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企业的N种精神分裂之方法
题图:电影《杜拉拉升职记》剧照,来自网络。
今天这篇是诺澄在奴隶社会发的第8篇文章。看她的其他文章,关注奴隶社会后发送“诺澄”。未经授权,本文不欢迎其他公众号转载。
跨国公司,或简称外企,曾经风光无限,引多少无知少年尽折腰。不知不觉混迹在跨国公司十几年,期间经历种种的荼毒折腾,顿时对于人们常常说的“精英份子”有了全新的诠释。所谓“精英份子”能够在跨国企业生存生长且尚未“精神分裂”的那些顽固份子。此文来吐槽一下,跨国公司里面让人精神分裂的N种方法。(本文观点,纯属吐槽,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在外企,电子邮件绝对是一种文化。一封邮件To给谁,Cc给谁,或者bcc给谁,都是有讲究的。跨国企业的组织架构错综复杂,不要说新进菜鸟连老江湖也难免会犯错。有些老板不在乎,有些老板却特别在乎。不过慢慢百炼成精,如果搞不清楚状况,大不了按照姓氏排序,管你多大的老板,如果你的姓是Z开头照样后面排排坐,童叟无欺。
外企邮件抄送风气也是让人极度奔溃的。可能最初只是一件小事,抄送来抄送去,变成一传十,十传百。但是如果不抄送,在某些时候就会冒出某些人会突然质问你为什么不告知他。曾经有个大老板意味深长的说,没有人会介意被多copy在一个邮件上,大不了他不看删除,但是他一定会介意应该知道的事情却没被抄送到。而下属们也觉得邮件抄送了老板或者有关部门,就如同进了防空洞,“反正我知会过你了,有事别怪我”。这就是所谓 keep in the loop。Loop是个很微妙的英文单词,意思是循环,环状线路。每次看到邮件里面这一句话,脑海里就涌现出一个场景,很多人绕着一个圆悠悠转圈,却没人接近核心。事实也是如此,种种抄送除了炸爆几个老板的邮箱之外,似乎真正出来提供解决方案的人并不多,因为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被抄送的那个。一封邮件耗时一周绕了地球一圈,再兜兜转转出现在面前,让你来解决问题,除了无语也只能是精神分裂了。但是,但是,这一大圈有时候还不得不绕,因为需要keep everyone in the loop.
所有在外企工作的人似乎都花了大量时间在邮件上。虽然我有轻度强迫症看不得邮箱上的显示未读邮件的红色数字,不停想清除干净。但是电子邮件绝对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最终我也只能放弃。外企员工用邮件来隐晦的表达工作上的情绪。高竿成熟老板们在邮件里面能够客客气气的表达不满。下属员工必须学会read between the lines,翻译成中文就是读出字里行间的意思。但是,尼玛我们英文不是母语好不好,能够理解字面上那层意思就不错了。所以经常听到办公室里这样的对话,“你说老板这么写是几层意思啊,一个but后面还有一个however, 这是双重否定吗?你觉得他是让我这么做,还是不让我这么做?” 好吧,模糊语言,永远是老板的专利,中外皆同。更让人精神分裂的是,英文也不是老板的母语!想像一个法国老板和一群中国员工用英文在邮件里面争论一件略复杂的事情,那画面实在太美,让人不敢直视。
当邮件讨论不再能够解决问题的时候,就需要外企另一法宝,电话会议。
跨国企业之所以是跨国企业,就是因为在各国都有分支机构。越是看起来高大上的企业,分布范围越广。在亚太地区约个会,就有比北京时间快三个小时的澳大利亚,快一个小时的日本韩国,还有比我们慢两个半小时的印度(至今还是觉得这个半个小时时差很神奇)。如果某个电话会议再需要把欧洲,美洲同事一起 keep in the loop, 那么约一个会的难度会比约架更高。这样的全球会议,开场白是“各位早上好,中午好,晚上好” 也算是跨国企业特有的一道风景。
开全球电话会议总是有人需要牺牲或者是早晨或者是深夜的时间。而亚洲同事往往很谦逊自觉的做出让步,谁让人家是global是headquarter嘛。好吧,不得不吐槽说,某些global的美国同事念书时候地理一定是挂科的,这是完全没有时差的概念啊,怎么想当然怎么来,经常会约到亚洲的凌晨两点这种夜半鸡叫的时间。真怀疑他们是不是不知道有谷歌这类万能搜索引擎可以知道北京时间是几点嘛?难得碰到一些体恤亚洲时间的global同事,开会约的却是早上七点或者八点。好吧,毕竟人家也是一片好心。挣扎着抱着超大杯咖啡,一大早进办公室,结果会议被临时取消,有末有! 因为人家突然有family commitment. 地球那一端一句轻飘飘的I am sorry,你也只能体面的说,understand. 但窝火的感觉绝对可以让人憋出内伤,导致精神分裂。相信被放鸽子这点“小事”,在外企混迹那么些年,绝对不是偶然一次。这种窝火的程度和时差区间的大小成正比,到美资企业达到极限,感叹一句,真是白天不懂夜的黑啊。一个朋友面试一家欧资企业,对方求才若渴,介绍企业种种福利的时候,其中一条竟然是说,欧资企业不用老是半夜开电话会议。而朋友听了,欣然神往,可见被荼毒多年啊。
电话会议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例行的周会月会townhall之类常规会议。这些会议参加人数众多,原则是信息交流,如果你不是大老板,基本也就不需要发言。你可以啃着油条肉包,悠悠然的聆听,不过记得一定要按下静音键,否则你家狗叫猫叫或者你打嗝的声音会传到世界每个有你们公司分支机构的地方。如果你想另类的出名,恭喜你,你这样一定可以做到。
剩下比较棘手的就是那类邮件不能解决的事项。既然是邮件不能解决的事情需要电话会议解决,多半不会是very pretty的事情。开这些会议对于中国同事的英文是巨大的考验。如果说在邮件里面掐架还可以经过字斟句酌的深思熟虑,在口头上体面而华丽的掐架绝对是挑战英文听力、造词遣句以及反应速度。老板说,在heated discussion的时候也要保持cool。简单直白解释为,电话掐架的最高造诣就是,用新闻联播的语调和态度来主持柏阿姨的节目。(笔者注: 柏万青阿姨为主持的调节家庭纠纷的沪语节目)
其实,说真的,当年来外企真的不是为了没完没了的email chain和conference call来的。片面极端的说来,不过是年少无知的时候,被那么点虚荣心驱使。
曾经外企是高大上的代名词。办公室一定要在CBD,譬如北京的国贸,上海的陆家嘴,香港的中环等等。办公楼一定非甲等A级不可。办公室一定要有落地大玻璃窗,鸟瞰些风景,东方明珠大裤衩或者另一栋甲级楼的窗户,反正一定是要有些景致,虽然大部分昂首阔步走进办公楼的人或许只分到一个两面是隔板的cube,看到的风景不过是贴在隔板上花花绿绿的报事贴。好不容易熬到主管搬进了有风景的小房间,发现要不就是忙得根本没空看风景或者就是雾霾天了风景看不清了。
金融危机的冲击之后,许多跨国企业如同没落的大户人家一样开始捉襟见肘,但是即使如此门面还是要维持的。还没在往日的繁华风光中回过神来,严格的预算控制就开始变态得让人精神分裂有末有!最先被控制掉的是办公室的花草树木,几乎是一朝一夕之间,办公室原来据说是帮助员工保护视力提神醒脑的盆栽集体失踪,唯一幸存的是前台的鲜花,那是门脸,不能撤。接下来是冰箱里的各种饮料以及矿泉水也消失了。好吧,这些可以忍受。但是最后咖啡机坏了也不能再换新的了。在外企工作的人不要说从来没有加过班,也不要说加班从来不需要咖啡提神。从某种程度上说,外企文化和咖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是现在,咖啡机也被华丽丽的精简掉了。于是听到这样的笑话,位于国贸某高档写字楼的跨国企业员工,在隔壁公司撤离的时候,赶紧把别人留下来咖啡机如获至宝的顺了回来。还有为了节省费用,盒装餐巾纸被卷筒纸代替 (是的,没错,就是厕所用的那种卷筒纸),一走进茶水间还以为自己不留神走进了厕所。
反正各种预算控制的方法绝对出乎你的想像。需要出差的电话会议解决吧。不得不出差的,改变出差的标准,曾经亚洲飞行三个小时以上可以坐商务舱的,要求提高到飞行五个小时,于是现在除了澳大利亚,去哪里都会需要挤在经济舱。原先跨国企业制定出差坐商务舱的标准,是为了让员工一下飞机就能精神抖擞的出现在客户面前。现在好了,一下飞机,必须在厕所更衣洗漱才能见人。最令人发指的预算控制方法是电脑居然越换越厚!每当扛着足有5公斤重的电脑出差,真心感谢公司发的防身武器。
说是预算控制吧,甲等A级办公楼的空调开得像是不要钱似的,让人冬夏颠倒。夏天的时候,外面38度高温,一身臭汗进了办公室,瞬间穿越到秋天,夏天在办公室基本需要穿个外套,春秋打扮最适宜。有一次在夏天出差到新加坡办公室,心想新加坡本来就热又是夏天,清凉套装就应该可以了吧。结果经验告诉我,我实在错的离谱。新加坡办公室的空调大概不光不要钱还是政府倒贴的吧,室内低温让我错觉到了南极。新加坡同事基本都是羊毛大披肩,还有男同事夸张的戴着绒线帽,整个出差期间,我都臆想着逃回酒店,把酒店浴袍穿来办公室保暖。可是为了维持professional的形象,我不能啊。于是,只能过一段时间去室外晒晒太阳。35度的东南亚的阳光,给我的感觉是暖洋洋的舒畅。但是到了冬天,办公室里又是热的不像话,什么秋裤 高领毛衣,基本是穿不住的。外面冰天雪地,里面还会热的出汗,于是上下班时间厕所里都是排队变装的员工。长期的季节颠倒,是外企对于员工身体素质除了通宵加班外的又一考验。
所有的一切作为跨国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在其间待久了自然会慢慢习惯融入。但是在外企种种让人精神分裂事件中最让人分裂的莫过于global同事对于中国的“理解”。中国,作为跨国企业的一个海外分支机构,相比于日本香港新加坡还算是新兴市场,所谓的emerging market。曾经,中国在所有海外机构中规模较小,并不特别受到总部的关注,所以一切天高皇帝远,大家相安无事。现在美国和欧洲市场都疲软了,中国变成创造利润的新秀,总部目光的焦点,各种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就来了,尤其是那些总部设立美国某个偏远大农村或者欧洲小镇的跨国企业。
那些同事们对于中国的了解是片面而模糊的。譬如某个欧洲老板曾经天真的问我们,中国现在用洗衣机了嘛?他对于中国洗衣服的印象还停留在某民国电影里一群女人在河边用脚踩衣服,他觉得那场景和法国人用脚踩葡萄酿酒一样浪漫。还有中国同事出差到总部被一个特单纯的帅哥好奇的问,为什么中国人现在不用穿绿色的uniform了,他还以为我们吃饭前会像基督徒做餐前祷告一样念毛主席语录。某些跨国公司给外派人员的福利中还能看出一些曾经对于中国国情的理解。譬如,relocation benefit包括立遗嘱的律师费用,可想而知几十年前外派到中国和如今外派到索马里一样危险,大有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悲壮气概。还有些公司外派到中国的福利中还有hardship allowance, 看看北京上海的繁华景象,反正我是没有看出什么hardship来。不过据说现在hardship可以诠释为雾霾费和食品安全费,倒也是酒瓶装新酒,蛮合时宜。
总部同事对于中国的了解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一知半解的时候,会有更多让人精神分裂的问题和要求。最常见也是最让人崩溃的就是,“这是中国的事情,你怎么搞不定?” 那口气似乎工商局,药检局,银监会,证监会全是本公司的附属机构似的,如果你搞不定,就是你incapable。只能耐心跟他们解释说,中国监管机构也是很powerful的,而且也会很难伺候,我们可不能不把村长当干部啊。总部同事开始迷惘纳闷慢慢了解接受,但这个过程中会让人抓狂无数次。
跨国企业曾经的光环慢慢消褪。外资公司曾经以高薪为傲,现在民企的股份,国企的福利,都让外企的裸奔工资黯然失色。绝大部分的外企除了工资之外是没有任何隐性福利的,哪怕年底老板发一个红包,下个月立马在工资单上缴税。曾经外企让人羡慕的还有全世界的出差,如今国门打开,出国旅行再不是如何傲娇的事情。那么为什么还是赖在外企?或许是一种习惯,习惯了做事方式,习惯了企业文化,或许还有它所提倡的尊重平等和对于年轻人来说尚未关闭的上升通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吐槽完毕,照样回去敬业的工作。在外企,员工和公司之间不用虚情假意的说什么热爱和献身,我们崇尚的是一种契约精神,就是我要对得起我的paycheck. That is professionalism. Simple and stunning.
后记(华章):盛极必衰,月盈必亏,是这个世界永恒的规律。我们在调侃跨国企业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今天开始退烧的公务员,仍然大热的国企,最热门的专业,移民的风潮,五年十年以后会怎样?我一直以为,最大的优势往往是最大的弱点,最大的劣势往往也孕育着最大的机会。最后,推荐给大家一个视频,欢迎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希望它给你一些信心,引发一些思考。
奴隶社会一周年精选文集《女神经过》赞赏版本已售完,清明节后就会寄出来。再次感谢大家赞赏,辛苦大家久等!书的普通版在4月中旬左右也会上线当当亚马逊等网店。
近距离沟通,可以加 nulish1 微信好友。
没读经典老文章,你知道你错过了什么吗?发送 m 获得以前的热文目录。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请回复「投稿」。
关注我们 (搜索 奴隶社会 或者 nulishehui):
觉得好,鼓励一下作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