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跨境家庭:香港封关下的骨肉分离

谷河传媒 布谷岛 2021-07-01


文|赵嘉杰 李好


11月20日,特首林郑月娥表示香港疫情再次反弹,情况迅速恶化。第四波疫情来势汹汹,香港解封遥遥无期。疫情下的“暂时封关”仿佛一道无形的屏障,让分居内地与香港的家庭迟迟不能重聚。他们在内地的亲人或许突然生了重病,或许一个人背负着家庭经济的重担,或许只是单纯地想陪在孩子身旁,看着他们长大。



分别:至今仍未回港的游子


“我应该在香港陪妈妈过年的。”九个月没有见到母亲的张乐宁语气充满悔恨。


张乐宁成长于一个只有母亲的单亲家庭,父亲在他中学的时候离开了这个家。2009年,为了能让他接受更好的教育,母亲带着年幼的张乐宁来到了香港。

香港劏房


据美世咨询公布的《2019年度全球城市生活成本报告》显示,香港的生活成本位居全球第二。为了节省住房成本,母子二人在香港只能居住在面积不超过8平米的“劏房”。(劏房:房东将住宅切割成好几个独立的小房间)除了厨房和卫生间,房间内剩余的空间只容纳的下一张上下铺和一个放杂物的柜子,柜子上摆放着一台小型的台式电视机。为了能够挤出更多的活动空间,母亲只能将衣物放在床底的行李箱里。


母亲平时工作往往早出晚归,大多数时间张乐宁都是独自呆在逼仄的房间里,每天都盼着母亲早点下班回家,因为母亲不仅会煮一桌的美味菜肴,还会带一些店铺卖不完的食物回来。到了夜晚,母子两人在这逼仄的小房间里一边吃饭,一边分享当天的趣事。


在张乐宁看来,母亲是个有些许“矛盾”的人,温柔中带着点急躁,坚强中又有些脆弱。香港对于张乐宁和母亲来说是一座遥远而陌生的都市,可没什么文化也不大懂粤语的母亲,又偏偏要壮士断腕式地在这里拼出一条生路。在刚工作时,母亲就因不懂粤语受尽同事的排挤。工作里发生一些纠纷,明明母亲已经尽到职责本分,却因无法流利解释前因后果,而被上司批评责备。


但是只要能多赚些钱,母亲从来没有退缩过。在外人看来母亲是坚强的,可是只有每日都和母亲在一起生活的张乐宁才知道,母亲也有脆弱的一面。到了深夜,乐宁总是会听到母亲向外婆倾诉自己的委屈,甚至还会不时传来哭泣的声音。但面对张乐宁时,母亲总是尽心尽力,希望将最好的生活带给他。在来到香港的第7年,张乐宁一家终于分配到了香港的公屋,给艰难的劏房生活画上了句号。同一年,张乐宁也成功被内地的中山大学录取,一切都在慢慢变好。


2020年1月15日,刚放寒假的张乐宁从广州回到香港,由于母亲工作很忙抽不开身,他决定独自回福州老家和外公外婆一起过年。尽管电视里已经出现了关于不明原因肺炎的报道,但是大家都没当回事,香港依旧是那个熙熙攘攘的购物天堂。


1月18日,乐宁经深圳搭乘高铁去往福州。此次离港,他至今没有再回去。


刚刚回到老家没几天,张乐宁就从网上了解到武汉爆发新型冠状肺炎疫情。那段时间,“传染性强”、“无特效药”、“难以分辨的病症”“武汉封城”等关键词在张乐宁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很快,电视上就报出香港本地出现确诊案例,这让张乐宁心中有一种不好的预感:香港人流密集,疫情在人群中传染的风险非常高,更何况母亲还是从事零售业工作,每天接触的顾客数量非常多。母亲近况如何?一向认为跟家人视频有点难为情的张乐宁,在31号晚上第一次主动找母亲视频通话。


工作繁忙的母亲和大多数中年家长一样,以为这只是普通的小流感。在手机屏幕里,张乐宁百般催促母亲多关注疫情相关新闻,但母亲却不以为然,只有和同事聊天时才会偶尔聊起。更让张乐宁担忧的是,草木皆兵的微信家庭群和朋友圈里持续流传着附近又发现新冠确诊者的消息。


想到母亲平时都是搭巴士上班,乐宁在每次和母亲视频的时候,都不忘提醒她戴口罩。但是隔着屏幕说服母亲一直是件难事。


随着香港疫情恶化,各大药房的口罩价格也水涨船高。母亲经常去的荃威大药房,口罩价格已经被炒到398元港元(人民币350元)一盒。这对于日常购物都会货比三家的母亲来说,无疑过于昂贵。不过好在母亲单位每天都会给员工发放一个口罩,这才让张乐宁感到些许安心。


2月初张乐宁说服母亲购买口罩


和身边其他人不同,张乐宁同时关注香港和内地的疫情相关信息,如有重大变故总会第一时间告诉母亲,希望她能提高警惕。2月初,香港本土确诊人数还在不断增长。2月6日,张乐宁得知,香港将会进入“半封关”状态,所有内地抵港人士一律隔离14天。香港同学也告诉他,荃湾发现不少新冠确诊患者,而母亲的工作地点正是荃湾。这让他不停地劝母亲赶紧回内地,但是母亲却闪烁其辞。


没过多久,香港政府进一步加大抗疫力度,原本的“半封关”也正式进入全面“封关”的状态,粤港跨境都需要隔离14天。此刻,张乐宁明白,自己与母亲都已经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短时间内相见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生病:多希望我们能互相陪伴


在被迫分隔两地的日子里,张乐宁和母亲都生了病。


3月底,从外婆的口中得知母亲突发低烧的张乐宁,第一时间拨通母亲的电话。可电话那头的母亲却安慰他说:“没事,我吃一点退烧药睡一觉就好了,不会有问题的。”听着母亲的声音,张乐宁的泪在眼眶里打转,带着哭腔憋着劲劝母亲去医院检查。可母亲担心低烧会被强制隔离,依然选择在家吃药。母亲的话让张乐宁一时半会不知该怎么反驳。那一夜,张乐宁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万幸的是,第二天一早母亲的烧退了。


经历这件事之后,张乐宁和母亲每天都会视频聊天,不只是分享生活趣事,更是告诉对方:我很好,别担心。


本以为事情会告一段落,但是张乐宁却又在8月查出口腔患有不明肿瘤,医生还建议立刻去省里进一步治疗。可疫情期间挂号绝非易事,正常排号都至少要一个星期。


那天晚上,张乐宁的母亲计划回家。可她算下来,回内地一趟要花至少1200块在香港做核酸检测;通关之后,14天的自费隔离又至少4200块。若再返回香港,又是同样一笔账。撇开费用,时间上看就至少需要一个月。而老板不可能批准一个月的假期,在失业率居高不下的现在,能保住工作已经不错。


母亲还是没能回家,但她竭尽所能地动用所有的人脉关系。希望能让张乐宁可以“插队”挂号。挂上号后,8月9日舅舅陪着乐宁来到省立医院。可医生刚一看,神情就严肃起来,郑重地说:“目前情况可能比较危险,需要马上手术,你们要做好心理准备。”


那天晚上,张乐宁突然害怕接到母亲的电话。接起电话,他沉默了许久,害怕母亲责备,更害怕母亲掉眼泪。可和他想象得不同,电话里传来母亲温柔的声音:“你会怕做手术吗?其实打了麻药也不痛的,忍一忍就好了嘛。”可张乐宁不知道,此时电话那头的母亲只是故作坚强,内心早已惶恐不安。在母亲眼里,支撑着自己长年在香港受着这种委屈的,就只是自己的孩子。


8月14日下午,手术正常开始。在手术过程中,张乐宁吃力地发出微弱的声音,询问医生手术切除情况。“肿瘤应该是良性的,不过还需要通过化验才知道最终结果。”主刀医生的这番话让张乐宁如释重负。术后,乐宁回到病房。然而还没等乐宁躺下,舅舅就接通来自乐宁母亲的电话。2小时后肿瘤检验是良性,乐宁可以顺利出院,这下全家都松了一口气。


张乐宁医用清单


当天晚上,母亲打来的电话可能是乐宁接听的最独特的电话。因为刚刚手术,乐宁还不宜开口,全程只有母亲在讲。如果换做以前的张乐宁早就不耐烦了,但是这次他却听得无比认真。


夫妻:团聚遥遥无期


因疫情封关而分离的跨境家庭还有许多,乐宁妈妈的同事况兰便是其一。


五年前,况兰也是独自带着子女先来到香港,大儿子李希今年刚被内地高校暨南大学录取,小女儿李蕊刚刚小学一年级。原本以为丈夫李钧仪今年可以申请到香港居民身份,这样他就能够来港定居,一方面可以照顾子女生活起居、陪伴成长,另一方面也能够分担况兰工作上的压力。但疫情的出现打乱了他们完美的计划。


1月份以来,香港媒体的疫情相关报道明显增多。在一家茶餐厅工作的况兰注意到来餐厅吃饭的顾客逐日减少,超市里大米、方便面等可存储的食物也被抢购一空。她意识到事情的严重,内地的丈夫在电话中反复劝说况兰带孩子回内地,还说:“一家人在一起才有安全感。”


可现实却阻拦着况兰一家团聚的步伐。


况兰跟房东签署的是为期一年的租约,如若违约不仅押金不能退回,还要缴付余下租金。况兰在香港的一家三口挤在13平方米的“劏房”里,每个月仅房租就高达5370港元(约4725元人民币)。虽然大儿子周末也会到麦当劳兼职补贴家用,但这对于一家人在香港的生活开销而言仍是杯水车薪。


况兰自到香港以来,凭一己之力担负起养活家庭的重担。在她看来,虽然很辛苦,但是只要有子女与在内地的丈夫的陪伴日子就还算挺的过去。眼看生活正逐渐步入正轨,如果现在回内地就意味着辞职。且不论日后是否能找到合适的工作,贸然辞职无疑会失去稳定的收入,这对原本就不富裕的况兰一家无疑是雪上加霜。


况兰的担心不无道理,据《证券时报》消息,疫情期间香港整体的失业率上升至3.7%,其中零售餐饮业尤为明显。况兰作为刚来香港不久的新移民,只能从事门槛较低的餐饮服务业。疫情期间,况兰明显感受到餐厅里的食客逐日减少。以前每到饭点,餐厅总是人声鼎沸,而现在却是门可罗雀。后来,老板为了维持餐厅的收支平衡,不得已只能降低员工的薪酬。况兰的月薪就被缩水500港元(大约440人民币)。


疫情下的香港零售业


当况兰仍在权衡去留问题时,3月25日,香港“封关”措施升级:不论进港离港都要自费隔离14天。这让况兰彻底断了回家的念头,与丈夫李钧仪相聚漫漫无期。


子女:我错过了她的成长


虽然李钧仪还没有正式获得香港居民身份,但是在疫情爆发前,还可以以探亲为由经常去香港看望家人。从1月份疫情爆发算起,他已有大半年多没见到家人了。


1月24日武汉封关后,李钧仪所在的泉州就开始戒严起来,所有社区都要出示通行证、测量体温才能出入。作为快递员的他原本还有活干,但是持续严峻的疫情让他被迫停工在家。苦闷又没有收入的日子里,李钧仪只能用微信视频电话跟远在香港的家人联系,有次电话那头的女儿用稚嫩的语气问:“爸爸什么时候来香港呀?”他却只能藏起心酸,告诉女儿:“快了快了”。


内地疫情的缓解一度让李钧仪相信,自己跟家人团聚的日子就要到来,甚至还在女儿面前夸下海口,只要香港通关政策放开就带她去买衣服。可是现实并不尽人意,苦苦等待的李钧仪却没有等来香港的好消息。


几次香港疫情出现缓解趋向时,李钧仪都曾以为“封关”政策快要结束,可香港的疫情却又一次次反弹,特区政府数次宣布延长“封关”期限,这让李钧仪倍感煎熬。


9月29日下午,港府宣布将入境检疫延长至12月31日——也就是说,现行“封关政策”将再延长至12月31日。当天晚上李钧仪的儿子便给他转了这个新闻。这彻底打破了李钧仪的期望,原本以为只是暂时性的封关政策,却成为一眼望不到头的长期计划。


封关前,女儿还在读幼儿园,封关的这大半年时间过去,小女儿都已经升小学一年级了。李钧仪始终没有兑现向女儿许下的承诺,他害怕孩子失望,也害怕孩子对自己产生疏离感。但是在孩子成长的那些关键节点上,他却被迫缺席了。


疫情下的香港街头


全球疫情形势反复无常,香港也不例外。


每一个家庭都是时代洪流里的一滴水,政策上的一点点改动,对于家庭和个人而言,都可能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内地,疫情得到控制,人们也恢复了以往的生活。然而,在第四波疫情反弹下的香港,各项防疫政策持续缩紧,关口“紧闭”,社会上下依旧严阵以待。类似乐宁、况兰分居两地的跨境家庭不少于二十万,疫情之下,严峻的政策形势和巨大的生活压力在他们家人中间筑起一道无形的高墙。


手术后挂掉电话的乐宁拿起日历,数了数从1月到现在,他已经205天没见到妈妈了。他说:“今年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再见妈妈一面。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END-


排版 | 焦雨露

编辑 | 朱昊宇

初审 | 刘颂杰

复审 | 张志安

终审 | 黄   毅


往期精选


纽约华人眼中的“美国撕裂” | 贝岗食品安全 

双十一真实生存图鉴 | 大学城快递停摆

 谷河传媒再获荣誉 看展or打卡 

 疫苗“一苗难求” | 新桥村的中秋夜 

 疫情中的留学生 | 封城一月 

疫情下的抑郁症患者 | 体测迷惑行为 


亲切、好看、有温度、有力度


扫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