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戛纳爆冷 | 80岁英国导演肯·洛奇获金棕榈(附获奖全名单)

2016-05-23 汇演



第6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于当地时间5月23日晚(北京时间5月24日凌晨)举行了闭幕式。本届戛纳华语片全军覆没,无疑使关注度略有降温。尽管如此,作为资深文艺达人,又怎能错过热腾腾的获奖名单?


80岁英国老导演肯·洛奇凭借《我是布莱克》获得金棕榈大奖!而天才导演泽维尔·多兰《只是世界尽头》获评审团大奖,最佳导演诞下双黄蛋,蒙吉和阿萨亚斯平分,影帝由伊朗演员侯赛尼摘得,影后则花落菲律宾女演员贾克琳·乔斯。此前大热的《托尼·厄德曼》和《她》均一无所获。


获奖名单

关键词  |  爆冷


主竞赛单元 


最佳影片金棕榈奖

肯·洛奇《我是布莱克》(英国)




评审团大奖

泽维尔·多兰《只是世界尽头》(加拿大)


评委会奖

安德里亚·阿诺德《美国甜心》(英国)


最佳导演

克里丝蒂安·蒙吉《毕业会考》(罗马尼亚)

奥利维耶·阿萨亚斯《私人采购员》(法国)


最佳剧本

阿斯哈·法哈蒂《推销员》(伊朗)


最佳男演员

沙哈布·侯赛尼《推销员》(伊朗)




最佳女演员

贾克琳·乔斯《罗莎妈妈》(菲律宾)



金摄影机奖(最佳长片处女作奖)

Houda Benyamina《女神们》(法国)


荣誉金棕榈奖

让-皮埃尔·利奥德(法国)


一种关注单元 


“一种关注”大奖

尤霍·库奥斯曼宁《奥利最开心的一天》(芬兰)




“一种关注”评委会奖

深田晃司《临渊而立》(日本)


“一种关注”最佳导演奖

马特·罗斯《神奇队长》(美国)


“一种关注”最佳剧本奖

德尔芬·库兰 穆里埃·库兰《大开眼界》(法国)


“一种关注”特别奖

迈克尔·度德威特《红海龟》(荷兰)




其他奖项


【导演双周单元】

CICAE艺术电影奖:Shahrbanoo Sadat《狼和羊》

SACD奖:Sólveig Anspach《水中效应》

SACD奖-特别提及:Houda Benyamina《女神们》

欧洲电影院线奖(资助发行的奖项):Sacha Wolff《雇佣兵》

意利短片奖:Lise Akoka, Romane Gueret《皇室狩猎》

意利短片奖-特别提及:Miroslav Sikavica《野兽》

金马车奖:阿基·考里斯马基

【影评人周单元】

影评人周单元大奖:Oliver Laxe《含羞草》

视野奖:Mehmet Can Mertoglu《家庭相册》

SACD奖:Davy Chou《钻石岛》

发行资助奖:Asaph Polonsky《一周和一天》

【短片奖项】

发现奖:Wregas Bhanuteja《鹪莺》

Canal+奖:Antoine de Bary《孩子王》



今年戛纳有点冷


《我是布莱克》(英国)导演:肯·洛奇 



尽管戛纳总是被质疑老龄化,但恰恰是80岁的英国导演肯·洛奇输出了最强的正能量。他的新片《我是布莱克》把一部卡夫卡的戏剧搬到英国没落的工业城市,这位老人对英国社会结构的持续批判、以及他对中下层的深情和同情,并不总被理解。


他一度因为年龄决定退休,但面对现实、强烈的表达欲让他回到戛纳的赛场。他用他朴素的电影发出一个坚定的声音:能面对现实、饱含激情地挥出重拳,这样的创作者就不会出局。毕竟,电影和电影节都将面对现实,向前走。


《只是世界尽头》(加拿大)导演:泽维尔·多兰


多兰可能是时下最炙手可热的导演,作为戛纳的品牌代言,他集合了当下最in的标签,外形好,有才华,同性恋,早早的入驻戛纳。他的这部《只是世界尽头》的第一场德彪西大厅人满为患,第二场巴赞厅也排起了长龙,人气地位简直一时无两。


故事讲了一个名叫路易斯的作家在离家12年以后回到家乡,准备向家人宣告自己即将离世的消息,回到家之后,路易斯和每个家庭成员单独交流,争吵不断,却在其中感受到了家人无限的爱意,孤独感骤然消解,心情变得从未有过的复杂。


《美国甜心》(美国)导演:阿诺德



执导《美国甜心》的英国女导演阿德里安·阿诺德之前的《鱼缸》和《呼啸山庄》,让影像变得简单、直接、生猛,从中制造出罕见的情感强度,她的《呼啸山庄》是这些年被低估的作品,在迄今所有的改编中,没有哪一部像阿诺德这样直抵原作中“岩石般的灵魂”。


她的优势在《美国甜心》里延续,她擅长的手持摄影,散文手法,即兴发挥,展现一个少女在美国中西部经历的荷尔蒙之旅。景美歌美姑娘美,但阿诺德从来不追求唯美小清新,她明白的野心是把《鱼缸》里斗士昂扬的批判精神注入美国中西部,却找不到北了,这位英国导演离开了她曾经战斗的大环境,她的情感强度、对社会结构思考和评论的热情,换到陌生的环境里落不了地。


《毕业会考》(罗马尼亚)导演:克里丝蒂安·蒙吉



《毕业会考》片如其名,记录了一名罗马尼亚高考生在临近毕业考试前与爸爸的一次争执。相信这部作品会让很多中国考生家长产生些许共鸣:尽管遭遇意外而受伤,但为了女儿能够成功拿到奖学金前往英国留学,望女成凤的爸爸还是狠下心来要求她无论如何要以优秀的成绩完成答题。


《毕业会考》在父女的关系之外,潜移默化地融入了罗马尼亚当下社会中的种种潜规则。行贿受贿、社会发展滞后……这些充满社会意义的思考为《毕业会考》的冲奖成功加码。


《私人采购员》(法国)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



继开幕片——伍迪·艾伦的《咖啡公社》后,“暮光女”克里斯汀·斯图尔特又二度亮相本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这部《私人采购员》主打悬疑惊悚风格,导演是张曼玉前夫,法国人阿萨亚斯。遗憾的是,无论影片质量还是故事完成度,抑或是演员本身的表演,都不存在亮点可言。放映结束,《私人采购员》惨遭观影媒体狂嘘。


然而戛纳还是颁给了阿萨亚斯最佳导演奖……



部分戛纳遗珠/非竞选影片


《咖啡公社》(美国)导演:伍迪·艾伦



今年开幕片是伍迪·艾伦的《咖啡公社》。首映场结束时,场面略尴尬,这电影不缺魅力,只是太熟悉了。老先生感时伤怀,向1930年代的黄金好莱坞投去伤感一瞥,用暖融融的金色光晕,召唤旧纽约的名利场,万变不离其宗,聊来聊去还是这几样:虚荣,怕死,以及身为犹太人的心结。艾伦从文艺青年到文化老人孜孜不倦地扮演着文化二道贩子,用插科打诨的段子开百家讲坛,到如今毕竟老了,《咖啡公社》里已经很难挑出能作签名档的金句。


平庸,守旧,自恋,这些定语不足以形容现在的艾伦,他保持着高效的拍片频率,但每一次拍摄都是一场空摆架势的表演赛,确保不伤自己筋骨,花哨里透着欲盖弥彰的无聊。风格还在,却徒有其表。


《托尼·厄德曼》(德国)导演:玛伦·阿德


比起前辈们辨识度极高的“风格”,玛伦·阿德的《托尼·厄德曼》看起来是没有风格的。情节俗套得像老娘舅节目,无非是成年子女和父母之间鸡飞狗跳的相处,应对“没有家庭和孩子的职业妇女会成为情感空虚的怨妇”这类陈腐的偏见。但导演用开放和谅解的态度,把“全是套路”的日常,拍成了高尚的喜剧,电影 《托尼》制造了笑,更守住笑的底限,笑是为了让笑着的人自省:我们真的有立场笑话这些人么? 


他们只是走投无路地用不恰当的方式做恰当的事,他们用最不情愿的方式表达出内心最深的渴望——父母试图走进成年子女的内心,成年子女褪去层层硬壳,再度赤裸地站在父母面前。导演用精致的“去特征化”来拍这部电影,她尽可能地隐去自己的声音和痕迹,演员的表演经过严格排练,但实拍时是半即兴发挥的,电影拒绝了配乐,而是用细腻的环境声,配合手持摄影,营造稳健的写实感,在半纪录和半虚构之间,电影无限地趋近“真实”。


《玛·鲁特》(法国)导演:杜蒙


《玛·鲁特》是和《托尼·厄德曼》风格迥异的荒诞喜剧,夸张,放肆,漫画人性。导演布鲁诺·杜蒙在戛纳发表了一番听起来不合时宜的言论,他说:“你能拍一部地方色彩的电影,会引起共鸣。但导演不可能成为自由的波西米亚人,因为电影没法突破地域限制。”一个导演能够把握的好作品,总是对人的具体生存境况有透彻认知,并且去面对具体的困境。


电影有两重辨识度,一层属于导演个人的风格,另一层与特定的环境、特定的人有关,两者如果不能恰好地契合,所谓风格将是失去分量的虚架子。对于杜蒙而言,即便他从《小孩子》之后从严肃的正剧转向荒诞喜剧,《玛·鲁特》也被质疑“尽皆过火,尽皆癫狂”,但他的黑色荒诞剧仍然扎根于他所熟知的故乡法国北方海边的乡村,“嬉闹”来自他早年正剧里严肃的思考,他只是换一种方式思考普通人的可悲可恨和可爱。


《胡丽叶塔》(西班牙)导演:阿尔莫多瓦



阿尔莫多瓦的《胡丽叶塔》。起先,人们好奇这位西班牙的妇女之友导演能把爱丽丝门罗的小说改成什么样,来自马德里铺张浮夸的艳色,怎样相遇门罗小说里又冷又闷的低气压。结果,这仍是一部阿尔莫多瓦式的情节剧,讲述一个女人在30年中依次失去了父亲、丈夫和女儿,岁月变迁,女主角半生颠沛,她的人生被上气不接下气的疲倦所支配,她和父亲、丈夫以及女儿,两两之间的关系都是死寂。电影的核心是女性生命中不能为外人道的孤独和痛苦,典型的阿尔莫多瓦主题。


《胡丽叶塔》如他晚近的几部作品,手法变得非常简单,用回溯解构记忆,色彩代言情感,通过光线、构图的手段,让无言的场景充当评论音轨。然而,人性深处的戏剧没有机会真正地上演,总是在你期待看到些什么的时候,画面上只有美则美矣的色彩。不能说《胡丽叶塔》不好,阿尔莫多瓦只是温柔优雅地避重就轻,他的电影是一支娇艳欲滴的塑料花。


《水瓶座》(巴西)导演:门多萨



跳出欧洲电影圈的垄断,巴西导演门多萨是入围导演中最不为人知的,新作《水瓶座》是他的第二部长片。他的作品根植于他所在的环境,把镜头对准沉淀着他成长记忆的地方,他不否认自己的创作是地域性的也是私人化的,但他所擅长的用现实主义的元素和表演风格、呈现超现实主义的美学,这份审美层面敏锐的能力,让他的电影挣脱了地域局限。


《帕特森》(美国)导演:贾木许



贾木许的《帕特森》虽然被非议“快70岁的导演还像17岁的小孩一样文艺腔”,但这部同样散文手法,讲述一个新泽西州司机诗人的日常,他甜美安宁的婚姻生活,以及他对诗歌谦卑的认知,诗是生活的一部分,他爱诗,就像爱妻子、爱生活、爱他生活的城市。


这样的电影或许透着“难以承受的愉悦之轻”,但贾木许让我们清晰嗅到美国中小城市的气息,一目了然的美国故事,是一个任何外国人难以复制、好莱坞也完全拍不出来的美国小镇故事。巴西导演门多萨的《水瓶座》也是类似。片子缺点明显,后半程形神都显散,整体完成度不是最好,但这个看似呛俗的“巴西钉子户”故事,关切人和生存环境的关系,影像中展开的城区记忆,是不可复制的。


《小姐》(韩国)导演:朴赞郁



《她》(法国)导演:保罗·范霍文


《雪山之家》(罗马尼亚)导演:克利斯提·普优


《霓虹恶魔》(美国)导演:雷福恩




又一届戛纳电影节结束了。对于艺术,还是不要太迷信金棕榈。你看今年的开幕片是伍迪·艾伦的《咖啡公社》,他保持每年一部新片去戛纳的节奏,但打死不参与竞赛单元,老法师说了:“让几个人决定一部电影好还是不好,傻透了。”这是大实话,电影节结束时,那份得奖名单通常是群体嘲笑对象,明的人情、暗的规则,简直罄竹难书。


其实,各单元入围名单公布的那天,才是戛纳电影节真正意义的高潮,主竞赛、一种关注、导演双周和非竞赛展映各自圈定势力范围,宣告这一年电影新作的第一梯队产生了,也就是在那一刻,电影节的艺术使命已经完成。其后没完没了的首映、红毯、秀场、口水大战以及名次之争,都是浮云。


今年戛纳,有你喜欢的电影吗?


内容综合自网络

制作编辑:姜方


·END·


往期热文

周小燕 小李子 马太受难曲格莱美 穆蒂

王建中 田沁鑫 孟京辉 芈月传 李安

文艺精华 如您所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