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紫荆诗社:没有一个时代可以没有诗歌

谷河传媒 布谷岛 2021-07-01


                                                  

       文| 孙海蛟 王雪 陈泽淳


最近,关于“文科生”或“文科无用论”的争吵又充斥在网络空间里;也让一本尘封近三十年的老诗集重新唤醒了青春时光。


在中山大学图书馆的馆藏查询里输入《南方以南》,可以找到1994年出版的这一本诗集:宝蓝色封面,白色宋体标题,内页纸张粗糙,泛黄略脆。


(图为当年出版的诗集,藏于中大图书馆)
“紫荆诗社是中山大学学生自发建立的一个以创作和交流新诗为主的社团组织。该诗社始创于一九八三年,复办于二零零六年,以‘弘扬新诗’为宗旨,沿革至今。”这是百度百科的介绍。
五月,是“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的季节,也是读诗的季节。谷河传媒偶然觅得此本诗集,并联系到当年诗社的成员,寻觅封存已久的故事。
老书、诗社、康乐园……回看“紫荆诗社”,当年诗兴蓬勃的中大人,似乎为文科究竟是否“无用”留下一个窖藏三十余年的答案。
(图为《南方以南》书序,谷河传媒摄)

“以诗的名义,朋友,携起手来!”


尚钧鹏,中山大学中文系83级学生,紫荆诗社首任社长。受朦胧诗影响,尚钧鹏中学时已经偷偷开始了自己的诗歌创作。高考过后,为了心中的文学梦想,他放弃了北大其他院系的录取,南下至中大中文系开始大学生活。
(尚钧鹏17岁刚入大学时的第一张照片,摄于1983年,受访者提供)
广州九月仍似仲夏,雨水充沛,热带植物的翠叶被反复洗刷更为鲜亮。尚钧鹏生长于甘肃玉门的戈壁滩,对这样慷慨的降水怀有原始的好奇,以致他赤膊在雨中漫步,感受雨滴撞击身体的力量。“夏雨诗社”就来源于此,尚钧鹏聚集了一小撮意趣相投的同学。
而当时的紫荆诗社,作为中大文学社的诗歌分支机构活跃着。除了积极参与文学社刊物《红豆》的编辑,独立编印的《紫荆诗集》在校园内影响也日益扩展。81级的诗社负责人,打破了社内按序承递的传统,在毕业前找到了尚钧鹏,请求他把诗社做下去。
“那个年代,诗社好像是个很神圣的东西。”尚钧鹏感于前辈的诚恳,遂兼顾两方诗社。1986年3月20日,紫荆诗社经中山大学团委及学生会批准,正式注册为中大独立社团,由尚钧鹏担任首届社长。
诗社整合的过程中,大家得知“夏雨”其名已被华东师范大学使用,为了对诗社的发展阶段有清楚的划分,对诗社的新名字进行了广泛的征集。但最后尚钧鹏出于对前辈的尊重和传承性的考虑,选择了“厚道”地保留紫荆诗社的名号。这确实造成了对诗社创办时间的争议——至少作为一个独立社团,尚钧鹏是第一任负责人。
处于解冻期的80年代,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一段年轻人的文化闪亮年代。康乐园,丰盈着诗的冲动、诗的个体、诗的讨论和诗的集合。尚钧鹏去联系散落各院系的诗歌团体,纳入紫荆诗社,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校级社团组织。
尚钧鹏在造势的宣传海报上写:“以诗的名义,朋友,携起手来!”校园中30多位年轻人的聚集,为广东诗坛带来了青年的鸣啸。

荒芜年代中的花开


紫荆诗社正式成立后,相继举办了首届紫荆诗歌大奖赛、现代诗歌讲座、世界流行音乐沙龙、东湖诗歌朗诵会等活动。社团刊物《紫荆诗集》根据来稿情况每月或每两月出版一期。
与当时所有的学生团体一样,紫荆诗社受限于匮乏的物质条件,诗集只能手刻油印,再编辑成册。创办一本由零开始的刊物,琐碎之事塞在诗和诗的缝隙里。探索着版式设计、插图绘制,诗社成员聚在一起,不去考虑编辑部分工的限制,能做什么便做什么。
(紫荆诗集)
但这样还不够。学校有限的经费支持,连十几本的发行量都无法保证。当时,尚钧鹏每月从家里拿20元生活费,10元吃饭,10元去北京路买书,在广州过着紧巴巴的大学生活——而这已经是全家月收入的三分之二。为保证这本油印刊物的正常出版,他勤工俭学做家教,把赚来的钱贴补到紫荆诗社。
经济的紧张最终通过一场大型的活动得到彻底的缓解,尚钧鹏无意中做了一次“艺术经纪人”。最初,为了丰富同学们的文艺生活,诗社成员组织了多场音乐讲座。港台音乐率先与西方接轨,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言自明。讲座从小课室换到大课室,场场满座。
一次机缘巧合,尚钧鹏结识了广东音乐界的朱哲琴等一批著名音乐人,并借举办世界音乐沙龙之际,邀请他们在中大举办一场大型演唱会。1986年梁銶琚礼堂建成不久,校方提出举办活动需要收取几百块的租金。这对当时清贫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难以想象的成本。
放弃之际,歌手们点醒了尚钧鹏:卖票回收成本。他大胆地和校方签了协议,活动先办,场地费再由票钱补齐。校内还不够,尚钧鹏发动同学,将活动宣传到广州的各个高校。
结局是,原本的座位一售而空,加增的站票也极其抢手,结算后仍结余几百。除去“犒劳”歌手们的餐费,仍能支撑《紫荆诗集》无忧出版,广泛寄送到全国其他高校的诗社,作为交换的诗刊。
所有聚集都为了填补精神世界的空白——那是个荒芜的时代。渴求文学的灵魂太多而可供捧读的文字太少。同学的诗作,或显稚嫩却仍被视作珍宝。
(紫荆诗集)
东湖畔常有诗社成员朗诵诗歌,在水波旁,在校园拍拖的情侣的浪漫背景中,诗歌的音韵层层荡开。毕业多年之后,尚钧鹏和诗友聚会,有人眼含泪花回忆起当年他朗诵《小城》时的情景,那一刻才让他真正领会到诗歌朗诵会的真正价值。
《小城》一诗是尚钧鹏个人创作的分水岭,也作为领衔之作,带着紫荆诗社亮相中国现代主义诗群大观。相比于社团的名字,主办方更希望以口号和流派展示群体的风格,“小城诗派”就此而生。受寻根文学的影响,小城隐喻着精神的故乡,承载着从各处奔赴广州求学年轻人由于身份认同的缺失产生的困惑和痛苦。
(中国现代主义诗群大观,尚钧鹏《小城》编入其中)
一切的一切,糅合起来。在南国四季不断的紫荆花影下,80年代中大校园痴于诗歌的人们去写、去表达、去反叛,去喧哗。

“还如故园树,忽忆故园人。”


1987年尚钧鹏毕业,分配回原籍兰州。和紫荆诗社断了联系。91年重回广州,他已经感到了社会风貌的变化,学校中的社团合并和取缔切实触及到了紫荆诗社。他提示诗社的负责人,要为诗社“留下些东西”,让后来之人有迹可循。
88级哲学系的周伟驰和91级政治系的单小海,接过了这个阶段性句号的书写任务。不久周伟驰毕业赴北大求学,单小海接过重头,他为此特赴兰州与尚钧鹏相见,紫荆诗社的两端如此接连成闭环。
而环上,曾经建筑过紫荆花瓣微丝的年轻人们,随着毕业四散天涯。诗歌成了过往青春的路标,与其同在,又与其被飞驰岁月驻在原地。1993年7月,广州恪守着高温的品格,彼时的康乐园当然无空调,单小海在其中挥汗如雨。诗集就此诞生。《南方以南》更像是标记点的结合,一段高速公路上指示牌的难能聚首。
之后诗社停办,蓝色封皮的诗集也藏匿进更深的角落:校史馆、戴镏龄专藏、中文系书库、东校园图书馆,至小洲村私人图书阅览室的书架上,老紫荆诗社和它理想主义的光荣不再言语。
就在前两年,尚钧鹏重回广州,着手出版一本紫荆诗人的新集子。肆意淋雨的新人,皆步入中年。尚钧鹏想收集起他们诗歌从清纯稚嫩成长起来的痕迹,对个体生命做一个跨越年代的呼应。他相信,经历了生活的历练后,文字会更有质朴的力量。
然而组稿过程中,他感到了断裂的痛苦。很多文学的追随者,已经彻底地离开,在现实中辗转。“生活已经一团糟了,我还写什么诗?”
与其说是失望,尚钧鹏更为惋惜。他反复地去做工作,督促以至逼迫当年才华横溢的同学去清理自己文学的印记,有余力者或许就能再续前缘。在他看来,诗歌不是清茶一杯的悠哉午后闲时,只要内心清醒,便能感受到每一瞬的诗情。
单小海,诗人、理想主义者,九十年代以“四大才子”声名疾驰于康乐园中,为紫荆诗社和晨啸文学社挥洒才情。毕业之后,为了接近“正常的一日三餐生活”,怀着打通精神和物质壁垒的信心,他认真地开始了自己的公务生涯。肖滨教授在课堂上对单小海的师弟师妹慨叹:“真没想到,最有诗意的人去了最没有诗意的地方。”
一年以后,他还是离开了自己无法与其一同磨损的居所,进入了《万科周刊》编辑部,文字助他从普通编辑做到主编。今天再去搜索引擎输入他的名字,那些久远的诗篇因没有电子化销声了。
我们能在网络上搜索到的只是近况了:单小海,大连万科掌门人;周伟驰入学北大后,一头钻进宗教研究的学术瀚海。而尚钧鹏本人,长期深居简出,中间多年淡出诗歌界,全部诗歌作品都深藏在书房抽屉里。 
(尚钧鹏近照,谷河传媒王雪摄)
单小海在自己的游记《巴德岗:有些事情发生过》中写到:
“我曾经也写过诗歌,在中国我有很多写诗的朋友。当我们偶尔见面,什么都谈,关于政治、关于金钱、关于女人。但就是闭口不提诗歌。好像那仅仅是青春期的疾病曾经发作。好像有的事情从来没有真正发生过。”


但尚钧鹏仍然坚信,诗歌重于内轻于形。诗歌,只是荒无人烟戈壁中的自建居所。无论什么年代,什么境遇,诗人都在那里。诗人可以一辈子不写一首诗,但坚守品格的沉默优于妥协。


至于大众的态度,从来都是不确定的,受到政治的、社会思潮的、审美层次的等等诸多影响。文科无用论的喧嚣波及不到真正的诗歌,在南国四季不断的紫荆花影下,80年代中大校园痴于诗歌的人们去写、去表达、去反叛,去喧哗。
任远作为师弟,在1999年的《中大青年》杂志上为单小海和朋友们的大学纪念文集《四海一心》发文:
诗歌给予他们的远不止于语言的欢悦或运思的共鸣,而是真正为他们提供了一套价值准则,一个生活基础,使他们在激情冒进的青春期得以安身立命。
重涉岁月之河,紫荆、晨啸已成为具有青铜器光泽的晦涩事物,喑哑地在暗中见证一场友谊,一次歌唱,一个小酒馆的破落,一个时代的掩面而去。最初的铭文依然闪烁地流传着:
我从来不想感动你。

参考资料:1.《诗人尚钧鹏访谈录|隐匿在人世忙碌而飘摇的荣光里》姜红伟2.《卡夫卡的道路》单小海3.《那时候我们同声歌唱》杨早4.《歌声与回响》杨早5.《单小海,有些事情发生过》严茂盛-海若海6.《南方以南:中山大学校园诗歌精选》周伟驰、单小海编
注:图片除标注外皆来自于受访者
-END-
排版 | 郭雅云编辑 | 许文宁初审 | 刘颂杰复审 | 黄伟娥终审 | 黄    毅
往期精选
大学生新基民,候补“韭菜”上线了?
社区团购,铆足劲赚个吆喝?
财新学会脱口秀 | 跨界是一种态度
碎片时代的快消文化:“三分钟观影”遭遇版权困境
谷河财经 | 无人零售鲜花,是网红打卡点,还是新零售风景线?

亲切、好看、有温度、有力度


扫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