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参军入伍23年,入伍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刘加平,通过不断努力学习,在军营这个大熔炉里锻造自己,成长为一名二级军士长。他先后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1次,5次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


    作为新时代军人,刘加平脚踏实地,敢于担当;作为一名维修技师,他从自身做起,走好新时代强军之路的每一步。


    从维修“小白”到“全能”专家


    5月中旬的一天,新疆军区某旅军营军歌嘹亮,训练场上战士们正在加紧训练。记者问起刘加平,军营里无人不晓。“今年‘五四’青年节,旅党委还下发了向刘加平同志学习的决定呢!”大家都为身边有这样一位战友而感到自豪。


    翻开刘加平随身携带的笔记本,扉页上的一句话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召之即来的担当,来之能修的底气,修之必好的实力。”


    “我喜欢维修。在我眼里,这些设备就是我的病人,我就是医生,设备恢复正常,就像医生治好了患者的病。”一谈起维修,刘加平的眼睛闪烁着自信的光芒。


    可在17年前,刘加平还是一名维修“小白”。2001年7月,刘加平随队参加一次重要的演习,关键时刻,一台通信装备突发故障,打开机柜,看到一排排的电路板和一串串的元器件,刘加平顿时傻了眼。


    走下演习场,刘加平并没有灰心丧气,“我当时就想着一定要攻下装备维修这道难关。”为此,刘加平买了《电子电路百科全书》《通信原理》等30多本专业书籍,刻苦钻研。


    在刘加平看来,作为一名维修员,要想掌握设备维修就得熟悉设备的工作原理。为此,他白天跟着操作员一起训练,晚上对照装备说明书,研究设备的工作原理。为了找出最快的排障方法,他测试熟记了上万个元器件参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工作中我追求完美,对碰到的每一个难题我都不会放过。”刘加平说。有一次,单位列装了某型装备,出于保密原因,厂家没有提供图纸。他硬是花了一个多月时间,测试了所有电路和元器件,摸清了整个装备电路图。此后,该型装备凡是有故障,他都“手到病除”。


    这些年,刘加平所在的单位历经两次整编,大批信息化装备列装,他总是第一时间钻进装备,率先学习,如今已熟悉掌握20余种主战信息化装备的操作,并精通维修。今年年初,某厂家研发人员到部队巡修,临走时给部队领导说:“走过这么多单位,从来没有见过像刘加平这么认真的。有他在,你们的装备维修不用担心!”


    言传身教带出一批维修能人


    在刘加平23年的军旅生涯中,有很多人教导过、帮助过他。到现在,刘加平一直与自己的师傅赵代春保持着联系。“赵代春是我入伍时带我搞维修的师傅,他对我特别好,把自己知道的东西都教给我。”刘加平说。


    师傅在教导刘加平时的耐心细致、平易近人等品德,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刘加平。


    有一次,三营的设备出现故障,技师陈力文忙活了一天,也没有找到故障原因,就上门请教刘加平。刘加平听完陈力文对故障的描述后,拿出一本书递给陈力文,并告诉陈力文如果看完书,故障还没有排除,他就会指出问题出在哪。


    陈力文边看书边琢磨,很快发现了问题所在,顺利排除了设备故障。“我觉得刘加平的这种方法特别好,我不但弄懂了故障原因,还学到了更多关于设备维修的知识。”陈力文说。


    多年的维修经历,让刘加平认识到了人才的宝贵。在日常工作中,他特别注重对维修人才的培养。“一个人浑身是铁,也打不了几根钉子。”刘加平把自己的维修经验,全都传给了新入伍的战士。


    2009年,研究生毕业的工程师程立博初来单位,面对基层部队的各型装备,理论知识丰富的他犯了难。刘加平主动和他结成帮扶对子,手把手地教他主战装备电路原理、构造和常见故障维修,两个人常常在维修车间一呆就是一整天。那段时间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看到他们两个在一起探讨的身影,战友们称呼他俩为形影不离的“海尔兄弟”。在刘加平的帮带下,程立博的维修技能不断提升,参与研制的4个技术革新项目,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


    刘加平长期担任单位装备技术骨干培训教员,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长期积累的维修经验,先后培养出20余名维修骨干,其中2人在全军比武竞赛中获奖。


    基层单位照样可以搞革新作课题


    在很多人看来,搞革新、作课题是科研机构的事,基层单位条件差,缺人才,搞不出什么成果。但刘加平并不这么看。“虽然我们条件差、人才不足,但是我们也有我们的优势,我们在基层了解装备的情况,知道哪些方面的革新是提高战斗力急需的,这就让我们的革新更贴近实战需要。”


    2006年,刘加平跟随单位参加演习,某型装备每次发挥效能都需要手动输入多个参数、按十几个按键才能完成,因为“慢半拍”导致错过了最佳时机,使得他所在的单位在演习中常常处于被动。


    走下演习场,刘加平便萌生了一个想法——搞革新,把手动操作的步骤改为计算机自动控制。


    搞革新攻关说来容易,做起来却难。刘加平开始自学单片机开发、C语言程序设计等专业知识,并将其运用到技术革新项目的研究和设计中。经过上千次的反复试验,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使该型装备从操作到发挥真正效能的反应时间大幅缩短,极大地提高了装备的快反作战能力。刘加平也因此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2014年驻训期间,官兵反映某型信息化装备存在电磁环境逼真度不够、受季节变化影响大、频繁实装操作易导致装备故障率高等问题,希望能够研发出一套实战化的模拟训练系统,以解决上述问题。


    说干就干。经过反复考察论证,刘加平申报了某型信息化装备综合训练系统的科研项目。他和战友李正友、程立博着手成立了三人研制小组。为了实现模拟空中多目标训练功能,他们连续加班加点,终于攻克了这一难题。


    一年时间里,他们先后制定了十余套研制方案,千余次进行完善,运用多语言混合编程技术成功研制了一套具有实装逼真模拟操作、训练、考核和教学等功能的系统。不仅大大调动官兵的参训热情,缩短了操作员的培养周期,降低了装备故障率,更对提升部队的整体战斗力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2015年12月在成果鉴定会上,得到了专家的认可,最终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并推广应用。


    “我们要像习主席说的那样,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这些年,刘加平一边维修装备,一边研究装备革新,先后收集各类环境下通信装备技术参数10余万条,提出革新建议60余条,参与完成10项科研项目,9项荣获军队科技进步奖。旅里为他专门设立了“刘加平工作室”。

    END

    来源:新疆日报—新疆亚欧网


    荐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新疆日报·评论

    扫描二维码

    关注新疆日报·宝地

    扫描二维码

    关注新疆日报·影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