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药神》在豆瓣:此9分非彼9分

作者非非马 奴隶社会 2023-09-19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1532 篇文章

题图:《我不是药神》剧照。

作者:非非马,而立之年赴英学电影,曾为著名文化国企英国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现为斜杠青年,创业者/写作者/中英电影节英国首席代表。本文来自:非非马( ID:feifeima-uk )。

年度现象级电影《我不是药神》刷屏,影片监制、主演“山争哥哥”徐峥在社交媒体上受到了“人民英雄”一般的欢呼与爱护。



基于 37 万多用户评分,“药神”的豆瓣评分目前仍高居 9 分不下,很多公号文章拿上一部豆瓣 9 分华语片《鬼子来了》和它作比(事实上,《鬼子来了》是 9.2 分,数据基于 27 万用户评分),高度赞扬这部“近年华语电影的良心之作”。



再往前,华语电影豆瓣“9 分之作”,是陈凯歌的巅峰作品《霸王别姬》,9.5 分,基于 77 万多豆瓣用户评分。目力所及,似乎没有再高的了,如果有,欢迎指正。



《鬼子来了》和《霸王别姬》已经是华语电影中公认的大师之作,也是我自己极推崇的电影,于是,我怀着巨大的期待去看了这新一代的 9 分神作“药神”。


必须承认,“药神”不是一个差电影、也不是一个坏电影,相反,它很善良,也很打动人,可以想见的,必然会看哭很多观众,也包括我自己,但它,在我看来显然不能算一部杰作,即便是放在商业片的框架中去讨论它。


可我也由衷相信,这 9 分是近 40 万用户出于真情实感,给出的一个很真心的评价。


所以,怎么去看“药神”的 9 分,是我更有兴趣讨论的。


1


在社交媒体时代、舆论话语权去中心化的时代,《我不是药神》的 9 分,已经不能单纯从传统电影评论的框架去解释,这个 9 分,已经远不是一个“电影分”,它不是打给电影艺术的。


它,更像是我们今日微信公众号的一篇流量爆款文。它的爆红逻辑,和流量文的刷屏逻辑,有着极大的相似性。


首先,是话题。


住房难、上学难、看病难,是中国社会几大关系民生的焦点难题。每一个话题,常说常新,几乎每个人都有代入感,每个人都有吐槽欲。但凡切中其中任一话题,能击中大多数人痛点,把握住大部分人的焦虑和情绪压点,那么,成为社交媒体上刷屏的流量款,几率很高。



一如前段时间刷屏的“房子教”一文,尽管逻辑错漏百出,但因为切中了中国大众心中的一根敏感神经,被高频转载、转发、讨论。


“药神”也切中了最有流量潜力的三大话题之一。


看病难、医保制度不完善、医改相关问题,几乎关系每个家庭。在一场流感都能摧枯拉朽般摧毁掉一个北京中产家庭的今天,我们大部分人都不能安然置身事外。



我在写文章之前,在朋友圈询问大家看了“药神”吗?怎么看?


回复瞬间很多,很多留言都很长,大部分是关于电影切中的社会话题的讨论。


做自媒体的人都知道,话题决定了一半以上的“打开”。


话题之外,说“药神”和如今流量爆款文的制造逻辑相似,还在于它选择的立场和观点,以及它在电影表达技术上的处理。


先说立场。选择站在大多数人的立场,而不是少数人的立场,在数量和音量取胜的“狂欢时代”,“多数即正义”,这是一种稳妥而安全的“商业选择”。只是,“商业选择”和“真相选择”、“理性选择”,很多时候并不一致,甚至是互相冲突的。



但是,大众在选择“民意代言人”时,不喜欢观点暧昧、模棱两可的立场,你,要么站我,要么就是我的“对手”,甚至“敌人”。其实,并非中国如此,在国外,两党或者多党政治下的社会文化,也有很强的站队文化。


所以,流量款大体都有几个共同的特征,


一是站大多数人的立场;

二是立场分明;

三是,提供一套叙事逻辑,正义化自己的立场。而这通常会通过对事实的简化、片面化处理来实现,大幅隐去事件本身的复杂性,提供一个正反对立、黑白分明的简单化场景,从而简化大众站队选择的难度;

四就是,辅之以强烈的情绪表达,通过一系列煽情手段,充分调动人的感官,让情感和情绪快速上升,弱化甚至替代人们的理性思考。



于是,很多浸泡在眼泪和感动中的读者/观众,在感性还未散去,理性还没归位的时候,由衷地在文末点下了一个赞,跑去豆瓣给了一个高分。


以上几点,《我不是药神》都中。


在所谓卖“天价药”的少数境外药企和人数众多的中国病患之间,它很清晰地选择站后者。


而病患,得了癌症的病患,尤其是穷得吃不起药的病患,本就是弱者,弱者就是要同情的,他们几乎先天“政治正确”。这在好莱坞也几乎是永远的主流立场。



商业电影是要激发和释放观众情绪的,同情要来得猛烈,就要有一个很鲜明的反派。为了制造戏剧冲突,为了调动观众情绪、最大程度地引发共鸣,“药神”大幅地简化社会事实复杂性,以及各种矛盾关系,比如“高药价”的背后只字未提。


我们只看到代表强势资本,言谈冷酷甚至无视人民生死的“反派” — 衣装革履的药企代表;而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医患矛盾、看病难,生不起病等问题被简化成了出售“进口天价药”的国外药企与“吃不起药的中国普通患者”之间的冲突。



在此之外,它又塑造了一个正面典型、一个“人民英雄”般的存在,来投射平凡大众拯救灰暗现实的希望,再通过英雄为拯救人民而落难入狱的悲剧,来强化悲情效果,渲染情绪。



这些策略,无疑都是有用的,无论是用来打造爆款文,还是用来打造爆款电影。


可就像甚少爆款文会成为经典式的评论佳作一样,也甚少爆款电影会在电影艺术史上真正留下一笔。


2


说到这里,大家不要误会我是在批判《我不是药神》,相反,我认为它作为一部主流商业电影,是相当不错的,可圈可点,我只是不认为它是一部真正的杰作,更对它所使用的策略和逻辑,对它的火,有一种天然的警惕。


宁浩和徐峥,都是对现实特别敏感,对时代脉搏切得极准的电影创作者。这从他们几乎每次出手都能切准社会现实就可以看出。



他们也不是没试图尝试深度表达,比如《无人区》。我采访过宁浩不止一次,深知他深度思考的能力,但《无人区》问世的曲折坎坷,可能也给他留下了不小阴影。


这一次,《我不是药神》采取了很避重就轻的策略。


我看到很多观众评论说“药神”是“现实主义佳作”,我想他们这里可能把“和现实有关的题材”与“现实主义”搞混了。


“药神”切的话题很现实,但它拍得并不现实。现实主义风格是李扬的《盲井》、《盲山》,是贾樟柯的《天注定》那种气质的。



“药神”披着“现实主义”的外衣,它骨子里是一种苦涩现实的浪漫化,个人主义英雄化的处理。你甚至在里面能找到香港黑帮片的痕迹。


“仗义”,这个在当今现实与电影里都久违了的江湖词汇,在“药神”中出现了不止一次。


“山争哥哥”扮演的程勇是仗义的,小黄毛是仗义的,甚至售卖假药的骗子张长林在入狱之后都是仗义的,在警察拷问之下,也没有供出“不再是为了钱而走私贩药”的程勇。程勇和张长林,各自都经历了人性的升华。



最后,程勇上囚车,被押往监狱,沿途站满了送行的病友。那一刻,我和很多观众一样,都被打动了,泪水涟涟。


是的,我虽然不认为《我不是药神》是杰作,但我被这部电影打动。我喜欢它里面透出的善良,对小人物的同情,人与人之间的仗义和温情。



它,不太反映普遍的现实,对现实有拔高和浪漫化的处理,但它代表了我们内心里对一种更美好现实的向往,这也是另一种社会心理真实。


好的商业电影是什么?是让观众走出电影院之后对未来又多了一丝希望和信心,觉得生活还能继续,明天会更好。


在这个层面上说,“药神”是一部善良的商业电影。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药神”对复杂现实的简单化处理,对矛盾两方正邪对立、非黑即白式的处理,让它欠缺了真正的深度追问能力与探讨空间。这让电影中点到的情、理、法冲突,也带着强烈的情绪性和明确的指向性。


而宁浩、徐峥二位,又堪称玩转“电影技术表达”的高手,深知叙事的魅力,也知道如何用好叙事,借戏剧冲突和张力以及其它影像手段去调动观众的情绪,冲开观众情绪的阀门。



从技术上来说,“药神”作为一部商业片的电影表达是成熟的,但同时也是危险的。


一部本不该被打 9 分的电影,被打了 9 分,这个结果,已经显示了其危险性。


它主观上是妨碍理性深度思考的,是试图用叙事掌控观众情绪的,甚至,它还透着那么一点精神鸦片的味道。


这里,需要区分的另一个概念就是,围绕电影产生的批评与讨论,和电影本身承载与传达的价值观和思考,并不直接划等号。


未来可以预见的是,“药神”的成功将会带来一批跟风效仿之作。社会痛点式话题+非黑即白、站多、站弱的立场+简化的矛盾冲突+煽情,会成为这批电影的主打策略。



这是我想谈谈“药神”的 9 分,并对此感到警惕和危险的地方。


不过,话题之作虽不乏商业考量,处理也不失简单化,但它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它承担了“媒介议题设置”的功能,成功引发了各方各界对这一相关问题的深入探究与讨论,而这种讨论本身往往不乏真知灼见,很有质地。



这是该鼓掌的地方。


最后,你对这部电影有什么观感?一起来留言区聊聊吧 : )

-  END  -

推荐阅读

作者:你也在寻找人生方向吗?

一诺:有这么一群中国人……

菠萝:到底什么才是我们的药神?

《药神》:要么病死,要么穷死

一诺:我所遇到的“中国难题”

在后台发送“非非马”,即可看到作者的文章合集。


「诺言」一周年,加入社区限时特惠。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诺言」,一诺把看到的世界讲给你听。


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

请给邮箱 nlsh88@163.com 投稿吧。


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看经典热文,点击菜单。


欢迎转发分享;对话框输入“转载”即可了解授权详情;未经授权,不得用于微信外的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