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个村庄折射的宁夏变迁!听三位全国人大代表讲述“我的家乡”

2018-03-10 宁夏新闻网

  这几天,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吴玉才、王东新、马慧娟在审议发言中不约而同说起了“我的家乡”。三位代表出生在不同的年代,一个“50后”、一个“70后”、一个“80后”,三个时代的三个村庄,折射出宁夏60年的发展变迁。

网络图

01

“50后”代表的村庄:回乡的路,从沉重到激动


  说起故乡,吴玉才代表最初的讲述很凝重:“我的家乡在中宁县徐套乡田家滩村,全村只有一口二十几丈深的井。记忆最深的是小时候我们吊一个羊皮斗子下去打水,一家只能打一桶,担回去要省着吃好久,还要洗衣、喂牲口。这水又苦又咸,连牲畜都不愿意喝……”


  田家滩村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是宁夏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生存环境极其恶劣。几年前行政区划调整,从海原县划归中宁县。


  “几十年来,老家变化不大,每次回去都深深感受到我们的改革、发展的任务还很重很重。”吴玉才说。


  去年,吴玉才再次回到家乡,发现发生了很大变化:家家都通上了自来水,村里有了水泥路、太阳能路灯、健身场所。更没想到的是,以前逢年过节才能吃上肉的乡亲们也开始减肥,注重养生保健了。


  有了水、通了路,村里的硒砂瓜产业发展起来了,大多数家庭有小车,户户有存款。“老百姓的心愿不再是吃饱饭啦,听说村里也在筹划集体经济,大家都期盼发展致富产业,让腰包鼓起来!”


02

“70后”代表的村庄:回到水草丰茂的儿时模样


  王东新代表的故乡在盐池县花马池镇沙边子村。


  沙边子是盐池县城与毛乌素沙漠边缘之间自然形成的两三公里长的带状绿洲,因地表水浅,植被易活,曾有过“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


  “小时候放驴,要在驴脖子上拴个铃铛,要不然驴跑到草深处就找不到了。”但等到王东新上小学时,情况就开始“不对劲”了,因过度放牧,沙化日益严重,慢慢的,连生命力极强的芨芨草也难觅踪影。


  “因沙化严重,从小学到中学,我上学的路都是在沙窝子里‘摸爬滚打’找出来的。上高三时,我们农村孩子的伙食多是黄米饭加咸菜,高考前最让人开心的庆祝方式就是吃一碗刀削面。”王东新说,那个时候,城里人想象不到农村到底有多穷,同村来的同学曾与县城里的孩子打赌,一次吃下了8个葱花饼,撑得无法入睡,在宿舍楼下走了一夜。


  时光荏苒,沙漠与荒凉、贫穷与苦难,在一轮接一轮的防沙治沙、脱贫攻坚中,被奋进者的脚步层层覆盖,封印成了久远的回忆。


  如今的沙边子,又回到了王东新儿时记忆中水草丰茂的模样,“进城只需十来分钟,群众基本生活用品要啥有啥。”“儿子今年8岁,我经常带他回盐池,回沙边子,告诉他老家曾经的模样。”王东新说,没有党的好政策、没有脱贫攻坚、没有撸起袖子加油干,就不会有今日的新村庄。


03

“80后”代表的村庄:村庄是一条流淌的河


  “我一直觉得,我们的村庄是一条河,每天都在固定的河道里,演绎着不同的风景,每天都有不同的风景流向远方。”马慧娟代表说。


  这个1980年出生的农民作家,来自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玉池村。1999年开始建设的红寺堡区是全国最大的移民开发区。2000年,刚刚20岁的马慧娟跟随家人从泾源县黄花乡华兴村搬迁到了玉池村。


  “18年过去了,遥想当年仿佛还是昨天。”马慧娟说,“玉池村的名字虽然很美,但是搬迁初期,没有水、没有电,漫天黄沙用最粗暴的方式向我们示威,大家硬是用艰苦奋斗让村庄一天天发生着点滴的变化。”


  在黄沙里盖起了第一座房子,像呵护孩子一样栽下稚嫩的小树苗,从零开始学习科学种植养殖……在党的好政策指引下,大家齐心协力共同打理着自己的村子,村庄一天天好起来,美起来、变得越来越洋气。


  马慧娟说,现在村里有了幼儿园、老年活动室、儿童阅览室、文化大舞台。还办起了服装厂,农家妇女就在家门口打工。村道硬化了、路灯安上了,夜晚的玉池村宁静祥和,像罗山脚下的一颗夜明珠。“国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信我们的村庄会越来越好。”(记者 李东梅 马晓芳 尚陵彬)

来源:宁夏日报

推荐阅读

● 十二届自治区党委第二轮巡视完成进驻 在8个县(区)、2家单位开展巡视

 宁夏实施人才强区工程18条新政暨定向选调生招录宣介会在京举行

 第三批“凤城名师”初评人选公示!这75人中有你的老师吗?

 “60岁”生日,宁夏有三个愿望!

编辑:王莹   责编:李涛编委:于海 孙晓村

网址:www.nxnews.net

 合作:18909588538|爆料:0951-5029811

↓↓↓点赞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有助于身心健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