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余进 vs.一诺:完美主义和行动力

2015-09-15 余进 奴隶社会

题图:行动力,来自网络。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521篇原创文章。麦肯锡合伙人和北京办公室负责人余进发的第3篇文章。未经授权,本文不欢迎其他公众号转载,欢迎大家转发分享至朋友圈。


近些年来, 我常常因麦肯锡高管身份受邀向优秀青年提出成长建议,分享职场之道。可是这两天受一诺的启发,我倒陷入了在移动互联时代反“麦肯锡之道”而行之的反思。

我们都是被麦肯锡打磨出来的,虽然一诺曾谦逊地称我领导和导师,目睹着奴隶社会和她在过去一年的的迅速成长,我其实从她身上学到了更多。

2014年一月底,一诺和华章夫妻俩突发奇想,开辟了“奴隶社会”这个公众平台,先是自己写,然后从“窝边草”开始挖掘身边有故事、有观点、愿分享的人并极尽其鼓动之能事,把自己和这些繁忙的职场人在本已不存在的业余时间里变成了业余写手。我也成了被她鼓动的对象。不过我吭哧了这么久,总共就发过两篇文(在文后),其中一篇还是写好了第一稿在小范围内征求意见后自觉不满意搁置了将近半年才在灵感被激发时终于完成。这篇文曾以原版、盗版、山寨版各种面目在网上传播,据不完全统计阅读量至少也超过五十万。

这就是麦肯锡在我身上多年打磨出来的烙印:不鸣则已,鸣必求精品。不仅如此,而且改不了眼睛里揉不得沙子的毛病,还时不时提醒一诺:“感觉奴隶社会的文章有点良莠不齐呀。有些或观点独到或给人启发或引人共鸣或振聋发聩,有些则像自言自语,对读者没啥价值,你是不是把门槛提高点呀。”没觉得她对此有多大理会,倒是关注人数随着每隔一阵能出的一篇爆文不断往上长,一年不到就整理出书,一年多关注就突破了二十万。奴隶社会目前为止仍然是一个全职的人都没有,一诺作为三个小娃的妈,要么是前麦肯锡合伙人要么是现盖茨基金会北京首代,华章在创业,俩人出个差都得商量着轮流来。

今年早些时候一诺华章夫妻俩在我家里夜聊,畅想一下麦肯锡之外还可以干点啥。我提到考虑如何发挥自己多年职业训练的优势可以做些内容类的事情。她听后大觉有意思,两天后打电话给我:“进,很受你说的那个主意启发,我准备付诸行动了,你的经验、能力与资源都在我之上,建议你也赶紧行动起来吧。”我听了笑笑:“说说而已,真要做起来哪那么容易。”不久,她推出了“一诺FM”。

两周前我俩跟几个前麦麸闺蜜夜聚,我大力推荐刚读过的渡边淳一写的《男人这东西》并分享了此书对我将来对子女如何进行性教育的启发,一周后她也读了我推荐的此书并把受到的类似启发写在了文章里。

这些都不算,真正让我大跌眼镜触动我深度反思的是她最近在她的关于阅兵的文章中提到的她的“Get smart on China initiative” (“更好地了解中国”,她自从加入盖茨基金会以来坚持每两周给基金会的全球高管团队发一封邮件,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中国)以及她在就阅兵这个节点迅速地用英文在西方受众中发声。尽管我对阅兵本身看法并不相同,但和很多在海外生活过的中国人一样纠结和无奈于西方对中国的理解之偏颇。一诺发声的Get smart on China 不禁让我拍案叫绝,深深钦佩其行动力,也陷入反思与总结学习中。

仅以麦肯锡为例分析一下很多受“精英文化”影响的人可能产生的被制约行动力的弊病:我这里所谓的“麦肯锡之道”其实是以麦肯锡为例的凡事精益求精的精神,这当然是说得好听点,说难听点过头了就是“完美主义”。麦肯锡环境下成长的我如此,相信此病很多其他地方的人也不缺。

为了为客户解决最复杂的商业问题,麦肯锡致力于录用、培养最优秀的人才。但是很多人进麦肯锡后都是被摧毁了信心之后再重建。每一个能进来的人,估计当年或多或少都从骨子里是傲娇的,以为自己能力很强、办事漂亮。可是进来后让你看到别人比你强的、漂亮的不是一星半点,结果人人自危,怀疑自己是不是那个“误招进来的人”。每个项目结束、每半年综合业绩评估都是大大小小告诉你“你非常棒,但是还可以通过在A、B、C方面的提高在甲、乙、丙方面做得更好(言外之意离真正棒还是有相当差距滴)”的机会,这样的结果直接导致了麦肯锡人树立了好高好高的好的标准,大多做任何事都力争大大超过别人的预期,力争超标准百分之一百二十完成。凡是经过自己的手的东西如果不是尽善尽美了根本不忍交到下一个人手里。很多时候不是客户要求高,是自己跟自己较劲。其实麦肯锡只是一个例子,很多精英素质都是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追求高质量和精益求精本身没什么错,我却发现我需要警醒自己不要被“完美主义”绑架,如果觉得不够超级标准不一炮打响索性不做反而制约了行动力。

我在想,如果“完美主义”是病,治这个病的”行动力药方“,大约有四步:

一:往下对标,克服担心不够好的“恐惧”心理

很多在别人眼里一路优秀的人中不乏“insecured super achievers”(一路成就却惧怕万一下一次失败而缺乏安全感的人), 担心自己在别人眼里还不够好,永远活在自己心里预设的别人的高预期里不厌其烦地的证明自己,“不鸣则已,鸣则一定惊人”,承受不了失败的心理反而令自己不敢“妄为”。然而在移动互联的时代,有时100%完美的计划也不敌1%的行动力。“小步快跑、边射击边瞄准,快速试错迭代”,在商业社会、特别是互联网时代尤其重要。

精英总是习惯于往上对标,觉得“就凭这行吗?别让人笑话了。”一诺的技巧是往下找对标:”那么多伪科学和心灵鸡汤都10万+的阅读量,我凭什么不行?”

二:适度降低标准,开始才有希望。

他们在建奴隶社会这个平台的时候,本没有做成精品的预期。只是觉得"说了就比不说强,做了就比不做强"。这种看似“随意”的方式,却是找到的投入产出比最有效的工作方式。“满分是10,我这样能做到7,加上还有你们这些偶尔给我个10的,平台不就起来了!要是我也是10要求自己,咱们的总和就是0了”。一诺说的“做到7“, 就是这样一种心态和技巧。的确如她所说,如果她当时也以“10”要求自己,就没有奴隶社会了。

三: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聪明人善于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一向是我的格言,却在一诺身上看到了践行。拿前面提到的“一诺FM”举例,我自己想的都是复杂的,琢磨如何将一个点子落地成商业或运营模式以及面临的种种挑战,要有内容团队,要有制作团队,要有嘉宾资源,要有将内容变现的渠道,而且也有其他人在做类似的尝试,差异化定位在哪里?而且除非辞职,否则哪有那时间精力呀,想想脑袋都大了。一诺没那么复杂,直接在自己的公众平台上用手机录音频就好了,想到啥就随便说点啥, 边做边琢磨,读者/听众反馈也可以帮着完善。

四:想到就做到,从能做到的先开始

关于西方人在西方主流媒体的影响下对中国的认知有失片面,一般人都是停留在抱怨西方主流媒体背后的机制体制,基本只能认为改变几乎不可能而流于无奈。但是在自媒体时代、在社交媒体时代,谁说主流媒体是唯一主流通路?一诺就从自己能做的开始,通过每两周一封内部邮件开始影响自己身边的人,这些人在主流社会有他们的影响力,改变他们的认知不也是一个可行的第一步吗?

此文是自我反思文。还麦肯锡一个公道,我是把麦肯锡之道中的“精益求精”变成了“完美主义”而制约了自己,而一诺掌握得适度,并把其他的麦肯锡之道如“Can do attitude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和化繁为简,把看似不可能的复杂的大问题拆解成具体的可解的小问题等的能力发挥到位就更强化了其行动力。所以写下这些反思和大家共勉。


一诺:进这篇文章源于上周我们在奴隶社会早期作者微信群里的讨论,关于行动力。余进作为麦肯锡的资深合伙人,不仅善于总结提高出“行动力药方”,把我直接+变相的夸了一通,而且立马自己吃了“药”,周末就写出来这篇文章,必须要赞。如果你也有这“毛病”,欢迎取药自医。另外再给大家开两例药,一是给找人监督-把自己想行动的目标告诉别人,发朋友圈也好,发群也好,总之有人知道你的目标,为了不丢人也得干。另外一个就是给自己设个期限,一周为上。如果一件事一周之内你都做不了,那你做的可能性基本是零了。

大家吃了药之后,如果文章是产出,奴隶社会随时欢迎大家投稿。 我另外特别鼓励能用英语写东西的朋友们多用英文发声。今天的第二篇文章是对我那篇阅兵文章的一个日本人的观点,我看了很受益。

我会陆续把自己写的一些英文文章,包括”Get Smart on China” 的文章放到 Medium和我的Linkedin publication 里 (搜Yinuo Li),也欢迎大家关注和分享。今天又放了一篇新的:/

余进以前的文章


麦肯锡余进- “女神”的背后


女神,为职场而生


我的提到“Get Smart on China" 的文章


一诺:大阅兵-看CNN闹心? 给你老外朋友看看这个




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读经典老文章,发送 m 或者点下面的菜单。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请回复「投稿」。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