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为什么出国?

2014-09-16 白露之遥 奴隶社会

中学接受的是接近西式的教育,所以独立也好自由也好似乎都是理所当然,一直也没有觉得出国是一件大不了的事情,周遭同学朋友也都早已散落各地。初中第一次出国的时候,完全还是个孩子,host family也好姐妹学校也好,都还算是拿你当个孩子宠着哄着教着,又因为心无城府毋需时日就和周围一般大小的男孩女孩打成一片;大学留学的时候就已经觉察出不同,生活上是柴米油盐东南西北阴晴圆缺样样都全,学业上则时而好强得辛苦时而偷懒得颓废总不自在。

但是,机缘巧合有的时候真是身不由己,虽然感性得不得了、恋家得不得了、路痴得不得了,还是理性地、坚强地、明确地,在职业生涯的一开始就跑到了海外。且不论在这个异国他乡会待多久,也不用谈将来的职业道路怎么行进,起点就是起点,他乡就是他乡。虽然我把它当成旅途,但还是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一个人在国外的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受。每个人的心里所想,眼里所见自然不相同,所以这份感觉也不尽相同。有的人好像是《北京爱上西雅图》里那样,被美好稳定的生活所吸引;有的人好像是《中国合伙人》里那样,被朴实有力的梦想所推动;有的人好像是《华尔街之狼》里那样,被名利场中的斗智斗勇所激励……有的人踏上旅途是《飞屋环游世界》,有的人背上行囊是《Eat Pray Love》……但是,这种不尽相同之中,大概总是会有某些客观或主观的联结,真实而可感,温柔而坚韧。

Dr. R

Dr. R在美国念医科,上周给我看了他在「白大褂加冕」仪式上的照片,帅气、阳光,有一种周遭商业圈子很难看到的素朴的睿智。

Dr. R是我的小学同学,初中同学,高中同学;小学的时候就一起逃避午休跑到操场上看云起云落说有的没的,我们是这种意义上的好朋友。上大学他就去了美国,虽然早就没有了云起云落,但也还总会聊些有的没的。例如,他不会做饭,早晨总是谷物加牛奶加一堆水果,中饭是医院的工作餐,晚饭就又变成了谷物加牛奶加水果;例如,他有健身的习惯,每天去gym,偶尔约了同事或同学打篮球;例如,他不喜欢club和party,不过偶尔会和要好的朋友去酒吧喝一杯,看看球或是聊聊天。

年初的时候,他回国休假,我准备出国,一起吃饭,他毫不犹豫地选了重口味的川菜。我说,「你这么喜欢吃中餐,不如回国做医生吧。」他笑了,「回国做医生你以为很简单哦。」然后他又很认真地说,「你知道吗,如果不是高中毕业来这里,我觉得我在大学里会天天打游戏然后随便找个体面的工作,仅此而已。但是一个人去了美国,不知道为什么有一种紧迫感,我竟然慢慢发现自己对现在做的这些东西有兴趣,而且可以感觉到它会成为我的事业。」我说,「你喜欢那里的生活吗?你不会想家想这里的朋友吗?」他一抬头坏笑一下,「你又来了,这么感性的。」但是他还是说,「是啊,怎么会不想呢,在美国就是大农村啊,国内吃的又多,朋友又多,多开心呀。」我说,「可是?」他说,「是啊,也是太久了,我也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了,这种生活方式让我觉得很舒服,很自在。」

我于是立刻脑海里面浮现出了Dr. R将来的生活,一栋大房子,一条大狗,一辆好车,对了,还有一片草坪。就像那些电影里面帅帅的医生们一样,温文尔雅又悠闲自得地生活着。

S 小姐

S小姐是我大学时期的闺密,一个极其有生活情调又很有品位的女孩子,是那种会在下午两点边聊天边用锡兰红茶和有机蜂蜜泡健康奶茶给我喝的人。两个人一起畅想过要在北京合租一个有落地窗的房子,一起白日梦过在北京的恋爱生活和工作,结果两个人眼下都没有待在这座城市。

S小姐在大学毕业去了英国。去英国,一方面当然是完成留学梦,于她,大概还有想逃离国内一堆乱糟糟的心情。她不想接手家里的生意,但又不想被能干的父亲认为女孩子没有用,矛盾重重;她喜欢一个身边的朋友,但又总担心喜欢下去会连朋友都没得做,心事重重。于是,潇洒地拎着行囊就跨过了英吉利海峡。

我想泰晤士河畔那种古老的优雅和不经意的奢华调调应该是蛮适合充满梦想和文艺情怀的她的。刚去的时候,一切竟都不如意:考试不如意,房子不如意,朋友不如意,就好像伦敦的天气一样,阴雨连绵。

不知过了多久,也许也没有很久,她发来的照片里开始有明亮的色彩,即便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午餐,她也能把那些小羊排啦芦笋啦细细碎碎的香料啦弄得错落有致、美若油画。再后来,她告诉我她和一个异国的男孩恋爱了。那个男孩大概是一个极其浪漫的人,会下了课拉着她的手去看烟花,偶尔又会变戏法似的给她做出各种意大利菜。虽说是幸福,但她却小心而克制地享受,她知道自己在泰晤士河畔的旅途不会太久,感情也不能太冗长。

S小姐跟我说,她觉得欧洲的一切棒极了,原计划一年Master结束就回国的她渐渐打定主意要在英国工作和生活一段时间。「我知道现在英国找工作很难,但试试看总归会有出路的,」她说,「这里一切都挺好的。」更多地是,她现在偶尔会说,「Babe,你要对自己好一点,吃好一点穿好一点,你是个女孩子」,哈哈,这大概是英国告诉她最大的一个道理吧,再拼的女汉子回归生活中还是做一个对自己足够温柔的淑女比较好吧。

C 老板

C老板是学长,相识却是在公司里,他是老板我是小兵。前两天收到他大半夜的微信,「你这家伙,出国了也不和我说一声。」哈,说得好像他在国内一样。

C老板工作了几年,就去了美国最高学府的著名学院,和周围大多数人冲着Top的MBA飘洋过海不一样,他选择了那里,大概是怀抱着某种不一样的情怀和志向的。他说,你真应该来看一看,这里每天都有太多有意思的思想在碰撞。他说起这样的话,我就能想象出来他一定眼睛里都放光了,而那道光应该比当时我们熬夜画出一张美丽的slide或是想出一个美妙的Story line更灿烂的光。

他这个暑假去了非洲,转了几个国家,做了几次报告,见的都是Public Sector里的leader们,谈的都是实实在在的改变与可能。虽然照片里的他还没有晒成黝黑的皮肤 (事实上,依然是白里透红),但很显然他和他的伙伴们已经在试图用脚丈量那片看似贫瘠的土地,试图用智慧描绘那张一直在等待的蓝图。(说起非洲,想当年在国贸羲和雅苑吃饭时,几个人都还是西装笔挺的顾问,现在两个都已经去过了非洲,除了C老板,另一个则是去了公司的非洲office,待了一年有余,都是值得佩服的前辈)。

跨年的时候,和C老板聊职业发展,他说最终的新起点会选择回到国内,无论做什么,他聊起的那条路都绝不单单是商业抱负而更多的是社会理想。我们彼此都知道所谓的改变,所谓的影响力,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几个理论也不是光鲜亮丽的几番履历,而是沉潜和坚持,我想行走了这么远行走得这么坚定的C老板也许真的会行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来。

昨天,跟公司里不多的几个华人一起吃饭,一个美丽的姐姐几杯绍兴酒下肚就哭了,不是生活不如意也不是工作不顺心,单单只为了刚刚离职去美国念书的一个同事。是的,就是有这么几个行业总是人来人往,更何况是在国外,这种热热闹闹的人来人往越发变成一种旅游大巴上相遇又相别的连续剧,让人在忙碌之余唏嘘。国外,无论朋友圈里的风景也许美丽,食物也许诱人,或许还有限量款的包包,还有先人一步的iPhone 6,但总归逃不出那一句「不容易」。

写完这段话,我在想:一个人的周末该怎么过——

下午是去买几条新款的连衣裙呢还是去街角的咖啡店吃个布朗尼呢?

晚饭是给自己做一份青椒炒肉丝呢还是下一碗加了鸡蛋的辛拉面呢?

睡觉前是看一部怀旧爱情大片呢还是把下周要讨论的项目看一眼呢?

题图:远方,来自网络。

后记:作者现在在BCG的东京办公室工作,文中故事都来自她和周围的朋友。昨天犯了低级错误,张冠李戴了,今天的作者白露之遥才是《清华园里的男闺蜜》的作者,在此向两位作者致歉,回复 94 阅读《男闺蜜》。另外推荐一篇美国留学生的真实感受《美国圈子》,关注「奴隶社会」之后回复 43 阅读。

做个小调查,有多少人被这个名字吓到了,第一次没有关注我们?你会向朋友推荐我们吗?



城市兴趣群

大家应该都是有些心灵追求的朋友,为了方便大家相知相识,组织线下活动,我们开通了全球各个城市的粉丝群和几个兴趣爱好群,请点击文末的「原文链接」访问我分享的百度云盘,二维码都在那里。还有一些群的二维码失效,但其实大部分群都满了,所以欢迎在自己所在城市建新群,请联系 nulish1,你有机会加入最活跃的长老群哦。


加入奴隶社会,这里都是不端不装有梦有趣的人,和不正经不鸡汤的原创文字。

没读经典老文章,你知道你错过了什么吗?发送 m 获得以前的热文目录。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请回复「投稿」。

微信号:nulish1,这个微信号又可以加好友啦。
新浪微博:奴隶社会-李一诺,欢迎关注!


关注我们 (搜索 奴隶社会 或者 nulishehui):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