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故事里没有细节,就需要反省一下自己的生活了
前两天,“隐性冠军”研究者西蒙教授在郑州的一个小故事在朋友圈爆红。
10月20日,星公司计划启幕峰会。
西蒙教授一个半小时的演讲,他的框架思维很赞。“全球化”、“聚焦”、“深入”,这些词汇对于读过《定位》的企业界朋友们来说,或许触动并不大。
但现场发生的一个小故事,让很多朋友写到了朋友圈。
身材良好、外表酷帅的西蒙的演讲开场非常顺利,西蒙先生的PPT,呈现在屏幕上是中英文左右各一页,两页同步进行。我们通过现场的同声翻译能够get到位。
但没过几分钟,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西蒙先生一扭身,突然发现,大屏幕上左右的PPT不是同步的!也就是说,他正在讲的当前页,英文版是匹配的,而中文版却没有同期呈现。
西蒙教授开始示意工作人员尽快调整,但后台调整了一小会儿,还是不行。
西蒙教授这时候非常着急,也非常坚定地说:
“这可不行!我是一个德国人,德国人讲究精确。目前这种状况就是不精确的,我们得马上停下来。”
这句话字字撼动了我的心,撼动了在场所有的朋友的内心。
我们知道德国是一个特别认真的民族,我们也知道各个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都会秉承这样的精神,西蒙教授用行动做了一个特别难忘的诠释。
这个故事多好,有非常清晰的细节。而细节,意味着可信。
很多朋友太忙了,对生活和工作缺少细节的观察,所以经常会讲故事轮廓、结论和心得。
我再举一个例子。
约翰逊太太想在法庭上赢得7岁大的儿子的抚养权,但当时的局面对约翰逊太太非常不利。
辩护律师帮助约翰逊太太设计了一句证词。原证词是这样的:
约翰逊太太每天在儿子睡觉前都会看他洗脸刷牙。设计后是这样的:
约翰逊太太每天在儿子睡觉前都会看他洗脸刷牙。他用的是一把长的像《星球大战》里黑武士达思•韦德的牙刷。
这句证词就成为威尔逊太太的有力证词。原因在于,细节增加了辩护词的可信度。你很容易从这个细节想象出小男孩在浴室刷牙的画面,也就加深了威尔逊太太是个好母亲的印象。
我们看到的那些广为流传的文学作品,除了具有谋篇布局的宏观能力之外,对于细节的观察和把握几乎是每一位作家的立身之本。
就比如曹雪芹,在描写史湘云醉酒的场景就特别细节:
说她在园中山后一块青板石凳上睡着了: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手中扇子落在地下,半被花埋,身边蜂围蝶绕,口中还叽叽嘟嘟说着酒令。
是不是因为细节太到位,所以特别真实?
小岛精英演讲的明星学员、欧姆康生物创始人侯军伟,他在《一位演讲恐惧症患者的救赎》中,就找到了描述演讲恐惧症症状的细节。他是这样描述的:
第一是两腿发抖,无法控制地颤抖;第二是声音发颤;第三是大脑一片空白,语速越来越快。
这些细节就真实到特别能引起共鸣。
说来这么多,我们的脉络也出来了,在日常的沟通、演讲中,甚至是我们的专业和生活中,我们需要有一些:
侦探家思维。
侦探家思维不是让我们成为侦探家,而是让我们看待和观察世界的角度更加细节和微观。
虽然我们的脚步匆匆,但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一个复杂的协作网络,一个人对细节的知识和观察往往可以体现其掌握专业知识的全貌、深入生活的能力。
拥有侦探家思维的方法又是什么呢?
第一,侦探家往往会从蛛丝马迹中发现事物之间的关联。我们也需要在建立一种关联:我所说的,我所描述的,和我想要听者get的,是否建立了一种正向关联。也就说,我们需要牢记推理的逻辑,时时考虑结果。
//////////
第二,在专业领域,我们有没有像侦探家一样,能能层层深入,发现事物的真相?也就是,我们需要具有层层深入的耐心和能力。
就比如我,在深入演讲这个专业时候,有一个细分领域是“如何讲好一个故事”,再往下深入,就是去发现学员“为什么讲不好一个故事”。
//////////
第三,侦探家的眼睛特别“毒”,任何一个细节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儿童文学作家王钢在训练孩子们观察和描写一个垃圾桶的时候,他就强调了对细节的观察。比如,垃圾桶里有一只袜子,你需要仔细观察:
它是大人的,还是孩子的?是什么颜色?有几成新?是松散的还是卷好的?是脏的还是干净的?另一只呢?
如果你的故事里没有细节,就需要反省一下自己的生活了。生活是由细节组成的。而我们的一生,就是具有管理自己生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