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回望高考|从中大77级中文系走出的传媒名人

谷河传媒 布谷岛 2020-09-03

三十六年前从中山大学中文系走出的学生,扎根羊城,造就了南方传媒业的一个黄金时代。


这一切,还是要从那场考试说起。



记者丨黄晓韵 曾乐 黄盈佳

编辑丨王浩

排版丨胡馨文


在报名截止的最后一天,范柏祥才下定决心要参加高考。之前,他很是犹豫:自己只有初中学历,而且只有一个多月的准备时间。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刊发《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标志着中断10年的高考制度正式恢复。广东高考的时间定在12月11、12日。

 

让范柏祥喜出望外的是,考完后不久,他等来了中山大学中文系的录取通知书。再后来,他成为《羊城晚报》体育部主任,是国内知名的体育记者。

 

说起中大77级中文班,著名古典文学和戏曲学家黄天骥教授如数家珍:“王春芙是我们班长。江艺平十分内秀,散文写得非常漂亮,我曾课上表扬过她的作品......”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仍难忘当年学生。

 

今年83岁的黄教授从1956年开始在中山大学中文系任教。他说,在他62年教学生涯遇到的学生中,77级是最优秀的。


中山大学中文系1977级毕业照



77级是恢复高考后中大中文系招收的第一批学生(78年入学),共87人。这批1982届毕业生中,有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中大中文系教授吴承学等著名学者,也有原广东省委副书记蔡东士等政府官员。


虽然在全国院系调整后中大很长时间没有设新闻学专业,但77级中文班走出了一批著名报人,在往后的三十年,造就了南方传媒业的一个黄金时代,如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总编辑王春芙、副总编辑王培楠、南方周末主编江艺平等。他们的同学中,还包括《中国青年报》社长李学谦、《光明日报》副总编辑何东平、《财经》杂志副总编辑戴小京、广东南方电视台副台长余瑞金、深圳报业集团党组书记兼社长黄扬略等。


这一切,还是要从那场考试说起。



重拾诗和远方


当时范柏祥是惠阳地区歌舞团的独奏小提琴手,他从小尤爱古典文学,小学通读四大名著。1963年考入华师附中,把求学目标定在了北京大学中文系后,更是如饥似渴地阅读古今名著。可惜,梦断文革。不过,知青下乡后他仍坚持每天写近千字日记。


报名参加高考后,恰好团里放假一月。整整一个月,他就躲在姥姥的阁楼里复习。没有教科书,就找回10年前的教材啃。


恢复高考首年,积压了十年的学生按捺不住对知识的渴求,鱼贯涌入各地考场。广东省报考人数共计53万多,这个数据一直到30年后的2007年才被超越。当年全省最终仅录取8752人,录取率也是“百里挑一”,仅有1.63% 。


人民日报刊载的1977年高考作文答卷,陈平原:《大治之年气象新》


接到入学通知书时,范柏祥挥笔洋洋洒洒写下狂草:“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以此抒发内心激动之情。


最初,范柏祥的第一志愿是华南师范大学,第二志愿是中大考古系。突然有一天,惠阳地区招生办打电话让他赶紧去一趟,“你的成绩考得太好了,我建议你赶紧改志愿。”就这样范柏祥把高考志愿私下“违规改了”。


不仅仅招生办帮学生“违规改志愿”,当年,学校还“不拘一格降人才”,千方百计寻找特长生破格录取。开学后,中文系在第一批61人的基础上补录了20多人,还破格招入2名“文学特长生”:苏炜和马莉。


马莉当时是湛江卫生制药场知青,感觉自己数学考砸了,已经准备第二年重考。两个月后,突然接到了湛江市教育局转来的通知:中山大学将派老师来对她进行面试。


辗转反侧,对第二天将进行的面试,她不知道该如何准备,也不知道需要准备什么。马莉干脆起身铺开稿子,一气呵成写下十几页的长诗。第二天,她在面试时向中文系金钦俊教授展示了她连夜创作的作品。


几天后,电话通知她通过了面试,金教授把录取通知书交到她手上。


1978年四月底,马莉坐上从湛江到广州的水陆(车船)联运汽车,来到中山大学报到,开启了她的大学生涯。



知识海洋里的干海绵


黄天骥教授负责给77级中文班讲授魏晋隋唐文学史课程。在他印象中,学生们勤奋,又极富独立思考能力。不过,他们外语水平普遍不高。上课分为快班和慢班,划分标准是能否完整写出26个英语字母。天刚擦亮,学生就开始早读。“池塘边,校道上,同学们学得十分卖力。”


范柏祥为了恶补英语,每天起床先看10个单词,再一边刷牙一边回忆。


学生每人手抄一个小本,打饭排队,课间休息都拿出来看。晚上宿舍熄灯,还有同学在楼道里、卫生间里学习吴承学教授在四十年聚会时回忆


课间十分钟,学生也不放过这丁点儿时间,围着教授探讨学术问题,“根本没办法休息。”


课余时间,直接登门拜访教授,黄天骥在家中招呼学生,开讲学术。“他们并不是老师说什么就记什么,总会提出很多问题。”


图书馆里,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学习景象。为了能拿到一个位置,每天至少需要排队十五分钟。黄天骥教授还记得那长长的队伍从图书馆(现人类学系办公室位置),一直延绵至黑石屋。


图书馆阅览室一角(1979年摄)


王春芙在之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学校的四年是争分夺秒拼命学习的四年。一大早就去图书馆抢座位,晚上一吃完饭就到图书馆排队。同学们除了必修课,选修课也都一定选完。


在范柏祥记忆中,其他同学在学习上同样拼命。江艺平为了节省在图书馆排队的时间,选择留在宿舍学习。每天早上都买好几个馒头,中午在宿舍一边啃馒头一边学习。


范柏祥在回忆这段时光时表示,虽然主基调看似比较枯燥,但是大家都在拼命,想要弥补之前失去的光阴,像投进知识海洋的干海绵,努力汲取养分,充实自己,苦中作乐,是一段难忘的岁月。


部分77级同学旧日合照


黄天骥教授说,学生们荒废知识多年,本以为自己此生与高等教育无缘,有幸得到上大学的机会,自然倍加珍惜;同时,多年上山下乡让他们接触到基层人民,从而了解民间疾苦、社会现状,所以对社会富有责任感。“遇上改革开放时代,这种责任意识在他们身处的各个行业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中文77级学生在1979年春季创办了《红豆》杂志,与北大的《未名湖》、武大的《珞珈山》齐名。编辑出版这本当时热销的杂志,也使一些学子培养了对传媒的兴趣。王春芙就曾担任杂志的编委。



中文学子投身传媒


毕业后工作包分配,看似此生安稳无忧。范柏祥却一直担心着一件事。

 

“国家统一分配,不可能有自己的选择。所以我最担心把我分去什么机关,天天写那些公文。”他热爱文艺,一直希望能成为一名作家,笔下生花。他努力把主动权掌握在手,“成绩好了,别人才会看上你”

 

他刻苦学习,挑灯夜读。不仅仅是为了填补失去的昨日时光,更是为了到达向往的明天。

 

毕业前夕,范柏祥在参加的珠江电影制片厂的文学创作班上,遇到了当时羊城晚报体育部主任苏少泉。苏少泉对他赏识有加,“有空你到《羊城晚报》去看看呗”范柏祥开启了他将近一个月的“实习生涯”。期间创作的文章让报社同仁眼前一亮,领导求贤若渴,主动到学校“要人”。这与当时的规章制度相悖,在总编辑吴永恒出面协商后,范柏祥才得以顺利入职《羊城晚报》体育部。

 

深厚的文学底蕴让他文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一篇篇出彩的报道水到渠成。范柏祥的才思在撰写章回体系列通讯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体育报道相对于其他新闻更注重时效性,行文时容不得记者精雕细琢。只有多年的笔耕不辍,才练就将古典文学笔法与现代体育赛事报道结合起来的本领。

 

范柏祥独创章回体的体育报道体裁,与《中国青年报》体育记者毕熙东并称“南范北毕”,90年世界杯预选赛“三进狮城”的系列报道一出,读者疯抢。一个记者、一组系列报道造就了《羊城晚报》每天加印10万份的纪录。


吴晓南、范柏祥、金钦俊教授、黄天骥教授


班长王春芙毕业后最先在省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工作。1997年,他领导创办《南方都市报》。后来为适应市场竞争,多次带领其改版。他担任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总编辑、南方日报社总编辑,直到2011年退休。

 

1996年,江艺平接替左方担任《南方周末》主编。到2000年,《南方周末》在江艺平治下步入鼎盛期,成为国内专业水准最高的新闻媒体之一,发行量超百万。“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总有一种力量让你泪流满面”,这两句话打动了无数人的心。江艺平为人亲和低调,每天乘坐公共汽车上下班。在南方报业内部,员工都称呼她“江老师”。

 

2013年9月25日,她提前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的任上退休,年底获聘为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专业硕导。

 

余瑞金曾任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副总编辑、广东南方电视台副台长。由其牵头投资并监制出品的《亮剑》、《潜伏》等电视剧在全国热播,获得口碑和收视双丰收。其中《潜伏》获得第27届飞天奖、第25届金鹰奖优秀电视剧奖。


马莉曾任南方周末报高级编辑,现居北京,为中国书画院艺术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沙数恒河千古憾,流星灿目一生期


2017年12月11日,77级中文系以“高考改变命运”为主题,举行纪念活动,昔日师生齐聚一堂。“知识改变命运”,这一句话在他们身上得到了深刻演绎。


七七级纪念高考四十周年合影

 

“这很准确。当年高考改变了我们的命运,改变了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范柏祥说。从羊城晚报体育部退休后,当过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也做过一本旅游类杂志的总编辑。

 

顺利通过高考成为一名大学生的荣耀感延续至今。他说,这种荣耀感在八十年代尤为明显,“(用人单位)抢着要我们”

 

在花甲之年回望这段经历,范柏祥感概万千,以一首《七律·六十抒怀》表达了他经历了高考改变命运后的心境。


七律

六十抒怀

范柏祥

生不逢时又遇时, 霓裳曲里半蓑衣。

书山有路曾无路, 艺海无涯幸有恃。

沙数恒河千古憾, 流星灿目一生期。

结庐不羡彭泽令, 退隐争如作范蠡。



他把诗中第三联作为人生座右铭:当如彗星一样在为之进取的文化事业中划上一笔,方不虚此生。



(文章图片来源:《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中山大学档案馆及受访者)


- END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