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利坚的彷徨与骄傲
朋友很有心,帮我找的房子地理位置极佳,就住在Harvard housing, 十九楼。倚在阳台上,12月的阳光映着眼前的查尔斯河,和两旁砌着百年红砖的哈弗大学,显得格外亮堂。白天走校园逛博物馆压马路,晚上和朋友吃吃饭聊聊天,或者干脆找个温暖的咖啡馆,或宅在家里看书写东西。不着急无目的,没有匆忙的心情,享受在一个城市慢慢生活,融入这片城市节奏的感觉,而不仅仅是到此一游。
波士顿算是美国最古老的城市了。这个城市像是一部美国历史的聚集地。随便拿出一条街,一个公园,一个建筑,一所大学,动不动就是“几百年”,“建国初那时候”的腔调。1636年建成的哈弗大学,建校史比美国的建国史还长;走在1898年落成的波士顿公共图书馆,有种漫步历史的沉重感,严肃到不行。更妙的是,这种历史建筑并没有被生硬的保护起来,割断了当代与历史的连接,而是免费向公共开放,自由借阅,那一刻耳边隐约回荡起“from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的声音;漫步在著名的波士顿公园,驻足在各种历史雕塑前,配上12月的冷肃,仿佛都能听到当年自由的枪声。
感慨老美对于自己国家的历史保护得确实做的还有模有样的。
但这些都不是最吸引我的。
自己从来不是一个揣着历史情怀的人,无法从一个群冰冷的历史建筑中看到一个名族的气质和活力。我更感兴趣这个一个城市的人,因为他们才真正承载着这个城市乃至这个国度的风貌。他们在这里学习,工作,生活,所形成的想法,态度,思维,才是真正吸引我的内容。尤其是在这里的留学生们和在这个城市工作的中国人。
朋友He已经哈弗研究生毕业,目前在波士顿工作,这几天跟着她混,认识了一些在哈弗念书或者毕业工作的的中国老乡。前天晚上坐在Harvard Square 的星巴克里等她,她加完班已经是晚上九点。随她去朋友家里的小聚会。一屋子中国哈弗留学生在,在温暖的客厅里面嘻嘻哈哈,顿时发现在海外一起讲普通话是件多么切的感觉,印证了语言学的那句话——语言就是身份。
Lu貌似是这屋子主人,给我们端上了热气腾腾的火锅丸子面。后来He在聊天的时候特地和我介绍说:“Lu是一个传奇人物,你去百度搜她,全是她的作品和事迹。她在一席上做过演讲。”
纳尼,一席的演讲我有在看呀。那一刻大脑神经蹭蹭的冒着光,激发着寻找过去的链接。想起来了,我两年前在网上看过她主题为《炸弹、树木和黄金》的演讲,当时还把这个视频链接给了He看,调侃她说同样在哈弗学设计的,人家是都那样了,你怎么还没混出来哪….
没想到会在这么一个场合见到本人,世界真小。
(这是她在一席的演讲链接,有视频有真相哈)
http://www.iqiyi.com/w_19rr1b3mup.html
Lu在美国西海岸读的本科,目前在哈弗快博士毕业。我们东扯西扯的聊了一大堆有用没用的,言语中能感受到她溢出的才华,她对于自己的领域非常兴趣和投入,希望毕业后去北大教书。
聪明,知性,她完全颠覆了我对于女博士的印象。
11点钟回来,和He 沿着哈弗校外古老的马路上走着,
我调侃她说你们哈弗毕业的工作得符合两条标准:要么就是起薪特别高;要么薪水不高,但是未来增幅很大。
她很认真的回答说,两者都没有,她们公司的前台也是哈弗本科毕业的。
她说美国的本科教的很多内容都是一些形而上的东西,神马哲学啦,人文,经济或社科之类,亦或一些理工科的基础学科。而像医学院,法学院,商学院等很多专业的知识,很多都是研究生阶段才读的。
“也有很多人毕业后去华尔街或自己创业,而且哈弗这里从来不缺天使和风投,看了太多毕业生,递过来的名片,头衔动不动就是神马CEO或总裁之类的。但是,那又怎么样呢?大家一开始生活还是很苦逼的”
“这里的学生也大多没钱的,有钱的一般是大陆来的富二代。但是,现在这个年纪,关键是理想啊”
我觉得她和Lu 都有个共同点—-他们的学术或职业选择,都是自我价值观驱动的(Value Oriented),知道自己的性格特点,优势和劣势,做相对忠于自己的选择。
昨天He和朋友们去滑雪,约我一起去。我自己也没带装备,最关键是担心受伤,可不想这次美国之行终结自己的意外事故上,双脚还要继续在这片土地上多踩几天呢。她说那这样,你可以下午参加中国留学生举办的读书会吧。
后来证明,对于没能和她一起去滑雪这件事,我一点都不遗憾。
读书会在她住的房子楼下会所里,下午3点开始,我穿过哈弗校园,提前10分钟到。陆陆续续来了一些中国留学生。不一会半圆形的场地就围坐了十来号人。彼此寒暄介绍之后,我大概了解他们是附近哈弗大学和东北大学的学生。我问了其中一哥们,
“你们都是在读研究生么?”
哥们说:“哦,怎么说呢,我们这儿吧,没有没读过博士的。”
……..
这次读书会的主题是“从毕加索,格连.古尔德,秋阳.创巴来谈人生的孤独与彷徨”。我一听也是醉了——要不要这么形而上!要不要这么文艺!要不要这么高逼格!
做演讲的是一个小伙子,休闲格子衬衫搭卡其色裤,脖子围着暖色系围巾,气质文艺,眼神犀利,举手投足谈吐和说相声的曹云金一个味儿,天津人。他坐着讲,用着幻灯片展示着毕加索各个时期的绘画作品风格和古尔德的音乐和秋阳的书,聊着作品折射出来的大师们的孤独和彷徨。从整个演讲叙事内容的结构,组织,铺垫,到说话语气的强弱和重点,包括脸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的配合,这哥们的水准都可以上TED了。而最关键的是,这么一个虚无缥缈的空大主题被他诠释的确实很有深度——这哥们有货呀。
大家围在下面听得很认真,遇到不明白的就打断问,他回答完后继续讲。讲了一个半小时,内容很高能,呈现接地气,学了不少。
之后大家点了外卖,在会所一起吃了温暖的晚餐。他们个个都挺能聊的,还好自己也算是半个能侃的货,倒也和他们谈得愉快。
聊创业。Cheng是哈弗商学院的博士,本科在哈弗念的哲学,她说她分析了那么多案例,听了好多商业的思想和创意,其实成功关键不在于想法,而在于执行,执行力才是王道。
聊美国生活。Wang是北京女孩, 美国读完MBA,在曼哈顿工作,做银行信用分析之类的。她说她刚来纽约的时候挺兴奋,又是在著名的第五大道上班,满足了自己的幻想,别人的期待。但是现在觉得留在美国也未必好。
“国内每天都发生着变化,而美国每年都一样”
“洛克菲勒中心那棵著名的巨大圣诞树,每年都会拿出来重新再放一次”
以她在美国的学历和曼哈顿工作的经历,回北京可以再找一份薪水不比这边低的工作。父母在北京,国内有稳定的朋友圈,她觉得在这里工作除了所谓的光环以外,也没有太多留恋,她在考虑要不要回国。
对于海外留学或工作的人来说,To leave or not to leave 这个问题,似乎永远是横亘在心中的太平洋,翻滚着内心深处的暗流。
我和她说其实你心里已经有一个倾向,接下来就是选个合适的时间,等条件成熟,just follow you heart。
他们来自不同的背景,跨越了11个小时的时差,在这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上,调侃着孤独和彷徨,戏笑着爱情和理想。
他们是一群天生骄傲的人。
PS:马上就要离开这个城市去纽约了,回忆已经足够美好,未来还在招手。某人说波士顿是去过最喜欢的地方,没有之一。不知道在未来的日子里,会不会经常惦记,时常想起。
题图:哈弗大学旁边的查尔斯河,来自作者。
作者 Spenser Chan, 在大陆一所重点高中教英文,三个月前来香港深造读研。他维护一个微信公共账号:spenser的二次学习日记,同时也是香港最大的社交平台——港漂圈的约稿作家。看他之前的文章,请回复 126.
奴隶社会一周年精选文集《女神 经》已经开始预售了,查看详情请点击文末「原文链接」。
加入「奴隶社会」在全球各个城市的粉丝群和兴趣爱好群。群二维码在此:
http://yu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1275005443&uk=4062918764
近距离沟通,可以加 nulish1 微信好友。
没读经典老文章,你知道你错过了什么吗?发送 m 获得以前的热文目录。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请回复「投稿」。
关注我们 (搜索 奴隶社会 或者 nulishehui):
觉得好,顺手赞一个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