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听故事 看发展⑩|一条河的美丽变迁!“绿色动力”赋能生态江门!

Z7 江门日报 2021-12-10


“听故事 看发展”系列报道

为你讲述侨乡发展故事

全景式展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江门百年来

牢记初心、砥砺前行的壮丽篇章


往期回顾:

向上滑动阅览

听故事 看发展①|江门这段争先进位的奋斗历程,让人振奋!
听故事 看发展②|一份沉甸甸的国家荣誉,折射出强大的“江门力量”!
听故事 看发展③ | 百年铁路梦圆!江门,正在腾飞!
听故事 看发展④ | 外资企业的增资选择,让人看到江门满满的发展活力!

听故事 看发展⑤|乡村精彩蝶变!这样的生动画卷正在江门铺开!

听故事 看发展⑥|了不起!江门这份“民生答卷”有温度有厚度!

听故事 看发展⑦|江门这所乡镇党校62年来历经6次迁址,不变的是…

听故事 看发展⑧|一片棚户区的乔迁之喜!江门,向现代化大都市迈进!

听故事 看发展⑨ | 家书抵万金!以侨为“桥”,助力大湾区建设……


听故事 看发展⑩


听故事

沙坪河是西江一级支流,流经鹤山市5个镇(街),这些镇(街)创造出鹤山80%的经济总量。上个世纪末,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建设快速扩张,废污水无序排放,河道生态退化,沦为人人避之的“臭水河”。2018年,沙坪河综合整治一期工程完工,从此换上“新装”,更被列入广东首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成为当地的“打卡圣地”。


沙坪河的变化是我市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和水平的一处注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深入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成绩令人振奋。


江门河长制连续三年获省河长制考核“优秀”等次,去年成为全省唯一在河湖长制工作中获国务院督查激励的地级市,获得4000万元奖励;全面消除劣V类水体,地表水9个国家和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100%,全市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稳定达标。2020年,PM2.5、PM10、SO2、NO2、CO指标达到2014年全面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以来最好水平。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屡获“国字号”荣誉,新会区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开平市获评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看发展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千百年来,人类逐水而迁,傍水而居。






地处珠三角的江门水系发达,坐拥江河湖海,西江、潭江、沙坪河、会城河、台城河、锦江河、天沙河……这些河流记录着当地的变迁,传承着城市的命脉。

随着城市的扩张,经济飞速发展,人们对生产生活污水无序排放,河流污染逐渐加深,水体变黑变臭,不少河流一度满目疮痍,污浊不堪。



周华东 摄


江门不能走这样的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和省委、省政府要求,创新机制,不断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坚持生态优先,做活城市生态文明大文章,把承载着民心民意民盼的环境综合治理作为生态文明之城提质的重要工程、城市转型的关键一环,全市生态环境良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顶层设计筑牢生态屏障



2017年,我市高规格成立“江门市环境保护委员会”,实行党政主要领导“双主任”制,形成了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套班子和各级各部门共同推进工作的局面。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度,强化“双公开”“双考核”“双问责”措施,落实了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通过治水、治城、治产相融合,全流域、全要素、全方位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同时,我市在全省率先推行市县镇村四级河长制,率先将河长体系延伸到自然村一级。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坚决把河湖治理的第一责任扛在肩上,担任市双总河长,并分别担任最重要的西江江门段和潭江的市级河长,高位推进河(湖)长制工作。从市委书记到村(社区)负责人,确保河长体系实现从主河干流到沟渠溪塘等小微水体管护的全覆盖,有效地解决了河(湖)管护“最后一公里”问题。

河长制助力我市多条河道消除黑臭现象,再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景象。


在强化顶层设计的同时,我市坚持科学立法立规,着力构建完善可行的生态文明法治制度体系,出台《江门市潭江流域水质保护条例》《江门市市区山体保护条例》《江门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等法规,让生态文明法治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可行;制定《江门市潭江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办法》,在全省率先出台并实施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从《江门市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2018—2020年)》到《江门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行动方案》,我市以环境整治为契机,“生态、产业、城市”一体联动,将生态治理和产业治理、城市升级融合在一起,合力绘就绿水青山、生态秀美的侨乡美好图景。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呵护绿水青山,事关当前,关乎子孙,功在千秋。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场关乎民生的硬仗。江门以中央和省级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为契机,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铁腕治污,坚持全面达标,全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好打赢蓝天保卫战、碧水攻坚战、净土防御战。

图源 江海区委宣传部


大气污染治理,还天空以蓝色。以臭氧和PM2.5协同控制为核心,紧紧扭住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氮氧化物减排这个“牛鼻子”,完成390家VOCs重点企业的销号式综合整治;推动落后产能依法依规关停退出,排查整治“散乱污”工业企业(场所)3793家;大力推进燃煤锅炉改造和建筑陶瓷“煤改气”,各市(区)城区内燃用生物质燃料锅炉全面完成淘汰或改用清洁能源,全市90台工业燃煤锅炉全部完成清洁能源改造和超低排放改造,91条建筑陶瓷生产线完成“煤改气”或淘汰。全市共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近2.2万辆,公交车100%实现电动化,完成全行政区域的黑烟车禁行区域划定,铁腕整治黑烟车、超标柴油车,同时加快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



彭伟宗摄


开展河道治理,还城乡以根基。构建了“河长+河道警长+民间河长”的全方位管水护水体系,创造性提出巡河履职“三个清单”,打造江门治河新模式,让每一条河流有一个明确的生态“管家”。新增生活污水处理能力19.5万吨/日,新建管网412.9公里,完成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5座,完成老旧管网改造78.1公里,改造问题排口226个,清疏河道81公里。列入国家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的12条黑臭水体全部消除黑臭,让不堪重负的江河湖海得到了休养生息。围绕潭江保护和治理持续开展水质达标攻坚,流域安排各类整治项目218个,落实重点企业污水排放总量减排。牛湾国考断面涉及区域内主要支流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国考、省考断面均达到Ⅲ类水体及以上,为国家实行采测分离以来最好水平。潭江安澜、水润民生的景象重现。


水生植物群落构建、增氧曝气工程等建设项目让潭江支流水质变好。


筑牢土壤底线,守护美丽家园。持续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十三五”期间,按照“打基础、建体系、守底线、控风险”工作思路,我市按期保质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到90%以上,牢牢守住了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底线。建成“中西南北”四大固废处理中心,中有开平市新龙回收加工厂有限公司,西有恩平华新水泥有限公司,南有崖门工业固体废物处置中心,北有江门市东江环保技术有限公司,总收集处理能力超过56万吨,有力地保障了侨乡大地的洁净。


彭伟宗摄


农村污染治理,留住美丽乡愁。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排放量控制,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截至2020年底,大型规模养殖场、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分别达100%、99.07%;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多点开花,全市累计拥有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11家、省级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示范点28个、市级水产健康养殖场105个;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4.5万公顷,近两年来,全市化肥使用量从13.4万吨降至12.5万吨,农药使用量从6442吨降至6068吨。


一个个行动,一项项目标,

不断推动污染治理向前迈进。

一份份亮眼的数据,一幅幅优美图景,

一张张百姓笑脸,

见证着江门“颜值”的不断攀升。



生态治理转化为“绿色动力”


沙坪河畔,碧水潋滟,植被繁茂,在生机盎然的湿地滩涂上,在碧空如洗的蓝天下,水杉、美人蕉等水生植物迎风摇曳。老人漫步其中,小孩追逐嬉戏。人与水景相交融,市民接近自然,享受自然。沙坪河综合整治之后,两岸“水清、路畅、岸绿、景美”的生态景观以及沿途优美的人居环境让市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美丽宜居之城的显著成效。


沙坪河生态综合整治,打通了城乡供水、城乡治污、河流修复、空间贯通、文化景观的流域治理全产业链,同时基于当地丰富的文化传承和市民宜居的需求,在河道截污清淤基础上,深度挖掘鹤山龙舟文化、榕树文化、咏春文化、舞狮文化等传统文化特色,运用景观设计的手法,塑造文脉与水脉交织的滨水景观空间,使传统文化得以复兴展现。


图源 鹤山市创文办


昔日的“黑臭水体”,如今被列入广东首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沙坪河实现华丽“变身”在侨乡并非孤例。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十年大跨越”的目标要求,我市万里碧道建设正沿着西江、潭江、天沙河等一路高歌推进,预计今年年底将建成42段共360公里碧道。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生态环境的治理,不仅是一个城市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之道,也是将美丽环境转变为美好生活的幸福之道,更是成为激活城市发展的“绿色动力”。融“山湖城江海”为一体,江门正呈现出一幅山清水秀、天蓝地绿、城美人和的美丽画卷。


彭伟宗 摄

森林城市建设不断提升。市域森林覆盖率44.62%,森林蓄积量0.25亿平方米,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高到19.6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45.06%。“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实至名归。初步形成“蓝绿相映、碧翠融城”的绿地系统空间格局,实现了人民群众“300米见绿、500米见园、3公里见林”的生活向往。

城镇人居环境品质飞升。以“绣花针”功夫提升城市环境,高品质完成12个大型公园、逾150个中小型公园、49个“口袋公园”的建设和升级改造。蓬江区城心轴线、江海区城央绿廊、新会区中心园林区各美其美的景象如画卷徐徐铺展。推窗见绿,出门见园,公园里的城市,诗意地栖居。


朱强 摄

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推进。以乡村振兴为切入点,通过“三清三拆三整治”行动,全市10905个自然村完成人居环境基础整治任务,80%以上村庄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全市累计完成农村户厕改造48.56万户,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100%。建立健全“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和“村村保洁”机制,覆盖率达100%。

环境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市61个建制镇实现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新建成配套污水管网600多公里。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8125个自然村实现覆盖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完成率为74.5%。全市首个生活垃圾焚烧项目——开平固废综合处理中心投入运营。目前,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达4240吨/日。

低碳生活理念深入人心。政府、企业、个人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人人有责、共建共享的工程。新能源车、共享单车随处可见。节约一度电、珍惜一滴水,少使用一次性物品。垃圾分类、杜绝浪费、文明饮食等蔚然成风。侨乡人们将绿色低碳融入生活,以自上而下的制度设计和自下而上的全民行动,汇聚出最强大的“绿色合力”。


图源 台山文旅


西江河畔,白鹭齐飞,南海之滨,渔船唱晚。如今的江门处处皆美景、步步入画来,城市与生态文明共生。
山海相拥宜居地,向海扬帆正当时。在不断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阶段,在阔步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中,江门这座生态宜居之城必将在“美丽中国”的建设中迈出越来越铿锵有力的步伐!



来源:江门日报 记者 林立竣 皇智尧(除署名外)

责任编辑:刘佼


昨晚,江门这一幕幕,燃炸夜空……

第一期即将截止!江门家长们,别再犹豫了……

超燃!江门这场合唱比赛今晚精彩上演!多图+视频来了!

鹤山市公安局党委委员、政工室主任王云荣:曾是“卧底警花”,现在是“知心姐姐”


转发一下

点赞在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