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新时代、新梦想”2018宁夏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活动集锦

2018-03-02 宁夏新闻网

红果子镇:“生态优先”走出绿色发展之路

  地处宁夏最北端的惠农区红果子镇,近年来践行“生态优先”发展理念,倾力打造“美丽红果,宜居宝地”,使这座宁北小镇焕发出勃勃生机。“全国生态乡镇”“全国美丽宜居小镇”和“全国特色小镇”等美誉吸引了更多人将目光投向这里。

  红果子镇党委书记马学军(左二)在惠农区绿色农产品销售展厅向记者介绍当地生产的绿色农产品。

  3月1日,记者来到红果子镇,用笔和镜头见证“她”走出的绿色发展之路。

  正月十四,年味尚未散去,但当记者走进位于红果子镇的宁夏绿宝集团旗下的宁夏利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脱水蔬菜生产车间,呈现在眼前的却是一派忙碌景象。

  在检选车间里,工人们身着工作装,头戴帽子、口罩,熟练地分拣脱水小管葱、芹菜,之后经色选机自动捡选后进行打包。按照美国希尔瓦公司的订单要求,过不了几天,这批高品质的脱水蔬菜产品将运往天津口岸,再经水路飘洋过海出口到美国,赚回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工人们在熟练地分拣脱水蔬菜。

  “今年春节,我们都没有闲着,每三天就要向美国客户发出一个脱水蔬菜集装箱。”在公司脱水蔬菜捡选包装车间,宁夏绿宝集团董事长孙莉荣告诉记者,近几年,绿宝生产的脱水蔬菜产品因为品质优良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尽管如此,他们首先要保证美国客户的订单量。

  宁夏绿宝集团是一家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脱水蔬菜生产企业。2014年,该公司和美国希尔瓦公司开始合作,从优良品种推广、水肥一体智能化栽培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方面入手,提升蔬菜产业化档次,为蔬菜产品出口创出一条新路,2017年实现产值1亿多元,带动就业500余人,年工资支出1500万元。

脱水蔬菜自动化生产线。

  宁夏绿宝集团是当地脱水蔬菜产业发展的一个典型代表。数据显示,惠农区脱水蔬菜生产始自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已有30多年的生产历史。目前,全区建成脱水蔬菜种植面积3万亩,拥有脱水蔬菜企业15家,年生产能力1万吨,年产值2亿元,出口创汇500多万美元,脱水蔬菜产品远销欧美、日韩及东南亚等地区,已形成生产有基地,加工有企业,销售有市场的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格局,全区服务于脱水蔬菜产业发展的农民年均在5000人左右。

宁夏绿宝集团董事长孙莉荣向记者介绍最新推出的高品质脱水蔬菜产品。

  红果子镇党委书记马学军说,目前,红果子镇正在创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通过实施惠农区脱水蔬菜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项目,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拉长产业链条,加快产业聚集速度,助推脱水蔬菜产业向深层次发展。同时,围绕以脱水蔬菜为主的绿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以欣赏田园风光、体验农业生产、采摘绿色食品的田园农业游。

  正是看到这样的商机,80后女青年陈晓燕放弃在天津月收入近2万元的高薪工作,毅然回到家乡带领茨农闯荡国际市场,将惠农枸杞卖到了美国、西班牙、德国、韩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如今,她又创办宁夏灏翰生物科技公司,联合上海中医药大学等院校知名专家研发绿色高端保健品和化妆品,其中,黑枸杞饮品将于今年7月上市。

美丽红果子镇。(资料图,2017年9月摄)

  “红果子镇作为国家特色小镇,建设中必须将产业发展与特色小镇建设深度融合,以‘产城互动、产城融合’推动特色小镇发展。”马学军说,下一步,红果子镇将围绕“魅力红果,宜居宝地”城镇品牌,坚持规划引领,加强生态建设,强化产业支撑,推进产城融合,全力打造以绿色农产品种植、深加工为支撑的绿色产业小镇。(记者 杨洲 徐静)

羊槽村工艺坊托起百姓致富梦

  绣鞋垫、铜丝画、做玩偶、刺绣......3月1日,在泾源县黄花乡羊槽村村部不远处的旅游扶贫车间内,一派忙碌景象。

村民在制作手工艺品。

  羊槽村地处胭脂峡景区中心,村民也有靠发展旅游业致富的意愿,利用闲暇时间做些手工艺品。“一开始,大家都在盲目的制作。”羊槽村第一书记罗勇说,由于不了解市场需求,质量也不高,产品根本卖不出去。

村民在制作手工艺品。  经过近半年的摸底与调研,2017年12月4日,由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宁夏蓝孔雀山庄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泾源县黄花乡羊槽村共同成立羊槽村工艺坊。工艺坊合作社采取政府牵头、企业运营、村民参与的形式,三方联动结合市场需求,形成了以手工制品为主,集产品研发、制作、销售为一体的公司+农户的合作经营模式。目前工艺坊共有42名工人,其中32户建档立卡户。

村民在制作手工艺品。村民在制作手工艺  “企业根据市场下订单,今年研发出的旺仔狗短短几个月就卖了近6万元,不仅卖到了银川,还卖到了成都年货会上。”罗勇告诉记者,虽然大家还在摸索学习制作技艺,但在刚刚过去的2月份,人均收入就达到了近千元。

  为了提高村民们的制作技艺,羊槽村还邀请区内外刺绣方面的有关专家教授,通过理论讲解、互动交流,组织农户实地观看、实际操作等方式,利用晚上7点至9点半农民闲暇时间,举办“农民夜校”培训班,让更多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学到技能知识,提升贫困户脱贫致富的能力,增强脱贫信心。

产品展示。

  目前,合作社手工产品已包括布艺、蛋雕、碳雕、葫芦工艺、沙画、根艺、石头画、羽毛、刺绣、种子画、铝板画、剪纸等十几大类,上百个品种。

  不能只会制作,长期考虑,还要会销售。今年春节前,为了让村民们打开眼界、锻炼营销能力,2月11日,村里选派4名村民带着手工艺品来到了银川步行街贩卖。“批发价给你们,卖多少都算自己的。”几天后,村民带着1万元销售款回来了,每人也被奖励了1千多元。

罗勇向记者介绍情况。

  最近,村里谋划着再定购一些绣花机,并扩建厂房,让工艺坊生产更流畅,产品价值更高。同时,要吸引更多的贫困户通过到旅游扶贫车间工作,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从而获得长期稳定持续性收入,最终实现脱贫致富。记者 祁瀛涛 胡俊

泾源蜜蜂养殖:“甜蜜”事业脱贫富民

  3月1日上午,初春的六盘山随处可见还未融化的积雪,尚难捕捉到春天的“信号”。记者来到泾源县泾河源镇泾六盘蜂业合作社,靠近蜂箱,能听见阵阵嗡嗡声,不少蜜蜂已飞出觅水。

冶连荣在整理蜂箱。

  泾源县地处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核心区,这里生长着530多种中药材,是被当地人俗称为“土蜂”的中华蜜蜂最适宜的栖息地,群众素有养殖中蜂的传统。

  “这段时间是蜜蜂最脆弱的时候,它们一生都很辛苦,也正是这些付出,才有了甜美的蜂蜜。”正在整理蜂箱的合作社负责人冶连荣是当地第三代养蜂人,他率先意识到中蜂养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机遇,于2014年9月注册资金100万元成立了泾源县泾六盘蜂业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中蜂养殖、技术培训、蜂蜜加工、销售等工作。

冬眠中的蜜蜂。

  “依靠旅游景点和电子商务,蜂蜜不愁卖。”据冶连荣介绍,合作社在县城设立了泾六盘蜂产品专卖店,采取实体和电商等方式,2017年销售泾源土蜂蜜约6000公斤,收入60余万元,带动合作社成员户均收入2.6万元,初步形成了“合作社+基地+蜂农”模式。

合作社生产的蜂蜜产品。

  在冶连荣的带领下,周边不少建档立卡户因养蜂而脱贫。“一箱蜂政府补贴600元,每箱蜂还投保700元,42元保费全免。比起其他产业,养蜂轻松没啥风险还效益高。”村民马江科目前共养了33箱蜂,一年能挣四五万元,家里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土养蜂箱。

  不远处的邻居马德俊自打17岁就开始养蜂,到现在已经坚持了30年。“以前都是土养,缺少技术含量,经济效益也很低。”马德俊说,2016年加入合作社后,在冶连荣的指导下,家里的蜂箱全换成了活筐,产量大大提高,现在共有近百个蜂箱。

  近年来,泾源县将中蜂养殖作为实现脱贫富民的“短平快”产业和继旅游、草畜、苗木三大支柱产业之后的又一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充分挖掘潜力,打造六盘山中蜂资源保护区和中蜂养殖扶贫示范县,使中蜂产业成为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甜蜜”事业。全县现有建档立卡户5328户,其中参与中蜂养殖的1100户,建档立卡户中蜂养殖量占全县的64.5%。

闫雪琴(中)向记者介绍发展情况。

  为了做大做强产业,最近,泾源县成立了中华蜜养蜂产业发展服务中心。据中心主任闫雪琴介绍,今年中心将着重加强产品推介和品牌建设,鼓励扶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大户,大力培育开发高品质、纯天然、绿色“泾源土蜂蜜”特色品牌蜂蜜产品高端市场,尤其是开发如药用功效及特效蜂蜜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从而形成旅游、草畜、苗木、中蜂优势互补的产业链。记者 祁瀛涛 胡俊

惠农区:居者有其屋的幸福

  早春时节,乍暖还寒。记者走进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屯园社区时,感受到的却是融融暖意。近年来,惠农区扎实推进的棚户区改造,为当地居民展开了一幅崭新而美好的生活画卷。

  3月1日,记者来到石嘴山市惠农区屯园社区刘占元老人的家里,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阳台上的花花草草。“这是三角梅,花期能保持三个月。这是扶桑,花期只有两三天,但是花朵大,非常好看。”刘占元老人面色红润,一边给花浇水一边给记者介绍着,脸上始终带着笑意,看起来精神饱满。

惠农区屯园社区。

  刘占元的家陈设简单,干净整洁,窗前的花草呈现出盎然生机。记者刚刚坐定,老人就给我们晒起了他的幸福生活:“这房子95平米,虽然是一楼,但采光好,平时没事的时候就喜欢摆弄这些花。退休快20年了,每天在社区里走走转转,参加一些义务活动,日子过得充实又自在。”

  惠农区是石嘴山的老工业基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来自全国各地支援西北建设的人们在工矿企业附近安营扎寨,就地取材搭起一间间低矮平房,经历岁月的沧桑已变得破败不堪,形成了与城区环境反差巨大的“棚户区”,居民生活条件非常艰苦。

刘占元新家的阳台上花香扑鼻。

  “1966年从部队转业来到这里,一下车满脸都是沙子。一家5口挤在两间45平米的平房里,烧煤取暖做饭,卫生环境差,最关键的是不安全,我先后三次煤烟中毒,有一次差点丢了性命。”厕所共用、交通不便,回忆起住在河滨街棚户区的日子,刘占元历历在目。他说,2012年1月1日,搬进屯园社区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住的房子宽敞明亮,水电暖齐全,社区门口就是超市、公交车站,24小时物业,感觉安心舒适……

刘占元老人满面笑容,向记者讲述迁入新居后的美好生活。

  和刘占元老人住在同一个社区的王振才老人,是第一个搬进屯园社区新居的住户,三室两厅的房子宽敞明亮,客厅正墙上挂着的一幅书法作品给整个屋子增添了一缕书香,阳台上摆放的几盆大大小小的花草绿意葱茏。

社区创办的阳光书画室让寒假里的孩子们有了好去处。

  王振才曾在原石嘴山钢铁厂当过中学教师,当年,他们一家人在厂里分配的62平方米的窑洞房里住了整整26年。老人多才多艺,懂乐理,会乐器,自从迁入新居,他带领社区艺术团排练了舞蹈《我爱你中国》、器乐合奏《喜洋洋》等20多个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好节目,深入社区、工矿企业演出120多场,不仅展示了新时代老年人健康快乐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也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活动。

王振才居住的新房子散发着浓郁的书香气息。

  王振才笑着说:“现在生活环境好了,心情更舒畅了,每天带领大家排练、演出,过得很快乐、很充实。”

  近年来,惠农区推进城市核心区、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城乡基础设施更加健全,环境更加优美。先后实施了工矿棚户区、煤矿棚户区、城市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项目,新建棚户区安置住房13248套,完成了河滨街煤矿棚户区、水城民生工矿棚户区改造任务,建成保障性住房3.2万套256万平方米,五万多户“老棚户”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3%。

  在惠农区,棚户区改造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记者 杨洲 徐静)

来源:宁夏新闻网

推荐阅读

● 宁夏拟遴选百名中青年高校教师赴企事业单位实践锻炼,给予资助经费

 宁夏发布12种重点疾病致病原因!很多坏习惯你也有,快来看

 宁夏启动人才引进计划,各企事业单位近期将到国内顶尖高校“挖人”

 银川今年将扩充义务教育学位10000个,还有这些事儿,件件和你有关

编辑:王莹   责编:李涛编委:姜美 李金香

网址:www.nxnews.net

 合作:18909588538|爆料:0951-5029811

↓↓↓点赞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有助于身心健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