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宁夏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隆重举行!陈润儿提到了他们……




  弘扬伟大脱贫攻坚精神,凝聚接续奋斗磅礴力量。


  4月27日,全区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银川隆重举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总结宁夏脱贫攻坚战取得的全面胜利,表彰在脱贫攻坚战中作出突出贡献的330名先进个人、219个先进集体。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润儿出席会议并讲话,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咸辉主持,自治区政协主席崔波出席。


  会上,全国脱贫攻坚楷模代表、闽宁镇党委书记张文,福建援宁群体代表、福建省莆田海峡职业中学支教教师杨明,全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自治区科技厅派驻海原县方堡村第一书记穆海彬,全区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代表、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党支部书记杨杰,脱贫群众代表、盐池县花马池镇红沟梁村孙清艳分别发言,深情讲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宁夏故事、奋斗历程和收获感悟。


  党和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也不会忘记。他们的名字永远闪耀在宁夏发展的丰碑上!


  在全区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润儿在讲话时特别提到了9位英雄的名字,他们是撒凤虎、殷雪峰、万文军、冯亮、牛道平、张鑫、马新娟、常继宁、李进祯。


  陈润儿深情地说,他们把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用生命践行了初心使命、诠释了公仆本色,我们永远缅怀他们!


  英雄已逝,精神永存。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行!(宁夏日报记者 马晓芳 姜璐/文 左鸣远/图)




全区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

他们这样说

……


  会上,全国脱贫攻坚楷模代表张文、全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穆海彬、全区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代表杨杰、脱贫群众代表孙清艳分别发言,深情讲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宁夏故事、奋斗历程和收获感悟。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的故事,走近宁夏脱贫攻坚历程中的那些人,那些事……

1

从“干沙滩”到“金沙滩”的康庄大道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代表、闽宁镇党委书记  张文



  今天,站在这里代表全镇父老乡亲发言,我感到无比激动、无比光荣,让我又想起了今年2月25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时的难忘场景。


  当时,我从总书记手里接过了“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的牌匾,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一以贯之,刮目相看。”我激动万分地对总书记说:“感谢总书记的关怀,我们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这是我人生无比自豪的时刻。我深知,这份自豪来自于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来自于全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心支持,来自于福建省的真情帮扶,来自于全镇父老乡亲20多年来的苦干实干。 


  20多年前,地图上还没有闽宁镇这个地方。按照中央关于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重大战略部署,1997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作为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专门来到这里,提议设立一个以福建和宁夏两省区简称命名的移民开发区,从此就有了闽宁村。村子当年破土动工时,总书记特意发来了贺信,对闽宁村寄予了厚望。


  当时移民群众从西海固地区搬来后,就像《山海情》里演的,大伙儿看到的是“天上无飞鸟、地下不长草、十里无人烟、风吹沙粒跑”的干沙滩,很多人心里都没有底。在总书记倡导确立的闽宁协作五项协作机制的引领下,在福建省的大力帮助下,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给了我们资金、给了我们物资,还安排支教、支医、支农,一天天的房子盖好了,道路修通了,娃娃有地方上学了,老人也有地方看病了,大家在这个新家园看到了希望,坚定了信心。


  安居之后,我们开始兴业。在福建省的帮助下,我们尝试着建大棚、种菌草,在自治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帮助下,我们抓培训、教技术,愿意在村里的帮助他们搞种养殖,愿意外出的帮他们掌握务工技能。产业带动是根本,我们还在村里发展肉牛养殖、设施园艺等产业,老百姓增收致富有了门路、生活越来越好,终于感到走出大山天地宽,由衷感恩党的政策好,感谢福建帮我们。


  随着我们建的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山区贫困群众自发来到这里,人越聚越多,业越兴越旺,闽宁村变成了闽宁镇,房子更好了,街道更宽了,环境更美了,来投资发展的人更多了,许多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好工作,过去在家不出门的妇女如今也都成了产业工人,日子越过越红火。这时,闽宁镇的老百姓都盼望总书记再来我们这里,看看曾经“干沙滩”的变化。


  2016年7月19日上午,总书记真的来到了闽宁镇,来到我们的党群服务中心、走进光伏农业大棚,还去了移民群众海国宝家里,与大家拉家常、谈变化。总书记说,我内心感到很欣慰,你们的工作探索出了一条康庄大道,鼓励我们生活越来越好、奔向更高的目标。


  总书记的深情厚意和殷殷嘱托让我们干劲十足。这几年,我们大力发展酿酒葡萄种植、现代设施农业、规模化肉牛养殖等特色产业,积极引入服装加工、建材、食品加工、商贸物流等工业商业项目,现在的产业发展比2016年又提升了一大截,可以向总书记交上一份新的答卷了。


  今年2月25日上午,我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接过了习近平总书记亲手授予的“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牌匾,激动不已,当时没有办法一一向总书记汇报我们的成绩,但是总书记的嘱托我牢牢地记在了心里,回来后马上向父老乡亲转达了总书记的殷切期望,乡亲们听了都非常振奋、倍感温暖。


  从“干沙滩”到“金沙滩”,闽宁镇的变化,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推动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缩影。20多年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吊庄移民挪出了“穷窝子”,发展产业改变了穷日子,兴学重教拔掉了穷根子,完善保障解除了穷绊子,改善生态摒弃了穷路子,发展前景越来越好。


  山海情的故事,还远没有结束。现在,我们定下了闽宁镇新的发展目标,就是要巩固脱贫成果,在乡村振兴中争当标兵。我们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让这条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越走越宽广!

2

七年支教路难忘闽宁情


福建援宁群体代表、福建省莆田海峡职业中学支教教师  杨明



  我是来自福建莆田海峡职业中专学校的英语老师。今年是我在宁夏支教的第7个年头。作为第16批支宁教师,2014年8月,我从南国滨海来到六盘山下,先后在西吉县和隆德县的3所学校支教。记得6年前在西吉中学支教时,我因水土不服和高原反应,一度出现了失眠、流鼻血、拉肚子等症状,而今我已适应了山区的气候、饮食、方言,早已把宁夏当成我的“第二故乡”。


  很多人奇怪,支教一般只有一年时间,为什么我会坚守了7年?


  第一年支教结束时,西吉中学100多名学生自发排队送我,从宿舍一直排到校门口,孩子们大声呼喊:“杨老师,我们可喜欢听您的课啦,您一定要早点回来啊!”有的孩子依依不舍地拉着我的衣角,眼中满含泪水,我被深深打动了,点头默许:“老师一定会回来的!” 


  回到福建老家后,我有些犹豫不决。当时,家里有年过八旬的父母需要照顾,儿子上学也需要我,但每当想起西吉中学孩子们那一双双清澈而渴望的眼睛,我便不由心酸。年迈的父母都是退休教师,他们看穿了我的心事,语重心长地说:“我们的身子骨还硬朗,那边的孩子更需要你,你就去吧。”就这样,我再次踏上援宁支教路,这一来,又是6年。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7年来,我精心研课,创新“分层教学法”,将当地英语教学从“哑巴式”变为互动式,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今孩子们越来越喜欢学习英语,我所教的495名学生中,有320名考上了大学。


  西吉中学王燕同学因家庭贫困营养不良,我时常把自己亲手做的饭菜送给她补充营养。渐渐地,她学习更加刻苦,原本英语不及格,最后却出人意料地考上大学的英语专业。一个叫伏彬的学生接连几天旷课,为了摸清原因,我爬坡过坎沟,花了大半天时间来到他家中家访。原来因母亲出走、父亲多病,经济困难,他便萌生了辍学的念头。我为此彻夜难眠,随即向有关领导汇报,落实捐资助学事宜,伏彬最终重返校园。我还积极对接莆田市教育局、学校和企业家,共募集捐款53万元,资助了许多品学兼优的学生,为学校添置了教学设备。


  我教过的一个学生王娜娜,家里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了帮助她,我认她作干女儿,不仅在物质上帮助,而且在精神上鼓励她。每年4月20日我生日,王娜娜总是第一个发来祝福短信:“祝愿妈妈生日快乐、工作顺利、每天开心快乐……”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值得。


  武夷山六盘山山山相连,闽江水黄河水水水相融。“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要战略决策,承载着总书记的殷切嘱托。25年来,一批批挂职干部、一支支支教、支医团队、一个个闽商往返于闽水之畔与六盘山下,以如海般的豪迈和山一样的坚韧,和宁夏干部群众一道久久为功,用智慧和热血演绎着“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感人故事。


  2020年7月3日,中宣部授予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时代楷模”荣誉称号。作为援宁群体中的一员,我倍感自豪。组织的关心、领导的厚爱、师生的真情、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让我在这里坚守了7年,这7年,我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成就感。


  难舍浓浓师生缘,难忘深深闽宁情。支教让我与宁夏有了难解难分的缘分,这段经历是我一生的财富,永远值得回忆!

3

做百姓的“贴心人”当脱贫的“引路人”


全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自治区科技厅派驻海原县方堡村第一书记  穆海彬



  我是自治区科技厅派驻海原县方堡村的第一书记穆海彬。记得第一次来到方堡村,眼前的景象让我震惊。“春种秋不收,年尾两头空;地贫不养人,沟深多赤贫”是这里的真实写照。我从小在城市里长大,没有农村经历,刚进村就被村民“看扁”了:“你连炉子都不会架,还能带大家脱贫?!”但我坚信,只要把功夫下到,没有干不好的工作。我以身作责,抓班子、带队伍,坚持党建引领,提振“村两委”斗志,带着村干部用3个多月时间走访全村1200多户,找出了方堡村贫困产业基础薄弱、科技含量低的“根子”,制定出科技带动产业发展的新思路。


  方堡村自古就有种植香水梨的传统,然而,这里的村民却没有种植技术,我们必须在扩大规模效益、提升果子质量和延长产业链条上下功夫。我决定先给全村果树“理发”。一听要剪树,村民们急了,哭着骂着不让剪,生怕影响产量。我挨家挨户做工作,并请来科技特派员协助,终于给所有果树修剪了枝条。随后,我还协调来免费的科技物资,给每棵树的树根注入营养,并在树“腰”缠上粘虫带,在树梢系上迷向器。村民问我啥叫迷向器?我笑着说:“就是让男虫晕头转向找不到女虫,他俩见不到面,就没办法繁殖啦。” 


  经过一系列改造,当年秋天,村民们惊讶地看到,从前只有鸡蛋大小的果子,长成了馒头大;原来8个梨还凑不够1斤,现在两三个就有一斤重,而且口感也比以前好了很多。当时阻拦我们最厉害的李老太太现在笑得合不拢嘴,当年她的一颗百年老树果子卖了4000多元,比之前收入翻了一番。


  香水梨的产量、质量都上来了,保鲜、贮存、销售问题又摆在了眼前。过去乡亲们的梨总是存一半,烂一半,卖不上好价钱。我联系中科院果树研究所专家联合示范推广通风库、冷库、棚窖等贮藏技术,香水梨贮藏能力达到了2000吨,不仅如此,我们还成功研发出香水梨汁、香水梨酒,在梨花节上销售一空。短短两年时间,方堡村香水梨种植面积从2000亩发展到8000亩,全村香水梨销售额达到1000万元左右,香水梨从“懒汉树”变成了乡亲们的“摇钱树”。


  干部脚上有土,群众心里不堵,干部重视民生,才能赢得掌声。作为第一书记,我把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当成首要任务,多方“化缘”争取社会捐款160余万元,在村里建起了爱心超市、便民服务中心,安装了太阳能路灯,照亮了村里孩子们的回家路。


  说到孩子,我始终对自己的两个女儿心存愧疚。从担任第一书记起,与家人团聚就成了奢望。妻子读博也没时间照顾孩子,我只好把7岁的大女儿安排在方堡村小学借读,让她在我身边上学,把未断奶的小女儿一直放在父母那里,每次难得回去看一次,小女儿总是拉着我的手说:“爸爸,我想天天骑大马,你不要走,好吗!”我何尝不想留下来陪她们。我们小家4口人,方堡村却有5000多口父老乡亲在等着我回去。


  作为第一书记,我对方堡村的付出是职责所在,可村民们对我的感情却每每让人动容。有一次我冒雨回村,车陷入泥中眼看就要翻进沟里,村民张志英踉踉跄跄边跑边喊人:“今天,就是抬,也要把书记的车抬出来!”,就这样村里十几个汉子硬是把车抬出了泥坑!在村里,乡亲们一见到我,总会把最好的果子擦得亮亮的塞进我手里;我宿舍的窗台上,经常会多出一盆鸡蛋或一把青菜。这样质朴的村民,让我怎么能不铁了心地把他们往致富路上带!


  两年多来,我邀请了100余名科技专家,举办科技培训班60余期,2600多名村民接受了培训,其中44人成为了掌握种养技术的骨干,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科技队伍。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前行。在驻村扶贫的路上,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的背后,是3000多名躬身在前的驻村工作队伍,我们把汗水滴在这片土地,收获着希望,我们一定会把我们的村庄建设得越来越美,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4

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  翻越脱贫路上六盘山


全区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代表、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党支部书记  杨杰



  我们杨岭村人,永远忘不了2016年7月18日这一天。那天,习近平总书记冒雨来到我们身边,拉着乡亲们的手嘘寒问暖,嘱托我们要把脱贫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5年过去了,我们杨岭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档立卡的81户301人全部脱贫,去年全村人均收入比总书记来的那年翻了一番还多。村里的人都说,今天的好日子是总书记给我们带来的,总书记的恩情,我们永远忘不了!


  我们感念总书记让我们的村庄越来越美。我们杨岭村在六盘山下,过去是远近闻名的落后村,祖祖辈辈都守着穷窝,“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进门一脚泥,出门一脚泥”,过去没有一条贯穿全村的硬化路。总书记当时嘱咐我们要改变落后面貌,还说农村不能比城市差。这几年,在自治区、固原市和泾源县的扶持下,我们大力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现在,硬化路通到家家户户,全村324户全部通水通电通网络,全村1248人全部纳入基本医保,60岁以上老人全部享受养老保险,乡亲们用上了水冲式厕所。村内村外绿树成荫,庭院民宿错落有致,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成为乡村旅游的“打卡点”,这是过去我们做梦也不敢想的。


  我们感念总书记让我们的心气越来越足。过去的杨岭村人穷志不高,是远近闻名的问题村,许多乡亲有账还不上、借钱借不来、干事没精神,有时村里要干点儿什么事,人也喊不来。总书记到村里时,告诉我们,一个村子建得好,关键要有一个好支部,还说好日子是通过辛勤劳动得到的。总书记视察离开后,我们村党支部组织全村男女老少开展了大讨论,大家都说,再不能像过去那样熬日子,就从党支部改起,就从村干部改起,就从过去的陈规陋习改起。我们村支部重新立了规矩,改换了一批担当干事的干部,重新定了村规民约,开办了农民夜校和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经过不懈努力,全村百姓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几年来再没有人去上访,总书记去过的马克俊家,不仅牛棚变茶馆,老马还越活越年轻。村里诚信度越来越高,2019年村里有不良贷款的全部还清,去年5月商业银行为我们整村授信2200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户评级授信全覆盖。


  我们感念总书记让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杨岭村过去是我们大湾乡的垫底村。村子里没什么成规模的产业,老百姓主要靠养几头牛、几只羊、种几亩苗发展生产,乡亲们的收入水平都还不高。总书记到我们村后,鼓励我们要把培育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来抓,靠自己努力过上好日子。我们全村人听了都很受感动、很受鼓舞,特别是各级党委政府给我们送来了资金、送来了政策、送来了项目、送来了技术,帮助我们结合自身特点确定了产业发展方向。如今,我们近期致富靠养牛,全村户均3头牛;中期致富靠苗木,全村现有苗木近1200亩;远期致富靠旅游,现在全村建了百家农家乐、成功举办了杨岭首届山花旅游节,游客突破10万人次,旅游产业综合收入300余万元,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从总书记来我们杨岭村到现在,已经5年过去了,村里变的不仅是村容村貌,更是每个人脸上的幸福笑容和焕发出的精气神,还有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信心。我们全村人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盼望总书记能够再来我们村,让总书记看看,我们的产业多“牛气”,村民多神气,日子多美气,我们已经成功翻越了脱贫路上的六盘山!

5

感党恩实现梦想靠双手摆脱贫困


脱贫群众代表、盐池县花马池镇红沟梁村  孙清艳



  我来自盐池县花马池镇红沟梁村,是一名普通的农民。今天站在这里,我想说,感党恩实现梦想,靠双手摆脱贫困。   


  2005年,通过自由恋爱,我从县城嫁到了12公里外的红沟梁村。结婚之后,我才发现这个村、这个家的贫穷远远超出我的想象:房子是土坯房,四处漏风,一到秋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也下大雨;家里没有一辆带动力的车,吃水要到1公里外用驴车拉。每天起早贪黑,拉水、喂羊、做饭、下地干活。一日三餐,早晨米饭炒土豆,中午土豆面,晚上稀饭就土豆丝。孩子生病,实在没钱去医院,丈夫就把家里唯一的一只羊羔拿到集上换回来几百元钱。沉重的生活重担,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常常躲在被窝里偷偷哭。2014年,我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晚上躺在床上,看着房顶的灰扑簌簌往下掉,我暗暗发誓,没有过不起来的日子,穷还能穷一辈子?!我一定要靠自己的双手,改变贫困面貌,甩掉贫困户的帽子。   


  那个时候,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过上好日子。   


  为了使像我们这样的贫困户尽早脱贫,党和政府想了很多办法,实施各种扶贫政策。扶贫干部、帮扶责任人走村入户,千方百计为我们贫困户讲政策,为发展谋出路,找对策。没有技能,就组织各种培训;没有资金,就为我们争取扶持政策。在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的帮扶指导下,我用5万元贴息贷款一次性购买了80只羊,家里的土坯房在农村危房危窑改造政策的扶持下,变成了3间明亮、坚固的大瓦房。我自己也参加了村里组织的烹饪培训。因为免除了学杂费等,孩子们上学也没有负担了。   


  我看到了脱贫的希望!   


  渐渐地,有了收入,日子有了起色,我主动向村上申请退出贫困户行列,决定和丈夫进城创业,先后开了羊杂碎店、卤肉店,但都不景气,还赔了不少钱。后来,我们发现盐池县没有烤鸭店,于是我和丈夫决定到北京学烤鸭手艺。但是,我们人生地不熟,上门求教四处碰壁,经过20多天,最后找到一家愿意教我们技术的烤鸭店,但要收3万元学费,我们咬牙凑够学费,终于学会了技术。    


  回到家后,我们有技术,但是没有创业资金,正在发愁时,帮扶干部和村支书帮我们申请了2万元互助发展资金,累计申请了30万元贷款,我们在县城开起了盐池第一家烤鸭店。创业过程中,我们经历了很多挫折,吃了很多苦。但这种苦里,有奔头、有盼头,带着甜。脱贫的经历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愿意干,没有过不去的坎。很快,生意一天天好起来,每月的毛利润能有9万元。到了去年,纯利润达到了100万元。不久前,我又开了一家拉面馆。   


  这个时候,我的梦想是,把家里的生意再扩大,早日开一家餐饮公司。   


  看着现在的红火日子,想到党和政府对我的帮助,我觉得自己现在有能力了,应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现在我的餐馆里接收了14名贫困群众和留守妇女就业。看到环卫工人辛苦,我为他们送去300多只烤鸭。我还经常回村里探望老人和贫困户。我不厌其烦地参加各种宣讲,想要通过讲述自己的脱贫故事,宣传党的好政策,点赞这个好时代,在感动别人的同时,带动起更多人致富的心气神!我前前后后得过10多个荣誉,但我最看重的,是“脱贫文明户”这一称号,因为,我脱贫我骄傲!一路走过来,我常常想,不是个人本事有多大,而是赶上了一个好时代,由衷感谢党的富民政策。    


  我的第三个梦想,就是加入中国共产党。


  不久前,经过慎重考虑,我庄严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我的想法很简单,成了党员,肩上的责任更重,我要带动更多人致富,实现梦想!(宁夏日报记者 马晓芳 姜璐/整理  左鸣远/图)

来源:宁夏日报


首批确定!银川这71个小区将改造!快看有你家吗?

买门票现场抽奖兑奖!房·车博览会规模空前 ,这个五一一定要去看看!

宁夏一干部犯受贿罪、贪污罪一案公开宣判

宁夏这张“强制休息令”,传递出最暖关爱


- THE END -

🍁

编辑:张剑平 审核:马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