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罗德奖学金终选候选人施能:我的成长故事

2016-01-05 Vera 奴隶社会

题图:成长,来自网络。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626篇原创文章。欢迎转发分享,未经作者书面授权,不欢迎其他公众号转载。

自我介绍:我叫施能,苏州姑娘,天津读书,现居美国盐湖城。15年12月有幸通过罗德奖学金的面试结识一诺姐,其后被邀请在奴隶社会上”讲讲你自己的成长“,因而有幸能在自己喜爱的公号上发声。我分享成长经历,并不因为觉得这是成功经验。我的经历再普通不过,如果大家读来有共鸣,更好的话有一点点体会,便是足够。

一诺写在前面:在这次罗德奖学金评选过程中,施能是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候选人。这不仅是因为她很丰富的经历和成熟的性格,而且比较自私地说,她的经历让我对如何做家长有很多反思。施能还和奴隶社会有有趣的关系 — 我们去年7月份发了”学习成功者的心态”那篇文章,她是最终参加了斯坦福项目的成员之一。我和华章前些天和项目发起人Karen吃饭,还聊起来。Karen的项目今年也会继续,规模也会加大,敬请关注。为什么对如何做父母有启示?大家自己看她的文章吧。


早年家教

“你父母对你的最大影响是什么?”这是罗德第一轮,一个面试官给我的最后一个问题。

“我爸爸教会我的是坚持。他参加了5次高考,2次考研,2次大学英语六级,才终于跳出农门,从江苏北部(苏北)的一个农村来到了苏南的富庶之地苏州成为一名医生。我妈妈教会我的是平和。她来自苏南农村,一步步到镇上读初中,县上读高中,并以县里文科状元的成绩考取大学,后来又因为成绩优异被国家公派到意大利留学。可她不是野心家,也不是空谈家,她总是很踏实地做事。”

是爸妈的努力换来了我一出生就在城市里,并衣食无忧的中产生活,但仅限于物质的相对丰腴,无论如何与书香门第之类扯不上关系。小时候我看过最高深的一本书就是《宋氏三姐妹》的传记,厚的像一本字典,我特别自豪我把它看了一大半。

我不像我妈妈从小就践行“把优秀作为一种习惯”的世界观,一直是那种父母一出门就撒欢,开电视开电脑请同学到家里玩,听到父母回家的脚步身就赶紧消灭犯罪证据,以及到放暑假最后两周才开始狂赶作业的孩子。并且骄纵任性,导致人缘也很差,高中之前好朋友都没几个。沉迷言情小说,沉迷游戏,沉迷网络聊天,不思进取,这些事儿我全做过。

我相信每个父母对自己的子女都怀有巨大的希望,但我特别感谢父母的一点就是,我父母可以在我误入歧途之时,给我犯错误的时间,向我施加刚刚好的压力而不是把我压扁。奴隶社会之前也分享过一篇文章主题是“你能允许自己看着自己的孩子犯错吗”,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这样做有两个结果:1)我和爸妈的关系尤其亲密、也尤其平等,我觉得这是在我们的文化当中比较难见的。2)这样的成长空间,让我成为一个不只听命于父母,而是有自己独立人格的孩子

最近看到一部很让我感动的电影《Me, and Earl, and the Dying Girl》,讲的是有关成长的故事,里面的男主角让我想起那段时光里的我,至少是某部分我们尤其的相似。正像他申请彼得堡州立大学的个人陈述中所写:“我是那种自我厌恶的人。我感到要让我成熟,中间还有很多很多的成长要做。而大学是让这些发生的地方。”

独立人格

对我而言,我的高中苏州中学是让这些成长发生的地方。我凭着妈妈留学意大利的经历根据政策奖励子女的10分加分,进了这所全市最好高中当时公认最好的两个班级之一。这个时期发生的三件事促成了我的人格养成:学钢琴,考港大,谈恋爱。

学钢琴是我在罗德个人陈述中花了浓重笔墨写的事件。初三开始我迷上了古典乐,翻来覆去地看了三大芭蕾舞剧,尤其钟爱肖邦的钢琴曲和他忧郁王子的气质,崇拜《傅雷家书》中傅聪的钢琴素养。我强烈表示要学钢琴,但爸妈不以为然,认为这只是我又一次的心血来潮,并且中考临近,他们以此为由拒绝了我。

初三一整年我都埋藏着这个小小心愿,终于在初中毕业的那个暑假如愿以偿。与此前小时候学习手风琴不同,这一次所有前期工作都由我自己包办:找业余音乐学校,找私人老师,问价格,试着上课,逛琴房,买钢琴……爸妈由着我折腾,直到我最终确定了老师和钢琴他们才做出了贡献——经济支持。初学钢琴我乐此不疲,一天要练两个小时,短短两三个月进步神速。两年后就考完了业余十级,也在高中的演出中向全校一千人表演。这是我第一次跳出对中国高中生的设定追求我自己的热情,从此之后这种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新事物的好奇心一直伴随着我。

我们那时候公认港大比北大清华还要难考,我们学校平均每年出一个。但我总觉得我是最适合去港大的,可能我成绩不是最好,但是我认同和践行港大所说的全人教育,多样化和包容心。从高二伊始“港大”就是我生活里出现频次最高的词。我参加学校组织的美国姐妹学校交流,印度青年领袖会议,尽可能的让自己阅历和视野也和一个我所认为的“港大学子”在一个水平线上。

高一一年,就像很多朋友高考后进入北大清华的那种感觉一样,我在我们高中班级变得非常非常普通,普通到没有一点点起眼。高一结束后我扛住社会压力选择了文科,从此开启了高中黄金时代。就像一诺先前的印象那样,高中时总有老师家长对于选择文科的我们冷眼相待,似乎16岁的这个决定判定了我们一生惨淡。但别人的眼光从来不应该是我们做选择时最需要考虑的事情,这一点做起来其实很难,我很快也在此犯了错误。

这个错误就是跟风去参加那时候很火的大学自主招生,还稀里糊涂签了约,没有做任何尽职调查,对我所签约的学校谈不上了解更谈不上喜欢也没有情节。在我和港大失之交臂以后,我几乎是赶鸭子上架去了这座在天津的南开大学。考港大的失败和在南开一开始的不适应给了我长达一整年的抑郁期。但回首当年,这些都是宝贵的成长经历。

最后一个事件:谈恋爱。我爸妈整整高中三年都不知道这件事,即使我常常早出晚归——不要误会,我没有撒很多谎,因为他们并不多过问我的私人时间,可见他们给一个青春期孩子的自由。谈恋爱没有怎么影响我的成绩,因为用现在的话说我懂得prioritize,成绩永远是第一要务,所以谈恋爱教会我一个重要技能:Multitask,让我如今得以以“现代版赫敏,干别人两倍的事”闻名于朋友圈:)最重要的是谈恋爱弥补了我作为独生子女很多性格缺陷,比如培育同理心,教会我如何与人建立亲密的关系、说话的艺术等等,这些软技能都让我在后来职场上和交际时受益无穷。

世界舞台

我的独立人格在高中养成,在大学得以被充分发挥。后来我参加了南开西敏的2+2项目,再后来决定间隔年,到如今的申请罗德,都是这种人格在发酵。我想我最大的害怕,就是有一天我不再像今天这样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充满探索的热情,对人生充满进取心,对世界之大和人性的深沉充满好奇,对他人经历的苦难充满同情。因为我决定settle down和close up的那一刻,也就是我停止发掘潜能、实现价值的一刻。

让我来用刚才提到的那部影片《Me, and Earl, and the Dying Girl》最后点明主题的一句话作为文章的结尾:"Because life will keep unfolding itself to you.“


推荐阅读:

罗德获奖者自己怎么说

与罗德学者擦身而过 -- 施能的分享

“全球最难申请奖学金”将诞生首批4名中国籍幸运儿

成长过程中,你学会选择了吗?

放轻松,做个正常的妈

我们一直在专注讲一些好故事,读更多故事,请关注我们以后发送“故事”。



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读经典老文章,发送 m 或者点下面的菜单。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请回复「投稿」。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