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带上爸妈去旅行

2015-01-19 诺澄 奴隶社会

前两天在奴隶社会读到一篇文章《带上俩娃去旅行》,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自然颇有感触,秒转加评论,引来朋友圈的一行点赞。旅行对于孩子的影响和意义,一直被反复肯定,虽然辛苦一点,麻烦一点,但还是坚持要做。我突然想到,那么旅行对于父母的意义呢?是否被我们有意或者无意的忽略。我们中间又有多少人能够带着爸妈去旅行呢?

此文定义之内的带上爸妈旅行是指,由你安排组织的,迎合父母爱好,由你承担绝大部分费用,并且一路亲自陪同的旅行。夫妻出行顺便带上爸妈,真正目的是为了帮你看娃的旅行不算在内。在携程上报上个父母放心游,交钱直接把爸妈送上飞机的也不算。带上爸妈去旅行,绝对是对于智力体力和情商的考验,比带上俩娃去旅行辛苦等级翻倍。为什么?娃吵闹不乖,我们可以教育或者喝止啊。父母呢?或者Parents-in-Law? 我们只能和风细雨般的劝解啊,有些老人比孩子固执敏感,不能伤心伤感情啊。

过去几年,我和老公带着爸妈去了美国、香港、台湾、还有以色列约旦。最让朋友惊讶的壮举是,我和老公带着双方父母和俩娃一行八人带去了台湾,今年春季又要浩浩荡荡一起去澳洲。没办法,一年才那么点假期,又想陪着父母孩子去度假,又想保留一次两个人的亲密假期,带着四个爸妈一起旅行变成最好的选择。我们也从最初的不适应到了现在的游刃有余。

第一次带着爸妈去旅行,是他们第一次来美国看我。在美国商学院毕业后最初工作的几年,我就发出过邀请。爸妈怎么都不肯来,种种理由,外婆身体不好爸爸返聘之类。后来发现无非是爸妈怕我花钱。我在越洋长途中反复强调“咱有钱,想什么花就怎么花”了两年之后,爸妈终于来了。

在今后的一个月中,我带着他们陆续沿着美国东岸从纽约途径费城华盛顿走到迈阿密。带上爸妈旅行的第一个让人抓狂就是,你火热的一颗愿意为他们花钱的心时刻被他们为你省钱的执著浇灭冷却。中国父母往往是用强烈的不喜欢甚至“憎恶”来体恤你。“美国的龙虾嘎难吃,勿吃勿吃。”“牛排嘎老额,咬不动。”“格有啥好白相额?勿去勿去。”爸妈的表演如此逼真,表现如此坚决,为了避免和他们在路上拉拉扯扯,我无数次败下阵,委屈的想是否自己的安排真的那么不尽人意,自己省吃俭用那么久,并且请假一路陪同,是否真的能让他们开心。

后来带爸妈旅行次数多了,“战斗”经验也逐渐丰富。我开始知道,这些时候,子女一定要比爸妈更坚持更强硬 (至少这招对我父母和公婆这类朴实节俭的老人效果明显),并且告知钱已经付了,不去更加浪费。后来在一些场合不经意听到爸妈对亲戚朋友带着点小虚荣提到,“美国牛排好啊,新鲜,质量好。”我更加明白,他们并非不喜欢,只不过他们在用他们特有的方式体贴子女。

带着孩子去旅行,我们都知道要迎合孩子的兴趣和节奏,譬如所有的安排都要在时间上乘以两倍甚至是三倍。然后,带着爸妈去旅行,或许他们是成年人,或者他们一直在我们过去的生命里扮演着照顾者的角色,我们往往忘记为了他们去调整行程和节奏。

我和老公因为工作的缘故,一直满世界的出差,可以说再没有那么多的城市会让我们觉得惊艳。我们想要的旅行,是在五星级酒店睡到自然醒,然后悠悠的吃个早饭,在陌生城市的街道漫无目的的逛逛,或许邂逅一些有趣的朋友,或许看到一道不同的风景。

但是,带上爸妈去旅行,绝对绝对不能“漫无目的”。什么在街边小咖啡馆喝咖啡看路人思考人生的文艺范,是会被爸妈质疑,“干嘛浪费机票和酒店的钱,来这里发呆。”在爸妈的眼里,尤其是身体尚好精力也充沛的“年轻老人”定义的旅行,一定是紧凑的马不停蹄的,一天不走七八个景点,绝对不算丰富的一天。

我曾经带着爸爸去以色列旅行,亲眼目睹几个60多岁的阿姨“围攻”导游说,为什么不能早上七点出发,而是要九点出发,多浪费宝贵时间,两个小时可以多去几个景点,那个年轻导游睡眼惺忪的一再求饶。好吧,如果我能够在俩娃旅行的时候,耐心的陪着他们在路边研究一只松鼠吃面包屑,就这么过了大半天,为什么我不能在带着爸妈旅行的时候起早贪黑,一路奔波。同样是至亲的人,我们有时候就不知不觉地厚此薄彼起来。

带着爸妈去旅行的又一条经验就是,跟团旅行是不错又省心的选择。时间安排紧凑,景点符合爸妈口味 (当然你的爸妈是资深旅行家,或者品味特别文艺的除外),几点出发几点吃饭,甚至几点上厕所,全部由导游说了。免得你自作主张,辛苦炮制出来一张文艺又小众的攻略,爸妈完全不领情,你还要黯然神伤。当然跟团旅行有你不能忍受的种种弊端,走马观花啊 (谁说父母要深度游),团餐难吃啊 (谁说父母要去米其林三星),还有强迫购物啊 (尽量不要选择太便宜的购物团,即使有也一定拉着爸妈),但这也是对父母爱的代价。度假之后回来上班,一定是累的。但是爸妈开心,也就值得了。

带上爸妈旅行,一定要记得带上相机。记得是正儿八经的照相机,不是可以拍照的iphone。因为每天结束,看照片是爸妈总结一天必然要做的事情,除非你晚上可以大方让爸妈把你的手机拿去看照片自己不用刷朋友圈。我和老公已经过了爱自拍爱美图的年龄。我们旅行的照片大部分是风景和路人。带着爸妈旅行,一定记得要拍照。每到一个景点,一定要拍照,以证明到此一游。拍照不用讲究光线构图,甚至不用讲究旁边是否人头攒动,关键是要把爸妈和标志性建筑放在一个画面里面。

我曾经给爸爸和自由女神拍过一张照片,由于我的拍照技术太滥,自由女神在老爸的头顶高举着火炬,相当的滑稽。爸爸毫不在意,照样津津乐道和老同事分享。还有一次在白宫门口,那天下着雨,老爸湿漉漉的头发一缕耷拉着,却笑容灿烂。妈妈不是一个喜欢拍照的人,平日里要拉她拍照几乎都是,“去,去,年纪大了有啥好看的。”惟有旅行途中,给妈妈拍照她都是欣然同意。华尔街的那头铜牛旁边除了深夜,总是有无数游客排队照片。在那条街上工作了几年,我每天路过那头牛已经熟视无睹,同事还会玩笑的说,crazy tourists。陪着爸妈,我耐心的当了一次排队的游客,为他们拍一张牛气冲天的照片,老爸甚至还童心大发的亲吻牛鼻子。

那一刻我蓦然发现,我们可能忽略或者不屑的事物,在爸妈旅行途中,却未必不是美好的瞬间。当我们为人父母的时候,总爱记录孩子不经意的可爱。而为人子女,也要学习记录父母开心的一刻。带爸妈旅行回来,也要记得教会他们如何整理好照片,好让他们跟自己的老朋友分享,好让他们带着几分自豪几分骄傲几分虚荣的说,“看,这是白宫,根本没有我们的紫禁城灵噢。”

带父母去旅行,酒店是否豪华晚餐是否丰盛都是其次,关键是一路陪同。我们平时工作忙碌,休息的时间可能先给了孩子,然后再是给了父母。旅行途中,却会大段的时间陪同父母谈天说地。都说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陪伴,给父母最好的礼物又何尝不是陪伴呢?

爸爸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去以色列是他一生的心愿。前年我终于下定决心,休了一个长假,陪着爸爸去以色列。耶路撒冷、约旦河、伯利恒,圣经上的反复出现的名字变成我们脚下真实的地点,我可以感受老爸的一生心愿被实现后那一种仪式感的幸福。同行的一对老夫妻对爸爸说,这次旅行是儿子出钱的。他们很开心,但是真的希望儿子能够陪着一起来,因为钱他们其实不缺,他们想要的是在一起的时间。可是,儿子真的忙啊,忙工作啊,忙孙子啊,总之很忙很忙。他们理解,真的理解。说着,老夫妻的声音低了。

我们的父母在年轻的时候因着经济或者护照的制约往往没有去过太多的尤其是国外的地方旅行。旅行对于父母的影响是显著而深远的。每一次旅行,爸妈总是会回味很久,甚至是我们早已忘记的一些小细节,都会被拿出来反复咀嚼。老两口絮絮叨叨的,忘记了为鸡毛蒜皮拌嘴了。旅行是会让人慢慢上瘾的。爸妈开始学习计划自己的旅行,你没有时间,但是我们有闲有钱啊,约上几个老朋友说走就走,老人也是可以任性的。先是国内,再是国外。

虽然对于一个陌生国家陌生语言还是会有点担心,但是咱爸妈至少是出国旅行过是开过眼界的。走出国门,爸妈也开始学会一些基本的礼仪,知道电梯是左行右立,知道排队要和前面的人留有一些空间,知道公众场合不能大声打手机,知道餐厅吃饭嘴里有东西时讲话是不礼貌的。以前爸妈都是不讲究这些的,因为没有人告诉他们所以不知道。几次出国旅行之后,第一次尴尬了,第二次慢慢学会了,他们说挺好的,中国本来就是礼仪之邦嘛,我们怎么能够比洋人不讲究呢?

虽然圣经上说,“人要离开父母和妻子同住”,但是中国父母因为种种文化历史的原因,往往缺乏自己的生活,所以很多父母仍然会有些固执的参与儿女的生活。因为旅行,爸妈开始要求自己的生活。如果我们在十八岁那年学会了离开父母的独立,那么中国爸妈在六十岁那年或许会因着旅行学会了离开子女的独立。

《带上俩娃去旅行》的标题下面有一句“不应该将所有的梦想都推迟20年,只是为了孩子。”同样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我们和父母的缘分也不是永远的。当他们还年轻,当他们还健康,带上爸妈去旅行。或许一路磕磕碰碰,最终却渐入佳境。

关于作者:一个笔名叫诺澄的两个孩子的妈妈,美国东岸某非主流的商学院MBA毕业,之后在华尔街的主流银行从事非主流的工作。两年前海龟,正在适应reverse culture shock。一直喜欢中文文字,能够在全英文的conference call上用中文飞快地记笔记(我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做到),并且坚决不愿意把自己残余的写作能力全部发挥在写邮件和报告上面。

关注奴隶社会蛮久了。这里的文章是我很喜欢的调调,有梦有趣,不端不装。看着甚至偶尔会冒出自己也搞一个微信号,写写文章的念头。但是,一来我很懒 (以前网络写手的时候,经常挖坑后失联,太监了几篇小说(当然也是有完成稿的)),二来我也很忙(我是有两个孩子的working mom),所以,还是投稿比较合适我。即使投稿这件事情吧,也是一拖再拖。写了一半,要给孩子讲故事了,然后再回来的时候,没有思绪了,该睡觉了。当然,以上都是借口,真的想写,还是应该写出的。

我发现一个现象,我们对于孩子的包容,比对于父母要来的多。我们对于孩子的付出,也比对于父母要来的多。所以,看了上几期中《带着俩娃去旅行》,我就一直想写一篇《带着父母去旅行》的文章。拖了好久,now it is.

题图:找到一张老公在台湾旅行时无意拍下的。前面是儿子望着在比较远的地方爷爷的背影,中间隔着的是时间。


后记(一诺):“我们对于孩子的包容,比对于父母要来的多。我们对于孩子的付出,也比对于父母要来的多”,真的是这样。这个我自己也需要反省 - 因为知道父母是无条件的爱,所以相比对“陌生人”反而为他们考虑得很少。今天受了这文章得启发,我和老妈商量了一下如果一起去旅行去哪,希望今年能实现。


另外昨天我们的文章发后,收到了不少读者的消息,认为文章观点有失偏颇。虽然文章本身更多是从记者“蹲点”这件事讲的,但对病人隐私的侵犯是触及基本底线,不应该被原谅的。多谢大家的分享,我同意,对于隐私侵犯,虽然我们可以说制度,管理等等问题,但在制度不健全的时候,那就用我们的“common sense"做指导,至少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外我们也计划一周内和大家分享一篇关于隐私保护方面的文章。


奴隶社会一周年精选文集《女神 经》已经开始预售了,查看详情请点击文末「原文链接」。

加入「奴隶社会」在全球各个城市的粉丝群和兴趣爱好群。群二维码在此:

http://yu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1275005443&uk=4062918764

近距离沟通,可以加 nulish1 微信好友。

没读经典老文章,你知道你错过了什么吗?发送 m 获得以前的热文目录。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请回复「投稿」。


关注我们 (搜索 奴隶社会 或者 nulishehui):

觉得好,鼓励一下作者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