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這種奇難誰痛 連醫生都不易看出 大家有1/20機會中招﹗藍奕邦已為此在多倫多養病一年

2017-02-20 明報加拿大版 明信加國號


都市人普遍都有大大小小不同程度的痛症,肩頸痛、頭痛這些實在是家常便飯,絕大部分人都會置之不理。但這些痛症未必是工作與運動的勞損,更可能是「顳顎關節症候群」的先兆。


這多數人聞所未聞的怪病其實絕不罕見,平均每二十人便會有一人「中招」,嚴重起來令你精神不能集中,難以工作,甚至進食都出現困難。早前藝人藍奕邦便不幸患上此病,在多倫多休養了近一年。


更令人擔憂的是,顳顎關節症候群在醫學界並未被廣泛討論,在教學時輕輕帶過,令一些不太熟悉這病症的醫生容易錯判病情。藍奕邦早前在香港求醫兩年都無法找出病因,直至去年遠赴紐約才終於得到適當的治療。



香港歌手藍奕邦近期在多倫多現身,不是為了開演唱會或表演,而是為了養病,原來他三年來被各種痛症纏身,包括無止境的頭痛、面痛、肩頸痛、耳嗚、吞嚥困難、眼花等等,各種的痛症令他難以集中,不得不放下演藝工作,尋訪各種治療方法。



三年來他走訪多個專科名醫,曾被診斷成頸椎病、頸椎移位、神經線發炎,甚至被說成是心理病。但是無論物理治療、服用止痛藥、抗抑鬱藥等方法,都沒有辦法令他得到舒緩,各種痛症仍然揮之不去。



直至去年七月,他到訪紐約一位肌肉整合治療師,迷底才終於解開,他被診斷患上「顳顎關節症候群」(TMJ),原來這一切一切,源於他的牙骹。顳顎關節位於耳朵的正前方,負責控制下巴的活動,如果人牙骹的咬合出現問題,便會令顳顎關節受壓,壓住神經線,出現各種的痛症。

 


TMJ研究不普及易被誤診


其實藍奕邦在患病期間不停上網研究自己的病症時,早以懷疑自己患上顳顎關節症候群,但是在香港看病時,一個又一個醫生說不大清楚這個病,或是叫他另謀高就,甚至有一兩個說根本沒有這個病,是他自己幻想出來的,只是叫他吃抗抑鬱藥,做做運動物理治療,甚至開一支藥房有售的按摩膏打發他。


多倫多註冊牙醫師張慧敏說:「的而且確,即使是牙醫業界對這病的認識亦不大深入,我在修讀牙醫時,老師會簡單說說這個病,解釋是顳顎關節和肌肉不協調引起的症狀,但是不會詳細分析病的成因、怎麼舒緩痛症等。而大眾對這病更是鮮有認識,差不多每次我和病人說這病時,他們都顯得一頭霧水。」


「直至我後來發現傳統在顳顎關節做手術的方法不能幫助病人舒緩痛症,深入了解神經肌肉牙醫學後,才明白TMJ有效的治療方法。」張慧敏續說。


「我不能輕言說其他醫生斷錯症,但是神經肌肉牙醫學的研究較新,不一定每個醫生都會深入了解,可能有些醫師會忽視了這病症。而且如果是其他專業的醫師,像是物理治療師,可能只會處理病人肩頸痛症,沒有聯想到源頭是病人的牙骹,導致治療後一段時間,病人的痛症又全都跑回來。」



 頻食香口膠、堅果致病

張慧敏簡單解釋:「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s (TMJ)是顳顎關節症候群的學名,但我們和病人解釋時會告訴他們這病是源於牙齒(Teeth),肌肉(Muscle)和關節(Joint)的不協調。這是一個有多種成因的病症,而且每名患者的痛症都不太一樣。簡單來說,TMJ的患者在牙齒咬合方面出問題,例如經常磨牙、長期只能一邊咀嚼等,導致面部下顎的肌肉不能放鬆,繼而影響顳顎關節。TMJ所引發的症狀因人而異,最常見的有長期頭痛、牙痛、臉部肌肉酸痛、口部不能如常開合、耳嗚等。」



張慧敏表示絕大部分的痛症都是源於肌肉不適,而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便是元兇,「患者過渡使用咀嚼肌肉,例如常吃香口膠、一些硬或嚼韌性強的食物,例如堅果、牛肉乾,又或是患者有晚上磨牙的習慣,咀嚼肌肉不能放鬆,便會出現痛症。就例如你每天打羽毛球,手腳會出現酸痛一樣。」


「一些較輕微的患者在改變這些生活習慣後,病情便能改善。但是一些較嚴重的案例,長期的不良習慣已經導致有咬合不正,例如一邊牙的磨損較另一邊多,整個下顎便會出現不平衡,顳顎關節移位,壓住後方的神經線,導致耳嗚、頭痛等較嚴重症狀。」

 


發病率隨年齡上升

男患者痛而不宣


至於TMJ的發病率,多倫多大學牙醫學系教授MichaelGlogauer表示,「這其實是一個常見的病,平均每二十人便有一人患病,但是由於大眾對這認識不深,不一定會去求醫,或是不會想到真正能幫助他們的是牙醫。」


張慧敏亦同意:「其實大部分人都有某種程度的咬合問題,但是否發展出痛症便取決於你的肌肉協調能力及對痛楚的敏感程度。一般來說,隨著年齡增長,發病率會上升,因為長者的牙齒不好,牙齒有不同程度的磨損,可能有缺牙等問題,在吃東西時長者可能會因此遷就,只用一邊來咀嚼,久而久之,下顎兩邊不平衡,拉扯肌肉便會痛。」


TMJ女性患者多於男性,但Glogauer解釋,「這並不代表女性較易患上TMJ,而是一般來說女性對痛楚的敏感程度較高,會主動提出,同等的痛楚,男性便可能一直置之不理。患者不說,醫生亦無從得知病人被痛楚纏繞。」


張慧敏笑言:「的確是較少男病人求診,我見過有男病人甚至整個顳顎關節移位,牙齒都磨平了,他都說沒有痛,可能是他本身對痛楚的敏感程度較低吧。」



 年輕患者元兇是壓力


像藍奕邦這類年輕患者,張慧敏推斷可能是因為壓力:「壓力是一個不能忽視的因素,壓力大的人會常常會不自覺咬緊牙關,一咬緊附近的肌肉便會緊繃起來引致痛楚。」Glogauer對此亦認同,「大壓力的人較容易養成磨牙等習慣,而且可能是不自覺的,長期下來影響咬合方式,所以壓力不一定是主因,但在年輕患者是較普遍都會有的一個問題。」


另外,如果喜歡做一些激烈運動,會經常撞擊下顎位置的話,亦可能引發TMJ。藍奕邦在病發前一段時間頻頻練泰拳健身,醫生推斷這和TMJ有一定關係。張慧敏建議平日要多加留意自己會否不自覺咬緊牙關,「這是一個都市人常見的不良習慣,但其實除了在吞口水和咀嚼時要將牙齒完全閉合外,其餘時間上排和下排牙齒之間都應保持空間,即使只有一張紙的空間都可以,這樣肌肉才不會長時間維持緊繃狀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