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十年弦歌不断,四千亩巍巍理工!河南理工大学最全地标,等你打卡!
高山之阳,大河之滨,
怀川大地沃野千里,积蓄饶多。
成长于这片厚土的河南理工大学,
办教育传承文明,引新学泽被华夏,
以崇高的理想追求、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
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品格,
在中国高等教育界,
犹如一颗璀璨明珠熠熠闪耀。
百年风雨洗礼给予她厚重的文化,
革故鼎新的观念赋予她新时代风采,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百年学府,
从标志性坐标、建筑中,
感受她的迷人风采。
(南校区鸟瞰图)
南校区西大门位于东西轴线——春秋大道西端, 面临焦作市南大门快速通道迎宾路。该工程建于2002年,为框架结构仿古建筑,仿30年代焦作工学院西门设计。大门门洞跨度为16.70米,脊高13.30米,两边配房各长12.60米,脊高6.03米, 建筑面积380平方米。该建筑清水砖墙、深红色门柱、屋面灰色筒板瓦及兽吻、斗拱、雀替等相映成趣,是学校悠久历史的见证。
南大门位于南校区南北主输线的南端,面向焦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主干道世纪路。工程由10根钢柱支撑起跨度为78米、中间拱高为15.07米的全钢构架组成。南大门的创作灵感直接来源于当代建筑大师圣地亚哥.卡拉特瓦的“理性表现主义" 。设计摆脱了传统大门的形式,把雕塑、建筑与结构技术完美结合。大门正立面上部弧形拱式一桥飞架,寓意河南理工大学乃思想智慧、科学知识与莘莘学子的桥梁;中部的钢柱及两侧支撑扎根大地。寓意河南理工大学植根中原久远历史和文化长河;大门整体形似一艘巨轮。象征河南理工大学承载着国家、民族振兴的追求与梦想,在科学的海洋上破浪前行。
南校区东大门位于学校东西轴线——春秋大道的东端, 面临焦作市城市干道山阳路。该工程建于2009年,建筑面积570平米。校门主体部分采用四个立柱组合对称排列的建筑形式,立柱表面采用干挂花岗石面层,入口弧形道路,像一双展开的双臂,有一种迎接的含义,表示欢迎四方宾朋。大门与弧形道路形成一种紧密的呼应关系,将学校大门和周围环境融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校门前15m宽的弧形道路围合出半圆形花坛,为人流和车辆提供了足够的集散空间,河南理工大学的校名直接雕刻于一个放置于花坛巨石之上,体现了学校朴实无华的品质和底蕴深厚的文化风采。
位于南校区南大门内东侧,建成于2009年学校100周年庆典前夕。纪念石系采自太行山自然形成的红色“石英砂岩”,底部为两侧基座,周围用花岗岩硬化成广场,种植有银杏树。由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孚凌先生亲笔题写“中国矿业高等教育发源地”石铭,并由李恒德等杰出校友代表发起建造,是为纪念学校前身焦作路矿学堂于1909年创办,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纪念石北侧有一株古松树,树龄120岁,象征着学校历经沧桑、风雨兼程、走向辉煌。
位于南校区南北主轴线东侧,毗邻馨月湖,为花岗岩铺设室外广场,建筑面积870平方米,2008年完工。广场南北两侧分别立有采自太行山自然形成的红色石英砂岩作为校训、校风石,正面分别镌刻钱伟长先生手书“明德任责"校训和蔡元培先生亲笔题写“好学力行”校风,背面分别附有校训、校风释义和钱伟长、蔡元培先生简介。广场东侧有一株冠径10余米的古皂角树,树龄逾百年。
位于南校区南大门内侧闻涛林南部,建成于2015年,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有蔡元培、孙越崎、翁文灏、张伯声4人铜像,铜像高0.8米,半身像,纯铜浇铸,底部为1.5米基座,镌刻有人物姓名和生平简介。旨在纪念蔡元培、孙越崎、翁文灏、张伯声4位历史文化名人,他们或对民族工业振兴、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产生重要影响,在学校百余年办学历史上,为学校建设和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或曾在学校治学任教,和学校有密切联系,并在某一领域有重要成就。在他们身上,彰显了学校厚重文化积淀和百年理工精神,凸显了严谨不苟的治学态度和唯真求实的学者风范。
位于南校区东西轴线和南北轴线交汇处、老图书馆前,建成于2003年。广场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由花岗岩铺就。广场建成,正值世界进入21世纪,命名为世纪广场,象征学校经历了百年风雨,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必将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广场中心建有汉白玉和不锈钢的材质构成的升国旗台,每逢新学期开学、重大节庆日,学校组织干部师生汇聚于此,隆重举办升国旗仪式,成为对师生开展爱国主义主题教育的重要场所。
南校区第一图书馆位于学校南北主轴线的中央,世纪广场北端,总建筑面积18796平方米,2002年6月动工, 2003年8月竣工投入使用。
位于南校区东北部、东部水系最北端,建成于2018年。该馆为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项目建设工程,是学校地标建筑之一。馆舍总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主体建筑为地上8层,地下1层,“一”字形结构。外部建筑形态似册册书籍层叠如山,像一档巨大的书架上布满精致的书籍;内部空间实现多样化的信息共享空间、藏书区、阅览区、交流区等的并存与交融。设计总藏书量200万册,学习阅览座位4000余席,设有学术报告厅、读者培训厅、多媒体视听欣赏区、新技术体验区、创客学习空间,以及40余个不同规格的学习研讨间等,努力打造满足师生读者需求的“知识服务中心”“思想交流中心”“学习研究中心”和“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心”,为学校建设国内一流特色高水平大学提供有力的信息服务与支撑。
#1和#2基础教学楼位于南校区南北主轴线的两侧,分别坐落于第一图书馆东西两端,外观设计完全相同,建筑面积各为11915平方米,分别于2001年9月、2002年9月投入使用。#3教学楼位于南校区东部春秋大道南侧,6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26687平方米,可满足12000名学生同时上课,2009年9月投入使用。
位于南校区西南角、南大门内西侧,2019年通过竣工验收,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主体建筑为地上13层,局部3层,地下1层,楼高高度58米,框架剪力墙结构,是学校新建成的地标建筑之一。该楼以瓦斯地质与瓦斯治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为建设主体,整合深井瓦斯抽采与围岩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5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新建分析测试中心校级公共平台,为学校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汇聚和培养高水平科研领军人才、科研团队,创建国家级科研平台和一流学科提供有力保障。
位于南校区东南部、文科楼南侧,2018年8月底通过竣工验收,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为地上6层,局部5层,建筑高度24米,框架结构。该楼主要用于整合校内的通信工程、物理、化学、化学工程、矿物加工等实验中心,用于物电学院、化工学院教学科研工作,以及用于公共教学、实验等。
#1和#2基础实验楼分别位于南校区南北主轴线的两侧、世纪广场东南和西南方向。外观设计完全相同,建筑面积各为11960平方米,分别于2001年9月、2002年9月投入使用。
位于南校区东大门内北侧、东区田径运动场东侧,是一座现代化多功能综合性体育馆,是学校地标建筑之一,是河南高校中功能最全、设施最先进的体育馆之一。建成于2014年,建筑总面积2.3万平方米,主体建筑包括一个综合比赛馆、6个训练馆,分为篮球馆、网球馆、羽毛球训练馆、兵乓球训练馆、健身健美训练馆、武术训练馆、搏击训练馆、田径训练场地和瑜伽室、形体室、养生保健室、台球训练室等,可容纳观众4700人,年接待师生10000多人次。多次承办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全国大学生武术锦标赛、河南省运会等重大体育赛事,是学校开展体育教学、竞技体育训练和师生体育锻炼休闲的重要场所。
馨月湖是南校区规划水系的主体部分。湖面为圆弧形,宽处70米,窄处10米,犹如一弯明月环绕学校教学、办公中心区。沿湖建有6座拱桥,其中位于南端的三拱桥造型别致,堪称一景。馨月湖于2004年6月河南理工大学揭牌暨95周年校庆前夕正式蓄水。湖水源自地下水渗出,水深常年保持3-4米。环湖芳草萋萋,绿柳成荫,湖水碧绿清澈,宛如美玉;水中锦鳞游泳,悠然自得;湖边学子晨读,书声朗朗,形成和谐宜人的靓丽风景。
位于能源、资环、土木、测绘学院综合楼之间,春秋大道南侧,占地面积18400平方米, 2008年建设。该景观由南北两个湖面、湖心广场、环路、喷泉、木桥、木亭等构成。其中湖面面积约6000平方米,湖底断面成阶梯形,水深0.3-2米不等。南北湖面之间为340平方米文化广场,木栏与喷泉、荷花、绿树相映成景,是师生学习交流、文化娱乐、闲暇畅想的场所。
位于南校区东部、东区田径运动场西侧,建成于2014年。整个水域面积约4万平方米,宽处约110米,窄处约15米,设计水深最深处1.5米左右。水系南起春秋大道、北至第二图书馆,水系蜿蜒曲折,静谧柔美,水中天鹅、金鱼畅游,小桥、碧水与汉白玉栏杆交相呼应,岸边设置亲水休闲步道和主题小广场,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是师生读书散步的好去处。水系上自南向北分布有一座木桥和3座拱桥,命名为“致远桥”“笃行桥”“乐学桥”“立德桥”,意在激励学生明德任责,好学力行,志存高远,成长成才。
位于南校区学苑餐厅东侧、春秋大道北侧,建成于2008年主体为4层建筑。因我校校训“明德任责”,故将该楼命名为明德楼。学校校史馆、音乐厅、艺术展览厅建在该楼,部分机关职能部门在此办公,是集校史校情教育、文艺演出、举办会议、机关办公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综合建筑。
位于焦作市高新区滨河路南、世纪路北、文丰路东、东环路西,占地237.43亩,总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0亿元,建设周期5年。2012年底核准建设,是河南省内率先以“一校一园”模式自主建设的大学科技园。由我校泰科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焦作新区投资集团以及焦作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三方共同发起设立河南理工大学科技园有限责任公司,作为科技园项目的运作实体,实行“政府主导、高校支撑、社会资本参与、市场化运营”模式,政府、高校和企业共同建设运营。园区充分依托我校的科研优势,焦作市及焦作高新区的政策优势、环境优势、服务优势,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孵化、转化、成长壮大的培育基地和示范区,成为集研发机构、科技企业、科技服务于一体的,国内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大学科技园,成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的人才高地、创新引擎。
(北校区鸟瞰图)
北校区西门建于1931年,砖木结构,红门红柱,1979年12月因扩建拆除。
位于北校区西部,建于1909年,平房,砖木结构,建筑面积619平方米,当时造价2700元。落成后为物理、化学实验室,现为校医院用房。
建于1920年,平房,砖木结构,原为福中总公司办公用房,1949年后成为焦作宾馆贵宾楼,也称东小院。2002年 按原式样迁建于河南理工大学北校区西部,现为校医院用房。
位于北校区西部,建于1924年,二层,有地下室,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88平方米,当时造价375元。1925年, 焦作煤矿工人大罢工指挥部设在此处,也是中共焦作地下党组织联络站,地下室为地下党宣传品印刷室,它见证了著名的焦作煤矿工人大罢工全过程。原为东西走向,1985年整体迁建为南北走向,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北校区东西轴线西部,建于1934年,四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2201平方米,当时造价8464元。落成交付使用后,先后为教学楼、图书馆和学校党政机关办公用房,现为学校北校区校史馆。
建于1996年,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所设计,雕塑总高度为9米,占地面积约16平方米。两只奋飞大雁象征着学校的主体精神——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同时,表示学校培养的人才,向着广阔无垠的天空,奋飞翱翔,无所畏惧,英勇搏击;太阳作为人类希望和光明的象征,寓指学校是一座为人类奉献“光和热”的人才摇篮;大雁和太阳光环的组合,意为学校朝气蓬勃、前程似锦,充满光明、希望和旺盛的生命力。
建于1999年,铜像身高为1.5米,基座为红色大理石,座高为1.6米,基座为正方形,边长128厘米。基石正面镌刻有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题写的“孙越崎”三个金光闪闪的题名。基石背面镌刻孙越崎生平碑文。铜像由校友李刚捐建。1999年10月16日是孙越崎诞辰106周年纪念日,学校在90周年庆典期间隆重举行孙越崎铜像揭幕仪式,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孚凌和孙越崎子女孙淑涵、孙大武为铜像揭幕。
学校于2000年在全省高校率先自筹资金征地建设新校区,并创造了当年审批、当年建设、当年入住的“理工大速度”。经过近20年的发展,从一个校区发展为三个校区,学校占地面积从2000年的1400亩扩大到4100余亩,建筑面积从25万平方米增加到140余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6亿元、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环境幽雅的新校区已基本建成,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学校办学规模由2000年的7000余人扩大到40000余人,促进了河南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目前,学校教学与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36亿元,固定资产总值达22.2亿元;图书馆由一座扩充为三座,纸质图书329万余册;一代理工大学人迎难而上、拼搏进取,为我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当前,随着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楼、基础实验室楼、第二图书馆等大型基建工程的相继竣工,学校办学条件将进一步完善,治学育人的环境将更加宜人。
百年弦歌不辍,
世纪薪火相传。
河南理工大学,
见证神州大地沧桑变迁,
从历史长河中走来.
经历岁月洗练,风雨砥砺,
始终坚持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
书写着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办学史,
孕育、培植、熔铸、弘扬理工精神。
往期精彩回顾
新媒体中心
监制:刘春德
责编:鲁小茜 赵 佳
助编:朱腾飞 李园园
图片:李为群 张治斌 李雨航等
微信:河南理工大学
微博:河南理工大学
QQ:1229991909
为美丽的理工点110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