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生活才能死而无憾

2015-01-12 黑黑 奴隶社会

小时候总觉得死和老一样遥远,与自己无关。到一定年龄之后,开始经历一些亲友的逐渐离去,尤其有同龄人的猝然离去,离去的时间和方式如此难以预料。有恶疾,有意外,还有很多想不到的情况。比如去年两个三十多岁的小伙子,一个刚结婚,一个正准备结婚,都是一场感冒迅速转化为肺炎,就此阴阳两隔。

对于生者而言,痛心之余,也有一些恐惧,主角总有一天会轮到自己。但谁知道什么时候轮到呢?每个鲜活的生命都要消逝,连地球、宇宙都有消亡的一天,谁都无法阻挡死亡的到来。这看似悲凉,但认识生命的局限性,却有助于我们冷静思考,如果明天,如果下一时刻,Game over 的那一声响就要猝不及防来临,我们如何才能告别得不那么遗憾?

每个人答案也许都不一样。我在探索了若干宗教、哲学、心理学、身心灵的各种观点学说之后,通过存在心理学找到自己的答案。美国心理学大师亚隆在著作《直视骄阳》里冷静地说:“除了选择,一切都将消失。”他还引用尼采的名言:“充实你自己,实现你的潜能,充分地、完全地活着。只要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死而无憾。”

说白了,也就是活出自我,活在当下。道理都懂,如何实现?我个人觉得,至少要有下面几条。

顺应自己的内心。你是谁?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人来到这个世界上,要认识自己,先要认识自己的内心。最重要的,拥有跟随内心与直觉的勇气,你的内心与直觉多少已经知道你真正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在面临选择的时候,内心出于本能和责任会做出选择,而总会有很多杂念来进行干扰。出于内心的选择,往往难度会大一些、不那么舒服。比如在拥挤的公交车上好容易等到一个座位,又看到一个更需要座位的老人或小孩,让不让座让人纠结。此时,不让座,身体更舒适,但内心会有不安感。让座,身体不那么舒适,但会让内心安宁和充盈。这适用于人生的重大选择,也适用于生活的细节。

就我自己而言,有过一些阅历之后,知道人性的复杂,但仍愿意用善良去揣度人。有朋友提醒我不该把人都想那么好,但我想,这不是软弱,不是幼稚,只是出于自己的内心而已。也遇到过矛盾和苦恼,比如一些合同中与利益对立方必然产生的冲突。但是充分的沟通与适当的让步,最终化解了矛盾,或许放弃了些许利益,但是“让他三尺又何妨”,少拿三瓜两枣,换来内心的安静,对我而言是很值得的。用纯净、温和的心去看这世界,世界就同样待你。

看到过一句话,“有的人,你认为情商很高,其实他只是真诚。”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别人一定能感受得到。

随时感知美好。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时间似乎很长,但真正属于我们的,只有当下这一个时刻。因此,去感受当下每一个时刻的美好,非常重要。一花一草,一茶一饭,一书一画,都有它的美好。培养对美的敏锐力和感知力,会让我们有更确切的幸福感。

把工作和学习打理好,做好时间管理,提高效率,做事情就有行云流水的舒畅感和成就感。这对于我们来讲,本身是一种美好。而且还能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和心情,做自己喜欢的其他事情。

去年我们参加了自然之友亲子团,学会以游戏、艺术的方式来观察和体验自然,顿时自然就像在面前打开了一个神奇的开关,看万事万物那么美好。有一天,女儿自信地说:“我发现自己有一个本领,看什么都能发现美。”当时她正在欣赏对楼的灯光。确实,现在每天走在路上,随时随地都在欣赏美。看树叶在秋天一点点变黄,看花慢慢开放,听鸟雀歌唱,看云变化万千。即使在寒冷的冬日,也能看到冬树的线条千姿百态,十分优美,干枯的枝头却已经长出芽苞,等待明年。我们经常蒙上眼睛排成一列玩“蒙眼毛毛虫”的游戏,打开全身的感官,看似平常的环境也会如此妙不可言。

假期里我们远游。平时不能远游,就拥抱自然,去博物馆美术馆。天气不好时就在家中喝茶听音乐,读书画画,都是美好的。我们自己画年画,做台历,用旧衣服做成小挎包,烤蛋糕和饼干,用水果拼画,在堵车的路上讲故事唱歌。每一天,都有无穷的快乐。

动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一直是个闲散而保守的人,虽有很多爱好和梦想,但一直以来既不能舍弃安稳的工作和生活,又为自己对于梦想没有勇气也不够努力而郁闷和内疚。后来终于明白,不同的人生各有自己的喜忧,我所要做的,只是尽早行动起来,在现在条件下,朝自己的梦想方向走去。

基于对自然、教育、公益的兴趣和爱好,我找到了一个最佳的契合点,选择了在周末参加了自然之友的自然体验师培训,希望成为一名环境教育的志愿者。这个培训让我受益匪浅,通过游戏和艺术的方式来体验和感受自然,接触到国际前沿的环境教育理念,引发对环境和生态的深层思考,还认识了一群有爱心、有责任心的志同道合的伙伴……更重要的是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改变,寻找一种更加简朴、贴近自然的生活方式。也看到环境的现状与每个人息息相关,面对日益恶劣的环境,抱怨无用,其实可以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真正体会到那句话:“行动是改变无力感的唯一途径。”

码字是我的爱好,也是一种最为擅长和舒畅的表达方式。但多年来沉没在生活中,少有作品。怀着平常心和一点不甘心,去年9月份写了篇《我最好的作品就是我的生活》,发在奴隶社会上,可以算一个里程碑。之后开始给自己留作业,按节气写自然笔记,也整理给孩子讲过的童话。慢慢越写越多,也越写越顺手。从十月底开始写公众号,已经有了二十多篇作品。写过一篇《飞天扫帚》的童话,被原创童话公众号《混童话》采用,制作成广播剧在荔枝电台播出后,收听量有九万多,虽然没有进入十万以上的年度排行榜,可是想到有那么多人听这个故事,足够让我受宠若惊了。在那个平台上读到了很多好童话,认识了很多优秀的原创新锐童话作家,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还会继续写下去。

旅行的爱好似乎实现起来不容易,利用假期一年去上国内几个地方,每去一地都做足功课,收获也很大。但假期毕竟很少,更多的时候,我就选择在身边开始微旅行。北京那么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也有太多东西可看。在中午一条条地寻访胡同中的名人故居和足迹,回去再读他们的传记。周末带上孩子,把寺庙、教堂和咖啡馆串起来,感受强烈的建筑和宗教文化对比。去寂静美丽的太庙,登景山看日落紫禁城,在夜色中穿行故宫外的筒子河……在没有条件走遍世界的时候,我选择不一样的角度,把这个古老的城市读深读透,还计划写一系列胡同游记呢。

关注亲人和朋友。人生而孤独,但与其他生命的连接,建立亲密、稳定、长久的关系,能帮助我们消除和减少孤独感。即使再亲密的人,也需要多交流,多尊重和关心。矛盾,只是因为相互交流和理解不够。上一次回老家时,和父母深聊了很多往事,听父亲讲七十年代为了有一点收入,如何从二百多里地的洞庭湖北岸买回母猪,生了小猪后,再用扁担挑着坐几天的闷罐货车销往湘西和广东,尝尽艰辛。听母亲讲外婆三十四岁守寡,独自拉扯大从一岁到十岁的四个孩子,身为长女的母亲从十二岁起下地干活,帮助身体不好的外婆支撑起一个家。听得我喉头哽咽,真的好想抱一抱当年的他们啊。如果,之前他们有我所不理解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只是因为我没有去认真了解他们的经历,成长环境,那样的生活经历。人与人最重要的,是需要相互懂得。

在参加活动中,认识了很多志趣相投的新朋友,感受到思想碰撞和合作做事的快乐。因为写公众号,身边的人对我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老朋友、老同学给了我热情的反馈,很受鼓励。尤其还听到有同学、同事的家人也喜欢我的文字,还有一些陌生的朋友也能从中感到美好,这让我觉得很感动。分享自己的生命体验,得到别人的共鸣,这就是一种生命连接的快乐。

不管怎样,就在这些点点滴滴的过程中,写作、阅读、行走和思考就成为了习惯。每一天都过得无比充实,内疚和自责的毛病不得不觉就没了。不知道这样下去,会离我的梦想有多远。但是方向没有错,距离就会变得更近。而即使有一天突然听到剧终的宣布,我想,因为已经享受到了美好,尽力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也不会有太多遗憾。

题图:Guns and Roses 的 logo。

人生终极只有两个问题:爱和死亡,感谢作者和我们分享她对死亡的看法。作者的微信公众号和新浪微博都是:木思黑。如果你对爱和死亡有自己的看法,也欢迎分享给我们。



奴隶社会一周年精选文集《女神 经》已经开始预售了,查看详情请点击文末「原文链接」。

加入「奴隶社会」在全球各个城市的粉丝群和兴趣爱好群。群二维码在此:

http://yu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1275005443&uk=4062918764

近距离沟通,可以加 nulish1 微信好友。

没读经典老文章,你知道你错过了什么吗?发送 m 获得以前的热文目录。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请回复「投稿」。


关注我们 (搜索 奴隶社会 或者 nulishehui):

觉得好,鼓励一下作者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