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划清界限,亲密有间

2016-02-14 ​廖瑾 奴隶社会

配图:来自网络。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666篇原创文章,首发作者公众号,作者介绍在文末。欢迎转发分享,未经作者授权,不欢迎其他公众号转载。


引言:春节是中国传统的大迁徙时期,多少游子千里迢迢、穿越囧途,只为了回到家里,吃一顿爸妈做的热饭,陪爹妈搓几圈麻将。除了热乎乎的亲情,随之而来的还有好多热乎乎的尴尬,甚至是冲突。这个春节你被唠叨换工作了吗?这个春节你被逼婚了吗?结了婚的被逼生了吗?父母如同一件湿棉袄,不穿太冷,穿上又不太舒服。爹妈跟子女之间,这是怎么啦?

在听很多人讲自己在关系中的困惑时,我发现常有一个突出的问题:界限不清。

我觉得这个问题在中国或者东方文化背景下特别显著,可能是我们习惯了弄堂胡同式的关系,习惯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密感,一旦有人想要画出个自己的空间来,就显得冷漠孤僻不合群

界限不清最常出现在亲密关系中,之后迁延到社会关系中,常见的界限不清,包括干扰者(指责型)和老好人(讨好型),前者是手伸得太长,你中有我;后者是随波逐流,我中有你。

有一种界限不清是在亲子关系中,当母亲父亲对子女横加干涉凭空指责的时候,子女就算有能力反抗,也会不自觉地把父母的评价接过来贴在自己身上,这种界限不清是“错拿别人的东西”。

还有一种是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是自己的私产,或者以爱之名干涉阻碍,甚至是抑制子女独立自主的机会,这种界限不清是“错把自己的强加给别人”。

再来一种是夫妻友人之间规劝、建议、小花招是“错把期待当真相”。

我很喜欢一种关系的状态是亲密无间,彼此可以在情感上支持陪伴,但在心灵空间上留有余地。爱对方,但也充分尊重对方的选择决定和习惯,不以爱之名强加,只以爱的心祝福

成年人的界限不清

成年人在人际关系中的界限不清,其根源都在童年期原生家庭关系的示范,比较常见的几种界限不清养成法如下:

一、控制型界限不清:父亲母亲越俎代庖替子女去活。比如孩子二三岁时吃饭通常由父母根据儿童食量来盛饭,这种根据更多是估计,所以未必与孩子自身的身体感觉一致,当孩子吃不完时,不少父母会勒令孩子再吃一口,不许剩饭等,甚至是讲道理+威逼利诱。这就是控制型的雏形,其潜台词是:父母比孩子更了解其需要,如果孩子违抗,就会受到各种形式的“镇压”。常见的控制性界限不清的范例还有,父母不顾子女自身对温度的感觉而强行增减衣物等。

在这种家庭关系的培养下,自身能量比较强的孩子会习得和模仿这种关系模式,在职场和亲密关系中以控制的方式去表达情感,或者是以情感(爱)之名去控制他人。也有自身能量较弱的孩子在成人后仍然无法反抗这种控制,会被他人的控制而影响。更弱一点的孩子也可以说是在原生家庭关系中更顺从更“乖”的孩子,还有可能形成依赖的关系模式,主动在人际关系中让渡自己的空间,交由他人越界控制。

二、依赖型界限不清:表现形式与控制型正好相反,依赖型使用更隐蔽更不易察觉的方式来控制对方,侵入对方的界限,而这种方式,因为往往捆绑了很多情感因素,所以常常被侵犯者都不自知。

偶像剧里这种很常见,比如:“你不能走,你走了我怎么办?”“我那么爱你,你怎么可以这样对我?”

我上周看到一个很奇葩的案例:女生特别懒,几乎像树袋熊一样生活,懒到连基本的洗漱都不愿做,懒到不去上班。她的男友虽然感到这样不对,可还是没有离开他,而是越来越多的纵容女友。当男生要求女友洗脸刷牙的时候女生会说:“当年我就说过我很懒的,你说你爱我,不在乎。现在你难道不爱我了吗?”OK,为了证明自己的爱,男生就继续纵容下去。

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强势的父母用赤裸裸的控制,没那么强势的父母就常用这种依赖式去侵犯子女的生活。很多未婚者被逼婚的过程中都会经历这个过程,抗不住压力划不清界限的年轻人,不在控制型父母的干涉下成婚,就很可能在依赖型父母的眼泪中投降。

父母对子女的依赖随着年老会越来越多,而子女随着能力越来越强,对自由的边界要求越来越高,很多子女与父母的矛盾在中年时反而成为爆发期。

三、救世主型界限不清:也可以叫保姆型,这是最严重的界限不清。这种界限的越界者很伟大,也常能做出超出常人的伟大之举,但是这种越界者却总是被“农夫的蛇”反咬一口,忘恩负义之徒似乎总是环绕着他们。

救世主型往往热情过了度,可以为了对方付出很多,甚至有时不惜苦行僧一下。我以前恋爱的时候就这么干过,当时我的男友在大学里上课,一个风雨天我没有联系他就跑去给他送伞,到了学校门口打电话给他想问他在哪间教室,可是他电话静音了。结果我在校门口冒雨等了几个小时,然后一路哭着回家了。我不算是个冒失的人,却不自觉地干出这种冒失的事,难保当时不是有一些救世主心态:“看我对你多么好,为你付出了多少?”

救世主型越界最大的风险就是,为他人包办一切,其实是一种对对方人格的压迫和轻视,对方一边承着情,一边怀着恨,等有能力摆脱和反抗的时候就会成为“忘恩负义者”。

父母如何不越子女的界?

从女儿出生我就暗下决心,要让女儿在18岁之后有独立自主的能力。可是既不能越俎代庖,又不能拔苗助长,如何才能把我的解数倾囊相授呢?

我酷爱读书,自觉是个“思想者”,然而女儿却不爱读书,她喜欢动,是个“行动者”,为此我暗自沮丧过;我自幼悲天悯人多愁善感,但女儿却看上去“没心没肺”,我也曾生过闲气。直到后来意识到自己越界,才逐渐好转。

亲子关系中什么是“界”,我认为界在于是“谁的意志”。每个人都是独立的智慧个体,每个人都在他自身所能获得的信息下做出独立判断,因此可以说每个人都拥有独立意志,即使是孩子。任何妄图用自己的意志去强加给他人的都是越界

很多人担心儿童不具有做出明智判断的能力,我觉得这个担心要分两部分来看:

1、儿童不是不能做判断,只是儿童与成人的信息拥有量不同。举个例子:我的女儿从一岁多跟我去逛超市,就开始自己学习判断,她有权自己决定买什么东西,但是我会提供规则(一次只能买一件十元以下的东西)以及补充信息(这是什么东西、什么味道、可能会有什么问题)等。当女儿选了两件以上物品后,就需要根据她自己的内心做选择,我无条件接受结果。

2、儿童的判断能力,需要家长给机会去锻炼和养成,父母越是担心不让儿童从小事中练习,儿童越是会依赖,将来长大也很难对大事做判断。锻炼的方式几乎是随时随地的:从穿什么衣服,穿多少衣服,到要不要起床,要不要做作业,要不要上培训班,甚至到要怎么管理自己的钱,能够独立划清界限的孩子,会让父母越来越轻松。

成年后如何跟父母断奶?

这个问题其实困扰了我很多年,基本上直到我离婚之后才悟明白了这件事。

跟父母首先要划清的,是思想上的界限。从小我们在父母的培养下长大,有很多信息早已植入我们的潜意识,无论那些观点、判断和价值观是否正确,或是否适应我们当下的真实生活。

其次,心理学上对于治疗有个基本判断,不难受的不治疗,也就是说,无论一个人经历了多么不可思议的事,只要他自己不难受,不侵害他人利益,那都是人家的自由;但是哪怕再小的事,只要在本体难受了,就应该去治疗。

家庭中也是一样,如果控制性父母遇上依赖型子女,彼此相互抑制也相互高涨,彼此都满意,当然无需多言。但如果任何一方难受、痛苦、纠结了,就应该好好地梳理一下双方的权利和责任,梳理一下一些想法是我自己的,还是父母的越界。

年下最大的越界就是父母逼婚了,如果你能学着分辨出界,就不会越,也不会容许他人来践踏了。比如,父母为何要逼婚,无非 --

1、担心子女婚姻不美满;
2、从众心理;
3、虚荣心;
4、只是找个话题证明我关心你。

前3个都是父母自身的需要,第四个是表达爱和沟通的需要,只有分得清哪些是对方的需要,不要把对方的需要扛在自己的肩上,这是断奶的第一步。

断奶之后才能谈及关注到对方的需要,做出适当的回应。


作者介绍:廖瑾,陕西纯山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陕西纯山公益事业促进中心理事长,二级心理咨询师,萨提亚家庭关系咨询师,2014级银杏伙伴。有十年金融行业任职经历,曾担任员工教练。自2001年起投身公益行业,2008年后学习心理学,通过NLP、萨提亚等心理学工具传播家庭教育理念,推动助人者对心理学的认知和重视。

联系邮箱:
个人微信公众号:助人者的心


推荐阅读:

今天,你焦虑了吗?

我所遭遇的农村

来不及告别

八千里路云和月

上面几篇都是作者的文章。

我们都是孩子,也大多会成为父母,别控制,别依赖,千万别当救世主,给孩子留有空间,孩子才能快乐,孩子快乐不是我们最大的心愿吗?

我们一直在专注讲一些好故事,读更多故事,请关注我们以后发送“故事”。



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读经典老文章,发送 m 或者点下面的菜单。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请回复「投稿」。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传统和新型婚姻的碰撞!“两头婚”在国内悄然兴起,突发人们思考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讨厌父母?三点原因,令人深思
冲上热搜!有学者称:对婚姻危害最大|南都新知
能被婚姻滋养的女人,都会这样提需求
给母亲当「丈夫」的东亚女儿们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