九法界九界里头有菩萨,菩萨也有障,那个障比我们轻。我们有三种障,而且都非常严重,有“无明”、有“尘沙”、有“烦恼”三种。到菩萨,“烦恼障”没有了,“尘沙”也没有了,只剩下“无明”,“无明”对他还是障碍,所以菩萨有“无明障”。即使到等觉菩萨距离成佛差一点点,为什么成不了?他还有障,最后那一品“无明”。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无明”有四十一品,四十一品“无明”他已经断了四十品,还有一品没破,这是等觉菩萨,那一品还是他的障碍,必须这一品“无明”破尽,他就圆满成佛,自性圆满的现前了。

  因为有障:

  【致妄心生灭不停】

  我们现在这个念头生灭真的是无量无边无法控制,妄念无量无边,而我们能发现的给诸位说,是粗念。我们的心很乱,念头很多,粗念。微细的念头我们还没有觉察得到,即使有相当的定功也觉察不到,阿罗汉证到九次第定,菩萨的定功比阿罗汉高得太多太多,佛在经上说大乘圆教八地菩萨才看到微细的念头。假如这些念头,念头就是生灭心,你根本就没有发现,你怎么能断它?一定是先发现它,发现叫“觉悟”,把它断掉那叫“功夫”,你的心要觉悟。八地菩萨才能看到微细的生灭念头。

  所以念头的生灭当然有,也不必害怕、不必恐惧,为什么?一切众生都是一样的,没有例外的。如果对于佛的教诲,我们能够信得过、能够理解,依照佛教给我们的方法来修行,确确实实是有方法解决这问题的,不是没有方法,方法也有很多,我们自己可以选择

  【故学者应在闻字上用功。】

  前面讲的“愿乐欲闻”,当然在这上面那是作真功夫。楞严经》上观世音菩萨为大家报告他所修行的理论与方法,诸位读《楞严经》,在第六卷你就都看到了。如果《楞严经》读了之后还看不懂,那你回过头来再去读《金刚经》,观世音菩萨用的理论跟方法与《金刚经》所说的无二无别,说的话可能不一样,里面的内容完全相同。所以要紧在这里

  【返闻闻自性,时时照、时时闻,则见诸法实相。】

  “诸法实相”就是心性,见“诸法实相”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是一个意思。

  尊者代我们启请,世尊的确大慈大悲,就为我们详谈“金刚般若”。

  我们先看看小标题,这个标题很重要。

  “约境明无住以彰般若正智。”本经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跟下半部为什么要这样分?因为在详谈里面,上半部佛已经把意思说尽,那就不必再说了,已经说尽了,理论跟方法都说出来了。须菩提尊者接着再启请,为什么再启请?尊者很慈悲有大智慧,观察大众明白的固然不少,还有一些有疑惑的,于是再启请,这个到后面经文,我们再详细跟诸位报告,再启请。要把所有的疑惑断得干干净净,在菩萨修行的菩提道中,才能够一帆风顺而没有阻碍。

  前半部的经文,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有深、有浅;后半部是唯深无浅。后半部是“约心”来说的,前半部是“约境”来说的。“境”是境界,也就是我们生活环境,从生活环境当中来说明“无住”。总而言之一句话,“般若”的宗旨就是“无住”两个字。“彰”是显示,完全表现出来“般若”的智慧。

  底下又分两段,这是第一段,“的示无住以生信”,指示我们“无住”,从这个地方让我们建立信心。

  底下小科我们就不说了,我们只着重大科。前半部“信、解”,后半部“行、证”,“正宗分”前后两部合起来是“信、解、行、证”四分,这个架势跟《大方广佛华严经》无二无别。

  请看经文:

  经【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佛告句,甚为紧要,不可忽略读过。”这是特别提醒我们,像这样的句子在本经很多,看到佛告须菩提。“告”是告诉,上对下,老师对学生。告诉须菩提就是告诉我们,诸位要从这个地方去体会,你才得受用。否则的话,他跟须菩提讲的跟我没有关系,那你就得不到受用,你也就白听了。须菩提是我们的代表,他是代表我们来请法的,告须菩提就是告诉我们。遇到这样的句子,下面一定有很重要的开示。叫着名字,提醒你的注意,底下的话很重要,一定要仔细的谛听。

  【诸菩萨,这一句是指发大心之善男女言。】

  前面讲的“善男子、善女人”,诸菩萨是指他们。权教菩萨要想再提升到法身大士,那就是“摩诃萨”。这一句里面含义就广了,不但是深,很广,这里头显示一个什么意思?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实在说没有别的,就是“无住”而已,就是“降伏”而已!不断的去做降伏的功夫,一直到等觉菩萨,还有那一品“生相无明”没破,还要用这个功夫把它降伏住,那就圆满菩提。它含这么多意思在里头,不仅是表面指各个不同阶层的菩萨,五十一位菩萨功夫是一个,一个原理、一个原则——“应如是降伏其心”。

  【发心要发得圆满究竟。】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你发心不圆、不究竟,你得的果报就很小如果等到我证得小果,我再发大心,这样次第发心,时间很长也很累,不如一开头就发足,那就很省事。好像你们有不少同修驾车到这儿来,驾车当然要加油,你那个油加一点点,开一点点再去加一点点,那岂不是自找麻烦吗?!为什么不统统加足?一下就开到了,就好比这个意思一样。心要不是发得很大、很圆满,在菩提道上常常要停顿、常常要休息,一停顿、一休息就退步了,不进则退,所以你修行的时间就费很长很长,三大阿僧祇劫;发足就快了,一生当中就圆满,那是不能够相比的。

  【如上成佛道、下化众生。】

  一定要发这样的愿,要发愿作佛。要发愿学佛,学佛是学作佛。这是《金刚经》上世尊所赞叹的、所选择的教学对象,选这样的人。

  【又知虽上成而实无所成,虽下化而实无所化。】

  上成佛道下化众生,为什么又说“成无所成”、“化无所化”?这个说法就是怕你执着。你发个愿,我要成佛,执着在这个佛上,你成不了佛。不能执着!愿要不要发?要发。心可不可以有?不可以有。“有愿”不能“有心”,这个事情很难!没有“心”,“愿”不就没有了吗?“心”跟“愿”是两桩事情、两回事情,要搞清楚。“有愿”不能“有心”,“有心”就“有住”了,“无心”才“无住”。有愿”,“有愿”你又“有行”,“生心”了;“无住生心”,它能“生心”。所以,不可以“住”。

  成佛不可以“住”成佛的相。由此可知,学佛也不能学佛那个相,学佛那个相,你不就执着了吗?!度众生,帮助一切众生,又不能执着度众生的相,你要是着了度众生的相,那你就烦恼无边。佛门也有句话说,“好事不如无事”。“好事不如无事”,那还度什么众生?那就没得度,不度众生了。佛祖句句话都是药!他说这个话对什么人说的,他这个药是治什么样的病人,那个人害的什么病我们现在连好事都不愿意做,这叫好事不如无事,那就糟糕,药用错了我们现在要鼓励人多做好事,《金刚经》上“不住相”、“应无所住而行布施”,劝你做好事。

  可不能听庞居士的话“好事不如无事”,庞居士是治另外一种人,喜欢做好事,着相;着相,生烦恼。所以,他那个话是治什么病的,是对哪一种人说的。我们要搞清楚,我们是什么人,我们害的是什么病,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来对治。法要是不契机,会害死人

  诸位要知道,佛法好,不见得!就跟药一样,药很好,不错,真的好吗?你去吃,随便吃吃,保险一吃就死了,不对症!佛法也是如此,法要契 33 45067 33 15289 0 0 1923 0 0:00:23 0:00:07 0:00:16 3271,才能帮助人开悟、证果。法要是不契机,就把人的法身慧命断掉了,那个过失就重,比杀人的身命重,这断人的法身慧命。

  本经的大主意,也可以说最高的指导原则叫我们不要执着。上成佛道、下化众生这是“生心”;“实无所成、实无所化”是“无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要符合这个最高的指导原则。

  【则性德究竟,体用圆满,而称为大菩萨矣。】

  这才真正是一个大菩萨,确实这不是赞叹的。为什么?你要真正能做到这个——心地清净而“一无所住”,这是真心显露,就是明心见性;又能“上成下化”,这不是法身大士是什么?!就是《华严经》上讲的法身大士这是介绍菩萨,介绍“菩萨摩诃萨”。

  请翻过来,我们再看下面这一节:

  【如念佛法门,本是至圆至顿之无上妙法。因行人发心不大,只知自了。则最上乘法,竟成为小乘矣。所以只能往生下品,甚且并下品亦不够。岂不上负佛恩、下负己灵。此皆由不明无上大法之所以然。是学佛不能不开智慧。】

  我们道场同修大部分都是念佛求生净土的。江味农居士虽然一生都在研究学习《金刚般若》,但是他念佛求生净土,他所标榜的是“教宗般若、行在弥陀”,所以他的早晚课是念阿弥陀经、念阿弥陀佛。他在经典的研究,专门在《金刚般若》下功夫

  念佛这个法门不仅是一些善知识们赞叹,其实这个法门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共同的赞叹,你们看《弥陀经》六方佛的赞叹就知道,《无量寿经》十方佛的赞叹,就很清楚、很明白,它是一切诸佛之所赞叹,确确实实是至圆至顿,圆是圆满,顿是顿超,没有比这个法门再快的。这样的说法就连法相宗开山祖师窥基大师都承认。

  窥基大师有《阿弥陀经》的注解,叫《通赞疏》,《阿弥陀经通赞疏》是窥基大师作的,他是法相宗的祖师,他在注解里面也承认这个法门是最顿的大教,最快的,若一日到若七日就成功,还有哪个法门能比这个更快?找不到了,再没有了。

  而且这个法门,什么人修行能成功?无论什么人“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这是真正不可思议!其它法门也有圆顿的教法,但是它要具备的条件是“上根利智”,不是那个根性没有用处。

  禅宗是“至圆至顿”,在中国历代祖师当中,真正成就大众明心见性的是以六祖惠能大师会下的人最多,也不过四十三个人而已。诸位想想,当年跟六祖大师,亲近大师跟他学习的何止万人,决定不止!真正成就四十三个人,你就想想多么难!

  六祖以前任何一个祖师大德会下成就的没有这么多人;六祖以后也没有。许多祖师我们看到的,他的学生当中见了性的、大彻大悟的,一个、二个、三个,多的五、六个那就不得了,就很希少,多半都是一、二个,六祖会下四十三个,空前绝后!它那个“圆顿”,门槛高,我们这些人爬不进去,没用!

  净宗这个法门,只要具足三个条件——“信、愿、行”就成功了。无论什么人,真正相信、真正想到极乐世界、真想见阿弥陀佛,老实念佛就成功了,这种条件我们行!听了之后想想自己还可以,还没有问题。禅,不行,我们没有办法;教,我们也没有办法;其它的法门我们遇到了,想想自己的根性,不行,没法子。这个法门可以,所以这个法门古德讲“万修万人去”,一个也不漏,真的是无上妙法。

  而净宗经典的深奥也实实在在不可思议。古德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我们对于《华严经》的深广虽然不能完全了解,这也听说过。《无量寿经》的深广跟《华严》是一样的,是中本《华严》。

  说它作中本,那当然还有个小本,小本是什么?《佛说阿弥陀经》。《阿弥陀经》教义的深广也跟《大方广佛华严经》相同,无二无别。我们也略略的体会到了,从哪里体会到?从莲池大师的《疏钞》。莲池大师给《弥陀经》做个注解,叫《疏钞》。他的学生成实亲自听老法师讲《弥陀经》,做成笔记,把笔记跟《疏钞》合起来,他那个笔记叫《疏钞演义》。我们读了以后,才真正相信《弥陀经》的教义跟《华严》是一样的,是没有差别的。这是说明圆到极处、顿到极处。“顿”是快速。

  “因行人发心不大。”这就很可惜!行人是修净土的这些人,心量太小了心量小,大法也变成小法;心量大的人,小法也变成大法你相信吗?《金刚经》才讲过,释迦牟尼佛着衣持钵,那是什么法?大法,无量无边的大法。由此可知,心量大,点点滴滴、一举一动都是圆满的大法。菩萨无量的行门,法门无量,无量的行门,他在一门里面显露无遗,都表现出来了,这是我们一般凡夫很难体会到的,像须菩提他就知道、他就看出来,真的是至圆至顿、无上妙法。所以我们发心小,太小了,只知道自了。

  实实在在说,能够知道自了的,就不多,大多数修净土念佛人,他搞的是什么?他是拿这个法门换糖果吃,你说这可惜不可惜?!

  怎么叫糖果吃?求这一生的富贵,求这一生的平安、求健康长寿,这就叫“换糖果吃”。你说糟糕不糟糕?!他能够自了,不错了。自了是什么?他想出三界,他要往生佛国,这就很难,很不容易!

  心量小,“凡圣同居土”下辈往生。说实在话,这个地方讲的“往生下品”,应该是《无量寿经》上的下辈,不是下下品。我们在经里面读得很清楚,下下品往生的那是造作“五逆十恶”极重罪业的人,我们虽然天天也造作罪业,没那么重,所以往生绝对不是下下品,也不会是下中品;下中品是出了家破戒、造作种种恶业,下品中生。

  由此可知,我们不往生则已,往生最低的品位应该是下品上生;如果修得好一点,中辈往生、上辈往生,这是一定的道理。 所以,罪业不怕,要懂得忏悔。

  往生品位的高低,固然是与平常修行的功夫有关。蕅益大师说的,品位高下在于你功夫的浅深,这是平常用功;还有一个忏悔的功夫,忏悔功夫也有浅深不同,你那个心是不是真心、纯心,真诚达到极度的诚恳,那样的忏悔,那个品位不可思议。

  我们在《观无量寿佛经》看到阿闍世王,阿闍世王造的罪业是“五逆十恶”,杀父亲、害母亲、跟提婆达多勾结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干这个事,那个罪业是阿鼻地狱的罪业。他临终之前忏悔了,知道他错了,真正发愿悔改,念佛求生西方净土,他也往生了。佛在《阿闍世王经》,《大藏经》上有。他往生什么品位?出乎我们意料之外,怎么想也想不到,上品中。造那种罪业的人,我们平常在经上看应该是下品下生才对!这是说,下品下生。他真正忏悔,念佛往生的时候决定能够去的,就看他忏悔的力量,他忏悔的心力大,忏悔的心究竟、圆满。所以,忏悔有程度浅深不同,像阿闍世王的忏悔,可以到上品中生

  因此,我们晓得这些事实、明白这些道理,对于那些造作罪业的人不能轻视、不要小看他,说不定他临终一忏悔的时候,品位还在我之上。平常你要是瞧不起他、轻慢他,到极乐世界见面都不好意思。所以对一切人要恭敬,纵然他破戒造作罪业也应当恭敬,这是决定正确的。普贤菩萨教我们“礼敬诸佛”就是这个意思。我们要恭敬心对待人家,每一个人机缘不一样,说不定他在临终一念忏悔,像阿闍世王一样,那真的品位一下就提升上去了。

  这一段说明,学佛要有智慧,没有智慧他心就不大。心量一定要大!特别是读《金刚般若》,一定要以世尊为榜样。换句话说,我就要学世尊那么大的心量,就要学世尊这样圆满的行持。

  圆满的行持,我在前面都曾经跟诸位报告,就是要做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的好样子,你记住这句话就对了,这就是佛,这就是大菩萨。不是单单做给几个人看的,释迦牟尼佛表演,是做给尽虚空遍法界人的好榜样。我们今天无论自己是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不必改,就在自己生活方式当中,自己从事于某一种行业,也不需要改,就在你自己这个行业当中你要做出典型、做出模范、做出好样子,这就是佛法,这就是自行化他。

  【降伏其心,是令妄想不起。使不觉者觉。初发心人,下手只有降伏。古人云:但求息妄,莫更觅真。即是此意。】

  尊者问:“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而世尊的答,只答复“降伏其心”,没有说“住”。实在说他所问的三个问题,三个问题是一个意思,世尊在这三个问题里面只要答复一个,三个都圆满答复了为什么不从“发菩提心”上答?“发菩提心”大家不好懂。为什么不从“无住”答?“无住”很难体会。从“降伏其心”大家印象深刻,也好像比较具体。所以世尊选择这个问题先来解决,怎么样把妄想、妄心伏住。“妄心”就是不觉。

  诸位要晓得觉心不动,如果你要是觉悟了,觉悟了心是清净的,觉心是清净的,觉心是不动的;不觉是动的,不觉是不清净的,不觉是不平等的。

  “使不觉者觉。”就是叫妄念起伏不止的人要把它息灭掉,恢复到自性清净心。

  初发心人,我们学佛的第一步只有从这里下手,无论是哪一个宗派、无论是哪一个法门,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修学的门径),方法不一样、门路不相同,目的是一个——“怎样降伏其心”。诸位要晓得,目的是一个。所以说法门平等,殊途同归,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然后你的心就会定下来,不会产生错误的观念。

  我这个法门好、你那个不好,这个观念是错误的,这种说法就是谤佛、谤法、谤僧。你说那个法门不好,法门统统是佛说的,你不是谤佛吗?!古今中外依照这个法门修行的人很多,那你不是谤法吗?!许多人用这个法门修行证果了,那你就是谤僧。所以决定不能这样说。

  只可以说那个法门适合他,不适合我。就好像药店里很多药物,不能说它不好,它都能治病,有一些药物不能治我的病,能治他的病。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不会谤法、就不会轻视与我所修不同的法门,不敢轻视!不但不轻视,而且要尊重、要恭敬,他有能力、他有智慧,他可以修学那个法门,这是一定要明白的。否则的话,你修得再好,你还批评其他的人、批评其它的法门,说老实话往生都去不成,为什么?因为你毁谤大乘,你谤法。这个罪很重,会障碍你往生。何况起心动念我们的心地污染、不清净、不平等。

  《无量寿经》经题上就把修行的原则教给我们,“清净、平等、觉”,经题上就教给我们了。所以我们看一切法门,要用清净心去看、要用平等心去看、用觉心去看,都要尊重供养,这是正确的。

  所以,尽管法门不一样,都是“降伏妄想”。

  禅宗,禅宗教你打坐,打坐的目的在哪里?把心定下来,“降伏妄想”。

  教下教你读经。现在教下跟从前不一样了,以前学教不简单。你要学天台宗,你一入门,老师父就把《法华》三大部给你,这是天台宗根本的经典,《法华经文句》、《法华经玄义》、《摩诃止观》。这三大部,从前那个线装书堆起来有这么厚,一堆,要叫你统统背过,你要没有能力背,你没有资格进讲堂。为什么?讲堂听讲经,不像我们现在有经本,没有经本,老和尚讲到第几卷、第几页、第几行大家都背过了、都清清楚楚。现在印刷术发达,印书方便,每个人都可以有一本,从前没有。从前经典只有在藏经楼只有一部,寺庙里人再多,经典就一部,所以读经要去抄,在藏经楼上本子借出来自己去抄,没地方买。现在人福报大,经典一印,印几十万本,人手一册。从前大家把经典宝贵得不得了,很难得、很希有!他有尊重心,我们现在尊重的心没有了,所以我们的成就不如古人,古人真的恭敬。所以说出第几页、第几行都晓得,统统背过了,老师也背过的,学生也背过的,这才有资格到讲堂来听经。

  那个时候叫“五年学戒”修行一入山门,不管你是出家、在家,从前在家人在寺庙里面修行,用功的很多,优婆塞、优婆夷带发修行,常住在寺庙里面,跟出家人的生活一样,五年学戒初进去这个五年,你没有资格到讲堂听经,你也没有资格到念佛堂念佛,也没有资格去听讲、参禅,都没有资格,这五年干什么?服劳役。寺院大众人多,有许多工作要做,你要去做工,分配你工作,你去做工;做工是修福,你不能没有福报,修福。工作之余你自己去读经,都把它念背,意思不要去管,先去念背,这是做第一步的工作,五年学戒是做这个

  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到六祖惠能大师进了山门之后,分配到槽房里面去工作,槽房等于是厨房的下院,这里面是劈柴、舂米,他做这个事情。我们晓得那个时候五祖的道场住众有三千人,三千人吃饭,那个时候烧柴火,米是要舂,不是像现在用机器,你就晓得多少人在那里做工作。那是做苦工,这个工作一般都是五年。能大师是一个天才,杰出的人才,再来人,不是普通人,八个月就开悟,他就走了,他在那里干了八个月。

  这是初入佛门第一个阶段的修学,在这个地方把你过去那些烦恼、习气,在工作当中磨掉;把你的妄想、杂念,用读经的方法把它读掉,很好,办法很好,读经的目的在此地。

  我们念佛也是把妄想、杂念念掉,岂不是方法不一样目的都是降伏其心吗?!用的方法不一样,有人用持咒,有人用静坐,有人用读经,有人用念佛,这举几个例子,方法多的是。目的何在?都是“降伏妄念”,这是诸位必须要记住。然后才晓得我们修行修的是什么,就是把妄念修掉,没有别的。修行有没有功夫?得不得力?就在这个地方去勘验、测验,看看我今年跟去年比一比,妄想少了,那就有进步;如果今年跟去年想想还差不多,那你这一年就空过,你这一年没进步。如果说我不学佛妄念还少,学了佛妄念更多,那你就大错特错,你完全走错了路,你路子没有走正确,不是理论上错误就是方法上错误,才会产生这样的一个效果。假如方法正确、理论正确,一定是烦恼逐步逐步的减少,心地一天会比一天清净,清净心生智慧,所以说烦恼少、智慧多,这才是功夫得力的样子。

  我也常常遇到一些同修来告诉我,他说他念佛、读经,读了几个月,有人读了一、两年,妄想、杂念还是很多,他怀疑了,开始怀疑了,来问我:好像没什么效果!其实不然,确实有效,你那个功夫还不到家!不要怀疑,继续努力,你就收到效果。如果起了怀疑的心,你的功夫就要打很大的折扣,你要想看到效果很困难、很困难!

  这个法门,实在讲应用在所有法门都相通的,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无论用什么功夫,记住这个原则,那就没有不成功的。必须知道我们自己的烦恼习气不是这一生养成的,多生多劫无量劫来养成这个烦恼习气,这个东西真是根深蒂固,我们今天才学几天佛、才学几个月、才学一、二年就想把它转过来,哪有那么简单?!如果是那么简单的话,学佛的人不个个都成佛了?!没那么简单!

  所以正有成就的人,那就是佛法里头说的有善根、有福德。什么是善根?不怀疑是善根,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路子选正确了,不再怀疑,善根!不夹杂、肯努力,那是福德,那个人真有福,他这一生决定成就我们怀疑,我们想退转,进进退退,这个自己要觉悟,我们的善根、福德很浅,不够深厚。不够深厚不怕,现在可以培养,我只要努力,只要认真努力,我可以培养,我可以将自己的善根、福德达到这个水平,这一生当中也能成就,不可以自暴自弃。凡是能够努力发愤的人,没有一个不成就的。 所以一定要有智慧,要晓得我们修的是什么。

  古人这两句话,实在讲是把我们从妄念的根本上拔除,“但求息妄,莫更觅真”。为什么?你要是想真,又是个妄想,我们要除妄想,怎么可以在妄想上再加妄想?!譬如有人问我,我常常碰到,法师:我念佛几时能得“一心”?他念念想得“一心”。我就老实告诉他,我说:你没指望,你这一生当中不会得“一心”。他说:为什么?因为你有一个“一心”的妄念存在,你就得不到“一心”。不可以!这个念头没有了,你就是“一心”;还有一个求“一心”的念头在,那你怎么能得“一心”?!我说的都是老实话,没指望,一定要晓得。

  所以说“莫更觅真”,绝不求“真”,“妄”的去了就是“真”,“妄”的去了再想一个“真”,那就变成“妄”。所以前面讲“上求佛道”,不能有上求佛道这个念头,有上求佛道的大愿,不能有这个念头,有这个念头就求不到。所以告诉你,实无所求、实无所度,把这个念头息掉,只要去做,自自然然就圆满成就,都是这个意思。

  【不但初发心,实则自始至终,亦只有降伏之功。乃至成佛,亦无所住。】

  经上讲的无住这个原则,是彻始彻终的,从初发心一直到圆满成佛,都是这一个“无住”,一个原则、一个道理。尽管用的方法不一样,我念佛,他参禅、持咒,方法不一样,原理、原则一定是完全相同。我念佛不住念佛的相,参禅不住参禅的相,持咒不住持咒的相

  现在为什么参禅的人,看念佛的人看不顺眼,念佛的人看持咒的人也看不顺眼,什么原因?着了相。如果统统都“无住”的话,心就清净、平等,大家相处一堂就欢喜了就是因为着相,着相就盲修瞎练,是搞假的,不是搞真的。搞真的大家相安无事,搞假的又打得头破血流,那就没法子。假的里头有冲突、有意见;真的里面没有,真的里头心都清清净净。一直到成佛,你就守住这个原则,就修的是这个东西穿衣不着穿衣的相,吃饭不着吃饭的相,工作不着工作的相。不着工作的相就不会累,做得再多都不会累。他为什么会累?因为他着相。处事待人接物统统不着相,那个日子就很好过,就很自在、很美满,游戏人间,像诸佛菩萨一样,得大自在。

  【不住生死,不住涅槃。】

  这是讲到究极之处。

  【除降伏外,别无进修方法。】

  这是一定要牢牢记住的。我们今天读《无量寿经》、念阿弥陀佛要不着相,不着相你念的功夫就得力。

  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希求,只求往生极乐世界,这是净宗跟“般若”不一样的地方就这么一点点。只求往生极乐世界,你要能这样去做,你往生的品位不是上上品也在上中品,不会在上下品,这品位就高了,为什么?因为你心“清净、平等、觉”。

  前面世尊提了一个纲领,下面就是细说,要解释了。

  “应如是降伏其心。”“如”是指的是什么?底下举一个例子。

  经【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

  这几句不仅是三界六道一切众生包括尽了,就是连声闻、缘觉、菩萨也不能超过其外。换句话说,九法界有情众生尽在其中,我们发心要发这样的大心。

  经【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这是佛非常具体给我们说明,“应如是降伏其心”,用这个方法,这个方法妙极了。我们要懂、要彻底明了,要学,我们这些妄想、杂念就能伏得住,念佛功夫就得力了。这些文的名相术语,普通的我们都省掉、都不要解释,以免耽误时间,一般很容易能查得到的。

  【缘合现生,缘散即灭。当体即空,了无所得。】

  这是说明九法界依正庄严的实相。“依”是环境、生活环境;“正”是身体,从菩萨一直到地狱,都是“因缘”所生。“缘”,我们现在人讲“条件”,“众缘和合”,许许多多的条件合起来,这个现象生出来了。“缘合”就“现生”,“现”是现象,这个现象出现,生出来了、出现了。

  “缘散即灭。”“缘”不可能永远合。合的时间长短有一个力量在操纵它,在凡夫叫“业力”,业力在操纵它合的时间长短;诸佛菩萨是“愿力”,过去在因地当中他发心帮助一切众生这个愿力。这是一切现象聚合时间长短的主宰的力量,这是我们要晓得的。以我们人来说,我们一个人的寿命不相等。

  寿命是什么人主宰的?不是阎罗王主宰,也不是上帝主宰,是我们的业力主宰的。因为是业力主宰的,你要是把这个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了,我们寿命长短自己可以做得了主。因为你懂得道理、你懂方法,自己就能做得了主。自己身体健康状况自己也能做得了主,譬如体弱多病是业力,我们懂得这个道理,我们修清净心,修慈悲心,我们肯救护一切众生,身体自然就健康强壮,可以转;不是靠药物,不是靠一些补的东西,那个不行,那个东西不能转业力,那是治标不治本,补太多反而出毛病这是一定要晓得,它有正确的理论、正确的方法,真正是所谓“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它有道理在。

  缘散,这个相就没有了。由此可知,相的现行、相的生灭是假的不是真的,完全是虚假的,只是缘聚缘散而已。缘散,我们知道它空了,没有了,相没有了;缘没有散的时候,有智慧的人就晓得“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因为一切现象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还会去执着吗?自然不执着,自然就放下了。这一放下,离开分别、执着,你的心马上就清净,真心本性就显露出来,无量的智慧、德能它就起作用了,那是真的,那个不是假的。

  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我们要求它干什么?求得了,那个利益太小太小,等于求人间富贵一样,你的享受昙花一现而已。你什么都放下,什么都不求了,你所得到的是尽虚空遍法界。像观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那个多自在!

  观音菩萨为什么这么自在?观音菩萨无求。观音菩萨什么都不执着,不分别、不执着,性德显露,才得大自在。

  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自在?样样都贪求,求的太多了。求的太多,烦恼就跟着来,求不得苦。求得了,求得了更苦。求得,要想尽方法保持,怕丢掉,患得患失;没有得到想尽方法求,求到之后,想尽方法又怕它丢掉,结果还是要丢掉。你看穿事实真相,你的心就放下了,什么都不求;什么都不要了,反而得大自在。

  要多想想,多想想这些事实的真相,事实真相确确实实“当体即空,了无所得”。《金刚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包括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统统是虚妄的,十法界是虚妄的,唯独一真法界是真的,那不是妄的。佛与大菩萨,《华严经》上法身大士,他们住的是什么法界?一真法界,那是真的。十法界里的佛,是假的不是真的。那个佛,天台家所讲的藏教佛、通教佛、别教佛,不是真的,圆教才是真的。十法界里面的佛,是“藏、通、别佛”,不是真佛,圆教的佛才是真佛,住一真法界。《华严经》上讲的华藏世界是一真法界,《无量寿经》上讲的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我们要求一真法界,不住十法界。所以佛那个念头也要放下,我们有作佛的大愿,不能着成佛之相着成佛之相,你要真成了佛,是十法界里面的佛,不是一真法界。所以相不能着,着相我们的亏吃大了。为什么?

  【就性言则本既不生,今亦无灭。】

  因为本性上本来如是,本性里头没有这些妄相,十法界的相统统没有,所以就是连成佛的相都不可以执着,这才与自性相应,你才能够见性、才能够证性。凡是生灭的,是十法界里面,十法界里头有生有灭,一真法界里头没有生灭。所以念佛求愿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要知道,没有生灭了,因为西方世界是一真法界,它不是十法界。

  【妄尽情空,业识既转,生灭心灭,生死海出,而证入不生灭之圆明性海,谓之入无余涅槃。为究竟觉果之称。】

  前面讲我们要发心,要像佛一样的心,不可以发的心跟佛的心不一样,这个不可以。不要以为我们现在是凡夫,罪业深重,我怎么敢发跟佛一样的心?!那你就错了,这是自卑感。不许我们自卑,也不许我们骄傲,真心里面没有自卑也没有傲慢佛教给我们法,我们依教奉行就是佛的好学生、好弟子,那怎么会有错误?!这叫发大心。发大心然后才晓得修大行,这是佛对我们期望,希望我们能够很快的证大果,这心不大不行。

  “妄”是妄想,妄想尽了;情就是妄想,一切众生情执太深,这是烦恼的根源。一般人讲“情”要空掉,“妄尽”他还不觉得,“妄”应该要“尽”,“情空”那还得了,这不得了!我有一年在佛光山,佛光山办夏令营的时候,大专学生夏令营,星云法师找我去讲“唯识”,也讲到这个“情”要断掉。当时有一位女同学提出问题:法师,如果人没有感情的话,那还有什么意思?向我提出这个问题。我就说:那好!刚好高雄有一条河叫爱河,你可以跳到那里面去,爱河永浴。她不晓得六道,为什么你会在六道轮回?就是被这个害了,还不觉悟!要是说穿了,你那种爱情一文都不值,为什么?假的,不是真的。今天爱了,过两天他又离婚了,闹别扭不爱了,不是真的!你要认识清楚这世间六道里头的人讲话都靠不住,不能当真,虚情假意。

  不但别人的话不可以相信,自己对自己都不能相信。你能相信你自己吗?到明天主意又变了,自己都不能相信自己,为什么?里面这个妄想念头太复杂了,千变万化,全是假的,怎么可以当真!我学佛,我懂得,人家说“我对你很好”,点点头,不错不错,假的,不能当真;你要是当真,你就被他迷了,你就错了。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全是妄想、全是情执。

  诸位要晓得,真的情、真的爱只有佛菩萨有,佛菩萨不叫“情”也不叫“爱”,名字换一个,叫“慈悲”,“慈悲”是真爱,永远不会变的。你尊敬佛菩萨,佛菩萨爱护你,你毁谤他、侮辱他、杀害他,他还是爱你,从来没有变过,那是真的。诸佛菩萨讲“我爱护你”,我们可以接受,那不是假的。六道里面的凡夫说爱护你,不是真的;他说憎恨你,你也不要怪他,也是假的,过几天他心又变了,不是真的,统统不是真的,所以不要在意、不要把它放在心上,那你就对了,这叫有智慧了。世间凡夫所用的心叫“三心二意”,那怎么能当真!

  学佛就是要“妄尽情空”,这四个字是一个意思,“妄尽”,“情”就空了。要把“情”转变成智慧。“情”跟“智”是一桩事情,理性的,就是智慧;感性的,智慧就变成感情。“情”跟“智”是一桩事情,迷悟。觉悟了,“情”就变成智慧;迷惑了,智慧变成感情,一桩事情。转烦恼成菩提,这个要把它转过来。

  “业识既转”,底下说,“妄尽情空”,“业识”就转了,“识”就转成智,转八识成四智,叫“转识成智”,这才是用功真实的功夫。所以古德讲,修行要在“转识成智”。

  究经典、研教要在“大开圆解”,修行要在“转识成智”,这非常非常重要,都是修行的总纲领。

  “生灭心灭。”“生灭”是念头、妄想、妄尽、情空了,生灭心就没有了,妄念就没有了,生死就没有了。生死轮回从哪里来的?就是从生灭念头里头来的。换句话说,只要你有妄想,只要你有念头,你就决定出不了六道轮回,这一点我们不可以不知道。换句话说,佛法法门很多,你去试试看,哪一个法门里面真正到没有念头了你才有能力超越三界。如果你修学这个法门修得很久也挺用功的,那个妄想念头还在,你就要明白,你出不了三界,你说这个问题多严重!实在讲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不得不求阿弥陀佛,唯独这个法门叫带业往生,就是你这个生灭的念头不断,行!可以往生。只有这一条路,八万四千条路里头只有这么一条,不要断妄想能出得去;除这一条之外任何一个法门没有带业的,都要做到生灭心灭,你才能出得了三界、才能够脱离轮回。生死海就是六道轮回。

  我们搞清楚、搞明白了,才晓得法门里头有难有易。古人讲念佛法门叫易行道,其它他的法门跟净土法门一比,难行道,真难!可是这个易行道,难信!你不相信,那就没有办法了。

  许多“难行道”很容易叫人相信,信了白白的忙一生,得不到结果;这个法门“难信”,信了的人他都出去了,非常幸运,都出去了。

  这样“证入不生灭之圆明性海”,这是禅家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才叫入“无余涅槃”,这是究竟觉果之称。换句话说,我们要帮助一切众生,像佛一样要度他入“无余涅槃”,要发这个心,也就是说帮人要帮到底,不可以半途而废,那就很可惜了,没有功德。帮到什么程度?一直要辅助他成佛。这个想想,太难太难了!

  我们自己是凡夫,怎么能帮助人成佛?说出这个话人家也不相信、说你说大话,根本就做不到。其实不难,真做得到,怎么做?劝人念佛求生净土,不就做到了吗?!确实不难!遇到人就劝他念佛,这个方法很好!现在的人跟从前人不一样,以前的人老实,见了人很少说话。现在的人喜欢表现,废话连篇,你接触到的时候不听也不行,我们念佛人有好方法对付他,不管他讲多少话,讲完之后,“阿弥陀佛”;再讲完之后,“阿弥陀佛”,我们“阿弥陀佛”一句一句灌到他八识田中,他那些废话我们一句也没听进去,这个方法妙极了,这就是度他入“无余涅槃”。你学其它的法门就很难,很不容易,真的薄地凡夫做不到;学净土法门容易。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劝众生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我们也用这个方法劝一切众生念佛求生净土,岂不是用的方法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真正有这个热心,这是慈悲心、热心,把这个法门劝导一切众生,那一切众生真的得度了。

  【经云:佛种从缘起。又云:凡是有心,定当作佛。又云: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佛性虽众生本具,而佛种要待缘生。】

  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但是他迷了,迷了之后要破迷开悟,再恢复佛性那要靠缘,所以说“佛种从缘起”。《弥陀经》上告诉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缘很重要。

  我们遇到佛法也是多生多劫的因缘成熟。因此,我们要给广大众生作增上缘,把这样殊胜的法门介绍给他们,以一切善巧方便,把佛法介绍给人,这真正叫学佛、这真正叫报恩。

  在台湾有做T恤的同修,他们要到大陆去设厂,行前到我这里来,我就劝他,你做这个T恤印上“阿弥陀佛”、印上经文,你求三宝加持销路一定好,为什么?端正社会风气,一定得到社会大众的欢迎,不要印一些妖魔鬼怪,那个气氛不好。所以,我就劝他这样去做。这一次我们到这边来,他做了几件给我带来,给许多同修们,前面是“弥陀弟子”,后面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底下四个字“世间如梦”,那四个字是弘一大师写的,你们看看就晓得,弘一大师的字。这就是说,无论从事哪个行业,就在你本行上,你就弘法利生,你就“令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就在做这个事情,不必要换一行,就在本行,就在自己本分工作里面,我们就做,就做出来了。

  所以缘重要,一定要发心,为一切众生做佛种的增上缘。这些众生真能得度吗?能。为什么?因为他本来是佛,他有佛性。《涅槃经》云:“凡是有心,定当作佛”。因此,我们种这个缘,一定有效果,一定有收获。《圆觉经》上讲“有性无性,齐成佛道”,就是“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个意思很深。无情是讲植物、讲矿物,植物、矿物也能成佛吗?能,为什么?因为它有性。佛法中说,在有情众生叫佛性,在无情众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植物、矿物,叫法性;可是要晓得,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不是两个性。因此,有情众生成佛,无情的众生也跟着就转了,依报随着正报转,跟着转。譬如我们举一个例子,我们现在是凡夫,我们是生灭心,因此我们这个世界依报都是生灭的,植物也是生灭的,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都有生灭的。往生到西方世界,西方世界的人心清净,没有念头,他那个心是不生不灭的清净心,西方世界的依报也不生不灭,那边的花草树木都不生不灭,就转了,那就叫同圆种智。《华严经》上所讲的,你在《弥陀经》上看到了,同圆种智是这个意思,都是不生不灭,植物、矿物统统是不生不灭。

  “佛性虽众生本具,而佛种要待缘生。”成佛的缘分是一定需要的,没有这个机缘是不能成就的。机缘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上,我们自己能成就自己,我们也能够帮助一切众生得到究竟圆满的成就。这就是世尊在本经教给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要生这个心,不要生别的心。要生这个心,“应无所住,而行布施”,我们布施佛法,布施成佛的增上缘,这就完全正确,要以这个为第一

  今天时间到了。




 


】给初学者提供帮助


 

  很多初入佛门的善男信女对学佛很茫然,不知道如何下手;还有很多人认为信佛就是去寺院烧香、拜佛求神仙保佑;或者认为经忏法会就是信佛。这是错误的想法。

  佛教是教育,佛教不是经忏法会。真正的学佛必须学佛经,用佛陀的教诲指导我们的人生,这就是“依教奉行”。学佛能改变命运,进入佛门读的一本书是《了凡四训》,这是改善命运的榜样。

  佛陀教育网,给初学佛者提供如里如法修学的修行平台;同时发现、挖掘真正的学佛人,有机会面对面分享和探讨学佛体会。

  我们的,是按照净空老法师倡导的教学理念学佛的,是当前正确的学佛方法。现在学佛人很多,学歪、学偏、学邪的占百分之八十多,真正掌握正确的学佛方法的,不到百分之二十。只要按照这个修学次第学佛,不会学歪、学偏和学邪。

  当代高僧大德——净空法师,年已九旬,为了世界和平、国家富强和人民的安乐,每日讲经不辍。听净空老法师讲经,力行净空老法师讲经,一定能改变你人生的命运、能提高你人生的质量。

  在里一块跟着净空老法师学佛,我们就是同参道友;我们不是老师,但我们有信心做好共修的教练。欢迎有缘人的加入!

  打开(www.foxdwedu.com),在首页左上侧“点击加入”,然后一步步跟着提示注册。首页右 70 45067 70 31673 0 0 3557 0 0:00:12 0:00:08 0:00:04 6842侧有,是发布共修系统里同修的学佛体会文章,欢迎您阅读、参考!

  微信号:amtbedu。

  手机版网站应用:安卓版。邮箱:.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