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卖掉北京的房子,拍下中国快要消失的手艺

2017-11-03 福建共青团


这是一部“非主流”的纪录片

一拿出手就被二十多家电视台拒播

就连导演本人对纪录片的评价都很令人绝望:

“一、土得掉渣;

二、摄影和录音师毫无经验;

三、没有导演技巧;

四、音乐单一……”




然而

这么一部“奇葩”纪录片

最近却在B站大火

10天里点击量超过7万

在豆瓣也拿下了8.7的高分

很多人直接看哭

甚至两天后跑来再看第二遍


“朴实,温暖,接地气”

是评论里出现得最多的词

因为《寻找手艺》的镜头里

记录的就是那些默默无闻的民间手艺人

他们的人生很慢

慢到做好一件事,需要花一辈子的时间

然而

如果不快一些记录他们的人生

可能就来不及了


这是部很不专业的纪录片,有很多穿帮镜头、画面简陋,导演情绪泛滥。


但也是最走心的纪录片,能看到每个手艺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热血。



▲ 从左至右:张景、喻攀、何思庚。



导演张景卖掉北京一套房,才凑齐了拍摄费用;摄影师何思庚本来是司机,半路替补摄影;录音师喻攀第一次摸录音机,还要客串灯光师和外联。三个门外汉搭成的草台班子,花了126天,辗转23个省份,寻访199位手艺人,记录了144项传统手艺,历时三年,终于完工。



▲ 耗时4个月的新疆花毡。

▲ 贵州小黄村最后一对做手工纸的老奶奶。

▲ 唐卡大师次平。

▲ 德宏族最后一位能做水鼓,跳水鼓舞的老人。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x0521sq5aer&width=500&height=375&auto=0

▲视频:《寻找手艺》纪录片中的歌曲《黑鸟,你在哪里》。



在云南,导演第一次在拍摄时留下了眼泪。因为一位80多岁的做伞老人——坎温。


他几十年如一日,每天都靠在墙角做伞。



拍摄期间,老人用棉线固定伞骨架时,线断了8次。每断一次老人都会愣神,然后焦急地尝试下一次,到后来变得十分沮丧。


导演说:“说起来也没什么好哭的,但是我就是每看一次,就哭一次。



一把伞要经过几十道工序,所有材料就是竹子、纸张、棉线,坎温做伞都是凭几十年的感觉,但是他,终究还是老了。



今年4月片子上传到B站之后,有人给导演私信说想买老人家做的伞。导演统计了一下大概有20把,联系坎温家人时,他们说坎温今年2月已经去世了,再也没有人做伞了。



在贵州小黄村,两位老奶奶正在用极其简单的方式造纸。那也是她们人生中最后一次手工造纸,她们打算把剩下的原料全部用完就不再做了,这也意味着当地的造纸术或许也随之失传。



在拍完造纸后,导演要记下她们的姓名,还给她们拍照。


脸上满是皱纹的两位老人都特别高兴,笑容满面地说:“这下我们的名字到北京了,照片也到北京了,就算名字到了北京也好啊。



两位老人静静地造了一辈子的纸,在收工时知道名字和照片被记录下来,就已经像孩子一样心满意足。纪录片在B站发布后,大家在这段的弹幕里密密麻麻写着: “阿妈,你们到北京了”、“已到上海...”、“已到广州”、“已到纽约” ..........



在新疆喀什,做陶器的吐尔逊江大叔说,他家的房子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开发商要征地,给他12套单元房他不要。他不在乎赚钱多少,只想给世人留下更多的陶器。



他说:“祖辈的手艺也不能在自己手里毁了。” 做陶的手艺,也一样。






在青海,高原的绿和蓝色的天空下,张景他们开着车,和之前一样,找不到要去的地方。


这一次找了三天,后来跟着一辆装菜的拖拉机,才找到在山沟里制作佛像的土旦。



土旦29岁,13岁开始做佛像。最难也最满意的作品是一尊玛尔巴像。


在完全没有图纸的情况下,根据经书的文字记载,一个人用一张完整的铜板敲打出来,看不到任何接口。



土旦几乎做到了锻造佛像的最高水准,除了精湛的技艺,还刻画出佛像的性格。他在藏区富有名气,不缺钱,也不富裕。


每年生活所需之外的盈余,都用来锻造佛像,免费送给一些偏远的比较穷的寺庙。


一尊一米多高的莲花生佛像,造价要30多万,这样价值的佛像,土旦每年都捐,收入好的时候捐佛像散金子,收入差的时候寺庙来订佛像,不收人工费用。


锻造佛像的16年里,土旦一直谨记父亲对他说过的话——“不要为钱造佛像。”





拍摄过程,张景心里一直在问,什么是工匠精神?


在拥有280年历史、至今用着传统印刷方式的德格印经馆,21岁的江庸次仁从13岁就在这刻经板。


张景问他:“刻的经板越多,挣的钱就越多吗?”


他说:“不是不是,刻的时候就好好刻;不好好刻的话,我们死了会害怕,良心过意不去。”


▲ 江庸次仁。


做油纸伞的坎温老人,80多岁了,是他所在的村子里最后一个还会做伞的人。


每天他都坐在墙角做伞,看见摄像机只是好奇的看了两眼,继续低头做伞。


绷伞时,线断了八次。张景在镜头里看着老人的表情,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怕打扰老人,他咬着嘴唇忍着。拍完时,嘴唇咬破了,一转身眼泪就掉下来。


▲坎温老人。


用了37年时间复兴一座寺庙的洛热彭措,在这复兴的37年里,没钱请工匠就派村民出门学艺,学成回来自己建设。


37年后寺庙建好了,这里的每一户人家也因此有了一门养家的手艺,2万多人的村落,没有一个人外出打工。


所有人都遵循当地成为一个手艺人的基本戒律,不抽烟不喝酒不杀生。


洛热彭措同时还是一个藏医,他的医院给喇嘛和穷人看病完全免费,每年这一项开支就是六七十万。


▲ 洛热彭措。


在新疆戈壁滩放羊的胡大拜尔地,会无数种乐器。戈壁就是舞台,听众就是飞扬的尘土,萧瑟的树木,牧场里的鸡鸭羊群,还有头顶游荡着白云的蓝天,和红彤彤的太阳。

▲ 胡大拜尔地。


做漆器很有天赋的彝族姑娘吉伍五各,在父亲的要求下选择了稳定的教师职业。


因为喜欢,工作之余就来帮父亲做漆器。她说,“大家都说中国梦,我的梦就是做漆器。”


▲ 吉伍五各。


张景说,这些手艺人大多没想过工匠精神这个问题,也不知道怎么回答。他们或许是出于喜欢,或许是出于生计,或许只是一种习惯。但他们都在默默无闻中,承载了一个国家的温度。森林里的一棵树,不需要知道自己是一棵树。但没有他们,森林将不复存在。”




在四川喜德县,当地最大一家漆器厂已经倒闭了,这里曾以彝族漆器闻名。只用红、黄、黑三种颜色组合,就能勾绘出色彩明丽的器皿。



吉伍五各是吉伍家族漆器的唯一女继承人,六七岁开始喜好漆器,在父亲的细心传授下,手艺已经远超前辈。然而现实打败了喜德县的漆器厂,也打败了吉伍五各。



漆器厂倒闭后,父亲不敢再让女儿受生活之苦继续漆器之路,他让女儿去考了老师。如今成了小学老师的吉伍五各,只能在周末和节假日回来帮帮爸爸的忙,但她告诉导演,其实她最深爱的还是漆器。




纪录片拍完,回到北京剪辑,原本计划3个月剪完,结果耗掉26个月,稿子改了近50遍,后期配音10多遍。


每改一次都问自己,是不是足够平和,是不是足够真诚,甚至一遍遍给没剪进片子的手艺人道歉。


片子耗时三年多,期间没有任何收入,总是要算着下一步日子怎么过,身边有人说他走火入魔,没法跟人解释,因为看不到结果。


拿着剪好的片子找电视台,没一家肯播,就算之前谈好会播的电视台也拒用。


原因是,“这种类型的片子不会有人看的”,况且还拍得那么粗糙。



晚上老婆孩子睡了,他独自面对那一百多位手艺人的画面,白天垂头丧气,此刻又聚拢起力量。


“为这个世界留下点东西,我的血已经融进去了,余生就算挣钱来倒贴也想继续拍。”


后来走投无路之下,把片子送到湖南老家,当学校的科教片。


一家视频网站的负责人偶然看到,哭得稀里哗啦,就把片子放到网上,没想到,偶然点进去的网友都一边哭,一边吐槽这部纪录片太奇葩。


纪录片从默默无闻,到被网友发现,自发地传播,张景和他的《寻找手艺》竟成了个热点。





张景说,“拍完这部片子再也不好意思说梦想这个词了,只知道在手艺人的世界,所谓的梦想和情怀,都很小,很慢,很真诚安静,不为人知,不需回应,就这样静悄悄的花上一生去打磨,去完成。”


他说,会如手艺人那般活着,去打磨余下的人生。



 ▼   张景《寻找手艺》全5 集 ▼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l0561l083c2&width=500&height=375&auto=0



高尔基曾说

一门手艺的消亡

就代表着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消失

手艺人的坚持

不仅是为了谋生,更是对文化传承的守护



我们无法阻挡时代的变迁

只希望能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些手艺人

也许关注的人多一些了

手艺就能消失得慢一些


- END -


来源:好好虚度时光、InstaFit


▼点击查看更多文章

她从台湾来,为何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来PK吧!十九大知识挑战赛上线啦!!!有丰厚的奖品哦

不忘初心!习近平和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南湖红船(附视频和重要讲话!)

中国这届“90后”怎么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