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44 岁,没房没车没工作,我带着 5 岁的孩子离婚了

海容 奴隶社会 2021-11-12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2588 篇文章

题图:Photo by Johnny Cohen on Unsplash.

作者:海容,诺友,曾旅居北美、欧洲多年,现暂居大连。一枚爱学习、爱自由、爱折腾的“跨界小能手”,homeschooling 探索实践中,《游戏力养育》的践行者和推广者。

今年一月,经过两年多的纠结和患得患失,我终于做出了那个重大的人生选择——离婚。


把决定分开的话告诉娃爹的那一瞬间,我觉得自己一下子轻松了好多。经历过的人都知道,做决定之前的那段纠结期是最难熬的,这也是我理解的“无人区”:没人能帮我做这个决定,没人能替我思考,更没人能感受我的感受。


二月,我带孩子回国了。虽然外在看来,我人到中年,离婚、单亲妈妈、没房没车没工作,好像很失败,但我自己知道,回国之后的这段时间,是我前半生活得最自由舒展的时候,而且我相信,路会越走越宽,我的内心正在越来越丰盈强大。


如果你问我,力量从哪里来?我想说,这一切,都源自一次“相遇”。



在人生的低谷与你“相遇”


2018 年底,我开始全身起疙瘩,脸颊和眼皮干裂、冒水,去看医生,医生说是急性荨麻疹+湿疹,原因是我“有太多事需要想和做”。


那时娃刚两岁,我跟孩子爸爸的关系也几乎到了冰点,身在异国他乡的村子里,身边没亲人、没朋友,孤立无援,还要照顾那么小的娃(大多数时间是我自己带),我有时候觉得自己快死了。


我特别想马上逃离那个鬼地方,想离婚带着孩子回国。于是我开始在网上查国内的幼儿园和小学,找到了一土,知道了李一诺,发现一诺也是 77 年的,瞬间觉得很亲。看了她在《人物》的讲演,我哭得稀里哗啦,被感动的同时,也被一诺各种闪亮的标签吸引,立马被圈粉,顺藤摸瓜,我知道了奴隶社会,马上搜索关注,发现她已经在我的关注列表里了,真是冥冥之中……


这让我想到一句话:其实需要的一直在那里,只是我们没注意。


▲ Photo by Artak Petrosyan on Unsplash

关注奴隶社会后,我就开始看文章,除了一诺自己写的,也会看一些标题感兴趣的,印象比较深的是邱天的《那些离婚教我的事》。


对一诺越了解,越发现我们有不少“缘分”:我们都曾经是“留守儿童”,跟着姥姥一起生活过,跟姥姥很亲,我的生日也是一诺姥姥去世的日子;一诺的妈妈学过德语,去过德国,而我就在德国;一土的孩子们叫“小土豆”,我怀孕时给娃起的小名也是小土豆;一诺被送长托的经历,我特别能感同身受,我小时候也被送去过,因为我“拼死抗争”,就在那儿待了几天,但冰冷的感觉是我对那几天唯一的记忆。


就这样,我们从没见过面,甚至一诺都不知道有我这个人的存在,我就已经开始跟她“交往”了,这种感觉我从来没体会过,这样的“联结”很奇妙!


后来奴隶社会五周年庆典时,有篇文章末尾放了诺言的邀请码,我没犹豫,直接扫码交钱进了社区。


那时社区内容没现在多,但也不少。诺言 1.0 课程,2.0 课程,5 周年庆典视频,老友记…… 那阵子,我就像抓住了根救命稻草,没日没夜地看录播。有个小细节,可能那时诺言(磁场)技术方面的原因,一到国内的半夜 12 点之后,课程就特别卡,一段 10 分钟的课可能得花半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才能看完,但我也坚持看。


现在回想,那时的我太孤独,心里有太多苦闷和困惑了,诺言的课程和奴隶社会的文章,成了我唯一的精神支柱,只有在那些课程和文章里,我才能平静些喘口气,暂时忘了生活里的一地鸡毛。


因为那阵子特别想离婚,想赚钱(结婚、移民到德国后,一直在家,没去工作),我尝试了一些事情,比如 18 年下半年开了个公众号,但总觉得时间不够用,经常是忙了一天,什么也没干,所以看诺言 1.0 时,我直接冲着时间管理那一章去了,想立马找“解药”让自己“高效”起来。


现在我还记得当时看到课程里讲“时间管理认知误区”的感觉,有点惊讶,有点蒙圈,还带点怀疑和好奇,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管理时间就是管理生命。为啥印象深?因为没看懂!之后好长一段时间都没懂,当然,现在懂了。


看不懂时间管理,我就看其它的,也不按顺序,根据标题内容,想看什么看什么。


看奴隶社会五周年庆典视频,感动和震撼多过“学习知识”,印象最深刻的是行甲大哥的分享。他怎么会有这么清澈的眼神和像孩子一样纯真的笑?他怎么能做那么些事?真的有这么好的人民公仆?!他分享自己焦虑症的那段,我惊讶他敢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分享自己的这段“至暗时刻”,多过他得了焦虑症又好了这件事。还有他结束分享前唱的那首歌,当时我除了感动,心里还有个声音:他唱的这么“不好”(感觉不怎么在调上),也敢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唱?现在回想,那时候的我有很多好坏对错的评判。


行甲大哥关于焦虑症的分享,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陪我走出了我的“焦虑症”,每当我开始为总吃药烦躁时,我就想想行甲大哥说的话,想想他的医生说的话。几个月后,我的症状没了,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自己身上好几天没痒,没吃药了,我就学着行甲大哥描述的样子:把小药片拿在手里,会心一笑,那一刻,好像自己成了那个勇敢的行甲大哥!


▲ 陈行甲在奴隶社会五周年演讲



一个人默默学习、悄悄成长的日子


2.0 的课程里讲到了关系,我当时心想,关系是什么鬼?跟我有关系吗?我不需要关系,我不喜欢跟人交往,我自己可以,我用不着关系,太麻烦了!但现在我特别理解关系的重要性。


奴隶社会和社区里时不时看到华章的分享,第一次听他说起“好玩”时(原话记不住了,大概就是喜欢好玩的事儿,好玩的人,喜欢把生活过得好玩一点),我特别不屑,心想:我是来学习的,学习怎么正儿八经做事,怎么“成功”的,你在这扯什么好玩呢?


那时候“有趣”离我很远,现在我特别喜欢有趣的人,也尽量让自己好玩点。


接下来 2.0 课程里的“如何学习”、“思维方式”、“如何选择”、“价值观”,在认知层面给了我很大的冲击,我发现自己原来知道得那么少,原来我根本不会学习,我连思维方式是什么都不知道,更没听说过成长型思维、批判性思维……


慢慢地,我开始有点理解诺言的 slogan “把我的世界讲给你听”那句话了,之前我觉得自己国内国外的经历很多,好像啥都知道,这时我才明白,我的世界原来那么小!


说实话,想到这儿,有种妖怪被打回原形的感觉,挺不好受的,不过很快我又开始莫名的兴奋,觉得自己见识了更大的世界,明白了那么多东西,可牛掰了,开始动不动跟娃爹讲“大道理”,嫌弃他啥都不知道,现在回想,那时候自我价值感太低,靠自我膨胀找平衡。


整整一年,我泡在课程里,生活发生了一些小变化,比如我关注的公号几次大换血,我退出了很多“妈妈群”“团购群”,我不再轻易被广告里的“知识”洗脑,开始关注和寻找相对权威的信息来源,开始了解真正的好的教育,开始看一诺推荐的一些书(好像毕业之后再没看过书),虽然跟娃爹的关系还不咋地,但至少温度是零上了。


我开始关注慈善,了解到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人和事儿,跟着奴隶社会捐了些钱,申请了菠萝的向日葵义工,参加了一些线上培训,2020 年初国内新冠疫情爆发时,我参与了一些德中之间的捐赠。


此间,我还了解到了“教练”,体验了一次被教练后,开始对教练这个行业感兴趣,对心理学感兴趣。我还知道了很多有才有趣的人和他们做的事,比如邱天、郝景芳、李松蔚、高琳、Lily、蓝方等等。


我开始关注社会问题,思考自己和这些问题的关系,这些社会问题在怎样影响我的生活,我们平时除了看到问题、抱怨问题(或者忽视),还能做点什么力所能及的事去改变?


▲ Photo by Ellie on Unsplash

比如有阵子我特别想回国定居,娃爹喜欢做饭,他说如果回中国,想开个餐馆,我就想:如果开餐馆,我们要像德国的很多餐馆那样,给孩子们留出一个可以玩耍的空间,给每个等餐的小朋友提供笔和纸,让他们自由作画,不至于无聊;也要给妈妈们留个哺乳区,给带小娃的妈妈/爸爸建一个家庭洗手间,方便换尿布什么的;也许餐厅还可以做些慈善方面的宣传,放些经典的好书给大家读等等。


这个思考的过程让我发现,其实各行各业如果有心的话,都能做很多对社会有益的事。


但那一年,我一直在社区里潜水,好像就发过一个动态,现在回看,那时候自己其实是特别没有安全感的,即使在诺言这种相对已经很接纳、很安全的环境里,我还是不敢表达自己,像一只受伤的刺猬,我只敢躲在角落里看,特别敏感,只要看到一点点评判,就觉得很危险,马上把头缩回去,留下一团刺儿。



打开自己,拥抱变化


去年诺言 3.0 课程发布时,听说一诺要像教练一样带领大家,我特别高兴,当时心想:真是想什么来什么!


课程我几乎一次没落,特别喜欢,喜欢对谈的方式,喜欢邀请的那些熟悉的面孔,更喜欢内容给我的启发。如果说 1.0 和 2.0 帮我打了个地基,3.0 就是我起飞的跑道,时不时就有些小进步,小开悟,以前没想明白的点突然搞清楚了,那种认知的突破、成长的喜悦太爽了!我越来越多地觉察自己,跟自己对话,开始在社区发动态,虽然还不太敢“露短”。


我开始参与 3.0 学习小组的活动,在小组里尝试拍别人的彩虹屁,也享受别人的肯定和赞美。我开始跟诺友有了一对一的连接,虽然都是被动连接,但跟我自己以前完全跟周围断开的状态比,已经进步很大了。然后开始有人给我正反馈,说我有共情力,说能感觉到我的温暖,我特别开心,要知道,我初中时的外号是“电冰箱”,很多男同学多年后聚会给我的反馈都是:冷得让人不敢靠近。


我还报名参与了诺言的第一次直播对谈,虽然只是个提问嘉宾,但在那么多人面前直播露脸,还是第一次,挺开心自己有这个勇气。


▲ 《2020一诺首场线上见面会》直播截图

我甚至还接受诺友的邀请,在社区做了次直播。那次番茄、小蓉、西西里,我们四个相互壮胆,一起体验了个第一次。那段日子,是我在社区最活跃的时候,每次想起都很开心。直播里,我们分享了各自的跨国婚姻,这个过程给了我们很多思考,这些思考,对我之后做的重大选择很有帮助。


▲ 《我们的选择,跨国婚姻那些事》直播截图

3.0 课程请的嘉宾,我个个都喜欢,但最喜欢的还是 Maria,她讲的小蜜蜂的故事给我启发太大了,这个分享对我后来从“觉得自己可了不起了,应该去做大事”,回到真正认识并接纳自己是个普通人的帮助很大很大。


小蜜蜂采蜜只是为了填饱肚皮,它根本不知道自己对整个生态有那么大的影响。同理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日常做人做事,不经意间都会给环境,给他人,给整个社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影响。


这里说个亲身经历:去年我把德国驾照考下来了,考了三次,最后一次的考官特别 nice,他知道我紧张,对我说话很温柔,带着肯定和鼓励,考完后聊了几句,他说他上学的时候跟人合租,室友有个中国人,人特别好,他一直对中国人印象很好。


你看,多年前一位中国人只是做了自己(一个 nice的人),他不会想到很多年后,惠及了一位考驾照的同胞。


还有 Maria 说的要有三个愿望,并把他们细化到日常生活里,这个暂时推不动了就换下一个,让自己做的小事一直跟自己的目标有关,那么我们时时刻刻都会在一个 being(达标)的状态,而不会觉得目标遥不可及。



终于迎来纵身一跃的勇气


今年一月,我终于做出了那个重大的人生选择——离婚。


我的决定,对娃爹来说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我们那阵子关系一直在警戒线边缘,我想他有心理准备,但是真的我提出来那天,他肯定还是没准备的)。我能看出他有些慌,但很快,他的慌变成了冷冷的强硬,他让我带着孩子尽快找地方搬出去,马上开始在家里划界限,分地盘。我当时特别气愤,想骂他自私,冷血,不是男人,但由于这两年在一直泡在社区,养成了自我觉察的习惯,我几次都按了暂停键。


我想起一诺的那句:Nobody can hurt you without your permission(没有你的允许,没有人能伤害你)。我问自己:他这样做,我为什么生气?因为我觉得有种被扫地出门的感觉,被嫌弃,有羞辱感;但他是想羞辱我吗?其实没有。


从娃爹的角度看,被分手的他心情也很糟糕,我们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又互相不搭理,这种气场他肯定不喜欢,所以想快点脱离这种氛围也很正常。再说了,房子是他的(婚前财产),试想一下如果我的房子里住了个不喜欢自己的人,整天冷个脸给我看,我也很不舒服。


换位思考后,我理解了他的同时也放过了自己。


就这样,我一遍一遍地暂停,跟自己对话,尽量不让自己陷在情绪里,把注意力放在孩子(那时候因为疫情,幼儿园关闭,娃在家)、找房子和今后的打算上。


二月,我决定带孩子回国。从决定,订票,了解和做核酸检测到出发,我用了不到两周的时间。定好行程告诉我妈时,才知道姥姥在我决定回国那天摔了一跤,住院了,又是冥冥之中……这更坚定了我的决定。


临出发那两天,赶上德国多年不遇的大雪天,我临时改了火车票,带着娃,拎着行李箱,提前一天从汉堡坐到法兰克福,住了一晚,赶上了飞机。一路没睡,到了浦东过安检、做核酸,终于坐上了大巴,却不知道会开去哪,只能心里默默祈祷,一定要给个差不多的酒店,还好最后是希尔顿。


大年三十,我跟娃在酒店过的,那天晚上我参加了诺言的线上见面活动,一诺也来了,在大家的欢声笑语中,我们一起迎来了新年。


第一次在酒店里隔离过春节,现在想想,真佩服自己当初的勇气。那一路怎么熬过来的?


舟车劳顿,飞机上没合眼,时差,酒店每天三次送餐、两次量体温、一次打电话的“骚扰”,跟娃 24 小时待在一个 30 平的房间里 14 天不能出门,不能叫外卖只能吃盒饭…… 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我不断提醒自己,不要去想那些不开心的过去,也不要想之后怎么办,现在已经挺难了,别被那些幻象打趴了,就把当下过好!


于是我跟娃在房间里各种嗨,用矿泉水瓶玩保龄,搭积木,用透明胶带当道具,玩机场过安检,瞎唱瞎玩瞎疯。酒店虽然不让点外卖,但是一些包装好的食物和水果还是可以买的,于是每天各种水果、零食补给,吃胖了也没关系,在情人节那天,我还给自己定了束鲜花,让店家写了句“爱自己”。


▲ 作者发在诺言社区的动态

这半年多,我好几次在想,如果没有这将近两年的自我认知和成长经历,遇到同样的事,我会怎样?也许我到现在还没有勇气跟娃爹分开,或是根本不知道怎么做选择吧。



向着北极星,重新起航


前不久,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北极星(至少现在认为是)——家庭教育行业。我报了“父母游戏力讲师”的课程,正在学习中。我觉得游戏力讲师或相关工作能让我自己带娃的同时,也支持到别的父母,通过对父母的支持、接纳和爱,帮助更多的孩子。这个工作完美地融合了我之前向往的一些职业和行业:教练、儿童教育、心理咨询。而且我觉得做这个事情特别有意义。


我最近还做了个不大不小的选择,HOMESCHOOLING(家庭学校教育),回国后送娃去了几个幼儿园,都不喜欢,娃还有一年半才上小学,所以想在这段时间试试自己带他。跟一些朋友说过这个决定,大家的反馈都是:我太有勇气了。我知道,能做这个决定有很多原因,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内心的强大,和与日俱增的自信。


这就是我遇见一诺后的三年,也是我不断打破壁垒飞速成长的三年。没有经历过的人可能很难明白,当一个人从自卑、紧张、讨好、怯懦、孤独、否定攻击自己和他人,变得越来越自信、放松、勇敢、开放,越来越能接纳、爱自己和他人,那种喜悦是很难言表的,就像重生了一样。


回到开头,如果问我力量从哪里来?


我的答案是:真实!真实地面对自己,真实地做自己,真实地表达自己。


作者写在后面

大家好,我是海容,其实这篇文章改自我给一诺写的信,一封计划了两年才写成的信。早在 2019 年10 月,我就想给一诺写封信,那时我刚进诺言半年多,知道一诺快过生日了,想写封感谢信当生日礼物送一诺。但后来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在一诺生日之前没写成,于是想,明年再写。

2020 年,是动荡的一年,跟很多人一样,我的日子过得稀碎,眼看着一诺的生日快到了,我还是没写成,但好像已经承诺了一样,我觉得必须送她点什么,于是在她生日当天,我现学现卖折腾了一通,录了一首《岁月》。记得当时网上现找了一个录歌的 App,叫“全民K歌”,录好后发现要下载还得付费,于是那 20 块钱,成了我去年双十一唯一“剁的一根手指头”,哈哈。

今年,我还是想给一诺写封信,从 8 月份开始酝酿,一直也没动成笔。前几天突然收到信息,说有机会预读一诺的新书,问我愿不愿意,那一刻我有种感觉,动笔的“契机”来了!想到游戏力里的“轻推”,我决定推自己一把。这里特别想感叹一句:从 0-1 真不容易!


如今这封信终于写成了,而且赶在了一诺生日之前。一诺,谢谢你!生日快乐!


最后,诺言社区双十一的优惠活动开启了,希望有缘的你进来和我们一起成长。




-  END  -

推荐阅读

有人说过,爱情只发生在两个彼此不需要的人之间


乡居纽约(二):五十年前,我去墨西哥离婚


46岁再婚、移民,她活出了新的人生……

各位读者们,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欢迎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呀。

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如果你还想如常看到我们的文章,记得点一下在看和星标哦,期待每个清晨和“不端不装,有趣有梦”的你相遇 :)

点“阅读原文”,加入“奴隶社会”朋友圈,诺言社区。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