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部不该被忘却的电影

2014-12-15 AL 奴隶社会

2005年,纽约深秋微寒的一天,我在斯坦福就读时的教授Bill Guttentag 写信给我询问,关于这个城市和那段历史。Bill说,灭绝式的屠杀和遗忘两个词不能并存。

更早些的一天,在阳光明媚的加勒比海岸,Ted Leonsis, AOL,美国在线的创始人之一和副总裁在度假,他在盥洗间的字纸篓里被一张丢弃的报纸上一个女人哀伤的眼神闪电般地击中,竟然无法挪步,他捡起那张报纸,那个女人是已去世的张纯如,她写了那本书《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在此之前,Ted 不知道这个地球上有个城市叫做南京。他读了那本书,合上最后一页却再也合不上自己的眼睛。

2005年夏天,他打给他的好友Bill Guttentag, 一位著名的学者和纪录片制作人,说他自己愿意出资拍摄一部关于南京真相的电影,请他执导。Bill最熟悉的中国学生是我,于是他第一个来找我,问我,你可知道南京曾经历的劫难?

我当然知道,我也希望世人皆能了解这一段历史,并铭记,并反思。那年冬天我怀着女儿,也怀着一颗沉重的愿心,开始帮助Bill做基础的研究并安排他的中国之行,通过原来在电视界朋友的帮助,很快取得与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和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等机构的联系。可惜当时的身体状况和现实条件没有能力为此贡献更多。

Bill与Ted等人亲身赴南京等地采访大屠杀幸存者30余人,昼夜工作,邀请美国诸多知名影视界专业人士参与支持。在日本拍摄期间,有日籍工作人员因压力与威胁被迫退出,但也有坚强的反战志愿者义无反顾地执著奉献到底。Ted 为这这部叫做Nanking的纪录片个人投入200万美金,并付出大量的心血和劳动。他明确表达,对这部电影的版权绝不介意,希望它以任何方式传播,使人得以知晓并铭记真相,这不是一部谴责日本人的电影,这是一个谴责战争与暴行的宣言。

影片于2006年底拍摄完成,2007年1月20日在SUNDANCE 电影节首映,同年7月3日在北京首映,我记得当天自己着黑色衣裙,但是黑色丝巾上有怒放的花朵,向从人类最深重罪孽里生出的高贵和善意致敬。我们相拥而泣。影片自2007年7月7日起在中国公映,反应平平,几乎无人得记。我把用封面报道它的一期《三联生活周刊》镶进玻璃镜框,一直放在我的办公室里。我期待有一天女儿问起妈妈乏善可陈的一生里,什么事值得自豪的事情,我就会给她讲这个故事。就是今天。

从此我没有再见过Ted, 他的名字在有关这部电影的维基百科里也不见被提起。我和Bill年年对着一杯酒或咖啡相见,也不再提起这部电影。过了比8年更长的时间,用了我们打赢那场苦战的时间,这一年的12月13日,有人终于记得了这不该忘却的纪念。我翻墙去Amazon, 看到对这部不见经传的小片的星星评论,泪盈于睫。


一诺: 今天这篇文章,是昨天在朋友圈看到的转发,通过朋友联系上的AL。网上已经有一些版本,写了AL是谁。不过我们达成共识,不用抓眼球的标题和标签。在一个民族的沉重和苦难面前,不管是什么“成功人士”,个人的标签都显得滑稽和浅薄。而且AL特地说明,她自己和这部片子的制作没有直接的关系。只是有幸亲历了影片的制作,又黯然经历了它的被忘却。

周日的上午,我妈妈和阿姨带孩子们去公园,我在Amazon上买了这部片子,一个人看的泪流满面。 国内的朋友可以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看国内的视频。我把链接也贴在下面。

今天周一,大家会开始忙碌的一周。我和朋友约稿,大家经常的回复是“我现在很忙”,“等我闲下来”。如果是我熟悉的朋友,我就会跟Ta说,少来,谁不"忙"? 在我们现在这个半娱乐化大家都在“忙”的时代,在12.13这个日子很快就会被商业化的圣诞节冲掉的时代,我们普通人至少能做一件事,拿出90分钟,看看这个影片。也让更多人知道这个制作人完全不在乎版权的影片。如果你愿意,那也请你和我一样,把这篇小文放在你的朋友圈。

下面是AL朋友的评论,非常认同,和大家分享。

在登机前看到龙宇在微信上发了一篇关于南京屠杀的纪录片的一些回忆,对于没有经历过战争的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很难在这个事情上触动到灵魂。主流媒体里关于日本侵华题材的影视剧不在少数,但是这些作品有哪部还可以拿桌面上说说,情节荒诞怪异堪比武侠魔幻有过之,想起多年前看到日本画家丸木夫妇的画册,其中表现南京大屠杀的画面,当时对我的震撼到现在想起也是不寒而栗的,那种深入骨髓的痛感也许只有亲历过战争的人才能表现的出。我也曾经看过不少国内的画家表现这个题材,实在的说是非常耻辱的一件事,画面上成堆的人体模特,一两个穿着日军服装的群众演员构成画面的主体。有时我就想我们在历史上曾经遭遇过得残酷的经历,不能说不够深刻,比如异族的屠杀,比如对文化的破坏,但是在艺术创作里,艺术家是缺位的。文革结束后有短期的伤痕文学、伤痕美术、可惜的是很快就变成一种怀乡式的唯美主义,把伤痕符号化了,没有在反思中升华艺术的表现力,以及对历史进行深入的反省。以前一部二战题材的纪录片,采访集中营里的幸存者,没有花俏的视觉效果,平铺直叙的,让亲历者讲述,也是相当震撼的。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网上刷屏。然后过去就过去了,象一个什么节日的应景似的转发。我没有转的兴趣,直到看到龙宇写的那篇回忆。写的真切。我们这个民族特别喜欢历史,但是又很健忘,而且肤浅。对于趣味有种奇怪的着迷。这表现在大部分艺术创作中。所以像表现主义的珂勒惠支、蒙克、基弗等等这样的艺术家都不可能在我们文化里出现的,我们缺乏对痛苦沉淀的能力,所以也很难有真正的思想家、哲学家的出现。从某个角度看日本文化里有那种对痛苦深切的体验,所以在文化上更容易出现大家,而我们的问题在于对什么都能趣味化,本质上是一种装饰主义的文化,很难高级。如果非要从好的方面说呢就是健忘的人容易乐观,我们比别的民族不够深刻,不过乐观有余。


文章作者龙宇,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和斯坦福商学院毕业,现任贝塔斯曼中国总部首席执行官,暨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BAI)管理合伙人,也是斯坦福商学院监事会成员。没有卖关子的意思,就是不想搞得滑稽和浅薄,如上。

其他公众号转载,请如实注明作者,保持原文,在文章开始注明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奴隶社会。

视频链接:

国内: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n47BuLmlMYM
http://m.56.com/view/id-MTAyODQ5MzAy.html

美国:
http://www.amazon.com/Nanking-Bill-Guttentag/dp/B004XWVRYE

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也可以。

题图:NANKING 电影海报

加入「奴隶社会」在全球各个城市的粉丝群和兴趣爱好群。群二维码在这里:

http://yu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1275005443&uk=4062918764

近距离接触,可以加 nulish1 微信好友。

没读经典老文章,你知道你错过了什么吗?发送 m 获得以前的热文目录。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请回复「投稿」。

关注我们 (搜索 奴隶社会 或者 nulishehui):


喜欢,就鼓励一下作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