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生命结束”是怎么回事儿?

2015-10-27 蔻&米妈妈 奴隶社会

题图:来自网络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557篇原创文章,作者是有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欢迎转发分享,未经授权,不欢迎其他公众号转载。


我家养了一条狗。女儿从生下来几个月就经常和它玩儿。对待这只比她大6岁的动物,她从刚开始的动物性的条件反射式的抓挠拽到后来习得的人性化的温柔抚摸和照顾,一共用了4年,而这条狗也正式步入了老年。

从女儿两岁开始,家里饲养的动物陆续增加。 每次去儿童乐园玩钓鱼,回家必带回几条小鱼;去花鸟市场逛一下,回来必提回一个鸟笼和少则一只、多则几只小鸟;春天去郊野公园踏青,回家时必兜回来一群蝌蚪;雨天过后到楼下花园踩水坑儿,回家必抓回几只小蜗牛……

而小屁孩儿们很容易爱心泛滥、耐心不足,所以基本只管收容,不管饲养。因此我们家经常发生令人扼腕的小动物集体死亡事件。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孩子太小,还是因为动物太小,总之对于鱼、小鸟、蝌蚪或是蜗牛等的死亡,女儿并没有太多的情绪,只是在我的指导下用白纸包了遗体,埋到楼下花园里。过程还是比较庄严肃穆的,但孩子对待“死亡”既没有概念,也没有情绪。

女儿三岁半之后的某一天,楼下一位老爷爷的爱犬因车祸死亡,我们晚饭时谈论了此事,这条狗陪伴老人十八年余,老人一下子无法接受,一病不起,大家都很惋惜。女儿似懂非懂地听着我们的谈话,从中抓到“老了”、“死了”、“可惜”、“难过”、“痛苦”、“一蹶不振”等词汇记在心里。临睡前我们展开了一场关于“生老病死”的讨论:

“妈妈,‘老了’是什么样子?”
“老了,就是身体工作时间太长了,很多地方都变了,不像以前一样了,也许不能用了。”
“那‘老了’以后呢?”
“‘老了’以后就会‘更老’”(为了避免直接说出“死”这个字)。
“‘更老’了以后呢?”(养娃的人都经历过此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场景吧)
“‘更老’了以后身体可能就完全不工作了。”
“身体怎么不工作了?”
“眼睛不能看东西了,鼻子不呼吸了,嘴巴不说话了,耳朵不能听了……最最重要的是,心脏可能不跳动了。”此时我拉着女儿的手放在我“咚咚”跳的心脏上。

“然后呢? 48 31310 48 15275 0 0 1484 0 0:00:21 0:00:10 0:00:11 3459(此问题完全在当妈的预料之中啊!)
“然后那个生命就结束了,人就死了。”(我以为讨论就此结束,终于可以睡了。但是……)
“‘生命’是什么?”(此时当妈的真恨不得搬出《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恶补啊。但当时我的脑子已经不听使唤,居然一打岔,蹦出了一句完全不着调的经典)
“生命是一场旅行!”(女儿陷入了更深的迷惑,我算是彻底睡不成了。)
本着当个正常妈的精神,我不得不迅速拉回我那已经奔腾出去几十里的思绪,赶紧跟她说:“生命就是所有能呼吸、能吃能长、能活动、能生小宝宝的东西。”
“这些东西死了以后呢?”(在我困得五迷三道时,女儿的定力令我叹服!)
“死了以后我们就让它回到自然里,一般是埋起来,就像家里死去的小鱼、小鸟那样。”

“那人会死么?”
“人也会死。”
“人死了以后呢?”
“人死了我们也把他/她埋起来。”
“然后呢?”
“然后就再也看不见这个人了。”
“埋在哪儿呢?”
“也埋在地下,埋到土里。”
“是哪儿?这儿么?”女儿随即下床,在地上跺了跺脚。
“嗯,不是我们的地板下面,是在土地底下。”(我们住18层,我顿时觉得很对不起17层的邻居。)
“那挖开了能看到么?”
“呃……应该能。不过我们不去挖开的,不能打扰他们。”

让我诧异的是,听到此,女儿尽然长舒了一口气,放心地转头玩儿玩具去了。第一次关于“生死”的讨论也就此结束。

但从那以后,女儿便开始忌讳我们说关于变“老”的话题。一次,我们一起遛狗,邻居见了随口一说:“哎呀,你家的狗也好几岁了吧?老了吧?”我点点头。没想到女儿一下子停住脚步,几乎是哭着喊道“不行!嘎嘣儿没老!”(我家的狗叫嘎嘣儿。) 我蹲下抱住她,跟她解释:“我知道你不希望嘎嘣儿变老,你希望它永远像现在一样,不会老不会死,跟我们在一起是么?”女儿哽咽着点点头。我接着说:“嘎嘣儿现在10岁,对于狗狗,它已经是老爷爷了,你注意到它的胡子是白色的了么?以前是黑色的呢。”女儿抱着嘎嘣儿的脑袋仔细观察了半天。为了让她认识动物和人老了以后的状态,我让她对比了嘎嘣儿和另一条年轻小狗的模样和举动,进一步又对比了爸爸和爷爷的不同。她似乎明白“老了”也没有那么可怕。

女儿五岁的时候,家里一位她非常熟悉的老人去世,因为此事在外地发生,女儿并不知道,但我还是决定要告诉她。

有一天,时机终于来了,女儿让我给她讲《汤姆的外公去世了》。讲完后,我把她搂在怀里,告诉她她自己的XX爷爷也去世了,并准备好迎接所有问题和眼泪。哪知她平静地要求我继续给她讲另一个故事,讲完后,我再次问她:“你听到妈妈刚才跟你说的事了么?”她说:“知道了。”并平静地问我老人是怎么死的,在哪儿死的等等非常具体的问题。我一边惊讶于她的从容,一边一一作答。

对于她的波澜不惊,我总觉得不太对,这孩子感觉也太迟钝了吧。最后我决定告诉她我的感受,我说:“XX去世了,我们再也见不到他了,我想起来会很悲伤。有时候看到他经常坐的椅子,想到他在的时候坐在那里跟我们说话,看到他爱吃的东西,看过的书,我就会很难过……”还没等我说完,女儿一下子把头埋到我怀里哭了起来,好像预料中的情节终于到来了一样,我才放心了。我静静地搂着她,让她哭,毕竟此情此景,哭才是最对的情绪反应。

最后她慢慢抬起头,看着我问:“妈妈,那你会死么?”我一时语塞,心想这个时候千万不能敷衍地骗她说妈妈有不死之身,也不能让她陷入恐惧和无端的担心。 最后我强装轻松地说:“每个人都会死,妈妈也一样。”还没等她大哭起来,我马上补充道:“不过,你的妈妈还很年轻,身体也很好,要等很久很久才可能会死。”她看着我,怯怯地问:“是大后大后大后年么?”我不禁哑然:“比那个还要久。而且我有让自己活得很长很长的办法,你知道是什么么?”看到女儿紧锁的眉头马上舒展开来,我把闺蜜教导儿子的办法告诉了她:“首先,我们要有很强壮的身体,这样才能不生病,老得慢。怎么才能有好身体呢,就是不挑食,多运动。然后,我们得学会保护自己,不去危险的地方,不做危险的事。最后我们得保持心情愉快,更加珍惜关爱身边的人。这样我们就不会那么快死了。”

我知道这一番苦口婆心她未必能听懂,但至少她明白了一件事,妈妈会想办法活得很长很长,于是她放心了,带着微笑进入了梦乡。

我想,死亡,既然是生命的一部分,是可以引导孩子诚实地去面对的。同时,在我们的文化里,对孩子的教育中几乎不允许他们表达悲伤,我们总是或劝诫或吓唬地对他们说“不要哭!”,仿佛只要孩子不哭就表示他们不曾经历悲伤。所以为了避免见证他们的眼泪,或是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我们在他们面前总是避讳或歪曲很多生命中不可回避的关于“生”、“老”、“病”、“死”的大事实。而这些大事件,恰恰是孩子和成人心智碰撞和成长的契机,同时也是把家人凝聚得更紧密的纽带,正视它们,感受它们,敬畏它们,恐怕是最好的办法。


推荐阅读:

怎样跟孩子谈人生

好大一个“禁忌”

给孩子读最近最远的书

宝贝,你快乐吗?

对孩子该放手吗?



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读经典老文章,发送 m 或者点下面的菜单。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请回复「投稿」。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