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们,十佳!


为充分发挥优秀研究生导师和导学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树立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深受学生喜爱的优秀研究生导师和导学团队典型,营造和谐共进的导学文化氛围,经研究,决定授予宁堂原等 24 名研究生导师“山东农业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荣誉称号,授予农学院玉米栽培生理生态团队等 10 个研究生导学团队“山东农业大学十佳研究生导学团队”荣誉称号。


希望受到表彰的个人和团队珍惜荣誉、再接再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研究生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全校广大研究生导师和导学团队要以先进为榜样,严谨治学、潜心育人、扎实工作,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提升学术水平与带教能力。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应以此次评选为契机,总结好、宣传好优秀研究生导师和导学团队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推动学校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今天,让我们一睹

十佳研究生导学团队的风采吧



十佳研究生导学团队



玉米栽培生理生态团队



玉米栽培生理生态团队,主导师为农学院张吉旺教授,共有成员59人,其中研究生指导教师6名、博士研究生9名、硕士研究生44名。团队教师中有教授3人、副教授1人、讲师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6人。多年来以玉米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生理生态、品质改良和资源高效利用为研究方向,以绿色、高产、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加强应用和基础研究,系统研究玉米生长发育、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措施调控、逆境生理等,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玉米光合与产量、营养与品质、生理生态与高产高效相结合的研究体系。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30余项,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科技成果20余项。



近三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和课题16项,经费达5000万以上;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9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制定山东省团体标准14项、研发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1项、山东农业主推技术3项;参与制定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3项。团队先后主持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1项、齐鲁农业科技奖青年科技奖1项、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优选计划一等奖1项目;1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入选“泰山产业领军人才”,2人荣获“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称号、1人获“山东农业大学最美教师”、1人获“山东省取得突出成绩的博士后”等荣誉;“作物抗逆栽培生理创新团队”入选“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科技计划创新团队”;团队研究生近三年发表论文SCI论文47篇;获得国家研究生奖学金6人、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成果奖3项、山东省优秀毕业生6人、校级优秀毕业生19人、山东省优秀毕业论文3篇。近三年团队毕业研究生57人,其中17人继续进行博士学习和深造,12人在事业单位工作,28人进入农业行业相关企业进行工作。他们在岗位中继续发扬玉米栽培团队精神,不怕吃苦,艰苦奋斗,在各自岗位发挥着关键作用。央视《焦点访谈》、新华社、中国教育报、山东新闻联播等媒体多次对团队科技创新与服务生产一线等进行宣传和报道。



植物生长和

免疫信号传导团队



植物生长和免疫信号传导团队,主导师为植物保护学院董汉松教授。团队成员包括梁元存教授、邹珅珅教授、陈蕾副教授、卢凯副教授、陈晓晨讲师、张丽媛实验师。董汉松教授为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青年科技奖(1997)、教育部跨世纪优秀才(2001)、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5)获得者,现任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教授委员会主任。2016至2018年受聘为“钟山学者计划”首席教授。主要从事植物免疫教学和科研工作,现已发表学术论文203篇,培养植物病理学专业博士生50多人、硕士生120多人、本科实习生80多人,主编出版学术专著两部、教材两本,副主编出版教材三本。先后获得政府特殊津贴、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省级新长征突击手和青年优秀教师、学校师德先进个人等奖励或荣誉18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两项,推广作物病害绿色防控技术三项。自2015年Elsevier出版社发布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以来,连续三年入榜。业余研读文史哲、作诗、写散文,青年时期有诗文发表并获奖,诗文集《腊梅还在门口》2016年出版,2018年再版。志言:对自己有升华,对别人有帮助,对社会有贡献。




近三年团队致力于植物生长和免疫信号传导与应用研究,在Molecular Plant、Plant Communications、Plant Physiology、The Plant Journal、Autophagy、Plos Genetics、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Traffic、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和Genetics等国内外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18篇。团队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2项,参与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1项等。主编出版国家规划教材《植物分子免疫学》、《植病研究法》,副主编教材2部,其中《植物分子免疫学》获山东省普通高等教育一流教材,相关课程获山东省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立项建设。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国际发明专利1项。



环境污染风险与控制团队



环境污染风险与控制团队,主导师为资源与环境学院王军教授。团队拥有10名核心成员,包括杜仲坤、李冰、宋佩佩、杨仲康、李明、靖宪月、孔文佳、李艳强、李现旭等骨干教师。团队主要从事环境污染的检测识别、风险评估和控制修复等方面工作。



突出党政引领,助力生态建设。团队始终坚持把强化政治引领视为建设过硬团队的首要任务,并积极响应中央号召,提高教学科研能力,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事业,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团队所在党支部2022年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2021年入选泰安市新时代泰山“挑山工”先进集体、山东农业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团队成员多次荣获山东农业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山东农业大学教学先锋、山东农业大学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 


立足科技创新,学术成果丰硕。团队秉持科研创新理念,针对国家战略需求和重大科学问题,在“环境污染风险与控制”领域开展工作,研究成果对环境污染的早期预警、风险评估及精准管控意义重大。近年来,团队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3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任务,共发表SCI论文200余篇,申请/授权专利20余项,获批山东省高校科研成果奖3项。此外,团队1人入选“泰山学者”人才计划,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所在学科进入“环境与生态”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彰显了团队在该领域的卓越贡献和领先地位。


坚持育人为本,强化育人成效。团队成员具有严谨治学、勇于创新、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始终把党的教育事业作为终生的奋斗目标。团队多人荣获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和省级教学成果奖。建设了《环境监测》省级在线开放课程,开设的《高级环境化学》入选2021年山东省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立项建设名单,指导毕业研究生40余人,其中1人获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人次获国家奖学金,3人获山东省研究生优秀创新成果奖,5人获山东省优秀硕士毕业生。团队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创新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认真贯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育人理念,为环境污染风险与控制领域培养了众多创新人才。


木本油料育种团队



木本油料育种团队,主导师为林学院杨克强教授。团队拥有导师3名,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1人。在读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10人,创新能力和执行力强。本团队一直从事核桃、文冠果、柽柳和白蜡等树种育种栽培的教学科研和推广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以及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等省部级项目多项。团队明确了危害我国核桃的主要病害炭疽病、黑斑病和溃疡病的病原物及其发病规律,解析了核桃的抗病机制,选育2个核桃抗病品种。完成了文冠果和柽柳基因组测序和组装,结合转录组学鉴定了调控文冠果脂肪酸合成和柽柳抗盐的关键基因,选育2个文冠果品种。发表以核桃抗病育种、文冠果基因组研究和柽柳抗盐研究为代表的科技论文50余篇,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2项。先后在新疆、甘肃、陕西、河北等核桃产区及我省济南、泰安、济宁、费县等地开展技术指导,培训果农、技术人员2000余人次。




团队在杨克强教授的带领下,秉承“学生为本、学科为基、学术为先”的理念,促进研究生的学术水平、道德观念、身体健康的全面发展。在学习中,团队根据研究方向和年级划分研究小组,小组由青年教师任组长,对新进研究生完成传帮带的工作。每两周进行一次组会,导师组第一时间了解和指导研究生的科研方向和进展。在生活中,导师组成员定期带领学生进行户外活动和体育运动,时刻关注研究生的身心健康,积极营造 “家”的氛围,让学生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近3年,团队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12人。毕业的研究生中,就业率达到100%,各高校和单位对本团队毕业的研究生高度认可。


大白菜育种团队



大白菜育种团队,主导师为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段巧红教授。团队聚焦国家种业重大需求,以种业振兴为己任,致力于十字花科蔬菜生殖机理研究与种质创制。该团队由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段巧红领衔,已有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博士后2人,博士研究生7人,硕士研究生15人和科研助理2人。团队成员分工明确,注重密切的沟通与交流,确保信息的及时共享,从而使每个研究环节高效运行。



近年来,团队科研成果显著,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申请国家专利8项。五年内,该团队三篇科研论文登上国际重量级学术期刊。2020年3月,国际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主刊发表团队科研成果,揭示了被子植物阻止多个花粉管进入胚珠的分子机制,在分子与生化水平上解析了被子植物有性生殖机理;时隔仅一年,2021年5月,《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在线发表了团队又一科研成果,证实了活性氧是维持大白菜自交不亲和的必需因素,解析了植物抑制自花花粉以防止“近亲婚配”的分子机制;不到两年,2023年1月26日,《自然(Nature)》发表了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大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通过调控柱头活性氧水平以维持种间生殖隔离的分子机理,并研发了打破远缘杂交生殖隔离的育种技术,成功获得了大白菜的种间、属间远缘杂交胚,开辟了远缘杂交育种的新思路和新途径。


在生殖机理研究的同时,团队致力于十字花科育种事业,已取得多项重要育种成果。团队成功培育出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蔬菜新品种,并广泛推广和应用于全国范围内。这些新品种不仅显著提升了农民的收入水平,还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优质、更健康的蔬菜产品。


重大研究成果的背后是团结一致的坚持,在段巧红教授的带领下,团队终将在种业振兴的海洋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苹果品质生物学

与营养健康团队



苹果品质生物学与营养健康团队,主导师为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胡大刚教授。团队拥有教授5人,副教授1人,讲师2人,以苹果果实品质形成与保持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为己任,在胡大刚教授的带领下,凝心聚力,勇于创新,屡创佳绩。



团队始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理想信念放在首位。在思想、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在行动上自觉践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积极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学习强国平台等多种形式开展学习活动,切实提升政治理论水平。


团队不断凝练科学研究方向,努力打造强有力的科研队伍。团队成员中现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2人,山东省果品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专家1人,青年泰山学者3人。团队成员近几年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Science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件。团队在苹果果实品质形成与保持等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兴农一等奖等奖项。



近五年来,本团队先后培养研究生70余名,其中山东省优秀毕业生10余人,山东省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10余篇,获国家奖学金10余项,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2项,“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1项,其他省级及以上创新创业大赛奖10余项,多人获校级优秀研究生奖学金、 “优秀共产党员”等奖励。培养出的研究生就业率达90 %以上,广泛分布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以及国内外知名企业,从事科学研究与管理工作,为当地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多位团队成员为山东省科技特派员,积极主动对接泰安、临沂、烟台、威海等地农业农村局,经常到田间地头实际解决果农在苹果种植、施肥、采收和贮藏等过程中遇到的各项问题。团队成员积极参与“百名党员联百村”、“乡村振兴驿站”等活动,主动与威海七子农场等企业对接,切实把科技送到有需要的百姓手中,树立了良好文明的社会服务团队形象,为山东省苹果产业的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未来苹果品质生物学与营养健康研究生导师团队将秉承“凝心聚力、勇于创新”的团队精神,不断提升思想政治觉悟和科学研究能力,为我国的苹果产业和营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家禽营养与精准饲喂团队



家禽营养与精准饲喂导学团队,主导师为林海教授,现任山东农业大学副校长,国家蛋鸡产业体系岗位专家,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环境卫生学会理事长。团队重视学科交叉,成员包括动物科技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导师,共计9人(博导4人,硕导9人)。导学团队强化思想引领,形成了“科研创新、育人为先”的导学宗旨,重在培养学科交叉、创新型综合人才。



团队坚持“科研导学育人”,围绕“家禽营养与精准饲喂”开展研究,长期从事家禽环境与营养生理及调控相关研究,致力于我国家禽高效生产中的关键问题科技攻关。协同创新,近3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山东省家禽产业技术体系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发表本领域论文90余篇,林海教授连续3年入选艾思维尔中国高被引学者。编著《蛋鸡健康高效养殖环境手册》1册,申请及授权专利8件。



团队坚持“全方位导学育人”,鼓励学生进行实践,依托林海教授为首席的“山东日照蛋鸡科技小院”(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山东莒县蛋鸡科技小院”(校级“811”科技小院建设项目)与多个科研基地,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全方位培育研究生。通过召开组会、邀请专家交流、承办学术会议、支持学生参加学术会议等方式培养学生科研能力,UYANGA VICTORIA ANTHNY获校级学术创新奖及省级优秀博士毕业论文,丁佳获省级优秀硕士毕业论文,辛倩获山东省研究生创新成果三等奖。导学团队导师积极向高校及知名企业推荐学生就业,近3年培养博士7名,硕士77名。2022年、2023年就业率达100%,多名硕士继续在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高校深造,多名博士在山东农业大学、临沂大学、Lowa State University等高校工作,多名学生进入海大集团、山东鲁抗、海鼎农牧等多家知名企业就业,部分同学进入各地农业农村局、畜牧发展促进中心等专业相关部门工作,为畜牧领域的发展输送了大量高水平人才。


农业资源利用

与风险管理创新团队



农业资源利用与风险管理创新团队,主导师为经济管理学院(商学院)葛颜祥教授。作为农业资源利用与风险管理创新研究团队的带头人,葛颜祥教授品德高尚、学术水平高、组织能力强,多年来长期聚焦生态补偿领域研究,在构建流域生态补偿、生态功能区补偿、粮食作物生态补偿、矿山复垦区生态补偿以及盐碱地治理生态补偿机制,推动相关政策法规完善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团队在农业资源与环境管理、农业保险、农村金融、农村土地经济、土地与水资源管理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



农业资源利用与风险管理创新研究团队在成员构成上,既有科研经验丰富的教授、副教授,也有积极进取的硕博士研究生力量,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持续动态优化,不断与时俱进,具有强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团队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近年来实施了农业资源利用、风险管理领域的多项大规模调研活动、组织了多次学术研讨会,不断扩大团队影响力。团队在科学研究、研究生教育、社会服务方面取得较为显著的成绩。


科研方面,近三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3项,其他省部级项目10项,基于上述项目研究成果团队老师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保险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中国土地科学》、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Sustainability、Environmental Pollution等中外文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研究生教育方面,近三年所指导的硕博士研究生,在《科学决策》、《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Polish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等高质量中外期刊发表6篇学术论文,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包括升学攻读博士学位、高校教师、金融机构省级公司、省直及地市县部门公务员等多个国家重点单位行业,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社会服务方面,团队成员执笔撰写的《新型经营主体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山东省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研究》等报告获得省部级领导批示,团队成员为政府部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保险公司等单位开展了多次培训与专题报告,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植物发育分子生物学团队



植物发育分子生物学团队,主导师为生命科学学院张宪省教授。团队现有导师2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13人。团队中有国家 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十四五”国家重大研发计划项目主持人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第一、二层次1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山东省优秀研究生导师2人、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1人、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及青年专家6人。



坚守师德师风,践行为人师表。团队荣获教育部授予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山东农业大学青年文明号、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导学团队主导师张宪省教授入选教育部科技委农林学部委员,并被评为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团队成员赵翔宇教授入选泰山学者特聘专家,积极教育引导导师组青年教师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团队成员苏英华等多名教师分别获青年长江学者、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全国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省优秀研究生导师等荣誉称号。



原始创新突出,科研成果丰硕。“十四五”以来,团队共承担了1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科技部外国专家项目、5项山东省重大重点项目、14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研究经费达到5290万元。团队的研究成果“植物干细胞重塑和维持的调控机理”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近五年,团队培养的研究生在Nature Plants、Trends in Plant Science、PNAS、Plant Cell等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共发表50余篇学术论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达15.8。据不完全统计,所发表论文共被引用800余次,他人引用近650余次。授权国际发明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


服务生物产业,支撑乡村振兴。团队坚持植物干细胞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相结合,推动生物技术在产业上应用。建立了4项果树和林木高效再生体系,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先后两次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团队联合中林丰沃集团、山东惠农园艺科技创新有限公司等4省区12家企事业单位,成立了“山东省植物干细胞与生物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并与山东惠农园艺、德州世纪风园艺科创等单位联合完成了山东省重大科技项目“植物干细胞诱导与应用”。


农业污染监测与治理团队



农业污染物监测与治理团队,主导师为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殷焕顺教授。团队现有教师10人(教授4人,副教授5人,讲师1人),均具有博士学位,三位教师具有海外访学经历。主要开展农业污染物的检测、毒理和治理相关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为:(1)基于二维纳米材料构建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实现对农业、食品中污染物的特异性和灵敏性检测;(2)运用构建的传感器探究环境污染物对农作物组织中表观遗传修饰分子和修饰酶的影响,为污染物的生态毒理效应评价提供新的生物标志物和评价技术;(3)设计制备二维纳米材料,改善材料的吸附和催化性能,提高对农业和食品中污染物的去除能力,探究污染物的吸附和降解机理。



团队共发表SCI论文400余篇,其中中科院一区论文161篇,影响因子20以上论文4篇,影响因子10-20之间论文81篇,ESI高被引论文累计10余篇,论文SCI他引13386次。相关研究成果居于国际前沿,研究成果被中科院院士陈洪渊、俞汝勤、姚守拙、汪尔康、江桂斌、段雪、谢毅、周翔、樊春海、李景虹,加拿大多伦多大学Edward H. Sargent院士、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Paolo Samori院士、意大利的里雅斯特大学Maurizio Prato院士等研究人员广泛引用,正面评价。



团队主持科研项目3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7项,国家博士后基金3项,省级项目13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件。获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省化学化工学会一等奖1项、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7项、泰安市青年科技奖1项。两位导师同时获学校和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称号。



团队培养研究生成果突出,累计毕业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研究生125人,其中33人攻读博士学位。近3年,共培养研究生66人,毕业47人,在读20人。硕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64篇,影响因子10以上的文章14篇,中科院一区论文32篇,二区22篇,ESI高被引论文2篇。研究生撰写的专利授权8件,获国家奖学金7人,获山东省优秀毕业生5人,获山东省优秀硕士毕业论文2篇,获山东省研究生优秀成果奖3项。近3年来,毕业生中有8人攻读博士学位。


往期推荐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来源:研究生处

通讯员:汪恺

编辑:杜一民 王诗慧

审校:胡学俭 李庆亮 张钦龙 赵然

登高必自

-山东农大融媒体中心出品-

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后台
微信号:sdauxcb
新浪微博:@山东农业大学
投稿信箱:sdaunewmedia@163.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山东农业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