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些精彩瞬间记录福建援宁工作队干部与宁夏的情谊

  编者按

  宁夏、福建,山与海之间相距3000公里的两片土地,曾经很远,如今很近,只因23年跨越山与海的守望相助。

  23年来,为了让党中央“开展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的重大决策成为造福百姓的“民心策”,闽宁两地,通过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创造了对口协作帮扶的“闽宁模式”,书写了山海相连、心手相牵,携手奔小康的时代画卷。

  在这幅画卷中,一个个远离家乡的福建援宁工作队干部,用激情,用汗水,用责任,奏响结对帮扶、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和谐之曲。宁夏日报特从众多福建援宁工作队干部中选取部分典型,记录下他们精彩的瞬间。

珍惜为贫困群众服务的每一秒

——记福建援宁工作队干部樊学双

  2019年2月19日,元宵节,福建第十一批援宁挂职干部到闽隆福馨托创园看望残疾人。

  残疾人辛宝同在人群里发现一个熟悉的身影,是曾经在隆德县工作过、全程参与闽隆福馨托创园建设的挂职干部樊学双。

  “你没走?”辛宝同惊喜地问。

  握着辛宝同的手,樊学双笑道:“第十批援宁工作队工作期满,我加入到第十一批援宁工作队,又回来了。”

  “太好了。”拉着樊学双坐到电脑前,辛宝同调出网店数据,他有太多的收获要和这个改变他人生轨迹的挂职干部分享。

  201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让隆德县神林乡辛平村二组的辛宝同走进人生的灰暗面。

  为治病,家中欠下20万元外债,但辛宝同病情没能好转,一年后下身瘫痪。

  祸不单行,辛宝同父亲也因车祸全身瘫痪,家庭的重担压在了他母亲一人身上。

  看到隆德县有太多残疾人需要帮助,攀学双等福建援宁挂职干部齐心协力,多方筹措资金,在隆德县建立了宁夏第一家县级残疾人托养创业服务中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当地医疗机构承接建院工作等方式,帮扶各类残疾人。

  辛宝同和父母成为第一批入住托养的受益者,吃住全部免费,他还谋到了一份办公室的差事。

  日渐乐观的辛宝同在樊学双等人的支持下组织电商协会,成为隆德残疾人电商协会理事长。

  截至2018年底,协会通过闽宁消费扶贫等渠道获得利润达70万元,为隆德县1375名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实现人均入股分红2000元以上。

  残疾人“托养+辅助性就业”一体化发展模式“隆德经验”得以在全区推广。

  珍惜为贫困群众服务的每一秒是樊学双挂职时的信条。

  2016年11月,31岁的樊学双刚刚到隆德县挂职走访贫困户时,当地农民跟他说了掏心窝子的话:“不是人人都喜欢靠着墙根晒太阳,是不得不晒太阳。农活不用天天干,零工不是天天有。很多农村妇女,因照顾老人孩子,无法离家就业。”

  在河南农村贫困家庭长大的樊学双对贫困又没处使劲儿的无奈感同身受。怎样才能让群众离土不离乡,实现就近就业?

  在闽宁两地支持下,樊学双引领闽宁产业园的企业将扶贫车间建到百姓家门口,通过“龙头企业+扶贫车间+贫困群众”模式,送岗上门。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隆德县陆续建成了十多个村级扶贫车间,带动600多名留守妇女就业,人均月收入2000元。

  阻拦隆德群众脱贫的“拦路虎”中,先天性心脏病是比较严重的一种。

  樊学双掌握这个情况后,一方面安排县医院摸底筛查,一方面多次奔波于北京、福建,对接优质医疗资源和社会救助基金。

  2017年12月底,一个噩耗让樊学双难受了很久。隆德县医院的医护人员告诉他,一个年仅4岁的小女孩因为先心病病发没等到救治就去世了。

  为人父母,心在颤抖。樊学双痛心:“要是工作快一点,再快一点,也许这个孩子就能保下来。”

  救命的事是与时间赛跑,必须加快推进。2018年1月3日,元旦假期还没结束,第一批隆德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便被送到北京接受治疗。

  如今,清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与隆德县建立了长效帮扶机制,以后隆德县新出生的先心病患儿可以得到及时救治。

  “作为闽宁协作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我珍惜为贫困群众服务的每一秒。”樊学双说。(记者  朱立杨)

樊学双(右二)在闽宁示范村联合村调研。


马上就办 真抓实干

  ——记福建援宁工作队干部蔡志  

  4月20日,走进西吉县偏城乡涵江村,村道宽阔、民房整齐,忽远忽近的牛叫声让村子活跃起来。

  “村子改名后的这两年变化翻天覆地。”村民苏孝平和妻子打理完牛棚,又开始整理农具,“以前村里都留不住人,能走动路的都跑到外面打工去了。”

  苏孝平说得不假。涵江村原名烂泥滩村,因为贫困落后加之河道淤泥难以清理而得名。村如其名,一遇雨雪,土路变泥滩,车辆寸步难行。

  路不通,基础设施差,发展产业就难上加难。苏孝平和妻子一度做好准备,举家前往新疆投奔亲戚,另谋生计,再不回来。

  2017年,烂泥滩村被列为闽宁协作示范村,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开始帮扶村子发展。

  一年多的时间,村里通硬化路、通自来水、通互联网,建设了村文化服务中心,全村人均收入翻番。

  拿出手机,苏孝平翻出生产生活面貌改变的照片进行对比,有好几张里他和一位清瘦精干、戴着眼镜的青年人交谈甚欢。

  “烂泥滩村的改变离不开福建的帮扶,也离不开这个人。”苏孝平说。

  这个人是福建第十批援宁工作队队员蔡志。照片是他利用节假日带着妻儿入户走访,和苏家结“亲戚”时,苏孝平拍摄的。

  2016年到西吉县挂职后,蔡志积极推动西吉县和涵江区就对口帮扶项目进行互访交流,明确对口帮扶的6个方面22项内容,实现涵江区12个乡镇与西吉县19个乡镇实现乡镇结对帮扶全覆盖。

  “在西吉县,一个人就业,一家子就有望脱贫。”蔡志这两年一直在发动务工人员到东部就业,共向福建新增稳定转移就业185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01人,“为了鼓励更多的西吉人走出去,我们出台激励政策,对赴涵江区务工人员给予一次性交通、生活补贴,对在闽稳定就业6个月以上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给予每人3000元补助。”

  但他走访发现,很多贫困群众因照顾老人孩子,无法离家外出就业。于是他积极对接涵江区优势产业,村级扶贫车间应运而生。

  涵江区大力引导闽籍企业把车间建到西吉县的贫困村,或者利用贫困村闲置房屋设立来料加工基地,让贫困劳动力既不耽误农业生产和照顾家庭,又能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

  为了加强闽宁两地产业合作,蔡志引进重庆奇爽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与宁夏国圣食品公司进行合作,新增曲奇饼干和面包、薯片、薯条、膨化食品生产线;从莆田市对接引进达美服饰有限公司和新时代数码有限公司;引进泽艾堂生物有限公司,建设了西吉县艾草种苗培育基地,种植艾草2000亩。

  有岗位就有增收渠道。在蔡志的多方奔走下,西吉县统筹协调在园区、乡村建设扶贫车间20个。通过“送项目到村,送就业到户,送技能到人,送政策到家”,西吉县的闽宁扶贫车间让帮扶资金、产业项目发挥了最大效益。

  张丽是将台堡镇西坪村人。2018年,艾草产品扶贫车间在西坪村落户,她和其他村民一起参加培训后在家门口就业。“既能照顾家里老人,还能在农闲时打工,一举两得。”张丽说,闽宁扶贫车间解决了她增收的后顾之忧。

  有同感的还有在震湖乡张撇村闽宁板材加工扶贫车间里打工的安要军。

  安要军家有5口人,两个孩子上学,母亲身体抱恙在家,妻子为了伺候老人,无暇发展产业也没法出门打工。全家人的营生就靠他一个人。

  2015年,犇牛木业在孟湾村建厂,家住孟湾村大埂子组的安要军是第一波经培训进厂的农民。今年9月,犇牛木业迁厂张撇村。

  在福建省第十批援宁工作队的积极联系下,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支持企业开办闽宁板材加工扶贫车间,扶持张撇村的2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进厂打工。

  2018年10月,扶贫车间投产,回收当地废旧木材、建筑工地废弃木料,变废为宝,既增加了当地农户的收入,又有效地处置了废料。

  既能维修设备,又是业务骨干,安要军成了跑前跑后的“管理人员”,收入实现翻番,一个月能挣5000多元。

  截至2018年底,涵江区前后投资1200万元,以“企业+车间+贫困户”的模式在园区、集镇和村里建设20个扶贫车间,涵盖服装生产、电子产品加工、艾草产品加工、食品等领域,鼓励5家在宁投资发展的闽籍企业参与建设运营12个,引导7家本土企业参与建设运营8个。扶贫车间新增就业人员600个,为18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记者  朱立杨)

  蔡志(中)仔细了解西吉小秋杂粮加工情况,为特色产品联系销路。


跨越山河 送来幸福生活

——记福建援宁工作队海原工作组

  4月21日,是海原县闽宁纺织园工人的休息日,但女工李慧芬却早早来到车间加班。

  “我很珍惜闽宁纺织园给我带来的这份工作。”李慧芬高兴地说,她常年独自一人带着两个孩子生活,在这里每个月两三千元的收入解决了家里的大问题。

  李慧芬能有现在的幸福生活,多亏了福建省选派到宁夏贫困地区挂职帮扶的干部,海原县委常委、副县长蓝主保和海原县政府党组成员、县长助理许坤煌。

  2016年11月,根据闽宁两省区对口扶贫协作安排,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对口扶贫海原县。蓝主保、许坤煌从千里之外的海边来到了地处祖国西部大山深处的海原县。

  “在来海原之前,我们对海原县的贫困状况还是有心理准备的。”蓝主保说。

  虽然有心理准备,但海原县和福建省在各个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让他们确实花了一段时间去适应。“我们是来帮扶的,要想帮出成绩、扶出效果,首先要融入到当地群众的生活中。”语言不通,他们就准备了笔记本,把当地的方言都记录下来,一遍遍地学,直到学懂弄通;饮食不习惯,他们就反复地尝试,直到习惯了为止。

  3月20日,在蓝主保和许坤煌的反复协调和海原县的高度重视下,深圳卡立方集团等3家企业与海原县政府签订协议,决定入驻海原县闽宁纺织园,这意味着海原县服装加工业已实现“聚”变。

  这一成绩的取得,就是福建省挂职海原县援宁干部奋斗成果的一个缩影。

  2017年上半年,福建鸿兴纺织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剑辉,随同福建省漳浦县党政考察团赴海原县考察交流,福建省第十批援宁工作队海原工作组主动与鸿兴纺织集团对接。经多次洽谈,该集团决定在海原县投资兴办闽宁纺织园。

  2017年12月,海原县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首个工业项目——闽宁纺织加工厂正式投产。如今已发展壮大成为一个集服饰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服装企业,生产以运动装、羽绒服、棉服、卫星定位校服及床上用品等为主的五大支柱产品。企业以纺织园为基地,带动周边乡镇扶贫车间发展。目前已有3家服装加工企业正式投产,带动周边乡镇扶贫车间2家,免费培训850人,稳定就业284人,每年生产纺织品100万件,产值达3亿元。

  积极投身海原扶贫事业的蓝主保和许坤煌,挂职以来马不停蹄,使出浑身解数,借助东部企业多、市场大和闽商企业分布广的特点,调动各方力量参与海原脱贫攻坚,帮助扶贫企业联系订单、销售产品。今年以来,中卫、海原马铃薯已在漳州市销售420吨,苹果、大米、羊肉销售9吨,销售额146.35万元。

  在蓝主保和许坤煌的努力下,海原县闽宁纺织园已有2.2万平方米的标准通用厂房以及4个扶贫车间,可吸纳劳动力1400人以上。园区还吸引福建锐爵服饰公司和闽原服装制品有限公司签订协议,意向运营13家扶贫车间从事服装加工,可吸纳劳动力1000人以上。今年上半年,卡立方智能卡加工制造、西平智能刺绣等服装生产上下游企业也将入驻海原纺织园。这些项目的投产,将为海原县打赢脱贫攻坚战、携手奔小康奠定坚实基础。(记者 王文革)

  蓝主保(右二)和许坤煌(左一)在海原县三河镇入户了解贫困户发展养殖产业情况。


想红寺堡所需 尽德化所能

——记福建援宁工作队干部涂德望、苏文忠

  在吴忠市红寺堡区人民医院,有一个“德化B超室”。去年,这个由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援建的B超室使当地2000余名贫困患者受益。

  这些贫困群众能够享受到优惠优质的医疗服务,得益于福建第十批援宁工作队红寺堡区工作组。去年,红寺堡区人民医院建成运营后,经红寺堡区工作组积极争取,德化县人民医院捐赠了2台彩超机和一批教学设备,价值705万元。

  红寺堡区是全国最大的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基础差、底子薄,贫困程度深。2016年11月,福建泉州市德化县干部涂德望到红寺堡区挂职任区委常委、副区长,苏文忠挂职区长助理。

  两名援宁干部一到任,立即跑遍了红寺堡区5个乡镇,进村入户调查摸底,寻找一条闽宁协作的精准扶贫新路径。

  两年来,红寺堡区工作组的扶贫工作全面开花,先后争取闽宁协作发展资金4863万元,策划实施产业合作、劳务协作、闽宁示范村、扶贫车间、携手奔小康等5大方面45个项目。

  产业协作是闽宁扶贫协作的重中之重。两年来,两名援宁干部集中资金和力量,帮扶发展最亟需、最有带动力的特色产业,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其中德化对口援助资金1550万元,并把闽宁协作发展资金全部纳入红寺堡区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社会帮扶资金和物资1135万元,精准投入到深度贫困村和贫困人口,惠及贫困人口2.5万人次,直接带动贫困人口脱贫2904人,有力帮扶了红寺堡区脱贫攻坚。

  这两天,柳泉乡柳泉村黄花加工厂建设进入尾声。该加工厂投资300万元,占地20余亩,集晾晒、加工、储藏销售为一体。“这个加工厂有100万元的闽宁协作资金,工厂运行后,在黄花采摘期间将发挥巨大作用,可有效解决周边村子群众黄花采摘、晾晒、销售等难题。”柳泉村党支部书记王强说,没有了后顾之忧,群众发展黄花产业的积极性更高了。

  两年来,工作组争取1912万元资金,支持贫困村发展葡萄、枸杞、肉牛、黄花菜等特色产业,其中投入413万元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黄花菜。

  马渠安置区是红寺堡区“十二五”移民村,涂德望立下“军令状”,利用两年时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把马渠安置区打造成闽宁协作典型村——“德化新村”。

  在涂德望和苏文忠的努力下,红寺堡区以发展特色产业和解决就业为主,两年投入1150万元,建设了中圈塘、香园、杨柳等10个闽宁示范村,受益贫困人口近7000人。

  “感谢福建来的干部,在村里建起了扶贫工厂,我在家门口就能打工,不但有了收入,还可以照顾孩子和老人。”在红寺堡区鲁家窑扶贫工厂萧红服饰加工厂打工的贫困妇女宋雪雪说。

  两年来,工作组扶持建设马渠、弘德、同原、兴旺等6个扶贫车间,引导闽籍企业进入服装加工,帮助278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家门口就地就近就业,人均年增收2.5万元。

  为了打开红寺堡区特色农产品的销路,涂德望二人还筹划包括精英计划、蜂巢计划、借力计划等在内的《红寺堡区电商扶贫突破发展行动计划》,帮助红寺堡区建立葡萄酒、枸杞等产品的电商销售渠道,电商年交易额快速增长至2.05亿元。

  涂德望二人还在社会帮扶上下足了功夫,争取福建新西特公司捐助建设“新西特小学”;成立“慈善助学基金”100万元,建设8个贫困村“闽宁童行”少先队活动阵地;投入教育扶贫基金100万元,支持红寺堡区德化幼儿园和小学建设等。

  “两年来的点点滴滴变化,让贫困群众深切感受到了闽宁协作带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红寺堡区扶贫办主任吕振中谈起福建援宁工作队红寺堡区工作组时,赞不绝口。(杜晓星)

涂德望(左一)深入贫困户家中走访慰问。


闽宁深情温暖泾河水

——记福建援宁工作队泾源工作组

  行走在泾源的城乡,随处可见闽宁协作的种子在生根、发芽,许多已结出累累硕果。

  “我们的牛品种好,集中饲养效果好。”泾源县泾河源镇龙潭村的村民们为自己的养牛事业自豪。借助闽宁协作资金,泾河源镇南庄、冶家、龙潭3个村建起4个利木赞牛胚胎移植繁育示范小区,集中饲养基础母牛,并进行胚胎移植繁育。村民们从散户养殖走向抱团发展,以往规模、技术、销路等制约肉牛养殖的瓶颈问题得到化解。

  泾源县农牧局相关负责人说,“在这过程中福建援宁工作组功不可没!”

  回想起福建援宁工作队挂职干部为泾源县做的一件件、一桩桩实事,泾源县干部群众难以忘怀。

  “厦门市挂职泾源县干部积极促成我县成为2016年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唯一一个‘明星县’,这也是大型国家级展会历史上的首个‘明星县’。”泾源县招商局相关负责人回忆说,通过参加展会活动,将泾源县的优势及投资环境一一展示,大大提升了泾源县的知名度。

  2015年,厦门挂职干部接洽企业家投资6000万元,设立泾源中山医院,成为该县第一家通过招商引资成立的民营医院,缓解了百姓看病难的问题。结合泾源县20公里旅游服务区的整体规划,引入龙潭壹号综合体、养老院项目、六盘山矿泉水项目、彩印厂项目和游客接待项目,预计总投资额超过7亿元。此外,结合泾源县的特色产业,接洽有实力的食品深加工企业,将泾源黄牛肉就地深加工,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成立于2011年5月的宁夏皇达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泾源县政府招商引资落地的第一家企业,在厦门挂职干部的协助下,该公司成为固原市首家挂牌“新三板”的企业。2015年2月,又促成另一家闽宁协作企业——宁夏大田新天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在前海股权交易中心(深圳)有限公司成功挂牌,对泾源县产业转型升级、融资上市扩大规模起到了示范作用,也提升了企业家来泾源投资的信心。

  整洁的村庄里,新房一栋连着一栋。周边的田野里,一眼望不到边的油松、落叶松、樟子松和云杉苗圃,更为这里增添了景致。这是记者在泾源县兴盛乡新旗村看到的景象。当地群众说,这是闽宁协作带来的变化。

  福建对口泾源县帮扶工作组结合该村实际,依托新旗村滑雪场及周边农家乐等旅游项目,修建新旗村生态停车场,解决往来游客车辆停放问题。以发展乡村特色农家乐为目标,改造新旗村回迁安置区政府回购房16套进行外租,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通过一系列的帮扶,新旗村在基础设施建设、群众增收致富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闽宁温饱示范村”是闽宁协作播下的“种子”之一。按照“小规模、大群体”发展畜牧业的思路,通过实施“扶牛还牛、扶羊还羊”项目,该县在黄花乡红土村、兴盛乡新旗村、香水镇杨家村等6个村建立适龄母牛养殖示范村。

  “2011年在新民乡西贤、泾河源镇龙潭等10个肉牛科技养殖村发展良种肉牛养殖500户,购置良种基础母牛500头;2012年在兴盛乡下黄村扶持发展肉牛养殖户200户,购置良种基础母牛200头……”提起闽宁温饱示范村这些年来在脱贫致富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泾源县相关负责人如数家珍。

  通过对口市县的帮扶,“泾源黄牛”地理标志和地理商标成功注册,为该县草畜产业迅速发展创造了机遇。

  同时,投入闽宁协作资金19万元,在新民乡杨堡村育苗200亩,建成了以云杉、樟子松等针叶树种为主的示范育苗园区;投入50万元,扶持泾源县延龄山苗木公司发展特色苗木1000亩、香水镇暖水苗木园区育苗250亩、泾河源镇庞东村贫困户种植苗木250亩、兴盛乡上金村贫困户种植苗木250亩、兰大庄村扶持贫困户种植苗木1000亩。

  通过闽宁协作资金的帮扶,“六盘山”苗木品牌效应彰显,走出了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科学发展之路。(丁建峰)

福建援宁工作队干部赖大庆(左三)入村调研。


我们做了一生难忘的事

——记福建援宁工作队干部徐情根、吕培基

  打造11个闽宁示范村,建成9个扶贫车间,资助128名贫困大学生,实现闽籍企业在盐池“零的突破”。

  两年累计争取到位各类援助资金4165万元,组织实施了闽宁示范村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劳务协作、招商引资和人才交流等一批援助项目。

  这是福建第十批援宁工作队盐池工作组干部徐情根、吕培基的两年“扶贫答卷”。

  徐情根、吕培基来自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援宁期间,他们分别担任盐池县委常委、副县长和县长助理。

  福建和宁夏两地气候环境、饮食条件、语言文化等差异很大,两名援宁干部初来乍到就“水土不服”,但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经受住了这些“考验”。

  刚到盐池县挂职,徐情根、吕培基就查阅了近年来盐池县的政府工作报告和扶贫开发工作等材料,深入全县乡镇街道和部分县直部门及部分民生项目和重点项目一线开展调研。

  他们把政府想做的、群众期盼的、条件成熟的项目进行反复梳理,制定了两年工作规划,形成了闽宁协作年度建设项目库,围绕援产业、促发展,援项目、促民生,援人才、促队伍的“三援三促”工作思路,积极开展工作。

  徐情根和吕培基在调研中发现,盐池县没有一家福建籍贯的企业。邀请福建企业家到盐池投资兴业成为他们援宁的重要工作之一。两人多方奔走于福建和宁夏之间,极力向福建企业家宣传盐池,推介盐池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与此同时,他们精心策划举办了宁夏盐池·福建泉州产业合作经贸洽谈活动,促成盐池县与因美尔生物科技、金康畜业、西夏御品(厦门)餐饮等泉州市3家企业签订了3项战略合作协议,涉及滩羊养殖、健康等产业,意向投资17亿元。随后,又在泉州市先后举办洛江盐池经贸协作推介会、盐池石膏产业专题推介会。

  两年来,两名援宁干部先后邀请福建企业家考察团13批48人到盐池现场考察,引进了宁夏沣泰食品、琪强菌草种植、宏达盛农业等3个闽籍项目,实现了闽籍企业在盐池“零的突破”。

  产业扶贫是最有效、最快捷的扶贫方式之一。两名援宁干部积极争取产业发展资金1295万元,帮扶贫困群众发展滩羊、黄花和小杂粮加工等特色产业,支持边记洼村新建拱棚100座、盈德村新建2000吨黄花气调冷藏库1座;在花马池镇沟沿、田记掌、冒寨子村等12个示范村培育滩羊养殖,补助滩羊基础母羊11500只;帮扶向阳村发展村集体经济,实施肉牛养殖项目;支持四墩子、老盐池等7个销号村购买作物秸秆利用机械各2套等。

  盐池县王乐井乡王吾岔村原是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如今已成为盐池县的“闽宁示范村”。

  此前,两名援宁干部多次和村干部座谈,深入农户家了解群众的发展需求。最终,王吾岔村采取了“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发展模式,重点对1601亩5.8万株枣树进行围栏改造,发展林下经济,带动所有农户发展林下滩鸡养殖。不仅农民增收了,村庄也变美丽了。

  在盐池县,像王吾岔村这样的“闽宁示范村”共有11个。这些村实施了道路、饮水、危房、医疗等一批援建项目,加强基础设施、村容村貌和产业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贫困落后面貌。

  在两地深化交流基础上,洛江盐池启动了乡(镇)村级“携手奔小康”行动,投入乡镇帮扶资金100万元,洛江区4个镇、15个行政村与盐池县相关乡镇、村结成了帮扶对子,实现了“非深度贫困地区乡镇结对面达到50%”的目标。

  “盐池是革命老区,让这里的老百姓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的生活,是福建援宁盐池工作组矢志不渝的目标。”徐情根深情地说,盐池是我的第二故乡,我们用了两年的时间,做了一生难忘的事。(杜晓星)

  徐情根(右一)和吕培基(左三)考察产业发展情况。


帮扶之情洒遍青山绿水

——记福建援宁工作队彭阳工作组

  4月20日,谈起闽宁协作,彭阳干部杨卫民感触颇深。

  2017年,他担任彭阳县政府办公室派驻红河镇徐塬村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

  这个“空壳村”的帽子,让他倍感沉重,“村集体经济发展不起来,村民脱贫致富就缺乏持久动力。”

  此时,福建援宁工作队彭阳工作组雪中送炭,帮助他协调闽宁协作资金40万元,争取农牧帮扶项目资金20万元,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

  有了项目资金作后盾,徐塬村成立了闽宁协作村集体农业综合开发服务中心,下设家畜养殖园、手工醋酿制园、中药材种植园、劳务经济园、农机服务园等示范园,发展后劲十足。

  闽宁协作实施20多年以来,福建省各级财政将援助资金重点向民生、向基层、向困难群众倾斜,充分发挥援宁干部的人脉资源、社会资源,通过走出去进行宣传推介、引进来实地考察洽谈、抓落地项目建设等方式,让彭阳的土地、能源、劳动力等资源优势与福建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发展优势实现“嫁接”,带动农民增收。

  “闽宁协作已从单向的扶贫解困发展成为多维协作、互利共赢的新格局。作为援宁干部,我将充分发挥好闽宁协作平台作用,助力彭阳县脱贫攻坚。”福建援宁干部戴文利说。

  “‘六盘山珍’品牌的发展离不开漳州的技术。”在彭阳县闽宁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彭阳县科技局负责人介绍,是闽宁协作资金帮助彭阳县建设了宁夏最大的反季节食用菌生产基地。

  通过20年的协作,彭阳品牌农产品处处有福建漳州技术的印记。

  2007年,福建省漳州市多方筹措资金建设了宁夏六盘山食用菌研究中心、南靖科技楼和彭阳县城阳塬闽宁食用菌园区改扩建工程,成功打造了“六盘山珍”品牌。目前,该园区实现年产值4000万元以上。

  彭阳县菌草产业是闽宁协作的重要项目之一,自1998年试验推广以来,已初步形成集菌种制作、生产基地、制冷保鲜及初加工为一体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新格局,年产值2400万元。如今,食用菌产业被闽宁两省给予“闽宁专家服务基地”“两省农林大学研究生联合工作站”等殊荣。同时,先后有15名专家分期分批、定期不定期到园区免费开展培训,平均每年培训技术骨干150余人,在科技扶贫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目前,闽宁现代食用菌产业科技示范园吸纳农民工260名,年支出劳务费120万元,其中涉及贫困家庭80户,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承包菇棚自主生产,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

  闽宁协作开展以来,福建对彭阳县的医疗帮扶同样可圈可点。福建省立医院先后分3批选派11名专家进驻彭阳县人民医院帮扶,通过临床带教、手术示教、教学查房等多种方式传授先进经验、手把手教授新技术,使该院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水平显著提升。目前,彭阳县人民医院能够独立开展前列腺电切术、腹腔镜下肾囊肿摘除术等新技术、新项目,还建成全区县级医院首家NICU,新生儿科被自治区卫健委确定为重点专科。

  “福建帮扶干部在艰苦的环境中工作敬业,把满腔热情洒在彭阳的青山绿水间,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提起福建援宁干部,彭阳县干部群众动情地说。(丁建峰)

  福建援宁工作队干部林其煌(左二)在温棚里了解情况。(本版图片均资料图片)

来源:宁夏日报

点击原文链接查看宁夏新闻网专题

编辑:王莹 责编:生产队长编委:贺璐璐 李金香

网址:www.nxnews.net

 合作:0951-6031787报料:0951-5029811

↓↓↓觉得不错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