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03岁获授国家“友谊勋章”的伊莎白奶奶,最难忘彭州老家!

品鉴彭州 品鉴彭州 2023-03-09


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这幢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4层楼房,看起来很普通。



然而,并不普通的,是这里生活着一位跨越一个世纪、书写传奇人生的外国老人。她比中国人还了解中国。



眼前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名叫伊莎白•柯鲁克,此时距离12月15日她的104岁生日只有一个半月的时间。照片中她佩戴的一枚以金色和蓝色为主色调设计制作的勋章格外耀眼。



在一个多月前的9月29日上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伊莎白•柯鲁克颁授中国国家对外最高荣誉勋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表彰她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中外交流合作中做出的杰出贡献。


(点击视频看颁授现场的难忘瞬间)


这位持有英国、加拿大双重国籍的老人,带着从彭州开启的梦想,在中国度过了90多年的人生,目睹并经历了中国的沧桑巨变。



见证和参与中国百年巨变

伊莎白(中)一家合照


1915年,伊莎白·柯鲁克出生在中国四川成都的一个加拿大传教士家庭,儿时的她也在彭州白鹿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那时,欧洲正在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已退位三年,仍居紫禁城。伊莎白的童年和少女时代,有一半光阴在中国度过。


伊莎白(左一)与父母合照


成年后,伊莎白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专攻心理学,1938年获硕士学位。如果伊莎白选择留在加拿大从事儿童心理工作,那她的人生可能完全是另一个模样。但少年时代在成都和彭州的经历让她对人类学更感兴趣,她最终选择毕业后回到战争硝烟四起的中国,在那里做人类学研究。


伊莎白·柯鲁克和丈夫大卫·柯鲁克在河北省进行社会调查


上世纪40年代初,伊莎白在成都遇到了大卫·柯鲁克,一位英国共产党员,两人很快坠入爱河,并于1942年结为夫妻。在大卫的影响下,伊莎白变成了支持革命的共产主义者,并加入了英国共产党。同年12月,为考察和报道中国解放区土改运动,大卫和伊莎白穿越重重封锁来到河北省武安市石洞乡十里店。


伊莎白·柯鲁克在河北省西部山区与当地村民交谈



在这里,夫妇俩进行了详实的实地考察采访,合作写出了《十里店(一)——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十里店(二)——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两本书。这两部珍贵的历史文献,成为西方人了解真实的中国土改运动的一个窗口


1994年5月,柯鲁克夫妇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门外


而后,伊莎白和丈夫回到英国,并于1947年再次重返中国。1948年,柯鲁克夫妇接到了邀请,留在南海山中央外事学校任教。不到半年,这所外事学校从华北平原的小村庄迁入北京,并一步步扩建成了今天的北京外国语大学。



作为新中国外语教育事业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伊莎白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工作半世纪之久,她和丈夫在艰难的条件下为学习者创建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编纂教材,改革课程。她还培养了新中国首批外事干部,以及大批杰出的学者和外交人才,桃李满天下。



上世纪80年代初,伊莎白离开了教学一线。退休生活为她完成兴隆场研究的夙愿提供了机会。1981年,66岁的她重返阔别许久的璧山大兴镇调查访问。此后,她又五次重访大兴镇,最终编撰完成了《兴隆场:抗战时期四川农民生活调查(1940-1942)》,并于2013年1月正式出版。这本书被誉为与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齐名的中国人类学著作,也是社会人类学历史上第一部由西方女性及其中国合作者完成的逐户采访式的社区调查报告。书中细腻、详实地记录了抗战大后方的大量日常生活细节,堪称社会人类学以及民国史、乡建运动史的必读之作。


老家的“亲戚”来串门


10月29日这天,伊莎白奶奶特别高兴,因为她老家的“亲戚”来了,为此,她早上还多睡了半个小时养足精神。彭州市委副书记、市长王锋君一行捎带上家乡的问候和祝福,专程来到北京拜访伊莎白奶奶。


彭州市委副书记、市长王锋君为伊莎白捎去“老家味道”的彭州好物


在伊莎白奶奶的家中,至今还留存着许多关于彭州白鹿的回忆。


书房里挂着的彭州剪纸


客厅中的白鹿中法桥挂画


伊莎白和白鹿结缘,还是因为自己的父母在刚到中国时,就被派往白鹿顶学习,因而认识白鹿顶,随之也爱上了这个地方。


伊莎白(前排右二)和家人在白鹿时的留影


白鹿顶,隶属四川省彭州市白鹿镇,一个世纪前就已成为西方传教士心目中的避暑胜地,伊莎白三姐妹在白鹿顶山上度过了快乐的童年。


百年前的白鹿上书院


在她现今珍藏的相册中,仍然保留着当时所拍摄的白鹿上书院。


伊莎白一家去白鹿顶的路上


在她小的时候,每年夏天,一家人都要从成都跋涉两三天来到白鹿顶的家中度假,逃离闷热难耐的城市。


伊莎白和家人在白鹿顶巨大的木桶里戏水


伊莎白和家人最欢乐的时光,很多都发生在白鹿顶上。他们喜欢在白鹿河里游泳,他们喜欢看农夫用水牛犁田、插秧和收割水稻。去水稻田、玉米地里找各种漂亮的小石头,爬进瓦罐里唱歌,并称之为“陶罐留声机”,最喜欢在白鹿顶巨大的木桶里戏水。


伊莎白父母带着孩子们在五龙洞洞口野餐


而最让她念念不忘的,还是和爸爸妈妈、妹妹们一起在白鹿顶野餐的日子,有妈妈准备的丰盛的食物,还有山间吹来的股股凉爽的山风。


伊莎白一家与当地人交谈


伊莎白一家去彭州白鹿顶的路上与中国人的交谈,以及她外祖母资助白鹿顶厨师家人上学的故事,让她从小对所接触的中国朋友产生了深深的感情,对社会底层群众产生了同情之心。白鹿顶成为她结下跨世纪中国情缘和人类学梦想开始的地方,这方山水让伊莎白爱上了中国,并留在中国生活和工作,成为一个行走于中国的西方女人类学家


伊莎白103岁生日庆生会


事实上,彭州老家的“亲戚”已多次来北京串门了。


彭州市副市长龚昌华把按照伊莎白儿时放风筝记忆精心制作的巨型风筝赠送给她作为生日礼物


去年12月15日伊莎白103岁生日时,北京外国语大学为她举行了一场隆重的庆生会。通过她的“忘年交”傅涵帮助,彭州为伊莎白奶奶送上了一份珍贵的礼物。由傅涵拍摄的纪录片《西方女人类学家的中国记忆——伊莎白•白鹿顶》,根据伊莎白对童年白鹿顶生活的真实回忆,再现了彭州白鹿顶对她人生的深远影响。


(点击视频看伊莎白珍藏一个世纪的眷念)


孩子们陪回乡去“探亲”

如今的白鹿顶


山悠悠,水悠悠,白鹿顶上路悠悠。历经百年时光,这首朗朗上口的儿时童谣,仍不时在这位百岁老人的耳畔边回响,让她经常回想起小时候那段最美好的时光。



2019年6月27日,时隔15年,103岁的伊莎白在三个儿子(大儿子柯鲁、二儿子柯马凯、三儿子柯鸿岗)的陪同下,再次踏上开往故乡成都的列车,重游故地白鹿,回到她出生和成长的魂牵梦萦的老家。


彭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米兰佳为伊莎白献上鲜花


这次回白鹿,既是伊莎白一直以来的心愿,也是突然的决定。伊莎白二儿子柯马凯说,他妈妈在出发前,激动地连续三天三夜睡不着。以前她时不时地会提到这里,看老照片的时候就惦记着这里。


为白鹿文创T恤签名,伊莎白三儿子柯鸿岗(前BBC主持人、制片人)为大家亲自展示内容:100年后布朗一家又回来啦


回到白鹿,伊莎白一家参观了白鹿小镇,了解白鹿的发展现状,感受到白鹿发生的巨大变化。


伊莎白二儿子柯马凯搀扶母亲重回白鹿顶


重走白鹿顶,对于这位年纪过百的老人来说绝非易事。虽然上山的当天下过雨,山路湿滑,但一行人车行三分之二的路程后,伊莎白奶奶下了车,不用轮椅,坚持要自己走走这条儿时走过的路。当触摸到岁月洗涤的老宅古砖墙时,她激动不已。



因为精力体力有限,伊莎白的故乡之行只停留了三天。可是这短短的三天,仿若穿越了一个世纪的思念,梦圆


点击视频看伊莎白的重回故地之旅




伊莎白·柯鲁克展示了她年轻时在中国拍摄的照片

如今,对于伊莎白三个儿子所表达想在白鹿顶建立人类学博物馆的愿景,彭州也开始了与伊莎白及其家人的商讨推进事宜。或许不久的将来,用石头和木料修建的老房子、草地网球场、戏水的大木桶这些伊莎白的儿时生活记忆,将在白鹿顶重新出现。而这位被共和国永远铭记的外国友人,伊莎白的传奇人生也将在彭州白鹿继续书写



想了解更多要闻和资讯,请关注品鉴彭州APP↓↓↓


期数:1622期

文字:叶韬

图片:伊莎白及家人提供 白鹿镇提供 叶韬 张勇 网络

视频:央视拍摄纪录片片段 傅涵拍摄纪录片 网络

编辑:龙洋  责编:梁丹


亲,读完文章,记得在页面最下方点赞哦!谢谢关注和支持!

文章由品鉴彭州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并标明来源出处!

有一种美好生活,叫彭州!


“品鉴彭州”微信征稿啦!

弘扬天府文化,传播城市精神!

亲爱的小伙伴们,“品鉴彭州”微信面向全网征集优秀稿件啦!


投稿邮箱:2840955915@qq.com



主办:彭州市委宣传部

主编:王玉岩

副主编:叶韬

责任编辑:梁丹 龙洋

编辑: 孙小洁 刘代萱 邓茹月 魏悦

出品:彭州市融媒体中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