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悼!作曲家朱践耳先生病逝,享年95岁
汇演,洞察文艺的慧眼
据上海交响乐团官方消息,上海交响乐团驻团作曲家朱践耳先生因病于今晨九时辞世,享年95岁。根据朱老遗愿,不开追悼会,遗体捐献医学研究。
就在今年2月,汇演小编曾到朱老家中探望他,当时他精神矍铄,与小编聊了自己的创作道路。现选摘全文如下。
一位资深乐迷在给汇演的投稿中写过这样的句子:“朱先生和他的音乐还健康地活着,真是这个时代莫大的幸事。”然而,朱先生还是告别了这个人间。小编心情很难平复。
愿朱践耳先生的音乐长存世间,愿朱践耳先生一路走好!
作曲家朱践耳先生(1922-2017)
“一得篇“手书:未来要交到年青人手中
套着蓝白青花格纹布的沙发,一张老式玻璃台面桌子,一个放满了乐谱的柜子,几乎就是著名作曲家朱践耳先生会客室的全部家什,简朴得令人难以置信。农历新年将至,94高龄的朱老和夫人一起换上了大红色的棉袄,显得神采奕奕。
2014年小编第一次采访先生,看到他夫人舒群老师鞍前马后张罗,心里思忖朱老真有福气;2016年新春到来之际,小编上门拜年,并特意请朱老题字,舒老师在一边念叨:“给文汇报……落款记得写你自己名字朱践耳……竖过来写,竖着写比横过来写好看……”朱老不免回嘴:“我自己名字我还不会写呀这你也要教,你管我横过来写还竖过来写。”嘴硬归嘴硬,最后果然“听话”写了竖版。
恩爱如此,羡煞旁人,也好好虐了一把小编这个单身狗(掩面)。
周小鲜摄
逐字逐句地看报纸上的文化新闻,是朱老的日常“功课”。每天只要看到写得好的句子,他还会在边上用不同颜色的笔写下批注。随手翻开桌上的报纸,果然每张都用蓝色和红色的笔密密麻麻划着线。
老人最为珍惜的无疑是他一生心血写下厚厚曲谱,半个多世纪以来,为了想对中国音乐、中国交响乐创作做些事情,朱老先生倾尽所有,付出了整个身心。夫人舒群从书柜上拿下一整套的《朱践耳管弦乐曲集》,一边翻看一边感慨这些曲谱付印出版的不易。“这上面每一个音符都是他(朱老)亲笔写的”,舒群指着工整的乐谱上密密麻麻的“小蝌蚪”说,当时把乐谱拿到出版社去,出版社人员被如此工整漂亮的手抄版曲谱惊呆了,竟然完全不需要再请人誊抄整理,直接可以付印,一来是省了多少人力和经费,二是深深为老先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所折服。而对朱老而言,“我就想着要把这些曲谱留存下来,给更多人看看,或许有人觉得会所有帮助。”
言谈间,这位眉毛和鬓角白如初雪的老人小心翼翼地掏出了随身携带的红色小本子,上面写满了他对音乐和人生的领悟。多年来,同样的本子还有好多,他给这些本子起了个颇有诗意的名字:“一得篇”。翻开1983年的一篇日记,写着朱老第一次听到谭盾作品的感慨,大意是后生可畏,结合当时全国兴起的乒乓球热潮,在音乐领域,也可以将未来交到年轻人手里……
为创作《黔岭素描》和《纳西一奇》,年届60的朱老扎根到黔东南的山区采风,在那里生活了一个月。创作的过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其中难免有些难忘的小插曲,比如说差点把命丢在山林村寨里……
在苗岭采风时适逢春节,少数民族同胞热情邀请形单影只的作曲家一同回家吃年夜饭,菜肴里有一道生牛肉沾牛苦胆算当地名菜,盛情难却只能频频举箸。但第二天南方人的肠胃立刻“抗议”,上吐下泻,天旋地转。但大过年的,旅馆里连个值班员都没有,几经挣扎,只能自己扒着墙一路挨到了卫生所,从值班护士那里讨得几片“救命药”。
虽然条件艰苦,但少数民族原生态的民间音乐却给了他很多灵感,朱老说,要写出感动人心的作品就必须到最底层的老百姓中去体会生活的本真。是的,纵使时代更迭,但“扎根到人民中去”的精神始终没有改变,这也是朱老对当代青年作曲家们的沉沉寄语。
《黔岭素描》于1982年5月“上海之春”音乐节首演,朱践耳在后台被一位少数民族听众拉住:“我们民族的生活就是这样的”。
今年2月6日小年夜,上海交响乐团举办的“新春音乐会”上,《黔岭素描》中第三乐章《月夜情歌》和第四乐章《节日》再次上演,对于曲目的安排,当时朱老表示心中略有遗憾:“不晓得什么时候还能再听到《黔岭素描》四个乐章的完整演绎。”
然而,短短半年时间都不到,朱老就走了。愿后来者能将先生的精神薪火相传。
《纳西一奇》第三乐章 (朱践耳作曲 陈燮阳指挥)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y01589bw085&width=500&height=375&auto=0
《纳西一奇》第四乐章 (朱践耳作曲 陈燮阳指挥)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g0157ktd74o&width=500&height=375&auto=0
朱践耳生平简介:
朱践耳1922年10月18日生于天津,在上海长大,中学时代曾自学钢琴、作曲。少年时学习音乐。
1945年加入新四军苏中军区前线剧团。1947年担任华东军区文工团乐队队长兼指挥。建国后在上海、北京等电影制片厂任作曲。1949年起担任过上影、北影、新影、上海歌剧院、上海交响乐团等处专职作曲。
除了《唱支山歌给党听》《打得好》等耳熟能详的革命歌曲,朱践耳还曾为《和平万岁》《龙须沟》《海上风暴》《伟大的土地改革》等影片配乐,创作了《翻身的日子》等电影插曲,花甲之年开始创作第一部交响曲,之后每年交出一部风格迥异的交响曲,先后创作10部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交响曲,还完成了交响诗管弦乐曲以及钢琴、室内乐等音乐创作。这些作品在海内外被演奏并屡获大奖,1990年朱践耳被列入英国剑桥传记中心的《世界音乐名人录》,2001年荣获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
朱先生走好!
制作编辑:姜方 周敏娴
·END·
往期热文
文艺精华 如您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