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的心智成熟之旅
一 前言
关注奴隶社会有段时间了。从没想过要投稿。一来,别人的故事,还是跌宕起伏、与众不同的更好看。我的没啥好写。二来,人生的道理大家都说尽了,实在也想不出什么发人深省又耳目一新的话来。
不过转念想,一百个人里倘若有五个人的人生算精彩,那另外九十五个人,也还是得照样过日子。普通人的人生怎么过,怎么把平淡的生活过得有意思,这是个问题。
二 我的故事
我的人生用四个词就可以概括尽:学习、工作、结婚、生子。
从小一帆风顺,按计划成长。在家是父母的乖乖女,在校是老师的好学生。按部就班一路升学,做过的唯一“叛逆”事,似乎只有小学、初中瞒着爹妈偷看武侠小说了。因生性淡然,按老爸的说法是“甘当第二,不争第一”,上过的学校也都是说起来不错但都不是顶尖的。本科上了家门口省内最好的大学,专业也是老爸给选的——会计,一个文理通吃走遍哪里都需要的专业。老妈希望我毕业出国。老爸不放心,坚持读研之后再出去。于是考去了北京。
作为一个从小由父母做主设计人生之路的孩子,我其实不太清楚自己喜欢什么,未来想做什么。爹妈希望我去美国读博士,我却对那漫长的读书历程心生恐惧。硬着头皮考了两次GMAT,成绩都了了。事后回想,是不是潜意识里也带着些反抗的含义,不想去所以不努力考。最后决定去英国。
拿着国内的硕士又花钱去英国念硕士听上去很诡异。但父母接受了我的理由——出去历练一下,长长见识。因为是自己的选择,所以读研的最后一年,我很积极地考托福,申请学校,搞签证。大概是在国内传统的教育体系下压抑得太久了,出去国外如鱼得水。嚷嚷着打死也不念博士的我,却一不小心拿了个全奖又念了博士才回国。
在英国的五年(一年硕士加四年博士),是真正活出自我的五年。除了父母财力和精神上的支持,其他都要靠自己。学着自己做决定,在一个陌生的国度结交新朋友,尝试各种学业以外的活动,过与国内不一样的生活。因为总会拿国内的种种与国外作比较,开始对人感兴趣。喜欢观察人(多数情况下是自己),研究人行为背后的原因与动机。博士论文也因而选了一个行为金融学的题目。至于后来完全脱离了金融、会计圈,一脚踏入博彩业,那是意料之外而又顺理成章的后话。
三 踏上心智成熟的旅程
《改变,从心开始》的作者罗伊·马丁纳说,世间之人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生来就不要觉醒的,他们仅仅是来体验这个世界。另一类是准备好要觉醒的,他们会因生命的某个阶段某个时刻发生的某件事,而走上心灵觉醒的道路。于我而言,英国这段重新审视自我、发现自我的经历,就是引领我走上心灵之路的助缘。
最初给我极大震撼的是美国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所写的心理学通俗读物——《少有人走的路》(The Road Less Travelled)。当时正处于极度的情绪低落期,开篇一句「人生苦难重重」,我眼泪就下来了。书上说,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就在于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一旦你直面你的问题和痛苦,真正理解和接受人生的各种意外和苦难,也就踏上了心智成熟的旅程,并终将实现人生的超越。这本书并没有治愈我的情绪感冒,但从此开启了我向心智成熟的追寻。
此后很久我才领悟到,就如同名利或任何外在的东西并不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一样,是否做过很多不同的工作、去过很多地方、有过常人所没有的经历,也算不上衡量人生精彩与否的唯一标准。一个人即便一辈子平平淡淡波澜不惊,只要他/她心智成熟,也可说是过了极为精彩的一生。要留意的是,这里的心智成熟是指人内在精神的状态,不是说人不该有情绪。情绪没有好坏之分,没有应该不应该。有问题的不是情绪,而是人处理情绪的方式。
德国的灵修作家古伦神父曾经说,美国提倡的positive thinking(积极思维)观念简直就是个大祸害。人在负面情绪当中你跟他/她说要positive thinking,就是把人往绝路里逼。一个极端的例子是,有位患了重度抑郁的年轻人在母亲带领下去看医生。医生建议他去上positive thinking的课。结果上课的第二天,年轻人自杀了。因为课程要求积极思维,而他发现自己的消极心理和负面情绪完全没有存在的空间。不如选择死。
我虽不赞同完全否定积极思维,但也认可应该允许并接纳自己的阴暗面。现在的人们特别提倡正能量,认为负能量不好,应消除。实际上,承认自己有脆弱、悲伤、难过、沮丧、愤怒、嫉妒等负面情感或思想,也是接纳自己的一部分。倘若你正处在人生的阴暗期,强逼着自己积极起来,和轻声对自己说,只要心中那一小团光不灭,让我先暗一会儿…哪个更令你有被接受的感觉?我们都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个体,承认自己有优点缺点、有正面负面,才有可能激发出自身内在的能量,实现真正的转化。
四 增强感性的能力
好吧,如何实现真正的转化?我的看法是,首先要增强你对自己、对世界的直接感知能力,也就是感性的能力。
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家蒙特梭利女士认为,每个婴儿自生下来就是一个独立的精神胚胎,他/她有自己内在的感受和精神需求。婴幼儿依靠感觉来了解世界,但在成长过程中随着不断接受外界给予的知识和信息,在增强理性思维的同时,逐渐失去了对事物本然最真实的感受能力。当我们通过学习获取教育、文化、价值观等各种知识体系和评判标准时,我们学到的是对与错、好与坏、道德与不道德、应该与不应该这种二元对立思维法,而感性或者说直觉的能力则被压抑了。于是当感觉出现时你会怀疑自己,不敢相信,并试图从书本、权威或他人的经验中寻找答案。当外在思想与内在感受不符时就会产生痛苦和纠结。
怎么增强感性的能力?请看下面三板斧。
1、活在当下。
通俗地讲就是,该吃饭时吃饭(而不是一边吃一边玩手机)、该如厕时如厕(而不是一边如厕一边看书)。多观察事物、描述事实,少用头脑的分析与评判。因为你一旦用头脑进行分析,就脱离了当下这一刻。要想感性、理性共同发展,必须减轻理性思维对感性认识的压制与干预。想想看,你头脑所以为的真的是世界本来的样子吗?只要你的头脑(指人的念头、思维)与现实相对抗,比如不满意自己昨天开会的表现、希望明年能升职等等,你就会感到冲突与痛苦。用灵性的术语说,要首先对你自己、你身边的一切和你所经历的一切完全接纳和臣服。接纳现在的一切,而不是用头脑给它贴标签、做评判,痛苦就自然消失了。转化会自然发生。所以你看很多修行的人会静坐和冥想,就是为了摆脱思维、念头的干扰,给自己的头脑一个“空”的间隙。
2、亲近大自然。
我们和父母、祖父母这几代人,受到的教育是「人定胜天」,是把人看得高于自然,能够改造自然的。然而科技越发展,越显出人类的无知。莫说宇宙,仅从地球的角度看,人类在自然的威力面前也是无比渺小的。然而自然对人类又是慷慨的。每一年四季更迭,每一日潮汐交替,都是自然送给人类的礼物。人类身体的能量,只有在大自然的规律中才能得到生长和抒发。因此,亲近大自然也就成了恢复我们本身感性力量的绝佳途径。
现代人生活在钢筋混凝土铸造的围城中,早就失去了与自然连结的能力。即便你经常旅游、远足,置身山高云淡、鸟语花香的境地时,又有多少时间不是在操心孩子的学习、惦记手头的项目、担忧家人的身体,诸如此类?还是一个「当下」的问题。想想看,你上一次认真观察一朵花、一棵树是在什么时候了?恐怕绝大多数人得追溯到孩提时代了吧。如果有可能,请认真观察一朵花。看它在不同时间阳光下的姿态,看它的根、茎、叶伸展的方向…你会有不由自主的感动。与自然的连结,才是身心与世界真正的连结。
3、向孩子学习。
按照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的说法,人类痛苦、纠结的根本原因在于“时间”作为心理概念的出现。小孩子是没有时间概念的,他们真正活在每一个当下。所以你会看到他们前一秒还在嚎啕大哭,转瞬间又破涕为笑了。并且他们不记仇。因为没有过去经验的干扰,过去发生的不愉快不会影响到他们现在和未来的行为不是说他们不会学习,而是指不会把过去不好的感受带到下一次的体验上。而人在了解了时间的物理概念之后(指的是你需要按时上班,火车定点要开这种时间概念),令自己陷入到过去、现在和未来这种时间的心理概念所产生的分化当中。这种分化是人类纠结的根本原因,总是在懊恼或怀念过去,担忧或期望未来,就是没有在当下。
对于小孩子,也要保护他们与生俱来的感性认知能力,顺应他们的发展,而非按照自己或世界的标准来改变/改造他们。因为婴儿期的全能自恋使得他们没有个体的概念,自己与妈妈是一体的,自己即世界。他们头脑中也没有任何二元对立的概念,所以保有了对这个世界的天然好奇、全然信任和无限探索。但是因为婴儿的感受是很初级的、直观的和无意识的,而人不可能像动物一样只靠本能活着,所以在成长过程中必定要经历这个二元对立的世俗世界,使头脑的思维得到深化,显现出自己的社会性。所以二元对立是不可避免的。而那些灵性得到成长的人,会达到或接近如婴儿般返璞归真、超然无我的状态。而这时的“无我”与婴儿时期的“无我”,又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层次了。
五 结语
人生很短,又很长。如果下一个定义,我认为人生是由当下每一个选择和决定所组成的生命运动的轨迹。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生是可控的。然而,人生又是无法预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有自己的机缘去体会。人生之路的不确定性,才是人生当中唯一可以确定的事。
那么,一起踏上这心智成熟之旅吧。一起去探险。
题图:孩子,来自网络。
后记(一诺): 人在世上,有三个核心的关系-人和自己,人和社会,人和自然。人和自己的关系,是原点和起点。今天这篇文章我读了好几遍,Susan讲的是”人和自己“这个最核心的问题,但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在“心智成熟”之旅上,我们都在路上。但有先行的人这样精道的总结和分享,真的是受益匪浅。今天文章对我来说的另外一个”惊喜“,是作者本人- Susan是我的小学同学,我记得的还是她小学时的样子,两个大大的酒窝。后来通过奴隶社会联系上,她在我们的超级妈妈群里(话说这是我见过的最活跃有货的群,没有之一)每次发言都语惊四座,才知道她自己这些年来的个人成长的经历。
我们很多年没见面了,那个记忆里大大酒窝的小个子姑娘,现在不仅是一个事业有成的大学老师,而且更重要的,是一个心智成熟的人,所以是一个极精彩的人。
【附录】心灵成长书籍分享 ( by Susan)
我并不是身心灵领域的权威,看过的书也不算多。这里主要与不太知道身心灵是怎么回事的朋友们分享几本身心灵入门书,以及我认为对于处理人际/家庭关系非常重要又不晦涩的心理学书籍。
1、 身心灵入门
张德芬和胡因梦都是身心灵界的华人代表。如果对身心灵了解不多,可以从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开始,该系列的其他书可选自己有兴趣或有相关问题的看。比如我曾是无可救药的完美主义者,看《重遇未知的自己:爱上生命中的不完美》就比较有启发与共鸣。胡因梦也长期从事身心灵书籍的翻译与传播工作。可从她的自传《生命的不可思议:胡因梦自传》开始,其译作和博客也都可以看。
2、 情绪及自我疗愈
克里希那南达&阿曼娜《拥抱你的内在小孩:以爱疗愈内在的恐惧》(Face to Face with Fear)。当年见MSN上一位朋友签名写“战胜恐惧”,我介绍这本书给他。后来他说我推荐给他的书,这本内在小孩以及前面提到的《少有人走的路》,改变了他整个人生的方向。呵呵~
罗伊·马丁纳的《改变,从心开始:学会情绪平衡的技巧》(Achieving the Emotional Balance),胡因梦译。前半部分阐述了情绪平衡的理论,后半部分介绍情绪平衡的技巧。里面有些内容与我们日常所知相距甚远,如果无法接受,可以暂时先放在一边。
《陪伴生命:我从临终病人眼中看到的幸福》(The Grace in Dying)。这是一本了解死亡及相关恐惧的书。
3、 家庭与人际关系
了解人际沟通的反应模式与人格塑造,可看美国家庭治疗大师维珍尼亚·萨提亚的《新家庭如何塑造人》(The New People Making)。通俗心理读物有武志红《为何家会伤人》、《感谢自己的不完美》。身心灵类可看罗伊·马丁纳的《完美的爱不完美的关系》(Perfect Love, Imperfect Relationships)。如何养育内在自由的孩子,可看亨利•马西和内森•塞恩伯格合著的《情感依附:为何家会影响我的一生》(Lives Across Time/Growing Up)。父母身心成长与亲子关系可看沙法丽·萨巴瑞的《父母的觉醒》(The Conscious Parent)。
4、 总结
看书的时候要注意两点:一是看身心灵书也不可迷信权威,不加思考全盘接受。因为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适合甲的不一定适合乙。二是每个人看书的关注点不同,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同。不同的人看同一本书,感受可能会大相径庭。如果大家都说张德芬好而你看她的书无感(其实她的书我除了《重遇》之外其他都无感),千万不要怀疑自己的感觉,以为是自己有问题。每个人机缘不同,引入门的书也不同。
我看书主要是根据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或感兴趣的话题,找相关的书籍看。然后根据作者的文章和著作再找书。遇到喜欢的作者,通常会把他所有的作品都买来(…囤着)。其实有的也看不下去,就先放下。以后有机缘再看。时空、阅历变了,情绪、心境不同了,再看又会有不同的感受。比如张德芬在某书某章提到拜伦·凯蒂《一念之转》(Loving What Is)(台版叫《转念》)和艾克哈特·托利《当下的力量》(The Power of Now)中的某些观点,就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问题,去找相关的书籍看。《当下的力量》知名度很高,然后续之作《新世界:灵性的觉醒》(A New World)更成熟,更系统。如此类推,就好像做研究扩展参考资料那样。
5、更多
如果以上这些还不过瘾,可关注心灵成长类微信公号「心探索」(innerlight18)、「心灵自由」(freedomloveaction)。更多书单可见身心灵读物出版人、豆瓣名人“野兽爱智慧”整理的「内在工作推荐书目」和国内身心灵推广先行机构“心探索”整理的「最值得阅读的50本心灵成长书籍」。
奴隶社会一周年精选文集《女神 经》已经开始预售了,查看详情请点击文末「原文链接」。
加入「奴隶社会」在全球各个城市的粉丝群和兴趣爱好群。群二维码在此:
http://yu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1275005443&uk=4062918764
近距离沟通,可以加 nulish1 微信好友。
没读经典老文章,你知道你错过了什么吗?发送 m 获得以前的热文目录。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请回复「投稿」。
关注我们 (搜索 奴隶社会 或者 nulishehui):
觉得好,鼓励一下作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