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有过轻生的念头吗?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1257 篇文章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YILAN,喜欢自我探索和认知迭代,想做个有趣的姑娘。2017年重塑知识体系,每周一篇人文笔记。本文转载自公众号:MISStudioY(ID:misstudiowhy)。
01
大学时,我经常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不知自己从何而来,要去往何方,也不知自己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我找不到存在的意义,时常被一种强烈的孤独和无意义感紧紧裹挟着。
在这种境遇下,生存与死亡于我而言,并没有太明显的界限。我没有太强烈的死亡念头,对生存也没有太多留恋。活着成为一种生存的惯性,而不是伸展生命的价值,变得可有可无。
后来,读到徐凯文教授的《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才发现这种无价值感在我们这一代身上如此普遍:“40.4%的学生认为人生没有意义,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这样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
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的祖辈父辈。我外公在他的回忆录里写道:
1960年,我刚满十二岁,中考被录取。母亲为我准备了一床被子,一条白老布做的毛巾,一个大竹筒,装了一桶稻子磨的粉,还有两斤大米,让我饿了用瓷碗煮粥拌粉吃。那时乡里到县城还没有公路,只能靠步行。我清晨从小路出发,饿了啃点干粮,渴了喝冷水,走到脚也磨破了皮,终于在晚上九点多,走到学校。
从学校回来后,我就在家从事农业生产,天还没有亮就要上山砍柴。那时没钱买球鞋,也舍不得,但草鞋我又不会做,所以干脆赤脚。冬天有时下大雪,冷得很,一开始有点吃不消,但时间久了就习惯了,以后脚板皮磨厚了,踩在刺上,石头上都没有事,反而觉得比穿鞋方便多了。
就像《平凡的世界》里刻画的主人公,他们的生命在苦难中变得更加厚重、充满韧性。活着,本身就是一种信仰,不管有多少捶打,他们都可以忍受。
这种生命的韧性,恰恰是我们这一代所缺乏的。
02
开始我想,这会不会和马斯洛需求层次有关?
我们的祖辈父辈,或者在生存线上挣扎的人们,最先要满足的是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所以要尽最大能力获取生存必需品,这种信念促进他们不断地忍受和克服生活的磨难。
但我们这一代从小衣食无忧,更多地是追求尊重和自我实现,而这种更高级的、社会化程度更高的需要,建立在很强的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只有明确知道我要什么,才能去实现它。
然而现实却是,我们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也不知如何去寻求,这种强烈的挫败感于是催生了大批空心病患者。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当代青年的普遍迷茫?
一是教育体制。
以分数为导向的功利化教育模式,向青年人灌输一套精致的利己主义价值观。
探索知识本身是一个快乐的过程,但如今许多老师并不会启迪学生热爱一门学科,也不关注他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只是看重最后的分数,看他是否能上名校。这样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当我们选择工作时,也只在意收入和名企。
但当收入能满足生存需要,我们开始追求自我实现时,却会陷入认知失调的痛苦:
一方面,现在的教育体系中没有自我认知类的课程,所以许多人并不知道如何结合自己的优势和兴趣,选择能带给我们价值感和使命感的方向,也不知如何去探索。
另一方面,这种精致的利己主义价值观会和自我追求产生巨大冲突:要不要放弃这份收入高、前景好、又体面的工作,去另一个完全不熟悉的领域?
二是互联网科技。
互联网颠覆了信息的传递方式,从以招聘方为导向的传统人才市场,到以应聘方为核心的互联网招聘模式,我们面临的选择前所未有的多。但当自我认知不够清晰、立场不够坚定时,更多的选择反而会加剧我们的焦虑。
而且,互联网的一个核心特征是符号化,通过图文、表情包、视频与人沟通,虽然快捷高效,但我们无法在一个虚拟的世界中与人产生真实的链接,这种隔阂感更容易让我们陷入孤独。
三是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文明相互碰撞,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文化交融,我们这一代更受西方民主自由独立等价值观影响,对本民族的文化归属感不再像父辈那么强烈,这也加剧了我们对自我定位的困惑。
由于以上的种种原因,我们可能会陷入迷茫焦虑期,甚至会产生强烈的无价值感,不知道自己存活的意义。也正因如此,我们更渴望从家庭中获得力量和指引,然而等待我们的,也许是两代间的鸿沟。
我们的祖辈父辈大多25岁之前都已完成事业、婚姻的选择,但如今25岁,研究生不过刚刚毕业。而且近半个世纪以来,大城市的婚育年龄普遍推迟到25岁以后。我们面临事业和婚姻的双重夹击,再加上互联网、全球化的影响,我们的价值观更多元化,更具有可塑性,同时也给我们的人生添加了更多不确定性。
所以某种意义上,我们这一代经历的是另一形式的磨难,但父辈可能无法理解:
在他们看来,也许一份体面的工作就已走向人生巅峰,他们无法真正体会互联网和全球化对我们的冲击,也不明白我们对于自我实现的追求,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探寻。
这也深深加剧了我们的孤独感。
03
找到了强烈孤独感和无意义感的原因,但我心中仍存在另一个困惑:
人为什么要忍受这些苦难?
满足越底层的需求,人经历的磨难和痛苦越多,难道不是更有理由直接放弃生命吗?
在奥斯维辛阴冷潮湿的牢营里,被囚禁的俘虏们,除了一具被折磨得只剩皮包骨的躯壳,一无所有。每天等待他们的,是无止尽的苦役和鞭打。在这种极端环境下,是什么支撑他们继续活下去?
弗兰克就曾是这百万俘虏中的一员,他在《追寻生命的意义》一书中写道:
痛苦在发现意义的时候,便不再成为痛苦。
人在绝境中能继续坚持,是因为他认为自己的生命存有意义,不管是让他魂牵梦绕的妻儿,壮志未酬的事业,还是宗教使命。这样,在他迷茫、痛苦、挣扎和无数次自我怀疑的时刻,有依然有力量和勇气,重新站起来,一往直前。
那么,如何发现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这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因为生命的诞生和存在本无意义,只是无意识单细胞的自我进化,生命的终极价值是自我赋予的,每个人的都不尽相同。
弗兰克说:
人想要的,并非如某些存在主义哲学家所言,去忍受生命的无意义,而是要忍受自身无能力以理性抓住生命的绝对意义。
许久以来,我们早已不再询问“什么是生命的意义”了,因为这种天真的质疑,是将生命看做实现某个积极有价值的目标。但我们早已彻悟,生命的意义不止于此,它包括生存和死亡、临终和痛苦。
一旦看透了它的本质,我们便不再用种种方法来缓解集中营内种种折磨带来的痛苦,反而将它当做值得承担的挑战,蕴含成就的机运。
苦难本身,就是生命意义的一部分。
《西部世界》中的人工智能,就是在一次又一次轮回中不断体味痛苦,最后终于产生自我意识。
人不也是如此吗?
我们经历的所有挫折和考验,都是生命意义的拷问。“真正重要的,不是我们队人生有何指望,而是人生对我们有何指望。我们不该继续追问生命有何意义,而该认清自己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生命的追问。”
是痛苦,一次又一次的痛苦,使人觉醒。
弗兰克给我最大的启迪,是我们始终保有最后的自由,来选择面对痛苦的态度:
在绝境中,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能被剥夺,唯有人性最后的自由——在任何境遇中,选择自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任何人在任何处境中,根本上都可以凭他个人的意志和精神,来决定他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即使是在集中营中,他仍可以保有他人性的尊严。
我们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过怎样的生活,都是当下无数次抉择的结果。
这让我想起修复力这个概念。修复力是指让人在承受打击之后恢复的力量,受外因和内因影响。外因是一些保护性环境因素,比如我的外婆。内因是我们能否“自主、独立、主动地获取新的经历,融入社交和人际”。
在我看来,生命的韧性就是一种自我修复力,我们无法控制外部环境,但我们可以选择在苦难中不断地吸取能量,让自己对逆境的承受力更强,让生命柔软而坚韧。
所幸的是,一路走来,我也慢慢摸索出一些自愈空心病的方法:
1、先养活自己,再成就自己
在我看来,靠自己的努力去工作,去生存,去摸爬滚打,让社会给自己教训,去跳坑,再从坑里爬出来,比过着别人安排的一帆风顺的生活更好。
因为这意味着我们真正担负起生活的责任,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也意味着我们已准备好,开始迎接生命的磨炼。
2、活在当下,活在未来
大多数人找不到工作目标,有时并不是没有工作机会,而是对于自己未来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缺乏认识,所以无法将当下的抉择和未来的人生目标结合,也无法匹配个人发展与职业发展,导致当下的行动和判断都是随机性的。
所以我们要从两个维度审视自己的决策:横轴是当下的利弊,纵轴是你未来想要的生活、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当你做出选择时,要尽可能的保证它在两个坐标轴之间,既是自己当下擅长喜欢的,前进的方向也是未来想要的人生。
那么,怎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热爱什么?
3、向内行走,向外探索
除了深入了解自己,我们更多的是需要去经历,去体验,去寻找。
如果你还没毕业,那么就大胆尝试和体验不一样的生活,在不断探索中慢慢发现自己热爱并且愿意付出精力的事业;去接触那些你喜爱、敬佩的人,你也许无数次赞叹“我也想成为她那样的人”,那么行动起来,去认识他们、倾听她们的意见。
如果你已经毕业,但还没有选择签约,不妨尝试一些可以接触不同行业、让你快速成长的职业,如果你已经签约,那就最大程度地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尝试那些你感兴趣的事,努力提高相应的能力,最终你会在探索中,发现自己想到的是什么。
记住,永远不要放弃寻找。而且寻找本身,其实就是一个很美妙的过程。
它能将帮助你寻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并思考如何用自己热爱的和擅长的为这个世界创造价值,这种价值感不仅能成为不断驱动你前进的精神动力,还可能为你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工作。
最后,用我很喜欢的维克多 · 弗兰克的一句话结尾:
我们终将发现,生命的终极意义,就在于不断寻求、探索人生的价值,完成生命安排给每个人的使命。
愿我们最终都能走出孤岛,找到安放我们生命热情的归所。
- END -
推荐阅读
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读经典老文章,点击菜单或发送 m 至后台。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诺言」,一诺把看到的世界讲给你听。
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
请给邮箱 nlsh88@163.com 投稿吧。
欢迎转发分享,未经作者授权不欢迎其它公众号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