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这家没有门面没有橱窗的音乐书店后,我哭了
在复兴中路靠近汾阳路上,经常会看到背着琴箱的年轻人步履匆匆地经过,不远处就是上海音乐学院,而另一边则是上海交响乐团。正是这样的地理位置,让复兴中路渐渐成为了圈内人尽皆知的“音乐街”——大小琴行林立,走几步就能看到玻璃门里专注修琴的工匠……而在这条街上,有一家圈子里无人不知的音乐书店——元龙书店。
最近,由于市政规划,这家开业24年的书店沿街的门被水泥墙堵住,小编循着手写的指示牌,在几百米外的住宅区里,找到了隐匿在车棚、晾衣架后头的书店。穿行过狭小逼仄、两边摆满书的走道,找到了外墙被封住的书店大厅,时值正午,店里因为光线不好还开着几盏日光灯,书店老板汤元龙的夫人王务荆正在店里招呼客人。
被水泥封住的沿街店门旁有手写的指示牌,沿着指示牌一路“寻宝”就找到了藏匿在小区内的书店后门
朱践耳、赵晓生都是书店常客
曾经有一位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的圈内人告诉小编,目前凡是和音乐学院沾边的、活跃在舞台上的每一个人,都知道元龙书店。它就像每个人学生时代都会去光顾的教辅书店一样,留下了很多人的回忆和特殊情怀。
情怀不假,但更客观地说,这家小小的书店之所以在音乐圈小有名气,还是因为专业。
书店曲径通幽,从采光不太好的过道一路走进去,两边摆满了各种音乐书籍
书店老板汤元龙和夫人王务荆都是学音乐出身,也在上海师范大学等校作过音乐老师,王务荆退休之前还曾在上海乐团工作。上世纪90年代,两人用音乐学院分配给他们的这间福利住房开了这家书店,主要经营乐谱等和音乐相关的书籍。相比市面上其他的音乐书店,这里的乐谱类型最为齐全,王务荆指着曲径深处的库房告诉小编,书店一共有超过一万种图书、乐谱,全上海几乎无处可寻的总谱在这里也可以买到,因此,很多著名的音乐家都是这里的常客。
王务荆翻出她最喜欢的亨乐谱子给我看,边说:“铅印的就是精致呀,每个符头都好看。”
小店里一转身就能撞上很牛的好宝贝,至少在诺大的上海滩独一无二:
随手翻到被美呆之1:精装版莫扎特《安魂曲》总谱手稿本,封面及内页
随手翻到被美呆之2:精装版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手稿本封面及内页
市面上少见的歌剧脚本,另外还有德国亨乐出版社手工制版的图案,可以用来做墙上装饰挂件
中国著名作曲家、《英雄的诗篇》作者朱践耳老师就住在书店后面的小区里,王务荆退休前工作的乐团也经常演奏朱践耳的作品,两人算是熟识,见面还会开开玩笑,所以,书店营业后他三不五时都会过来翻翻总谱,关心下现代音乐。尽管年事已高,但直到去年他还来书店问“最近出了什么新作品?”
书店里有三三两两学生模样的年轻人在选书,上图这个顶着书的男孩子正在学钢琴,听说元龙的书品种齐全,一家三口特地从黑龙江赶到上海来买书
另一位常客是著名钢琴演奏家赵晓生老师。他在学生时代就跟汤元龙同班,两人都是学钢琴专业的,用王务荆的话说:“他经常来店里,噶山湖(上海话聊天)之余每次都买很多书回去。”赵晓生的作品《钢琴演奏之道》再版的时候,王务荆还帮忙做了排版。这本书出版以后,王务荆想到书店和台北音乐家书房有长期合作关系,就提出是不是可以把书推荐到台湾去销售。这个想法马上得到了台北那边的热烈回应,于是书店出面请赵晓生给书签名,“他一杯啤酒下肚,唰唰唰一签就是100本”,王务荆回忆到,那时的场景还历历在目,果不其然,书在台湾卖得非常好。
小小书店里面另有乾坤,库存一万种以上的书就堆放在里间的仓库
著名指挥曹鹏每当需要新作品时,就会来元龙书店找总谱。“大多是一些有水准又比较冷门的交响诗”,王务荆说,虽然曹鹏已是耄耋之年,但每次坐着校车来书店,这么高的台阶“噌”的一下就跳上去了,结棍(上海话厉害)得不得了,“我说他怎么总不见老,他就‘嘿嘿’笑笑”。曹鹏原本是王务荆的上司,有一次他来买书的时候跟她说:“王务荆,你做了一件好事。”听得她一愣一愣的,原来,曹鹏觉得“上海这个城市非常需要像元龙书店这样的音乐阵地;在这里,音乐家、音乐爱好者可以有一方净土”。“他的话对我们也是一种莫大的精神鼓励”,提起这段回忆,王务荆很激动。
不仅如此,已故著名歌唱家周小燕,歌唱家廖昌永,著名指挥汤沐海等等,都是元龙的常客。
元龙书店原先的正门(图片来自网络)
一堵红砖墙砌掉了小点的阳光,只留一道缝隙通风(图片来自网络)
原本沿街的玻璃门外头现在被红砖水泥封了起来,从里面看出去是这番景象
清算库存花了整整半个月
酷暑的正午,书店里几名员工蹲在地上清点入库的书本,有几个学生模样的顾客在选书。“买到想要的书了吗?”一名店员问道,小编想起了坊间听说的:元龙书店的店员个个身怀卖油翁般的绝技——只消瞥一眼,就能大概知道你是来学琴的、还是考级的,甚至什么系什么专业学到什么程度都能给你摸清楚。向王务荆求证后,发现此言不虚,“他们甚至比我还懂音乐”,王务荆说,店里总共6位店员,都在这里工作了十几年,对乐谱、音乐家可谓如数家珍,即便是很冷门的艺术家和曲子,也难不倒他们。
大中午,店员蹲在地上核对发货单
这样一家小书店,还要支付6名员工的工资,靠什么盈利?王务荆随手拿起办公桌上的两张发货单给小编看,一家合作很多年的出版社给的折扣是62折,另一家刚开始合作的出版社,给了65折进价。按照书店一律8折出售来算,毛利只有15%到18%,去掉书店日常开销,和员工的工资,其实赚不了多少钱。王务荆算了一笔账:如果把房子租出去,在这样的地段和现在的行情下,赚的钱远远高于现在的利润。但是她从没想过要关掉书店,“我和我先生会开这家书店是觉得城市需要这样一个精神坐标,爱音乐的人需要这一方小天地,如今儿子也成家了,我们老两口在物质上没有多大的需求”。
王务荆小小的办公桌
小编趁她不注意偷拍下的忙碌背影
桌上、墙上摆放着家里人的照片作为装饰,很温馨
店里养过一条狗,名叫贝多芬,也有客人叫它李斯特
“贝贝特别有灵气,还会唱歌,每天都会站在店门口,热情地迎接客人”王务荆回忆到,几年前贝贝不幸走失,王务荆和汤元龙难过了好久,甚至不惜出高价寻找。后来朋友为了安慰他们送了一条长相相似的狗,只是毛色不同,是淡棕色,也起名“贝贝”,现在养在家里
2012年、2013年连续两年,元龙书店都获得市级优质实体书店的称号。当全市三十几家书店的管理人坐在一起,王务荆有了书店要转型的想法。一直以来,书店的买卖都是用最原始的方法一笔一划记在本子上的,也有不少顾客抱怨这方法不够与时俱进,“怎么不去弄个扫描条形码的仪器?”“店里怎么没有POS机?”类似的声音此起彼伏。终于在2012年,元龙请来电脑工程师,引入了管理书店库存的电子系统,还开了“元龙音乐书店”、“元龙原版乐谱店”两家淘宝店,实现了线上线下合体。图书入库是个体力活,需要一本本扫描进电脑系统,店长加上店员,大家没日没夜地工作,花了半个月才把所有库存都清算完毕。但这一切辛苦都来得很值得,电商平台上线后,书店的销售额大幅上升,实体买书也更快捷了。
王务荆出示给我看当初开书店时组织批准的文件,现在困扰她的是,这些文件怎么就无效了?如果有需要补办手续的地方,为什么没有相关部门来知会一声?
其实,比起一家书店,对很多人来说元龙更像是一个音乐、美学的启蒙地。元龙书店旁边的复兴中路1340弄里,住着不少人的钢琴老师。有圈内人回忆说,小时候每次上完课,就会顺道去元龙买书。大夏天的,汤元龙穿着背心,手里揣着个烟斗,一手拎着一瓶力波牌冰啤酒,在采光不怎么好的小房间里教琴——这个场景就像是一幅画刻在脑海里,即使在很多年后想起来也依然鲜活。
“还好只是封了店面,没有让我关门”,白发苍苍的王务荆安慰着老客人也宽慰着自己,继续在她开了24年的店里里里外外地忙着,小店陆续还是有琴童和老师模样的人进进出出。书还在,人依旧,只是那被红墙封掉的一米阳光,再也照不进来……
编辑制作:周小鲜
摄影:周小鲜 袁婧
·END·
往期热文
文艺精华 如您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