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学老师就会教育孩子么?

李雪 奴隶社会 2023-02-25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2124 篇文章

题图:作者的女儿。

作者:李雪,教育学博士,家有四岁半萌娃一枚,曾在中国高校工作近十年,现任教于日本高校,研究方向社会教育,儿童教育。



写在前面:

作为一位普通的 80 后妈妈,我的经历跟许多“奴隶社会”的读者妈妈们相近:从小是个好学生,工作后是个好员工,在“正当年”的年龄为人妻。有了女儿,晋升为妈妈后,寄希望于女儿也是个好学生、将来成为好员工、结婚当个好太太、再顺理成章做个好妈妈。我们这代人从小被灌输要“出人头地”的思想,继而我们又把这个想法潜移默化地植入孩子的教育中。从孩子尚未出生的胎教,到出生后的科学喂养,再到选择早教班、考察幼儿园、试听各类兴趣班、英语班。我倾注自己所有的智慧和精力,努力地成为了孩子的经纪人。然而在孩子成为 Super Star 之前,我却先失去了自我。我研究教育,又在大学里教书育人,但是我没有认真思考过应该让孩子如何成长,更忽略了自己的成长。在焦虑的泥潭里经过了一番自我挣扎,才找到了岸的方向。给你讲讲我的故事,说不定你也有同感。


一、初为人母的满分妈妈


跟所有新手妈妈一样,我从怀孕起就对腹中的宝宝充满了无穷无尽的爱意。当时我跟先生正在日本留学,读博士学位。我的性格原本是粗线条的,但自从得知怀孕的第一天起,我开始变得坚强而细致。


对于新生命的诞生,我充满了期待和迷茫,于是寄希望能够通过阅读来消除不安。读松居直的书,了解绘本对孩子的重要性;看了《西尔斯亲密育儿法》,知道要对孩子的需求做出及时回应。


娃出生之后,我更是拿出了做研究的严谨,记录她吃喝拉撒睡的数据,努力从这些数字背后找到她的作息规律。当娃睡着的时候,我在网上查找各类养育问题的答案,吐奶、便秘、手脚乱动、无端哭闹,还跟着音乐学习了无数首中、日、英儿歌。当娃醒来之后,我就开始 360° 无死角陪伴。


看着娃一天天成长,自己的成就感也油然而生。我受西尔斯亲密育儿影响较深,对于孩子的哭声总是第一时间回应,也换来了娃对我的无条件信任和百分百依赖。由于自己照顾孩子最多,以致于无论大事小事,都不愿假他人之手,觉得别人做的都不如我做的好。无形中为自己树了“敌人”,将本来是同一战壕的家人,推到了育儿的对立面上。


娃 14 个月时,由于工作原因,先生独自留在东京,而我带着娃回国工作,跟父母生活在一起。在隔代养育的问题上,我与家人有着明显的分歧。比如,我妈妈认为,孩子过了 3 岁应该开始教她识字书写,但是我觉得这些不着急,顺其自然。于是,在一次激烈地争执下,我妈妈责备我,在培养孩子上是彻底失败的。


▲ 孩子和姥姥姥爷在一起。


这个评价对我而言,无疑是致命打击。回想起自从孩子出生以来,自己几乎将所以的时间和精力都倾注于孩子身上,事业不好不坏,跟先生的关系不咸不淡,所有的成就都来自于孩子的成长。


成为妈之后,我不知不觉地与娃合二为一,捆绑在一起。无论是生活上还是情感上,我们都无法分离。她的成功即是我的成功,她的失败即是我的失败。我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这种状态持续到娃 2 岁。


二、迷茫期的焦虑妈妈


当娃进入到 2 岁叛逆期后,我的困惑越来越大。伴随着娃自我意识的萌芽,之前那个对我百般依赖的天使宝宝消失了,那种经我“悉心打造,独家出品”的成就感,也随之一扫而空。


作为一名“学院派”妈妈,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求助于书籍。那段时间我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很多育儿书,每本书都在尽力告诉读者如何做一个“好”妈妈,如何“正确”地与孩子互动,如何“避免”伤害孩子的天性。本以为吸收了大量的“育儿指南”后,我在育儿上能够更从容,但实际上反而变得如履薄冰,无所适从。以前是凭借着母性的本能与孩子相处,但是现在自己却变得分裂起来。


看到孩子数九寒冬光着脚丫在冰冷的瓷砖地上跑来跑去时,内心的我无比着急;但是育儿书却告诉我,要让孩子去感知、去体验,不要越俎代庖;


看到孩子自己抢着湿漉漉的毛巾擦脸,弄得满身满地都是水时,内心的我心潮起伏,但是育儿书却告诉我,这是孩子在发展自己的主体性,不要打击她的积极;


看着孩子不顾我的劝阻逞强地要做一件事,但最终失败后嚎啕大哭时,内心的我觉得她是自做自受,但是育儿书却告诉我,父母要做好孩子的脚手架。


这些育儿理念都有其合理性,但是阅读只需要“用脑”,而与娃的相处却需要“走心”。现在脑子充斥着大量的声音,在内化成为自己的育儿观之前,却时不时地跳出来“干涉”内心的判断,令我不知所从。


三、模拟生活下的“全职妈妈”


在面临育儿困惑的同时,还有一个更难的选择题在等着我。孩子渐渐长大,我和先生意识到,双城生活的局面必须改变。


我在国内的高校任教,这是一份受到社会认可的工作。而先生所从事的职业,即是他胜任的工作,又可以带来一份不错的经济收入。若要结束双城生活,意味着一方要做出牺牲。于是,我与先生以家庭为整体进行抉择,决定我辞职,带着娃回日本与他团聚。


▲ 辞职时,同事为我开欢送会。


于是,去年暑假回日本时,我尝试了“全职妈妈”的生活。当时,我们刚刚搬入在东京的新房。新家满足了我对于新生活的向往,当我站在开放式厨房抬眼望去,有种作为女主人的掌控感。先生的收入能够给家庭提供有品质的生活,即便我选择做个全职太太也衣食无忧。我未来的生活将是:为全家做料理,陪伴孩子,跟邻居妈妈们下午喝茶聊天,周末招待朋友来家里吃饭,带娃出去逛公园、看展览;如果身心有余力,就去大学里做个兼职教师,与社会保持一些链接。


然而这样“理想”的生活过了一个月,我发觉:出去吃饭的次数越来越多,因为我对做饭的热情已经减退;对娃也越发没有耐心,陪她玩耍,有时的确让我觉得自己很傻气;对老公也开始有怨气,虽然他的工作是 996,但是我承包了日常的家务,陪娃胡闹、哄娃睡觉,我的 007 生活也不轻松。


我清楚地感觉到,如果我真的选择成为全职太太,我会深陷对“自己”的丧失感之中。诚然,相夫教子固然很重要,但是在我的身份认同里,除了“母亲”“太太”的角色之外,我还缺少一个“自己”的角色。


四、成长期的反思妈妈


于是,我陷入了做母亲与做自己的双重困惑之中。为什么我想做个完美妈妈,却屡屡受挫;为什么我无法欣然接受全职妈妈的生活,而要去追求自己的事业。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量无限膨胀的时代,随时都会感觉到被淘汰。因此,我们不停地学习、不断地努力,只是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道德经》说“世人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正是因为有了对比,才会形成美丑善恶的意识。我们看到了“好”是什么样子,当自己做不到时,无形中给自己贴了“坏”的负面标签。


80 后对于情景喜剧《我爱我家》应该都有印象,当时有个桥段令我记忆犹心。关凌饰演的贾圆圆说了一句代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声,“我不好好学习,就考不上好中学;考不上好中学,就上不了大学;上不了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没有好工作,就找不到好对象。”


我们的生活,是一种“准备式”的生活,似乎总是为了下一个目标在奋斗。当实现了下一个目标之后,不远处又有一个新的目标等着你去追逐。我们像眼前挂着根胡萝卜的驴子那样,不停地追着目标奔跑,而那个目标似乎永远也无法实现。


当我们无意间发现,虽然已经走过了很多的历程,但是沿途的风景,却被我们一路忽略。我们总是期待通过现在的努力,来收获一个完美的未来。然而完美,仿佛永远是水中花,镜中雾。


我们很难接纳当下这个不完美的自己,因此才无法接纳当下这个不完美的孩子。这就是身处育儿迷茫期中,矛盾的自我。



有一次在“全村”社区里听李松蔚老师讲《培养自我负责的孩子》的系列讲座时,他说的一句话,突然让我热泪盈眶。


试着把关注点放在自己,而不是孩子身上。把对孩子的沟通方法用在自己身上。站到自己的视角,看到自己在所谓问题背后的资源,自己支持自己,认可自己,而不是自己反对自己,批判自己。


所以,我们一直追求的完美到底是什么?是看起来完美,还是发自内心的“完美”。我们之所以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迷茫和困惑,可能不是因为我们无法追求到完美,而是因为我们无法认同这种完美。


当我们在追求“完美”时,其实是在追求外在的认同,而其背后的原因则来自于内心的匮乏。如何填补这种匮乏呢?接纳自己、赞美自己、感谢自己。只有用力爱自己,才能用力爱孩子。


于是,我开始思考自己内心认同的完美是什么。于是,我重新明确了自己的身份名片。“自己”除了母亲和妻子之外,也是学者,是教师,渴望扩大自己的影响圈,而不是局限在家庭中。此外,我也希望为女儿树立一个榜样。拥有自己的事业,犹如经营家庭,不仅仅是为了一份收入,更是为了一种体验,是一场旅程,让生命变得更有质量。如果做不好“自己”的话,也无法做好“母亲”。


五、自我觉察的成长妈妈


娃 4 岁后,依照她自己的要求,我为她报了滑冰课。几次课后,我发现娃上课时状态越来越糟糕。每节课 30 分钟,她总要浪费掉一多半的时间,用于喝水、休息、撒娇。但是下课后,她开始独自在冰上练习时,她又很享受滑冰的快乐。


我对于娃这种“不想跟教练学,只想自己滑”的行为,非常生气。想起一诺姐在社区提到过一个非常简单的”自我教练”方法,即多问自己几个问什么。于是,我开始进行一场自我对话:



Q:我为什么会生气?

A:我觉得娃浪费学费,浪费时间,浪费机会。Q:我为什么会认为这是一种浪费?A:虽然金钱和时间的浪费令我心疼,但是我最在意的是机会的浪费。因为在教练的指导下,她可以改正错误的姿势,学习新的步法,可以有更大的提高。Q:我为什么希望她在滑冰上能有更大的提高?A:因为我发现冰场上的孩子们,滑得难度很高,我希望她也可以掌握一些新技巧。


对话到这里,我幡然醒悟,这些要求,偏离了我最初带她滑冰的初衷。因为最初,我只是想让她享受运动的快乐。


由于与他人的比较,导致我偏离了自己的初心,进而加剧对她的控制。当她不能按照我的计划行事时,我开始不接纳她。


原来自己所追求的满分妈妈,其实是一种对孩子的全面掌控,让她按照我的规划,变成“别人家的孩子”。但是这样的结果,却表现为对她的控制和不接纳。


于是我开始尝试放手,顺时而为。以孩子为导向,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支持她,但是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以及结果,不予以干涉,即做个“60 分妈妈”。想通后,我不再强迫娃跟教练学习滑冰,她想滑冰时,我就带她去冰场,随她自己在冰上玩耍。


▲ 孩子独自享受滑冰的乐趣。


六、转变后的 60 分妈妈


60 分妈妈,不是为了改造孩子,而是成为孩子的土壤,让他们的天性能够自由的释放。《道德经》里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之事”“不言之教”,则是我做为“60 分妈妈“的指导方针。


“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违背天道,尊重孩子成长的内在规律。因此,我要做的是顺其自然,顺势而为。


跟很多妈妈一样,看着周围的孩子开始学舞蹈、学游泳、学钢琴、学英语、学画画、学乐高……一开始我也踌躇我家娃该学哪一个?


但决心做个 60 分妈妈后,我就不会利用有限的时间,奔波于各类培训班之间,搞得大人孩子都疲惫不堪。我家娃喜欢运动,敢于挑战,动作敏捷。于是我投其所好,给她报了体操课。看着她像猴子般倒挂在单杠上,翻滚于垫子间,我体会到我开始做了“无为之事”。



然而做到”无为”并非易事,它比“作为”还要难。因为“作为”是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思考,而“无为”则需要家长放下权威和执念,设身处地地从孩子的角度看世界。人来到世界上,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特点。正因为每个人的“和而不同”,才创造了大千世界。因此,孩子也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家长要做的“无为”,就是帮助孩子找到 TA 的与众不同,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它。


“行不言之教”在教育孩子上,则更为重要。耳濡目染地熏陶,胜过苦口婆心地唠叨。这要妈妈真正地认同自己的教育目标,在自我践行地基础上,把孩子“裹挟”进来。


我想让娃学国学,学习《易经》《道德经》《论语》,因为这里蕴含着中华思想的精髓,希望这些思想可以根植于她幼小的内心。然而在推娃学国学这件事情上,我还有一个自我需求,因为我自己其实对于中华文化也是一知半解的。我希望自己也能踏实地研读经典,用古人的智慧来指导当下的生活。于是,每天我会选择娃心情不错,玩儿玩具时,坐在她身边,诵读《道德经》。


有一次,我在读“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道德经》第 8 章)。她停下手里的磁力贴,抬头看着我说,“水牺牲了自己,成全了别人吗?比如用水洗衣服,水脏了,衣服却干净了”。我很惊讶于娃的理解,虽然只是在她自己的认知范围里,但是小朋友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阅读经典。


七、60 分妈妈仍在路上


在全球都笼罩在新冠病毒疫情的阴霾下时,我们一家三口终于结束了双城生活,同时我也如愿地在日本的大学找到了工作,继续科研和教学。


4 月初,日本宣布了紧张事态宣言。我刚刚工作了 3 天,大学就封校了,而女儿也在幼儿园开学的前 2 天得到通知,要延迟开学。先生的公司也改为在家工作。虽然疫情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将人们困在家里。但是得幸于此,三人可以弥补这几年来所错过的亲密时光。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学会接纳现实,没有完美的计划,只有见招拆招的生活。在 60 分妈妈这条路上,每天还是会面临各种打怪升级的任务。因为娃在一天天地成长,因此“无为之事”,也是在不断地变化,需要妈妈用心观察,及时调整,才能处于一种动态平衡。


作为 60 分妈妈,明确“自己”的方向,少些彷徨,不被其他声音所干扰,跟随内心的指引前行。看清自己的同时,也看清了孩子。放下追求满分妈妈的执念,心安理得地做个 60 分妈妈。


写在最后


其实我的这些育儿理念,想必正在阅读本文的你,也或多或少有所了解。然而在日复一日地与孩子“斗智斗勇”中,我们却常常会下意识地选择了“默认模式”,按照本能的方式去对待 TA,这是为什么呢?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成人而言,想要掌握一门新的技能,阅读只能实现 5% 的目标,讨论能够实现 50%,实践则能达到 75%。我非常幸运,在 1 年前加入了全村社区,因而有机会与一群投缘的村民们一起学习、讨论、实践。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在这一年里,我在全村发表了近 300 条动态,学习了一诺的《如何当妈才能不焦虑 — 成全式家庭教育导论课》、一土学校小月校长的《给村里爸妈的育儿私享课》、北大心理学副教授李松尉博士的《培养自我负责的孩子》系统式家庭养育课。还有幸跟一诺一家参加了一次全村线下体验农场活动,亲眼看到了一诺对孩子的那种共情和接纳,深受感动和鼓舞。


▲ 全村线下体验农场活动。


这一年,也真正让我实现了育儿从理念,到心态,到技巧的全面飞跃。让我从焦虑逐步走向接纳,从迷茫逐步走向坚定。


现在,正值全村社区 1 周年的生日,全村热闹非凡。村长又拿出了 4 个压箱底的新功能,让人满怀期待:


  1. 全村问问 — 20 位嘉宾长驻社区,一对一回答村民提问;

  2. 村广播站 — 育儿百宝箱,每周 4 期音频,每期解决一个育儿难题;
  3. 家长锦囊 — 每天一个育儿行动,每天行动一点点,在实践中触摸幸福;
  4. 成全式家庭养育训练营 — 每月 1 个主题,全面提升村民育儿能力。


更幸运的是,我还成为了全村问问的嘉宾,我想这一方面是对我的认可,另一方面更是对我自己的一个挑战和机会,因为这可能会是我能在育儿路上加速精进的更好方式。全村新的一年,期待你也能加入这个育儿大家庭,我和 5000 名村民,在这等你。


▲ 扫描二维码在村里等你。

-  END  -

推荐阅读

一诺:哪有什么超人?


大方面对无能,不做“完美妈妈”


我们终于也成了孩子的原生家庭,怎么办才好?


加入全村,

与5000+家长共同成长

点一下

让我们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