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是高铁二等座上最尊贵的乘客

2017-06-14 福建共青团


八千多转载、

五千多评论、

十余万点赞,


这是一张普普通通的照片在昨天(6月13日)下午短短7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引发的关注。

这位满头白发衣着朴素的老先生,

在高铁二等座上做题或者演算,

粗粗一看,不过让人觉得

这位老先生是位十足十的知识分子,

身体力行地展示了什么叫

活到老学到老。


如果不是一个网友的偶遇,或许你永远不会知道照片后面的故事。


6月13日12时11分,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战略所官方微博@机工战略 发微博称:“朋友在高铁二等座上看到,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刘先林院士,测绘仪器国产化的积极倡导者,两次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创造的践行者,帮国家节约上千万外汇,为了做好一场报告,七十八岁高龄在二等座椅上仍然笔耕不辍 ,向刘院士学习、致敬!”





中国工程院院士(以下简称院士),是中国设立的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中国工程院院士由选举产生,享受副部级待遇。



他们被称为“国之重器”。

一等座、头等舱都是给予他们的应得回报。

但刘先林朴素的身影却让人泪目。




刘先林院士穿的旧皮鞋,更让人们肃然起敬。



13日晚,@机工战略 官微再次发文:“刚才有许多朋友联系到我,说希望联系到刘院士,做进一步报道 ,经过联系,我说明情况后,院士委婉拒绝了。院士回复:国家给他的奖励和荣誉已经够多了,现在想把精力放在研究工作上。谢谢大家对他的关心!”


相比拿着上亿片酬、但蹭破点皮就要上头条的“小鲜肉”,刘先林院士的这种朴素,才是真正的高贵。

二等的是座位,一等的是工作,头等的是精神。

高铁上这白发的身影,

其实见证的是那一代

科学家们伟岸的风骨与精神。



他们贡献突出,却异常低调;他们甘愿寂寞,潜心科研教学;他们隐身于大众瞩目的光环之外。等有一天被世人知晓,却已华发稀疏,但他们对名利的舍弃,或对青春的冷藏,换来的是中国综合国力和战略地位的提升




李小文:

“不给别人带来拖累”


李小文院士是我国遥感领域“泰斗级”人物、中科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逝世时年仅68岁。


他是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专长于遥感基础理论研究,是李小文-Strahler几何光学学派的创始人,成名作被列入国际光学工程协会“里程碑系列”,在国内外遥感界享有盛誉。主持过多项863、重点基金、NASA基础研究项目,是973项目“地球表面时空多变要素的定量遥感理论及应用”的首席科学家。


一袭青衣、蓄着胡子,光脚穿布鞋、低头念稿子。2014年4月,李小文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做讲座时的一张照片在网络走红,网民称他为“扫地僧”:虽身怀绝艺、低调行事,却随性超脱、活得纯粹。走红之后,他本人知道后也不恼,只说,“但这也不是坏事啊,这反映的是大众心目中对一个真正科学家应有的朴素的本质认识”。


2015年,李小文病重,床榻上的他还想着,“不浪费国家资源,不给别人带来拖累”。


于敏:

“没有一个人可以独自完成全部的工作”


2015年1月,当89岁高龄的于敏收获象征科技终身荣誉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时,不少人才第一次听说他这个人。


然而他却是核物理领域的顶尖级人物:核物理学家,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曾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对中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于敏不是“著名”科学家,甚至连知名也称不上。1961年,34岁的于敏和钱三强的一次谈话后,开始转入氢弹原理研究和核武器研制。在长达28年的时间里,他的名字是绝密。于敏的青春,换来的是中国首颗氢弹试验成功。科学界不少权威人物至今还尊他为“中国氢弹之父”,而他却很是讨厌:“没有一个人可以独自完成全部的工作”。



邓稼先:

“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58年秋,邓稼先受命参加原子弹的设计工作,自此,他的名字就消失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


邓稼先在一次实验中,受到核辐射,身患直肠癌,仍坚持工作,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终年62岁。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王小谟:

“爱国是科研的唯一动机”



出生于1938年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于2013年1月18日登上了人民大会堂的主席台,获得“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当无数闪光灯照亮王小谟的那一刻,许多人才意识到,他付出了56年换来的科技成绩散发着更为耀眼的光芒——提出中国预警机技术发展路线图、主持研制出中国第一代机载预警系统,还有媒体赋予他的诸多头衔——“中国预警机之父”、著名雷达专家等等。


爱国是他走上科研之路的唯一动机,不带任何功利色彩、为了科研敢言、能干的他,最终既为国家作出了突出贡献,最终也成就了自我。2009年10月1日的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由王小谟主导研制的预警机作为领航机型,引领机群,米秒不差地飞过天安门广场。有人看到,看台上的王小谟“流泪了”。



每个人心中都会有火焰,能否点燃它,决定了生命的意义。古往今来,总有燃灯探路者,总有举火而行者。


别让远行者孤独,向人民科学家致敬,他们才是最尊贵的乘客,最高贵的灵魂。



▌综合自:中国青年报、观察者网、人民日报

你错过的热门内容


新鲜出炉!不爱国,你一定答不好今年高考作文题

人肉搜索?公开辱骂?这个样子真难看!

一位百岁老人过世,为什么今天刷了福建人的屏?

可燃冰开采成功!你们还怀疑我们没有高速公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