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控 | 视点】以人工智能驱动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在我国,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既是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支撑,也是改善人民生活方式的重要切入点。机器人作为数字化转型的十大关键技术之一,将在新常态下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增加新动能。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机器人技术将与人工智能、信息技术、通信技术、操控技术进一步有机融合,与此相应,机器人产业也从电气时代、数字时代演进到智能时代。机器人技术将从控制器、伺服电机、减速器等传统的工业技术向机器视觉、语音处理、认知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演进。
薄弱的基础是融合阻碍
在工业制造领域,人工智能技术不可或缺。上海发那科机器人有限公司总经理钱晖表示,人工智能与工业机器制造融合主要在图像识别、声音识别领域,而图像识别则是工业机器制造中较为常见应用方式。所以,从国内人工智能领域来看,随着相关政策推动,未来将会仅次于互联网产业发展,成为今后非常大的产业形态。
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正在进行低端装备规模化发展,高端装备智能化发展的新阶段,这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两化融合”方向大体一致,但当下我国制造业的自动化水平整体较低。根据GGII的调查数据,我国制造业自动化设备的使用率为58%,而行业平均水平为72%。这意味着在未能达到一定自动化水平前,我国机器人产业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将阻力重重。
除此之外,机器人产业的智能化离不开传输标准的制定,包括传输接口、传输数据、云平台等。目前不同企业采用了不同的标准,彼此之间并不通用,而这一情况在生产领域也同样存在。在高工机器人不久前举办的3C及手机行业巡回调研中,佳顺智能的一位负责人就曾表示,自己生产的AGV轮全部以个性化定制为主,行业内部缺乏相应的标准,而自己单独制定标准难度较大,行业内部已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许多企业都在遵循这套“规矩”进行生产,想要打破这一局面,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
因此,在标准制定的过程中也应该遵循这一规律,先制定企业标准,再逐步统一为国家标准。
机遇随挑战而生
受制于我国在传感器、机器人视觉和人工智能底层技术方面的不成熟,即使现阶段将人工智能运用于工业机器人领域,也未必能使两者很好的融合。
人工智能在生产中的运用较为复杂,但其最终的结果必然是无人工厂的大规模出现。现阶段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柔性生产问题,包括控制技术,机器人整体安全监控技术等,对每个机器人的状态、仪器状态、产线状态提前预警,对自动化要求高,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无法达到这一要求。
但在物流仓储领域,人工智能已开始和工业机器人结合。由菜鸟网络与快仓携手打造的中国最大的机器人仓库,不久前已经在广东惠阳正式投入使用。与以往一些智慧仓库只有几十台搬货机器人不同的是,这一仓库内有上百台机器人,它们既协同合作又要独立运行,代表着中国机器人仓库的最高水平。借助阿里的人工智能和快仓的AGV技术,菜鸟网络与快仓公司将会在多个仓库内复制这一模式。
此外,国内机器人企业正在向着系统集成商方向发展,面向终端用户,能够更加贴近实际需求,并以此改进自身的技术,也使工业机器人与实际生产需求更契合,进而带动工业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的普及,间接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融合扫平阻碍。
无人工厂是机器换人的深化,但同样涉及人力成本问题,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和用工成本的不断上涨,机器换人将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