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959年一批科技专家突然消失!五年后,一条“爆炸性”新闻振奋了全中国!

2016-10-17 福建共青团

52年前的今天,罗布泊,戈壁滩,一团蘑菇云伴随惊天动地的巨响翻腾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完全成功!


当时,核试验现场总指挥张爱萍极为兴奋地向周恩来报告:“我们已看到蘑菇云正在上升,铁塔已经消失……”


周恩来当即报告了毛泽东主席。毛泽东问:“是不是真的核爆炸?要继续查清楚。”


当天傍晚,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3000余名演职人员。


照相后,在退场时,毛主席跟周总理说:要不要把那个好消息告诉大家呀?周总理笑着说:向大家宣布以后,全场的人都会高兴得蹦起来的!


在陪同毛、刘、朱等领导人退场后不久,周总理回到大厅,他兴高采烈、大步来到大厅中间的扩音器前说:“同志们坐下!安静!安静!”总理边说边上下舞动双臂。然后,周总理激情地说:“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下午3点钟,我们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了!”顿时,会场3000多人热烈鼓掌,全场欢声雷动。


《人民日报》随即出了号外:《加强国防建设的重大成就,对保卫世界和平的重大贡献——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二天的头版头条也刊登了这一消息,震惊全世界……



直到很久以后,人们才知道,有这样一批国防科技专家默默奉献的故事。


早在1959年,当中国决策研制原子弹后,一批科技专家突然消失了,在任何报道或学术会议中,都没有了他们的消息,甚至连他们的妻子儿女,都不知道他们到底去了哪里。


正是这些人,在新中国最困难的时候,不仅创造了“两弹一星”的科学奇迹,还创造了激励后人的“两弹一星”精神。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0337oxqjvm&width=500&height=375&auto=0▲ 历史文献记录片《信仰》节选


1955年10月8日,冲破重重阻碍,钱学森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


▲ 钱学森的出国签证



(看到这些珍贵的照片时,真的泪目了……)


而当时,他已经是名扬美国的空气动力学家。


▲ 钱学森的MIT硕士毕业证书



▲ 钱老的加州理工博士毕业证书


那个时候,中国还没有制造出自己的汽车、飞机,部队使用的主要还是苏式装备,尖端武器的研制更是一张白纸。拥有自己的尖端武器,成为当时最迫切的需求。


钱学森


钱学森生前接受采访时说:陈赓大将问我,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我那个时正憋着一肚子气呢,中国人怎么不行啊?所以就回答很干脆,我说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中国人比他们矮一截?陈赓大将听了以后非常高兴,说好极了,就要你这句话。


归国后,钱学森开始主持导弹研发工作。


当有人问起他的人生选择时,钱学森的回答是:“我为什么要选择中国?我的回答是因为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共产主义的理想,还因为我热爱我的祖国。”“我只努力做一个合格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而已,尚不知是否真够格。也因为这个缘故,我做一点事也是应该的。”


1999年9月18日,在中央表彰的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中,有19人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他们中有的人已经不在人世了。邓稼先就是其中的一个。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c0316ij6tec&width=500&height=375&auto=0▲ 青年学党史系列片《旗帜》

之“两弹元勋”邓稼先


1948年,24岁的他赴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1950年他毕业的时候,人们还称他是“娃娃博士”。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个“娃娃博士”,当导师用优厚的条件挽留他的时候,他却毅然地在拿到学位之后的第9天,就回到自己的祖国——中国。


邓稼先


他回来研究什么呢,有人说,他研究的是一个“大炮仗”,这个炮仗就叫原子弹。


1950年,邓稼先回国,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他的岳父是五四运动中重要的学生领袖,九三学社创始人许德珩先生。之后,他的女儿和儿子相继出生。1956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回国后的8年,平静、充实而幸福。年轻有为的海归学者,和太太、两个孩子平静地生活在北京。然而,在他34岁时的一次秘密的谈话,改变了邓稼先的人生轨迹,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从此,邓稼先从单位中消失了,从家中消失了,从每一个熟悉他的人的视野里消失了。学术刊物上,再也没有他发表的文章,也没有任何一封给他的信,知道该寄到那个地址。


邓稼先去哪了?


首先,他当起了一位老师。


当时的中国,核技术人才非常匮乏,原子弹理论研究团队,只有28位平均年龄仅23岁的新毕业大学生。当时没有相关中文资料,邓稼先就带着学生们,一本外文书一本外文书地翻译。经常是一人念多人译,然后传抄印刷,大家一块学习。就这样,硬是把这样的一个年轻的团队,培养成一个特别能战斗的队伍。


他不光是位好老师,还是个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的一线指挥员。


他多次深入核武器试验现场,收集第一手的资料。在那个时期,中国一共进行的45次核试验当中,邓稼先参加过的有32次,其中有15次都由他现场亲自指挥坐镇。


不过,这其实也是被逼出来的。


一开始,研究团队里还有一些苏联专家来共同讨论。但1959年,苏联突然釜底抽薪,撤走了全部专家,单方面撕毁了《国防新技术协定》。更坑人的是,之前留下为数不多的一个关键的设计参数,竟然还是错误的。


那个时代和现在不同,没有超级计算机。这一切,都是邓稼先的团队用算盘、计算尺、手摇计算机,甚至仅有的纸和笔计算出来的。


一个关键数据算一遍,要有上万个网点,每个网点要解开五六个方程。演算纸扎成一捆一捆,在屋中堆了几十个麻袋。


后来的故事,大家可能在历史课本中都读到了。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3年之后,1967年6月,中国的第一课氢弹爆炸成功。


当然,这两个“大炮仗”放得这么成功,不仅仅是邓稼先一个人的功劳。核弹研制,从理论到方案,从图纸到弹头,从规划到实施,不仅仅是科学计算的问题,而是一套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背后支撑着这个工程的,还有一个庞大完整的工业制造体系。 


 罗布泊的一声巨响,让中国成为了继美苏英法之后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可是,邓稼先的名字,依然没有出现在任何媒体上。1971年,邓稼先的挚友、当时已经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家的杨振宁,在回国访问时问邓稼先,这些年,你都去了哪、做了什么?我怎么看不到你发的文章?我在美国听人说,中国的原子弹是美国人帮助研制的,这是真的吗?


杨振宁和邓稼先是发小,他们从小一块上学,又一起到美国留学。本来是无话不谈的,但是,想到这是国家的机密,邓稼先到了嘴边的话,还是咽了回去。他只是淡淡地说,我以后告诉你。



▲邓稼先(中)与杨振宁(左)、杨振平(杨振宁的弟弟)1949年在美国的合影


后来,在征得周恩来总理的同意以后,邓稼先连夜给杨振宁写信。信上说: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都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

 

1985年,因为在工作中受到了致命剂量的核辐射,邓稼先已经是一个直肠癌晚期的病人。杨振宁去医院看望他,他们谈到了国家为“两弹”研发的有功人员颁发奖金的事情。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说,奖金人民币10元。杨振宁大吃一惊,不是开玩笑吧!这时候邓稼先说话了,不是10元,是20元,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


在邓稼先临终前,他用尽最后一丝气力,和他的同事于敏,也是氢弹的理论设计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一起起草了一份关于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上面说,发达国家的核技术,已经完全可以依靠实验室模拟来进行,为了保证垄断地位,势必会限制其他国家进行核试验,中国必须加快赶超。


按照这样一份建议,中国赶在1996年9月1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前,抓紧进行了核武器实验室模拟的关键研究工作。此后,中国的核大国地位才得以继续保持。


在邓稼先去世前不久,组织上为他个人配备了一辆专车,他只是在家人搀扶下坐进去转了一小圈,表示自己已经享受了国家所给的待遇。


有人说,那个年代太遥远了,太难以想象了。甚至还有人说,邓稼先把自己的一切,他的青春、他的梦想、他的生命都献给了核事业,就得了20块奖金,他傻不傻。


他离开我们已经30年了,而现在,在我们的周围,在今天这个时代,这样的“傻子”竟然还有不少。甚至,就有许多人去到和当年邓稼先的工作环境同样艰苦的地方,有的人再也没有回来过。


不是所有梦想都在城市汇聚,不是所有价值都和金钱有关。有一种梦想叫年轻,总有一片大漠,在你的心中,就像鲜花盛开的草原。

 

今年是邓稼先离开我们30周年,或许,或许他根本就没有离开过。老邓是一个传奇,他就是一面旗帜。


这面旗帜,镌刻着一句话语:我愿以身许国,隐姓埋名。


这面旗帜,映射出一个信念。用一辈子,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祖国终将选择那些选择祖国的人。


祖国终将记住那些忠诚并奉献于祖国的人!


—THE END—


来源:灼见

综合:共青团中央(gqtzy2014),解放军报、人民日报等

更多资讯

编辑:咸鱼

觉得不错,点个ZAN再走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