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和济街洞察 | 欧美纺织鞋服行业信用形势报告(2017)

2017-03-16 孟祥龙 宁波信保 贸易和济街

       导语

       2017年3月8日,海关总署发布了我国1-2月的进出口数据,哪怕从美元值计价来看,全国开年的出口是正的4%(其中1月16.7%,2月-1.3%),外贸一季度“开门红”可期,但从海关总署的商品单列统计来看,鞋服行业的数据在开年则稍显暗淡,近期有关鞋服行业的三则报导,更是令大家陷入了对传统零售行业的形势思考。

海关总署1-2月商品出口统计


新闻一:百年利丰被剔除出恒生成分股

        2月11日,恒生指数公司宣布将全球最大服装和玩具供应商利丰有限公司(0494.HK)剔除出成分股(蓝筹股),利丰的位置将由吉利汽车取代。剔除出恒生指数蓝筹股后,目前仍处于工商零售蓝筹股的企业将仅剩百丽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一家。近六年来,利丰公司股价从2011年1月份最高的近21港元跌至目前的不足3.5港元,跌幅已八成。

新闻二:Amazon市值超“八大”零售总和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总部位于西雅图的零售巨头亚马逊现在的市值已经达到了3900亿美元,超过了美国排名前八大的传统实体零售商市值的总和(Best Buy、Macy’s、Target、JCPenney、Nordstrom,Walmart、Kohl’s和Sears),传统零售业在发达国家也正面临跨境电商“狼来了”的考验。


新闻三:传统零售卖场纷陷关店倒闭潮

       过去一个季度,西方传统零售豪强宣布关店及破产倒闭的消息不绝于耳,在全球经济日趋复苏的2017年,纷至沓来的门店倒闭潮无疑带给这个暖冬背后的大家带来阵阵凉意。

        西方的实体零售行业到底正在经历什么?它们的信用风险信息变动的背后到底有哪些内容值得我们加以研究分析和对待?本文略长,但希望对大家的行业维护有所参考。



         一、鞋服行业虽是刚需,但也是传统外贸“五段式”去中间化最明显的行业之一,这也直接导致了全球采购与供应体系再分工调整加剧。

        以利丰为例,无论其标榜自己有多强的供应链管理体系能力,其股价在过去六年跌去80%,都是不争的事实,2015年利丰全球最大合作伙伴沃尔玛公告全球,将减少与利丰的代理采购合作,更是将利丰在当今贸易“去中间化”下的不堪放到最大。零售终端的“去中间化”采购对供应商的影响也会是直接的,以澳洲Target为例(与美国Target无关联),12-13财年以来,集团的销售遭遇本土Woolworths、Coles等豪强竞争日趋下滑,集团管理层不得不在14-15财年采取包括“削减商品采购SKU22%”、“调降商品平均售价12%”、“增加直接采购比例”等在内的13项实质性调整方案,这个顶层采购端的策略调整,就会马上作用到企业通过中间商环节与买方交易的情况,类似影响下的供应商下游合作对象选择问题在过去几年层出不穷。


集团策略调整


       当然,近年来,美元加息周期下的多数进口体本币汇率的下降,加上世界最大工厂中国生产要素成本的不断上升,更是加剧了传统外贸“去中间化”的进程:

         主要进口体汇率状况(过往五年)


        如果进口环节,本币贬值带来的是进口成本的上升,那在售卖端,如能提高商品的售价,那仍应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利润缺失转嫁,但很遗憾,恰恰以鞋服行业为代表的广类产品并未见证如此的通胀出现,以欧洲为例,欧元在过去五年贬值了近40%,量化宽松更是一轮不绝一轮,但市场始终面临的难题还是通缩:

欧元区十年期通货膨胀率(月走势)


        去年6月23日,英国公投“退欧”决议产生,英镑闻讯大跌17%,英国皇家统计办公室特别留意英镑贬值所会带来的市场通胀影响,所以在时隔四个月之后,做了一项专门统计,同比2016年10月,各行各业的通缩通胀贡献情况,令人略感意外的是,几乎各大行业都同比贡献了通胀因素,但在食品销售及鞋服销售领域,它们却还在贡献着通缩:


          英国月度通胀同比(2016年10月)

        这个问题就与一会要讨论到的纺织鞋服行业消费者采购习惯改变、网络销售扩张、廉价快时尚集团崛起等相关联了,本币的“一贬”,采购成本的“一升”,销售价格的“一硬”,就加速了传统零售与制造业企业的联系碰撞,有时,“去中间化”也是实出无奈。


        二、跨境电商对欧美鞋服行业“零和”式影响显著加速,同时将更多企业带入“电商焦虑”,在线项目成本支出增加。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特别是年轻消费者喜好通过网络采购鞋服,以欧洲为例,2015年总计有近1亿消费者参与过鞋服的采购,已显著高于图书、家用电子产品、化妆品等传统偏网购类产品:

欧洲消费者网购产品统计(2015年)


        这个趋势在以Zalando、OTTO、亚马逊欧洲站等为代表的鞋服电商企业带领下高歌猛进。以欧洲鞋服网商Zalando为例,该网站仅在2008年由三个德国年轻人创立,在运营不到三年的2010年销售就直逼1.5亿欧元,经过八年运营,集团现在的季度销售竟已能达到10亿欧元,销售更是拓展到了欧洲15个国家:

Zalando运营扩张国别



        电商的异军突起对传统零售形成冲击的同时,更有一种现象值得关注,那就是不管哪个实体零售都在试图搭建自己的网络销售平台,以期拼得在线消费者份额的提升和在线销售数据增长,转型担忧的背后,更是带动大家成本投入的增加,而且这种投入往往是带有风险的,就好比眼下跨境电商在国内兴起很热,每个企业都很想试水投入,但成本的投入并不势必带来盈利的产出。以美国Target为例,上月28日集团公布Q4报显示季度销售下滑4.3%,公司股价当天便应声急跌13%,集团CEO Brian Cornell马上火速出来安慰投资者,表示公司接下来三年将加大电销等方面投入,以应对Walmart等零售同行在电销上的持续投入。群众式电销“军备竞赛”的功过成败我们尚需时日会见分晓,但这股潮流背后,可以预见到是,势必会有一大批企业,在实体、电销转型或融合之间迷失方向。看到问题,首要想法和冲动就是去加大电商投入,这种操作选择的背后本身就是一大问题。




         三、消费者采购习惯的改变及偏廉价采购的喜好,加剧了行业洗牌及利润压缩。


        进入21世纪以来,传统鞋服偏“高街品牌”运营的门店增长速度明显不及“偏廉价”运营的快时尚品牌成为一个日趋不争的事实,这个现象产生的背后原因和挑战更值得关注:

1、贸易在趋势上似乎陷入了一个“消费希望更低价---网络销售抬高价格透明----要求规模采购以实现报价降低-----库存资金挤占更明显”的连锁反应;

2、降低商品SKU品类,提高单一商品产量似乎正成为一种趋势,这在一方面折射出越来越多的消费端偏廉价喜好(往往也代表某种程度的消费能力削弱和消费习惯的改变),另一方面也对整合上游采购,成本控制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应对这一改变的过程本身就会带来盈利的压力;

3、因为鞋服产品销售受众多是零售消费者,品牌知名度对公司很重要,但如果公司不持续保持在品牌知名度和产品创新设计上的成本投放,销售端的竞争压力又会马上放大,但这又与当前国际贸易削减各项成本的大势形成矛盾,把控其中的度量挑战很大;

4、能够实现规模和品牌效应的廉价快时尚品牌迅速崛起,更是加剧了其它传统品牌的竞争压力,尤其是中小规模的品牌门店。


        四、全球气候变暖对鞋服行业的影响将会是持续及深远的,于此而来的库存风险压力将显著增加。


        对于纺织鞋服行业而言,全球气候变暖不是一个挂个口头上的口号影响,它是实实在在影响行业总体出货量和库存变动的不可忽略外因。根据NASA的开年统计,过去的2016年就是人类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或许冬装企业的销售在过去的这个圣诞季就没那么幸运了。

        以波司登为例,受全球气候变暖和消费者采购习性往轻便羽绒方向发展的双重影响,公司业绩在过去五年节节败退,股价累计下挫近70.71%,雄心勃勃的海外扩张计划(先后在英国、意大利、美国等开店),也在2017年初被迫“撒羽而归”,集团也刚于上月宣布撤出在英国的所有投资。


        五、重资产零售企业转型发展的缺点被明显放大,且偏向于基金公司管理的股东体系,更易加速企业急功近利,行业整体风险呈扩大趋势,“大而不倒”定律在变革提速的零售丛林时代,加速失灵。

       实体门店如要开展转型,“Lay-out”的调整,往往意味着更多的成本付出,而成本付出的同时,如若不带来客流量的增加和盈利改善,那么公司就会加速面临资产出清的风险。以隶属于英国第二大鞋服零售集团Acardia Group的高街品牌BHS为例,公司在16年4月25日破产之前,门店饱受客流下滑,盈利下降的困扰,为做最后的品牌“挣扎”,集团在2010年后,先后开展了三次大的“改头换面”行动,不惜重金调整门店及品牌形象,光在破产前就频繁“换面”了两次:          

     

       这种调整当然是必须的,但如未能带来盈利的改善,则公司的资产负债表现无疑将加速恶化:

   BHS资不抵债变动情况


        当然,有时加速一个公司资产负债恶化的因素不仅仅只会是持续亏损,也有可能是想尽快回本,“明哲保身”的公司股东,尤其是那些股东身份是基金公司的机构投资者。譬如上述案例中的BHS近期就被媒体爆料老板Philip Green在控制公司期间存有掏空公司资产,过度分红5.8亿英镑和亏空员工养老金,致使员工利益损伤的情况,为避免个人遭受起诉,老板Philip Green近期决定再自掏腰包3.65亿英镑以平息进一步的事件调查。言外之意,一个看似资不抵债的公司,最后以1英镑出清给另外一个基金公司的背后,原有的投资方未必就颗粒无收。

        基金公司持股零售买方是一个常见的西方资本操作,相关设置也往往会对一个公司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基金的盈利模式就是发现低估值的公司,通过改善经营,提升管理,创造公司价值的提升,然后套现退出,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且主要投资者都是机构投资者的情况下,这是一个熟悉的游戏规则,但问题就在于管理层在操作中,如果施行较为激进或者说与市场周期相违背的经营策略,则高杠杆经营和趋向于基金公司利益保护的特殊分红机制将极易成为公司亏空加速,濒临破产。以法国大型鞋服零售集团Vivarte为例,公司在2007年以34亿欧元出售给英国私募股权基金Charterhouse Capital Partners后稳步经营,但在2011年后,盈利显著下滑,为尽快止损和减少股东损失,Charterhouse一方面开展了激进“金元”转型政策以期盈利改善,另一方面也加大了自身分红保护,最终几乎已被掏空的集团在2014年又被交易到了Alcentra Ltd.、Babson Capital、Oaktree Capital和GoldenTree Asset四家基金公司手中,相信此时的Charterhouse“两步走”战略已“仁至义尽”。

 Vivarte旗下ANDRE品牌鞋店


Vivarte集团亏损走势


Vivarte集团资不抵债走势


       所以,现时期从传统零售行业转型加速,重资产大公司掉头向难和资本运作影响不确定性的角度来看,鞋服行业内部两极分化、优胜劣汰的趋势恐还将持续一段时期,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解释了为什么全球经济趋于回暖向好,但实体经济仍在不同经济体面临纷繁挑战。以经济强势复苏的美国为例,虽然美联储在北京时间今天凌晨再次宣布了加息,各项失业率、通胀率、非农就业等指标也皆为良好,但美联储在过去两年还是实实在在纠结于加息频次的,我们来看过美国大众和实体企业在过去几年的破产状况就会更加了然:

              美国历年破产申请数

        

        以大家熟悉的美国公司第11章破产保护申请为例,过去三年,美国企业的破产重组申请始终徘徊在7200家左右,并未伴随经济指标改善而显著下滑。

        同时,如果再来查看美上市公司在过去几年的破产申请数据,你就会更加惊奇的发现,近三年的上市公司破产数量反而是呈上升趋势的,从2014年的54家,来到了2016年的99家,反而创下了自金融危机以来的新高,而再看看现在的道琼斯指数,那无疑却屡创新高。

美国历年上市公司破产数


        这其实就恰恰构成了我们现在所处的有趣时代,有人欢喜有人忧,几家欢喜几家愁,总体经济形势可能向好,但内部竞争、两极分化更为加剧,且众多竞争领域趋于“零和”淘汰和跨界干架,可惜的是,以鞋服行业为代表的传统零售业在此潮流中,排行靠前。


美国历史破产行业占比


       六、产业横移及第三国竞争不断。

       当然最后仍不得不提以越南、柬埔寨、缅甸等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的迅速崛起,对传统全球鞋服采购版图形成了强大冲击,尤其是给制造成本上升明显的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也导致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出海投资。关于此项内容外涉报导已属很多,本文不再赘述展开。

  越南纺织服装历年出货金额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的业务有所帮助。以下附注文章共同构成了文章的全部参考。


大家同时关注


和济街瞭望台 |关于美国市场破产状况的分析报告(2016)

和济街洞察 |美国大型鞋类零售商Payless深陷债务危机

和济街洞察 | 关于欧洲大型鞋服集团VIVARTE的风险预警提示

和济街洞察 | 英国大型时尚零售商BHS的破产风险提示与评析

和济街洞察 | 判断Sears短期内破产这件事没那么简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