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另类移民」到硅谷去创业

2014-05-30 段明辉 奴隶社会

硅谷,是高科技产业的世界中心,对我来讲并不陌生。我有不少前同事、大学同学或朋友工作和生活在硅谷,每次访问都能得到他们的盛情接待。只是,近两年的直觉告诉我,身边选择移民到硅谷的人越来越多。

移民,对身边很多事业还在上升期的家庭来讲,既憧憬又惆怅。一方面留恋于稳定的人际关系和事业机会,另一方面恐惧于恶化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秩序。“移,还是不移”,就如同海外留学人员面临的“归,还是不归”一样,是围城的内外。

创业,是隐藏在每个人心目中魔鬼和天使。文艺点的想开个咖啡馆,科技点的想带领自己的公司到纽交所上市,生活点的想开个街边的麻辣烫。大家在追逐财富的同时,也是为了实现心中那不灭的梦想。

和以往几次访问硅谷的视角不同,我不再局限于叙旧和吃饭,而是重点关注了大家对移民和创业的看法。鉴于我是回国之后才有写这篇文章的想法,我就把他们的身份和故事分解和重组了,这样才能讲给大家听。为了保护他们的隐私,请大家不要猜测和讨论他们的身份,而是来欣赏他们的故事。

1、把宿舍搬到硅谷的男生

对Yuan的经历,之前在国内就有耳闻,但一直没机会谋面。Yuan是一个连续创业者,在校园期间就踏入了移动互联网的大门。他和他的创业伙伴很早就开发了一款App,拥有数量不菲的忠实用户。这些用户为他们带来了不错的现金收入,可以说,他们的企业已经安全度过了婴儿期。

他们的企业拿到了风险投资,但没能够快速成长起来。相反,竞争对手依靠充足的资金和优秀的战略,迅速占领了市场。Yuan对失败原因的总结是“输在格局”,他们的企业止步在了学步期。

我如约来到Yuan位于Sunnyvale的家,一套非常典型的美国60年代的别墅。邀请我进去参观,我见到了Yuan的创业伙伴Yu,也是他的大学同学。这两个大男生各自住一个房间,我惊讶于客厅地面的整洁,就问Yuan谁做的卫生,他指指墙角的Roomba(扫地机器人)和Braava(擦地机器人)。

谈起这套房子租来的不易,不善言语的Yuan分享了他的经历。他到美国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租房,因为没有信用记录,没有房东乐意把房子租给他。直到遇到现在的房东,是个老太太,刚开始也不乐意租给他,他向老太太讲了他很需要这套房子,而且他有足够的存款可以支付房租。老太太可能被他那张学生脸给感动了,冒险租给了他们。

在租房之前,可能是想体会硅谷的“格局”,Yuan和Yu先是安排了一次旅行(B-1/B-2签证,访问者身份)到硅谷。就在这次旅行中,他们感受到了硅谷创业者的格局,以及为何这里诞生了Google和Facebook等知名公司。Yuan和Yu在旅行结束时,就很快决定把家搬到硅谷,在这里找市场和做产品。

两个单身汉,搬起家来几乎是抬腿就走的节奏,并没什么后顾之忧。唯一让他们花了工夫思考的是,如何获得在美国长期停留的身份(访问者身份的停留期一般只有6个月)。Yuan分享了他们的办法,就是入读居住地附近的社区大学,学费每年才10000美元。此举可以让他们获得F-1签证,以学生身份在美国长期停留。他们在美国注册了新的公司,并将以这家公司的名义帮他们申请H-1签证。幸运的话,他们可以在明年或后年拿到H-1签证,把学生身份变更为雇员身份。

我见到Yuan的时候,是下午1点半,他刚刚结束在社区大学的课堂学习。聊起学习,Yuan讲他还是要好好学习,一方面考勤和作业对成绩的影响很大,成绩差的话身份就没了;另一方面学费不菲,加上借此可以更积极地了解美国文化。

无论如何,他们现在身处高科技产业的世界中心。我问Yuan找到市场没有,Yuan回我这对他们来讲不难,他们是技术上的极客,在硅谷生存下去的压力不大。是的,刚见到Yuan的时候我并没认为他是极客,但见到他的室友Yu时,我认为见到了极客。在我参观的过程中,Yu从房间出来了一下,自始至终没说过一句话。这一点多像我那个博士毕业于Harvard的同学,大学四年他和同班同学说过的话平均到人头上应该是个位数。

谈起硅谷的孵化器,我问Yuan有没有接洽过,以及有没有考虑过入驻。Yuan和我讲,他不喜热闹,去参加了几次孵化器举办的活动,就慢慢疏远了。我有些差异,因为在我看来,孵化器是硅谷的在创业辅导方面先进性的体现,也许Yuan以后会感兴趣或者找到一个更善沟通的合作伙伴。

差不多下午3点了,Yuan还有一个和国内的电话会议需要准备,我就结束了对Yuan的拜访。得益于互联网,更小的团队,将能够做更伟大的事业。

我相信Yuan和Yu会成功,因为他们拥有创业最好的资本,年轻!

2、憧憬中国市场的女神

Mo拥有极好的履历,就读过北京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就职过Siemens、Microsoft和IBM。不过能让工程师们记住的,则是女神的形象。到网上搜一下,Mo当年拍的游戏形象还是可以找到的,游戏玩家们应该联想不到这是一位女性工程师。

我有幸做过Mo女神的Mentor,就是公司内的职业发展指导员。Mo和任何一个外企白领一样碰到了职业发展的瓶颈,就是“老板为何没升我的职?”我从规划、沟通谈到如何管理自己的领导,就是忘了一个建议,撒娇。

和Mo前后脚离开了IT业的航空母舰,投奔到创业的新领地。Mo先是在北京创办了一家做物联网的公司,没多久就挂冠去新加坡和美国读书了,读的是创业和创新方向。

正是在Mo到斯坦福大学之后,我明显感觉到Mo有从女神转变为女企业家的趋势。Mo的新公司在硅谷的zPark孵化器注册,在硅谷招募了新的成员,并从硅谷的天使投资人拿到了启动资金。不同的是,他们团队的第一个办公地点位于洛杉矶,因为那是投资人免费赞助的。

这次我去硅谷之前,Mo在洛杉矶。而我到硅谷的时候,Mo在新加坡。当我回到北京的时候,Mo也到了北京。Mo同时也拿了来自新加坡的投资,她正是想利用她熟悉的这三个地方的资金、人力和技术,来实现她的创业梦想。

在北京见到Mo的时候,她依然一身女神打扮。我问Mo到北京的打算,她说她会创建她在北京的办公室,并且中国是他们产品的首发市场。问Mo他们的产品是什么,她讲是一款女性试衣的App。

Mo并不拘泥于身份,因为她以后将长期保持多地旅行的状态。换个角度去看,格局打开后,身份还是个问题么?

我相信Mo会成功,因为她站在创业最佳的战场,女性!

3、美国生子带来的后遗症

Ming天生是个爱折腾的和能坚持的人。Ming研究生毕业时,和几个同学共同创办了一家培训机构,几年之后只剩下他一人还在坚持,同时把这家公司做到了几千万的年营收。对于那些拥有专业能力的人来讲,最难的是当商业上遇上困境时,如何面对各种高薪的橄榄枝。

Ming去年到洛杉矶旅游时,了解到洛杉矶是赴美生子的大本营,就想顺便考察一番,我就安排Ming到多家月子中心、医生诊所和医院进行了参观。

参观完,Ming老师打起了小算盘:与其拿旅游签证待最多6个月,不如拿学生签证多待一段时间;与其住月子中心被人照顾,不如自己照顾娃来得实惠。我当即表示支持,唯一的附议是这样应该省不了钱。

Ming老师为了收回投资,就想在陪太太在美国读书+生娃的期间,找一些市场机会。最终,他把目的地选定在了硅谷,这里发达的IT业是他熟悉的领域,而且数量众多的校友也让自己比较容易开拓人际圈。

非常顺利,Ming老师的太太申请到硅谷一所大学的ESL项目,办理了F-1签证。而Ming老师在硅谷帮太太安顿下来之后,也开始在硅谷寻找自己的商业机会。唯一不顺的是,Ming老师续签B-1/B-2签证的时候,被Checked,VO质问他为何不申请F-2签证。

Ming老师尝试了几个商业机会,都没有开花结果。但Ming老师的心态非常好,“多尝试就好,我没指望有什么回报”。

在San Jose见到Ming老师一家的时候,我才得知Ming老师的太太是音乐方面的高材生。Ming太太对Ming老师的“折腾”抱着宽容心,说“他想来,觉得我申请比较好,我就申请并来了。”

谈到花费,Ming老师还是嘀咕了一下,相比较通常赴美生子的15-20万预算,他已经花了30多万。不过,Ming老师觉得很值,“这样可以真正地尝试一下移民后的生活,不合适就回国内,合适的话就想办法留下来”。Ming老师也在盘算着他在美国的公司,能否将来帮他办理H-1或L-1签证。

Ming老师的新公司在硅谷的InnoSpring孵化器注册,目前他并没有通过孵化器拿到投资和招募人员,而是通过这个平台探索更多的商业机会。Ming老师身处硅谷,把新产品的设计完成后,交给他国内的团队进行开发。Ming老师和其它2位团队成员利用互联网来进行沟通,电子邮件、代码库、语音和视频等互联网工具都得到了充分的应用。Ming老师目前开发的产品,面向日益蓬勃的在线教育市场。

我相信Ming会成功,因为他具备创业的两个要点:敢想和肯干!

4、硅谷孵化器的毕业生

Han是个偏文艺的工科生,写得一手好代码,谈得一把好吉他。在去和Han一家碰面的路上,我还在给我太太重述Han与他太太相识的故事。Han所在的公司组织体检,然后结识了他的牙医。可能牙齿修复去诊所的次数多,再加上Han特有的幽默,后来这名牙医成了他的女朋友。

在Mountain View的Downtown,停车真是一件难事,绕了几圈都没找到停车位。进餐厅时,我和我太太一脸歉意,毕竟迟到有些久。

和Han太太是第二次见面了,因为是家庭聚会,我们的聊天从孩子开始。Han的大儿子出生在加拿大,那是Han从国内辞职后读博士的地方。Han在加拿大的大学遇到了他的创业伙伴,开启了创业之路。搬到硅谷之后,Han的二儿子出生在美国。当我问起Han太太现在有没有工作,她讲三个儿子够她忙的了。我和我太太赶紧恭喜他们,Han太太忙解释最需要照顾的“儿子”就是Han了。

Han确实长着一副大男孩的样子,但最近几年的变化也很大,尤其不那么愤青了。当年他在国内做一些底层技术,感觉不受重视,就萌生了读书的想法。在加拿大读博期间,他被他的创业伙伴怂恿开发一款应用了底层技术的软件。创业之门就此打开,而命运的改变是在他们跑到硅谷参加著名的孵化器Y Combinator的初创公司课程。

Han的创业伙伴Yuri当时是一名MBA学生,商业的触觉非常好。当他们在多伦多开启和运营了这个宠物项目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发现了很多局限。Yuri大胆地向硅谷进发,他报名了Y Combinator举办的初创公司课程,在拉上Han到硅谷面试后,成为了Y Combinator的一名学员。

Han和Yuri参加了Y Combinator为期三个月的课程,让他们受益良多。一方面那些成功创业家的经验分享和创业辅导,正是他们需要的;另一方面,硅谷拥有更丰富的人才以及不孤独的感觉。他们在课程结束前的Demo Day上,成功获得了天使投资人的青睐。对方附加了一个条件,就是他们要搬到硅谷,那正是他们期望的!

就这样,Han和Yuri在美国注册了新的公司,并以这家公司帮他们办理了H-1签证。然后他们就毫不犹豫地搬到了Mountain View,而Downtown街角的一家名叫Red Rock的咖啡馆,是他们最早的办公室。时至今日,他们在硅谷从2人发展到17人,通过云的模式服务于近千家企业客户。

我相信Han会成功,因为他和硅谷已融为一体,并且拥有可遇不可求的,伙伴!

5、为华人谋求利益的政治创业

Hua是我的大学同学,相比较其他定居硅谷的同学,他算到得晚的。让我深感意外的是,Hua在积极参与政治,为华人谋求利益。相比较上面的那些商业创业,我想Hua开启了一扇政治创业的窗户。

要说正式参与,Hua也是今年才开得头。民主党推动SCA5法案在加州参议院通过后,在华裔社区引起了轩然大波。Hua为了下一代的受教育权利,旗帜鲜明地反对,并积极地做出行动。

Hua在网络论坛上首倡成立硅谷地区谋求华人利益的志愿者组织,后命名为SVCA(硅谷华人协会)。很快,这个组织就发展到几千人,首要的目标就是狙击威胁华人利益的SCA5法案,并让民主党在接下来的选举中得到重创。

Hua在接下来的日子,一直利用业务时间在忙于组织硅谷地区工程师群体的各种活动,包括联谊聚会、投票讲座、候选人见面会和政治募捐等。

见到Hua的那晚,他刚刚结束一场候选人见面会活动,加州参议员少数派领袖Bob Huff为共和党的两位女性候选人站台,并期她们可以在各自的选区获胜。

无论是面对面,还是报纸或电视等媒体上,Hua都表现出充沛的能量。能遵守美国的规则进行游戏,能利用美国的方式进行沟通,这一代新移民注定在政治上将有所成就。说不定哪一天,Hua也许会弃工从政,我一点也不意外。

我感激Hua做的一切,也钦佩于他的激情和参与,加油!

题图:硅谷地图,来自于Google地图。

今天的文章来自段明辉,一诺的清华师弟,他的微信公众号是「海外亲子服务中心」(微信号:KidOverseas)。


奴隶社会的粉丝应该都是有些心灵追求的朋友,为了方便大家相知相识,我们开通了几个粉丝群,发送城市名获得对应的群二维码。

硅谷:100 人,发送「硅谷」。

香港二群:100 人,发送「香港」。

天津:100 人,发送「天津」。

广州:100 人,发送「广州」。

上海四群:100 人,发送「上海」。

上海学生:100 人,发送「上海学生」获得二维码。

北京三群:100 人,发送「北京」。

北京学生二群:100 人,发送「北京学生」。

另外,西安,深圳群应该很快也会有了。


保存二维码到手机,打开微信扫一扫,里面可以选择本地图片。

进群后请改昵称:名字 职业/爱好/梦想,请考虑大部分人的感受,发言注意控制水量,建议关闭群消息提醒。群内欢迎有意思的话题讨论,不欢迎广告,发广告者,第一次警告,第二次退群。

其它城市的粉丝群还没有开通,如果你愿意帮忙,请建一个三人群,并把我加进去就可以了,感谢!


加入奴隶社会,这里都是不端不装有梦有趣的人,和不正经不鸡汤的原创文字。热文回复数字 0 至 50,或回复 m1、m2、m3、m4、m5 获得目录。

欢迎臭味相投的朋友投稿至 hzshen @ icloud.com,了解更多请回复「投稿」。

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