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毕设 | 到香港去:跨境双非学童的漫漫求学路

2016-06-21 晓明 婕妤 俊安 布谷岛

在深圳各个关口,每天早上、中午和傍晚,都能看到浩浩荡荡的深港跨境学童大军。调查显示,近两成半跨境学童每日耗费3至5小时往返住所与学校。但随着深港两地政府政策的变化和陆港矛盾的日益尖锐,这些曾经赴港产子的父母无不担心孩子逐渐长大后可能会面对香港对“双非”的抵触,在内地又难以入学,最终夹在深港之间。有的父母说,原本以为自己为孩子选的是一条畅通宽阔的康庄大道,如今却变成了“狭窄小巷”。


作者卢晓明 张婕妤 周俊安
指导老师李艳红 


5点多,深圳的天还没亮,宋辉的爸爸就已经洗漱完毕在厨房里准备早餐。大约6点,妈妈张绍芬就要把小儿子从床上提起来准备上学。宋辉打着哈欠睡眼惺忪地爬了起来,半个小时之后,就在爸妈的陪伴下出门去上幼儿园。家在深圳的宋辉,出生在香港,持有香港籍,5岁的他,每天还没睡够就必须起床,过关到香港去上幼儿园。



清晨,宋辉的爸妈带着宋辉去上学


他终于赶在7点前来到了福田口岸,准备做地铁跨境上学。到了关口,张绍芬带着宋辉坐在了跨境学童专用通道前的地上。打开准备好的早餐喂给宋辉吃,同时拿出科普故事书读给儿子听。在起床一小时之后,宋辉终于坐下,吃上了一顿早饭。



深圳地铁的福田口岸站已经挤满了到香港上学的跨境学童和他们的父母


7点的深圳地铁,可以看到不少像宋辉一样的小朋友。比宋辉稍大的小文由爸爸接送上学,换乘时爸爸一边快步走,一边拿着煎饺匆忙地喂他吃早餐。每天早上、中午和傍晚,在深圳通往香港的各个关口都能看到浩浩荡荡的跨境学童大军。在这些跨境儿童中,宋辉已经算是出门较晚的孩子了。有部分孩子,必须在更早的时候到达关口。这些居住在深圳,每天来回深港两地上下学的孩子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跨境学童。


双非儿童:特殊的一代人


跨境学童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父母其中一方或双方为港人,但因工作或其他因素,居住在深圳,孩子在香港上学。另外一种占大部分,他们的父母都是非香港永久居民,但因孩子在香港出生,因而获得香港永久居民身份,享受香港福利,俗称“双非儿童”。


2001年,香港终审法院根据《基本法》第24条宣判“庄丰源案”,规定父母双方皆无香港居留权的中国大陆居民在香港所生子女可以享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



“庄丰源案”的宣判,不仅意味着在香港出生的中国公民的孩子,从此可获得永久居港权,同时也给这些孩子带来了一张全球154个国家和地区免签的香港护照、十二年免费教育及终生的免费医疗。同时香港政府推行学前教育学券制计划,幼儿园也可以获得学费减免。这些极具诱惑的社会福利是外界看来吸引着众多内地父母赴港产子的原因,这也是不少港人对内地人赴港产子的的看法。


2003年,港府开始实施港澳个人游(俗称“自由行”),逐步开通广东省乃至49座城市居民以个人身份赴港旅游。因为政策便利,赴港生子的人数快速增加。大批内地孕妇的来港,让香港私立医院察觉到了商机,开始将产科医疗服务瞄准大陆中等及以上收入人群。而在关口的这一边,大陆也出现了专门安排内地孕妇赴港产子的中介公司,鼓励、招揽、协助大陆人赴港产子。在“庄丰源案”宣判的2001年,全港双非婴儿仅有620人,仅占全港出生婴儿的1.3%。而根据香港统计处公布的香港出生率数据,2001年到2011年的11年间(2012年香港公立医院开始实行双非零配额政策),双非婴儿的数量增长超过50倍。2011年,全刚出生双非婴儿数目达到了35000多人,占了全港出生婴儿的近四成。

 

内地孕妇的到来,数目之多,是香港政府没有意料到的。大量双非儿童的出生,给香港带来巨大的压力,本土港人里出现了不少质疑和担忧的声音。从2009年开始,港府对双非孕妇的态度逐渐发生改变


2009年,香港医管局发出第一轮限制令,宣布当年10月至12月,公立医院取消内地孕妇分娩床位预约服务。2011年,医管局再发限制令,以确保公立医院的产科服务能够预留足够名额予本地孕妇。


同年,香港医管局宣布2013年香港公立和私立医院全面无限期停收双非孕妇。十年前与中央商讨自由行政策的代表、候任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表示,欢迎私家医院停收“双非”孕妇的决定,认为有助解决“双非”孕妇的问题。


从此,从深圳过关进入香港的妇女,几乎都会被检查是否怀孕,双非生产的禁令被压那个执行。“双非儿童”的诞生就此终止。宋辉、小文这样的孩子,就成了十几年间政策变动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特殊一代。


跨境上学:一切为了更好的教育


2012年,方先生的女儿两岁。香港幼儿园报名要提前一年进行,报名需要本人去领表、填表、交资料和面试。也就是说,孩子从一两岁的时候就要开始为入园做各种各样的准备。为了处理幼儿园的报名和面试,方先生和太太在深圳短租了一间房子,每个周末领着女儿去面试。当时面试用的是粤语,尽管孩子完全听不懂,最后还是成功入了学。方先生自己曾在香港接受高等教育,在他看来,内地的教育意识形态太重,这也是他用放弃女儿的上海户口换取香港身份和教育的原因之一。他对香港“两文三语”(即中文、英文和粤语、英语、普通话)的教学也较为认可。



宋辉入读的是香港的一所教会学校。妈妈张绍芬并不是基督徒,但希望这个“以爱为主题的学校”能对孩子的成长有帮助。每次称呼宋辉,张绍芬总是不忘加上一个“亲爱的”。无论孩子想拿录音笔来把弄,还是把瓜子丢进水杯里,张绍芬都用温和地语气和宋辉交流,“亲爱的,不要这样”,宋辉往往也会懂事地默默停下手。


虽然最终入读了一所满意的幼儿园,但报考的时候,张绍芬没少花苦心,宋辉也没少挨苦。在那一段疲于奔命的面试期,孩子总是还没睡醒就要被拉扯起来去面试。报名的时候,跑了七场面试,最后拿到三家的录取。面试题目除了常规家庭情况和生活小常识的问答,还有勺豆子之类的实践题目。


小学的入学门槛则没有幼儿园那么严苛。香港小学的录取过程,第一轮是填妥资料,然后学校根据资料进行评分即可入学,无需像幼儿园一样还有面试。但是好的幼儿园被好的学校录取的几率会更大,所以在香港有一种说法是幼儿跟小学生是最累的,比大学生还累,因为要面对很多轮考核。



马上就要入读小学的宋辉,录取到的是尖沙咀的一所小学。从关口到尖沙咀那所小学的那段路,需要两个小时,还没有校车接送。


所以张绍芬做了一个双非家长很少做的决定——在尖沙咀租房子住,陪孩子读书。“其实跨境真的很难。”张绍芬在接送宋辉上下学的时候,看到好多在龙岗上学的小孩,每天回来就在地铁上就睡着了,一直睡到家。大概3点多放学,过完关大概5点。回到家就要哗啦啦地写作业、吃饭、冲凉,根本没时间玩。作业有时也写不完,第二天就又要赶去上学。“真的很可怜”。


香港:避风港还是是非地?


香港青年协会2014年的一项小四至中三跨境学童调查显示,近两成半受访学童每日耗费3小时至5小时往返住所与学校;近三成受访学生英文科追不上,是来港适应一大困难;逾四成人为了赶上过境回家,没有参与课外活动;逾两成人指学习机会较其他同学少。


漫长的接送时间无疑是家长为自身选择需要承担的代价。然而, 时隔数年,面对深港两地政府变化的政策,双非家庭要承担远不止一趟4、5小时的上学路。这些家长有的开始后悔赴港产子、想放弃港籍而不得,有的为了孩子上学方便赴港租房陪读,有的依然想要享受香港的福利,却不得不为孩子的未来做更多的盘算。


2012年,随着双非儿童的长大,医院曾面临的医疗资源和床位的压力,也涌向了香港的幼儿园和小学。学位短缺的情况,在连接深圳和香港边境的北区尤为严重,引发北区港人的大力反弹,抗议双非侵占本地儿童教育资源。香港教育部门2012年首次向“双非”港童家长发信,呼吁他们放弃邻近深圳的小学,转而选择香港其他学区,以减轻某些学校的压力。


转向其他的学区就是更远的路途,这意味着这些双非家庭需要在香港租房,才能保证孩子的正常学习。然而香港寸土寸金的房价,却不是大多数双非家庭都够负担得了的。更何况在内地有工作的家长,也很难跨境上班的疲惫。


作为最靠近深圳的地方,就读香港北区学校成为深圳大部分跨境学童家长的首选。原来的北区,作为香港的边界,教学水平在香港排名靠后,向来是香港本地人报读的冷门区域,少有出现学位不足的情况,部分学校甚至因为招生不足而面临“杀校”(关闭)。而局面却随着跨境学童的涌入来了大反转,不少香港学校为扩大生源,开设免费宿舍或兴趣班等各种服务吸引跨境学童,到深圳参加“跨境学童香港教育展”进行宣传,北区学校由招生不足渐成学位不足。


双非儿童的涌入,引起了很多本土港人的不满。每年仍然会有香港市民上街抗议双非儿童来港抢夺港人资源。据港媒报道,去年小一入学派位公布结果当日,香港本土力量与热血公民成员去到设为跨境校网派位中心的上水佛教正慧小学门外抗议,并拉起写上“蝗童返大陆”的横额,大批警员在场戒备。


随着陆港矛盾日益尖锐,他们无不担心小孩逐渐长大可能会面对香港对 “双非” 的抵触。


方先生能理解香港北区家长对双非的抗议:“这很正常,如果我的孩子不能上我家门的学校,每天要坐车去上另外一个区上,那我肯定会说:你看,就是这些双非,害得你不能上家门口这边这个省重点。就他们,都怪他们。”但他也同样很担心女儿逐渐长大之后可能会面临来自香港本地孩子的排斥,“小孩天天听到这样的话,长大之后会形成什么样的价值观?”更何况现在的女儿并不知道自己跨境生身份的区别,长大之后可能还要面临身份认同问题。


张绍芬则表示如今仅仅希望小孩子可以适应香港环境,她更倾向把小孩子长大之后送出国或者回大陆发展。她看来,把儿子培养成香港本地人,是不现实的。“回来也可以,但目前深圳这个环境他是不容香港这个群体,我感觉是这样。”


穆女士的儿子,6岁半,正在大埔的一家小学上一年级。一个班里30多个人,一般只有一两个是跨境生。她让小孩跨境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如果孩子再大一点感觉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不太被接纳。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她可能会让孩子在小学中途就回来了。


十五年间,双非儿童从被允许甚至被欢迎,到被禁止,历经了一次又一次的政策变动。而如今,这些孩子慢慢长大,在哪里接受怎样的教育,又成了一个难以自由选择的问题。


双非儿童的港籍身份由香港法律赋予,合法享有香港永久居民拥有的福利。但香港教育局2014年推行的跨境学童专用校网,每年派给北区的学额依然严重不足。该制度的初衷主要是为了将大量跨境学童分流至各区,以减轻部分地区小学的压力,同时达到“本地优先,原区就读”的宗旨。


“回大陆”这条路也不好走。在深圳,根据目前的政策,公立小学接受台籍学生却不接收港籍学生,双非单非儿童入学仅可选择跨境上学,或在深圳读民办学校或昂贵的国际学校。但在大陆其他城市,港籍学生均可接受义务教育。在近年两会上,针对跨境学童上学难的问题,每年都有深圳政协委员提出推进深港两地教育合作或将港澳籍学童纳入公办学校教育。今年深圳市两会上,市政协委员陈昳茹提交了一份关于将港澳籍学童纳入公办学校教育的议案,此前,深圳市教育局就其提案回复正在就双非儿童入学问题进行相关研究讨论,但她告诉记者,后来并没进一步回复。相关政策一直未见落实。


双非跨境学童就这样,无法轻易回到内地,也到不了十年前他们父母所以为的香港,夹在父母曾经的美好愿景和不断变动的两地政策和陆港关系中,成为了最孤立的一代。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H5作品《内地爸妈 港籍孩子》

谷河传媒出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卢晓明 张婕妤 周俊安

指导老师:李艳红

责任编辑:曾子瑾

微信编辑:曾子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